《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最新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5篇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1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明确本则寓言的寓意成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课文通过古时候一个种田人想让他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个蠢办法——把禾苗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的道理。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读懂这个故事的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点困难了。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步做法:

一、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 首先,我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质疑: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为了弄懂寓意,在讲完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过类似于急于求成而办坏事的情况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道出了自己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再引导:“如果你就是种田人的亲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一什么?”学生会根据事物的生长过程去分析说:“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虫、施肥才能生长,不能违背了事物生长的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同时也设计了例如:“请同学发挥想象力,如果你是小苗,你被这个人拔起时,你会怎样说呢?”续编故事环节,又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通过续说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长过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当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二、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拔苗助长》读后感 篇2

从前有一个古代人,他特别想让自己家的禾苗快点长大,所以他每天都去地里看看。

有一天他又去地里看了看可禾苗还是没有长多高,那个古代人自言自语的说不行我得想个办法,他就把禾苗往上拔了拔,一直拔到晚上,弄的他一身泥,但他还是很高兴,他对他的儿子说明天禾苗就会长的很高,他的儿子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就去看了看,一到那里他不是看到禾苗长高,却看见禾苗都枯死了,我读了这篇文章悟出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3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首先,我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质疑: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同学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就紧紧扣住课题:《揠苗助长》这4个字,特别是“助”,抓住“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结果怎么样?”这3个前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读文中明白揠苗人的“帮助”是起到了反作用,这都是因为他的帮助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4

《揠苗助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篇课文,是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让学生既明理又会表达呢?我是这样设计本科教学的:联系旧知导入--初读了解大意--品读感悟寓意--点明寓意拓展—动画创景复述。整堂课上得较扎实,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新旧知识链接,首尾相呼应

课伊始,复习上学期《识字四》的成语导入,通过复习,激活相关旧知识,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可为新知识作好辅垫,使学生更清楚知识的相关性。从而引出寓言的学习。在学完课文后,又再次回到“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揠苗助长的理解和感悟。

二、抓词品句炼意,并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帮助孩子们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利用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那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期间融入“焦”字及给“焦”换偏旁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寓意,又进行字词的积累。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因为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如:种田人看着拔高的禾苗,,()地想()。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你会对种田人说写什么?在学生在想像中发表自己对寓言故事的领悟、见解,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三、课内课外链接,使孩子的语文素养更丰厚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在学完课文时,我将《揠苗助长》的原文引入,让学生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古今表达的多样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激趣复述,培养孩子们的表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而忽视策略知识教学或注重策略知识教学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尽力做到两者的齐驱并进。在讲故事活动中,我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理解文中农夫的“焦急”心理。课的最后,我创设了说的训练—给《揠苗助长》的无声动画配音,为学生生动的讲述故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课中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其一,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形式太单一,重点语句读的不够透彻;

其二,生字书写教学过于集中,可适当置于文本教学过程之中,音、形、义相结合。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5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因此,我选择了27课《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一课。课文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希望学生对《揠苗助长》中那个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揠苗人行为、心理的分析、对比、了解,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大问题,在图片、录象等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本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做做动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对于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则通过3次不同层次的朗读——“着急地读,急、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觉得真是度日如年啊”来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时间过的非常缓慢,层层递进。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不是死板地用语言来解释,而是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人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是不合适的,他们的认识水平限制了他们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课题:《揠苗助长》这4个字,特别是“助”,抓住“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结果怎么样?”这3个前后相关的问题,在充分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帮助”是起到了反作用,这都是因为他的帮助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另外,这次教学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课前的寓言成语的积累,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过听到过的寓言成语,板书在黑板上。

二是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圈圈文中用得好用得恰当的词语,放到积累本中,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是课中对型近字的积累。具体表现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累二类型近字:和“焦”同部分的字以及和“截”同偏旁的字。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不是浮夸白显的,而是朴实、扎实、真正有效的的语文课。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当然,教学下来,课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教学备课还可以更细致一些。像“自言自语”不仅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还包括轻声地说;“巴望”不仅仅是希望、盼望,还有极度渴望的层度……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造成学生朗读指导就不够到位。另外,在对于揠苗人揠苗之后人的表情动作样子的说话练习的时候,学生的发言有些扯开去,说“揠苗人可能会累的昏倒了……”在这个环节时间浪费地有点多,造成后面教学的时间有点紧,教学环节有点赶。

另外,学生的课堂生成没有及时抓住强调。当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的时候没有强化肯定他,而是接着让学生一起齐读,比较遗憾。仔细想想,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文本出发,要将文本读透,读深。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学生出现预设以外的东西的时候,抓住闪光点,将这个化为自己的课堂的东西。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即时生成的东西,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来为我所用,是今后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