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征途帮大伙儿找到的13篇物理认识内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要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负担,一定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而且应该高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是否有效,要看每位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或发展,具体看四个指标:一是学生走出课堂有否获得新知,二是学生是否获得新的能力或已有的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学生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四是是否形成了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处理教材,教学内容必须从简单到难,让学生从不会到有点会再到完全会。所谓“高效”主要是指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之间相吻合,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联系生活,浓缩各种物理现象、题型等
新授课是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物理现象的第一印象,这入门的第一印象是否清晰、明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授课过程中能把所列示的物理现象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或再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可以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
在课堂上“生不动,我动”是一厢情愿,“生动,我也动”才能和谐高效发展,师生才能取得共赢。因此在课堂上通常要关注学生的动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经常用目光或微笑扫描到课室的每一个角落去与学生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体会到老师的关注、温暖和支持;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点点的关注对学生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集体备课要做好、做足。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备课”意义非比寻常,它是教师围绕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性活动,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也只有如此,才能出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论自己如何绞尽脑汁备课,到上课时总有不足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用到集体的智慧了。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通过发挥教研组的群体力量,互取所长,使组内教师资源共享,能取得较好成效的一种备课方式。
本学期物理科组在备课前都在认真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必须阅读同类的其他教科书与自己讲授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综合各家的论点,充实补充教材之不足。做到 “五个定”:①定时、②定内容、③定人员、④定场所、⑤定记载(指定专人记载,记录研讨时间、地点、参加者、研讨内容及遇到的困惑等),同时留出一定时间,让不同教学点的教师交流教学设计,评点各自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同时把集体备课内容固定存放在某一固定位置,以便以后使用。每周四在办公室集体备课;固定备课内容:主要讨论下周上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等等;固定安排人员整理:每次组内均安排一名教师执笔,把备课内容整理成教案并交打印室打印,在下周四之前发到组内教师;固定修改:各教师领到教案后,根据本班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修改;固定反馈:在下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上次的教后感,以利于今后改进教学。
四、要想课堂变得高效,就要调动学生的五官参与到课堂中。
“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事”,从哲人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教学是要调动学生参与到你的活动中去,当学生体验过后的内容,掌握也就容易得多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谁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也就成了成功的关健因素。
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指导思想,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教案与学案互为一体,学生根据“讲学稿”预习时往往能解决新授课50%以上的问题,于是当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与感悟走进课堂的时候,知识对他们就从原先的未知转变为“已知”,而课堂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知识的“再现”,如此,课堂就不单单体现单向传输知识的功能,而成为师生探讨问题、交流观点的场所;并且此时的学生更乐于表现,更能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些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练、实验、比赛、表扬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教,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因而学生和主体地位被调动起来了,手到、口到、眼到、脑到、耳到,学生的所有感官都用到了学习上,自然成绩也就出来了。
随着课改的纵深发展,“有效”、“高效”已经成为理想物理课堂的孜孜追求。让我们抛开形式化和功利化,真正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物理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努力,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题:环境保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调查、查找资料和研究的内容
帮助班级学生组建九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和双休日,按以下内容分配不同的任务,开展活动。
1、调查内容:
(1)在自己家庭的生活区,通过走访和调查了解生产和生活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
(2)调查本市一家有影响的高能耗企业,了解对大气保护的措施。
(3)走访当地政府部门,收集行政机关对大气环境的监测情况。
2、查找资料:
(1)通过因特网或学校图书馆,了解当今世界对大气环保的研究和治理情况。
(2)总结大气污染的种类。
(3)现阶段我国空气污染物的主要原因。
3、研究内容:
(1)化石燃料与人类进步的关系。
(2)我国治理“酸雨”应首先采取什么措施。
(3)展望新能源。
二、课堂教学过程
1、研究性学习小组汇报
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发表课前对环境保护有关的调查、收集资料和研究的有关小结报告。
2、总结环境污染的种类
通过学生各组的发言,总结环境污染的种类。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
3、大气污染情况分析
我国是以燃煤为主的国家,粉尘、二氧化硫(SO2)、氮的氧化物(NOx)成为我国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如1998年全国烟尘排放量达145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0xx万吨。我国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硫。
光化学烟雾也经常有报道。
全球现大气异常现象如气候变暖、破坏臭氧层等,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学者所重视。
4、酸雨形成的原因
讨论之后,教师总结。
教师提供环保素材的有关信息。
(1)图片
(2)录象:有关酸雨的几段录像。
5、治理大气污染的方法
(1)研究性学习小组提供方法。
(2)全体学生评价。
(3)教师评价。
参考方法:
(1)提高燃料标{BAIHUAWEN.com}准。
(2)开发新能源。
(3)研究煤和燃油的脱硫和脱氮技术。
(4)推广天然气,减少煤炭和燃油的使用。
(5)加大治理污染企业,如对环保增加投入和搬迁的力度。
(6)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7)完善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
(8)鼓励低耗产品和环保产品的开发。
三、课堂教学总体评价。
1、对教学内容评价。
2、对学生课堂及课前的活动评价。
3、教师自我评价。
教案点评:
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如今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节课在教学中结合常见的污染问题,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并就所得信息进行研讨,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科研、实践、协作等多种能力。
在这学期的物理教学中,我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下:
一、课堂提问做得不好,指向性不强,让学生甚至听课老师感到无从回答,分散注意。注意力在课堂上是个很重要的东西,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等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课堂提问,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唤起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正因如此,课堂提问的内容和方式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恰到好处,而不是想到哪算哪,流于随意,那样是对学生注意力的破坏,以后需要注意。
二、教学内容不够精准,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说明某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不够准确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出现这样的状况与备课不够认真细致有关,需要课下在多下工夫,比如多查找资料,多思考,多权衡,反复比较事例的效果。
三、教学语言的问题,说话时一句话的最后吐字太轻,学生听的不清楚,影响学生听讲。
四、课件制作的问题,做课件时没有完全顾及到学生的观感,因为学生是在教室里用投影仪看课件,效果比不上在电脑屏幕前看得清楚,这一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
五、演示实验的问题,实验的内涵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没有达到比较好的示范效果。首先是拖沓,实验过程太过繁琐,可以省掉一些不必要的内容,简化表达,比如说实验的原理可以直接简要说明,打到课件上或者直接板书好,一些电路的连接也可以在课下事先完成,不必要占用课上的时间。归根结底,演示实验是为一节课所推进的主干内容服务的,要简明,否则会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注意力流失,浪费教学资源。
六、讲课缺乏一些感染力,尤其是不能把讲课的激情贯彻始终。这个需要注意,也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互相感染。
从初二到初三,再回初二,又到初三,两年一轮回。每到初三复习时,总觉得书还是一样的书,学生还是一样的学生,问题还是一样的问题。方法呢?除了“知识概念”——“精选精讲例题”——“补充习题”——“阶段测试”——“模拟测试”似乎也没有其它高招。但个中细节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一轮的复习对“知识概念”的回顾是必不可少。由于是已经学过的概念,有的学生已经掌握或自以为掌握清楚了而在课堂上打不起精神,忽略此环节。传统的方法是老师整理好知识点,课堂展示出来让学生过一遍。这样的方法显然已落伍,不足以让学生打起精神来。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后来就让学生自己整理概念。但整理的是否完整正确,如何反馈给学生,又存在一些问题。现在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应用,老师利用电脑制作课件的水平日渐提高,把复习的内容做成课件,其中的概念部分或框架式或填空式来让学生复习,既节约时间使课堂容量增大,又让学生耳目一新,效果当然不错。但是每一章节都精心制作课件花费的时间的精力太大,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更好的调动起来。于是本学期做了一点新的尝试:让学生自主复习整理概念并做成课件(实在没条件的整理在练习纸上)在课堂上使用。
尝试之前曾有三个担心:第一担心学生家中电脑的普及率低,或有电脑的也不会或不愿做;第二担心学生做得慢耗时太多家长有意见;第三担心做出来的东西完全不能用。虽说有这么多的担心,但很多事情不试是不知道结果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是物质诱惑加精神鼓励能想到的都用上。同时我自己先示范做了一章节的课件供学生参照。
第一次试下来有三四个同学做成了课件,出乎我意料的是课件的质量非常高,有两个在内容上几乎不需修改直接可以用。也许是孩子们天真顽疲的个性所至,他们的课件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课件画面上加入了各种与知识内容无关的动画及动漫人物,有的很搞笑,有的很花哨。为了使课件更实用,一开始多花点时间来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我找他们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首先给予极大的肯定并兑现各种奖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当同学们明白课件在课堂上使用的目的,花哨搞笑的内容会分散同学的注意力时,都主动的删去了无关内容,更改为清晰简洁的画面。看到他们修改课件时那么的熟练又让我吃了一惊。现在的孩子能耐之大真不可小看,他们有多少的潜能需要我们去挖掘。
课件改好后,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上用了,我请做得最好的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播放自己的课件并提问同学一起复习基本概念。台上台下的同学都非常投入得互动。应该说第一次的尝试是成功的。接下来参与的同学越来越多,课件的质量越来越高,同学们熟练后所化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一些操作的细节上不断的改进完善,当然效果也越来越好。例如:我原来要求同学的课件中不能有科学性的错误,如果有,我会让其改正后再用。后来我发现这样一来只能纠正一个同学的错误概念,因为也许还有很多同学跟他一样的问题却不能印象深刻的得到纠正。于是发现有典型错误,干脆不指出,等到课堂上让同学去发现互相纠正,这样一来有同样错误或概念不清的都得到了纠正且印象深刻。本校在一模考试中全校第一,中考时全校第二的陈宋驰同学在自己的热学课件中关于舞台上烟雾的形成就犯了典型错误,课堂上由同学发现并指正。以至于台下的同学注意力更加集中,总想发现别人的。错误,整理概念时又特别仔细怕出错。
在尝试中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有的同学在课件中还加上了一些自己在各种辅导书上找来的不会做的或是觉的比较好的例题。还有的同学学会在网上去下载课件,收集图片并进行整理,例如王珏同学下载的关于“激光”、“日食”、和“月食”的图片非常的漂亮和清晰,课堂上播放时引来同学们阵阵喝彩。并且因为课件使我和同学的交流更多了,使我们师生的感情更融洽,这是最让我高兴的。
在尝试中当然也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这种方法在基础较差的班级很难实施,复习时只能由我来播放别人的课件,他们也知道是同年级的同学做的,也很羡慕,可自己却做不出来。拒我调查,这个班里有电脑的学生也很多,那么平时同学们都用电脑来干什么呢?我想他们的家长应该最清楚,也许买的初衷是好的,但缺乏管理其后果却实得其反。
这届学生已经送走了,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得与失需要我们总结,准备好了再去迎接下一届的学生。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教学设计反思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结合教学设计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么多的反思内容中,教学设计的反思对“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具有最具体、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反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最着力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会有一堂好的课,但没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定不会有一堂好课。而反思教学其实就是教师跟自己、跟同事、跟经验、跟教学理论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过程。但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笔记本上,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实的、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可以真正将反思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反思教学的作用。
三、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全面、透彻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可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即可以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计划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结合。计划性自不必多说,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计划学习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可能会进行的活动,也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在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学内容的计划性,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以保护学生难得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说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话,在对教材和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时,要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1)摩擦起电案例:出现了两根橡胶棒相互吸引的情况。你是要教学生们什么?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给他们课本知识,很好。但换一个角度看却可以借机加深学生对正电荷、负电荷两个概念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打好基础。经此一事,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某个小组的同学故意进行这样的实验,制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平面镜成像案例:准备两根相同德蜡烛还是准备四根蜡烛?以前多数是准备两根。我们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仅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么够了。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就不能预设答案:就给了两根相同的蜡烛,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了吗?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准备四根蜡烛:一根长的,一根短的,两根相同的,让学生任选。
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简言之,教学目标就是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反思抽取其精髓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换言之,所谓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对“怎么教”研究的较多,但却往往忽略了“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往往成为一种好看的“摆设”:你让我分三维我就分三维,反正我就重视知识与技能,还是原来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反思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样日常被忽视的环节,努力提高教师全面的教学素养。
目标要求
1、知道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2、知道节约资源国策、保护环境国策;
3、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
4、增强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资料,利用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感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图片与诗句的对比,展示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引入新课题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学习
自学第三小节,提出问题,找找答案,勾画重点。
四、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教材内容探讨(多媒体课件)
(一)我国的环境、资源现状
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归纳出我国的环境资源现状。
资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损失现象严重。
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二)针对我国的环境资源现状,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意义
内涵:
1、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2、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和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从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角度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老师归纳总结
国家:
1、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关系
5、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社会:
1、加强社会监督
2、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制度
3、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企业:加强技术革新,节能减排降耗
个人:
1、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2、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及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
3、从身边小事做起,响应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盲目追求奢侈,不攀比、不浪费
(六)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
反思日常行为,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随手关水龙头、节约用电、一水多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不随手乱扔垃圾、使用环保袋,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向有关部门举报破坏环保的不法行为等
设计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会倾听,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五、检测反馈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师生评价——有需要分析解惑
六、教学后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
2.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学习与实践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录像、三支试管、清水、水蚤、Hg(NO3)2(质量浓度为0.01mg/L)KNO3(质量浓度为0.01mg/L)。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群体调查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提问:环境危机除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外,还包括什么?
(答:环境污染。)
对,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走访环保部门,调查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并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请问从大家的调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我们先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
问:通过调查,大家知道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
(答:我国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讲述:那么衡量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请调查大气污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学生介绍:环保部门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作为城区污染评价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河西区环保局监测站对这三项指标亲自进行了监测,下面请大家看我们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过程录像。
学生放录像显示他们的监测过程并进行同步讲解,监测过程略。
大气小组的同学带大家分析监测结果,实物投影显示监测结果如下:(略)
学生介绍:国家规定天津市应达到II级标准,如SO2应在0.15mg/m3以下,从监测结果看,SO2与TSP都没达到II级标准,而是III级,再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TSP标准相比差别更大。说明天津市大气污染较严重。这三项指标每天都发布在《今晚报》和《天津日报》上。
老师讲述:大气小组同学们的走访很成功,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天津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我们再来看看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的初期状况又是如何呢?
放录像显示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四目市哮喘事件。
提问:这段录像反映了什么?
(答:大气污染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瘤等。)
继续引导提问,我们从深层次考虑一下,还反映了一个较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答:日本当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老师讲述:对。我们一定要记取这个教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了。
如果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很高,又遇上无风多雾的天气,污染物不易散开,则会引起很多人发病,这就是急性中毒。大气中污染物一般浓度很低,这些低浓度的污染物长期持续地进入入体,就会使人很长时间以后表现出疾病症状,这就是慢性中毒。
问: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哪个危害更严重?
(答:慢性中毒。)
老师讲述:对,慢性中毒由于潜伏期长不易被人所发现,因此危害更严重。
问:通过调查,大家还知道有什么危害?
(答:致癌。)
对,致癌。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在燃烧的煤碳、行驶的汽车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
问:为何大气污染危害这么严重?请大家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考虑一下。
(答:略)
讲述: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但要排出废气还会排出废水,我们来研究一下水污染的危害。
水体被污染后,会对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演示试验:被Hg污染了的水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
(演示过程略)
提问:Hg对水蚤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毒害作用。)
讲述:对。水体中的Hg经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会使藻类植物改变颜色、海鱼大量死亡。不仅仅是Hg,其他大部分重金属如Pb、Cr等也和即一样会危害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由于水污染,我们天津人守着自己的母亲河却喝着菜河水,由于水污染过去只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水俣病?现在已出现在我国松花江地区……人若食用了被Hg污染的水中生物会有哪些危害呢?我们来看一段调查水体污染的同学们收集来的录像资料:世界闻名的公害事件——水俣病事件。
(录像内容:略)
问:录像反映的危害有哪些?
(答: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对,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老师进一步用书上图9—13为例来说明生物的富集作用。
(略)
讲述:大家从电视画面上可能见过赤潮现象,赤潮的形成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我们来研究一下富营养化的危害。
老师先放从环保局收集来的录像(发生在近海海域的赤潮现象),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什么是富营养化?
2.水体中过量的N、P来源?
3、什么是“水华”、“赤潮”?
4.富营养化的危害?
(答1、3、4略)(答2: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作业:调查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对策。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环境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
②大气污染的危害
③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水污染的危害
①重金属的危害
②富营养化的危害
新课改要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于是有的老师对于学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从头到尾都叫好,这是肯定不会有问题的。但不知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有没有认真思考一下评价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措施。但这不是让教师无原则地叫好,如果声声都叫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抓住那些闪光的地方。
就如《内能》一课里的一样,学生采用了老师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发现,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真正要为发现弯折粗铁丝的同学叫好,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法子同样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今天,我讲了《比热容》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讲得还可以,我感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也都学会了——老师非常需要学生这样鼓励和赏识的表情。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优劣思考,说的不对的,希望行家里手多多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
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它暴露了我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摩擦力这一节,摩擦力是我们初中阶段也是这一章要学习的弹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种,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们东、南两校几位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参加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并不像学生夹菜那样得心应手,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摩擦的现象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了搓澡巾与身体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现象。教师还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做,同学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并且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来研究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自己设计试验、相互谈论、合作交流、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试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分析总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摩擦产生摩擦力,然后教师再出示课件,这样学生感受会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
在讲静摩擦力的时候学生对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摩擦力很难理解,如果能够先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即两物体接触并有压力,接触面粗糙,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样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必须先要备好每一节课,课前调试好每一个试验,充分挖掘出每一个实验的隐含及外延。并能从实验中挖掘出精髓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在这一学年中,我经常研究别人的案例,并结合我的学生的特点,批判的运用,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
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这节课由于物理组的重视,课前集体备课,本人积极参与,认真准备,钻研教材,熟悉多媒体的各种使用方法,本节课获得优秀评价。但通过本节课上后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还不能把传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发挥其最佳效果,对学生能力培养还不够,通过这次督导充分显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这次检查为动力不断学习,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在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探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能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还有欠缺。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注重学用结合。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