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5篇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教学背景:
许多人都认为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犹如一张白纸,其实不然。一年级学生在进小学前,所掌握知识已深浅不一:有的学生有上幼儿园,但每个幼儿园的教学程度不一样: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二十以内的数及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甚至学习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只是掌握一点有关数的知识;而部分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家人也没有给他们特别的辅导,进小学时连数数都不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吃得好”、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学生“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后进学生“吃得了”,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对这种现状,我采取了分层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9加几》一课中尝试教学的设计与过程,与大家一起探讨和研究。
二、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处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9加几的计算原理。使A层次的同学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能自主找到最优方法“凑十法”,并理解思维过程;B层次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C层次同学能在老师帮助下说出算式的答案。-§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片段
片段一:以生活实例引入
老师出示与学校运动会场面,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然后老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还有多少盒?
C层次学生会用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B层次学生会用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A层次学生会用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片段二: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9+4该怎么计算呢?
A、B同学能借助学具,探究不同的方法,并能尝试着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方法一:9+4=10+4-1=13
方法二:9+4=6+4+3=13
方法三:9+4=9+1+3=13
最后总结板书:9+ 4 =13
1
3
10
C层次学生能正确读出9+4=13
片段三:知识迁移,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老师出示运动场上其他小朋友的图片,提问:你能算出跳远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吗?
A、B层次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C层次学生能根据学具演示感知“凑十法”过程。
然后要求学生练习实际,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关于9加几的数学问题。
A、B学生能根据算式9+6尝试口头编生活数学题;C层次学生感知生活实例与数学紧密联系。
三、教学反思
1、有效分层,有的放矢
课堂分层教学是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一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但是分层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同一阶段,不同的学生所在层次并不相同。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表现不同,学习的效率也不同;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所在也不一定相同。
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我对学生的作业也进行分层,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得。A层次学生要求及时完成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最好独立完成;B层次学生要求能把基础题型独立完成,稍微复杂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C层次学生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会读会写。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2、教学困惑
在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时,老师要设计和评改不同的作业,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每个课时都这么设计和批改也难免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怎样才能更高效一点呢?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数小猴吃水果图中的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数量,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两个符号,大于号和小于号,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相对来说学生都已经认识了,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一年级20XX学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这1学年,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上级领导安排,热爱、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我同时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且多听取意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务求精益求精。我是因为喜欢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所以我的工作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从执教的第一天起,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因为从今以后我将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1批人,即我所教育对象的未来,我要对他们负责。
本学年任教一(2)班数学和班主任工作,我根据学校、科组的工作安排,认真制定学科计划,并落实完成。
一、自觉提高业务素质
一年级采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对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仔细体会新课标理念,理解教材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参与课改研讨,到泰安小学拜师学艺,出外听课、学习。
二、合理使用教法,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新奇,他们往往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习惯小学纪律的约束,再加上他们调皮好动的特点,往往会违反1些纪律,做错一些事情。我先从抓好学生的课堂常规入手,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法,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活动性强,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当中探索、创新。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1章时,我设计了1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量身高、量黑板、量课本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用正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教学统计时,设计1些调查活动,如调查班里同学喜欢吃的水果,男女同学的人数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调查的方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4、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我安排了6人一小组,讨论怎样计算19+18=。分组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地把自己的算法告诉同组同学。到汇报结果时,竟发现有两组学生找到了6种算法,比书本介绍的还多出了两种。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5、开展竞赛、游戏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气氛。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引进竞赛、游戏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寓教于乐。
6、运用表扬鼓励学生,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级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而且在这一单元后,设计了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让学生上下楼梯、猜一猜我在哪里、看看他跑了第几名……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但在课堂上
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2)数一数。
(3)说一说。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3、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2)想一想。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