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优秀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平。
二、 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大钟和小钟》这首歌是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第一首合唱歌曲,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二声部合唱,我先分开教唱大钟和小钟的歌,以循序渐进、赋予学生具体的音乐形象的方式开展教学。在突破难点时,我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模击两个音乐形象的节奏,并加上身势动作为歌曲伴奏,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后面的二声部合唱打下基础。
在教唱二声部合唱时,我把学生分成“大钟队”和“小钟队”来学唱,不过我的指挥手势做的不够明确,导致两个队伍的学生在演唱时有些混乱,没有用很和谐地声音来演唱。由于前面的教唱时间过长,以至于后面的合唱教唱部分时间不大够,因此个别学生的音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后我会更注重于学生的音准问题,并加以音乐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覃桂秋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接着细读课文,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大而茂盛的特点。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由于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形,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变实。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在教学第三大段鸟多、鸟欢时,我又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作用。开始我播放了群鸟在榕树上活动的录象,让学生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就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纷繁世界,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生动,使文字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
朗读训练时,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教
师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习:抓句子,谈感悟。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拓展延伸时,教师出示思考题: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设计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有目的的恰当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 ”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在教学中,我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有感情的浸润启发,学生各自朗读,点名朗读的时候,感情都是比较细腻丰富的,非常的声情并茂。但是当由自由读变成齐读的时候,学生常常容易拖泥带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范朗读也比较少,这是今后在朗读指导中应该注意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福建省南安市兰园小学 黄定霞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 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在《鸟的天堂》这堂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的个性投入。这是学生用心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透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貌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
等学生稍平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必须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貌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
在解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完成自我能解答的问题。有些学生透过课前预习,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
问题是学生自我提出来的,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十分强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得十分认真,十分投入。有些学生独自阅读、独立思考,有些同学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只见学生一阵是读书,一阵是用笔在书上点点画画,找出了有关词句,一阵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学生在书上相互指点,有的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已的观点,有的在补充他人的叙述,也有的在争论着……
时光一分分地过去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思考、讨论问题、到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或同学们的补充帮忙下圆满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就这样,透过学生的问、读、想、说,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脉,把握了本课学习的主要资料。
这堂语文课,学生学得如此投入。之后,透过对这堂课学习过强的反思,我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学生,把他们的驱动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自身活动创造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激发学生的这种强大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天堂”这个话题,是快乐的话题,是完美的话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说“天堂”开始,学生就对本课的学习产生的兴趣,就有了用心投入、主动学习的潜在意识。因此学生在读课题《鸟的天堂》时思维就活了起来,随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本来学生对自我设计的问题总有着浓厚的解答问题的愿望,也就是学生把透过阅读解答自我提出的问题当成是值得从事的活动,比起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来学生更愿投入自我强大的驱动力。这正是本课学生能用心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的主要原因。
当然,学生有了参与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和潜力的培养,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资料,并能用自我的语言较全面,合理地描述问题的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生陈述自我的见解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帮忙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技巧地帮忙学生把自我的见解描述得更具体,更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潜力和表达潜力。如,指导学生说出透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应接不暇”等词语说明大榕树里的鸟很多,透过“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在那里生活得很快乐。也就是说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它们过的很快乐,很幸福。这也是把大榕树说成是鸟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说到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时,学生不但说出了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结合本地实际,说出了“我们也要保护环境,让我们家乡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多么完美的愿望啊!
这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看到一张张求知的小脸,教师又怎能打断学生的学习活动呢?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透过网上查阅,图书查阅,访问查阅,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构成的原因,构成的时光,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此刻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资料,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资料写的十分美,语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专题。
探究专题不能只是对课文语言疑难问题的解决,更应是直入中心,围绕文章中心提炼出探究专题。学习《鸟的天堂》就是要让学生领悟"动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抓住"天堂"一词,提出一个什么专题供大家探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纷纷猜测,有的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有的说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还有的说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问题提得好的基础上,抛出探究性专题——那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仅调动学生探究的用心性,也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真是一举两得。
2,品读体味课文,勾勒生态和谐图。
为完成这个探究性专题,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领悟树的"大",还需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提及这点就证明对课文学习的层次是停留在肤浅层次的。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透过学文,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的图景,从而感受生态的美,到达以课文为载体渗透"绿色教育"的理念,这样的渗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抓住"大概涨潮的时候……"让生明白这儿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有生机。抓住"卧""垂"这些重点词的品析,让生感悟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十分适合鸟儿在那里栖息繁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当学生都说这儿水分充足,能够为鸟儿带给必要的水分,这时一位学生立即举手说:"我认为'水分','榕树'和'鸟'这三者是因果关系。因为水分充足,这棵榕树才长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树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适合鸟儿在那里生活。"又如当学生都认为农民保护了鸟,鸟儿们才能在这儿栖息繁衍快乐的生活时,教师适时点拨:大家想,由于人们的保护,那里的鸟儿会越来越多,旅游业随之发展,这地方经济也会随之得以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纷纷说: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快乐……教师随即板书:"鸟因人乐,人依鸟和"。然后告诉学生:写完后,我又觉得不完整,不深刻,谁能根据所学来帮老师添一添于是,学生脱口而出:"树因人乐,人依树和;动物因人乐,人依动物和;植物因人乐,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丽,人因自然而幸福。"那里,没有教师生硬地灌输环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书引路,让学生兴味盎然添,改,思维火花喷涌而出。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谐,可谓一举两得。
3,今昔比较,升华绿色教育的情感。
品读全文后,我找出收集的图片,让生欣赏"鸟的天堂"的美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我搜集的各种资料来看,此刻的'鸟的天堂'并没有巴金爷爷所描绘得那么美了!"此言如一石击起了千层浪,同学们不禁交头接耳起来了。见此情景,我让那名学生上台展示自我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鸟的天堂"今昔情景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我对"鸟的天堂"情感。透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资料,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