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0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编辑给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0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设计成功之处在于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学生不是一只等人喂的鸭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学习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正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乃至各科教学都应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在整节课中,我的活动虽不很多,但并不清闲,我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并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己去实验、观察、研究、探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去了,本学期由于我教高一高三两个年级,对我来说工作较重,最主要的是压力大,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在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倍加努力,向师傅汤老师、钱老师讨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

1、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讲,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一一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篇3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班和(2)班的语文教学,这两个班入学考试成绩在本区属中等水平,在全年级7个班中居倒数一二。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缺乏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着力做了以下工作: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摘要: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诗歌;陶渊明;想象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这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就应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必须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资料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务必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务必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务必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潜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务必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务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用心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资料,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就应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透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到达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就应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带给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样能切实地提高语文潜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能够使用,但老师就应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资料,怎样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资料缺乏深刻理解的状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状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状况: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能够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就应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

必须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务必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6

语文课,就是以教材的文本为媒介,锻炼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活动为基点,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小组竞学。注重诵读教学,关注文本。朗读应与文本探究有机巧妙结合,互相促进,朗诵带动感受鉴赏,鉴赏提升朗诵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这堂小说欣赏课。先和学生一起理清情节,从主人公的经历中去感受战争给人肉体的摧残和心灵的创伤。然后让学生重点品读触动我们心灵的语段,体味情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明白战争的罪恶。然后设计一个能力提升的片段写作练习,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白和平的。珍贵,祈祷和平。因此,创设一种带有庄严感的氛围非常重要,不能让严肃的话题在谈笑中变得浅薄。

不过在具体的教学中,虽尽力让学生发挥,因个人引导不够,没有处理好环节时间,导致写作练习没能完成。今后在个人的教学课堂中,一定控制好个别环节的张扬或拖拉,力争完成教学设计内容。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7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得很累。本来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半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同时新课改第一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的密切关注,这些都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教龄都在8年以上,教学经验最少的也经历了两个大循环,但我们一致觉得,每一个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紧张加忙乱。回顾这半年来我们的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什么经验,只有一点点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平。选修课学生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学分,这样就可算作语文科目合格。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我们的周课时数减至四节,课时减少了,授课内容却不减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也就是说,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还没来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变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在接下来的必修2中,这个问题就缓解了不少。因为教完必修1后,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比如第二个模块中的演讲词单元,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两个课时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演讲稿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一般演讲词的特点,把口头的演讲训练放在课前口语训练甚至平时的课堂发言中。同时我们加大课堂密度,争取有效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每一节夜课我们都用来讲课,很少考试。果然,时间够用了,期末实现了我们留出一个半星期总复习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构建语文基础,可是略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基础是不能开快车。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哪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

缺乏了分析和训练即使能形成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新课程中尽管回避了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但现实是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和高考语言运用考点的新闻压缩直接对应,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练习,但是就是没时间给学生做,本应期中考试前就完成的练习内容,直到期末复习才安排下去,而这距新闻单元的学习已经很长时间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文言文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很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新课程似乎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形式下有限的课时里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须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往学生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抢时间,学生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新内容,没有时间复习、整理,所以并没有形成。我想也许是新课标这样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许是我们在思路和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下一个学期重点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再来说说选修课,本学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大大激发起了教学双方的兴趣。我们备课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一门《中国当代名家导读》的选修课,结果深受学生欢迎,这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达到了人。

课改给我们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乐着"。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领导的信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重托皆系于我一身。因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这一学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家里父亲病重,单位任务繁重,一方面我是班主任,带两个重点班的语文课,一方面又要参加师大省骨干教师的培训班,面对如此的重担,我精心安排了时间表,尽最大可能做到事半功倍:上午去师大培训,中午去照顾父亲,下午在学校上课,处理班务,盯自习,晚上在家备课,完成培训作业。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帮助下,终于度过了难关,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备课情况。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经常对我们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刚开学的时候,由于从高三下来后,对高一的教学工作需要一个适应期,也由于工作量比较重,我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为只要把教材钻透了,想方设法令课文上地生动,学生就易接受。然而学生却不买帐,课堂效率也甚微。渐渐地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而也留意起学生的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高一新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术语教学,同学们不能适应,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两个班的同学都各有特色,比如二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上课气氛积极;而一班正好相反,上课需细嚼慢咽,但整体朗读水平较好;二班注重个人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立学习。如果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充分认识了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将会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我已做到了“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二、上课情况。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为此我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教学技能。上课尽量做到使内容丰富,实际。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并且每天都以充足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语言,就需要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坚持每节语文课前抽出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来提高他们的语感。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经常念一些名家名篇,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做到了出口成章,可谓一举多得。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这也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拓宽了视眼,有了写作素材。

当然回看自己的授课,我也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自如地驾驭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其中困难。

三、课外辅导情况。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

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

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重新建立这些同学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如发现学生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制背诵等方式,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我教的两个重点班的成绩明显好于其他两个重点班,辛苦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我明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篇9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 语文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感悟,有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综上各位老师的观点:第一单元欣赏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三篇小说分别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从内容的归属上来讲,编者力图使教材包含古今中外的作品,但是这样的编排,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小说与小说之间的跨越太大,联系不强,但这几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都有着比较一致的特点,那就是情节结构相对复杂,反映的社会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增强了文章的深度。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件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的文学样式、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政策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这三个要素来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格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本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