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优秀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外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感悟,注重情感体验,积累文中有特色的语言。教学中再结合三幅插图,一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认真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清楚的条理、细致的描写、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们记不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去西湖公园旁的省博物馆里参观过什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介绍秦兵马俑的文章。(出示课题)昨晚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并查找一些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2、介绍得真好,从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可以看出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怎样?(十分的珍贵)

二、整体感知课文

秦兵马俑到底具有多么珍贵的历史价值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全文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这句话在文中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为什么?(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第4——7自然段讲了兵马俑的类型和特点)(板书)

(4)全班朗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②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

2、汇报自学情况

3、如此壮观的气势,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吧!让我们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下。

四、学习课文4——7自然段

大家的朗读让老师领略了兵马俑的风采, 兵马俑有哪些类型?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呢?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7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学要求:

①找一找,兵马俑有几种类型

②读一读,圈出最能体现兵马俑类型个性特点的词语

③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小组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学习。

3、交流:

板书:将军俑 神态自若

武士俑 整装待发

骑兵俑 准备上马冲杀

马  俑跃跃欲试

4、大家把自己喜欢的兵马俑的类型读一读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过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兵马俑其他的神态(朗读第8自然段)

六、谁愿意朗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与哪一段相呼应呢?(第一段)

2、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4、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5、从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

6、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怎样的情感?(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七、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懂得全文是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来写的。紧接着能抓住这句话展开自读探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明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但对于介绍秦兵马俑类型和个性特点这一部分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只让个别的学生说,教学完本课我认为这种形式并不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我想在这个环节上如果让学生以填表格的形式来学效果应该会更好。在教学本课时,因为缺少秦兵马俑的各类图片,学生单单通过读课文,还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以及我们国家能拥有这样的意思珍品是多么的了不起。因此在畅谈阅读感受这个环节中,当问到学生:“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怎样的情感?”时,有个别学生回答:“没有”。我只能建议学生有机会要亲自到西安的秦兵马俑去走一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番。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些相关的图片对教学效果一定大有帮助。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到网络室上课很新奇,发言不如教室热烈,原因是电脑吸引了他们一部分注意力。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困难,学生的自主权大了,课堂生成性增强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应变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

2、上课实际操作时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老师即要上课,,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

3、总觉得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体验。为此,我觉得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重点、难点解决。

4.在课前的搜集资料中学生做的很好,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2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该课文直接从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生动细腻地表现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文中既有说明、描写的文字,也同时有作者的丰富联想,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字里行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本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器宏伟气势,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本篇课文,可以充分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也恰恰成为本篇课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着让学生以文带文为主线的学习方法,按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课文的学习,谈谈本文的内容,感受疑难点,完全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上,融入课堂,感受课堂的活跃氛围。进入《秦兵马俑》课文以后,发现学生很容易的就能进入我的教学环节中,经过课后仔细分析,发现关键原因在于学生的预习工作完成的相当不错,就如发现其中的一个小组在展示兵马俑的个性特点时能通过动作表演进行展示,还有对兵马俑的神态各异进行补充都完成的让人出乎意料,这都是自主学习的结果,这样自主学习的方式很值得大家共享。学生在学中寻找到学习的快乐,老师在教学中的得到轻松和方便。

在上本课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的不够到位,学生读的。较少。所以一节课下来好像缺少了点什么。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发言比较精彩的学生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只注重学生回答的符合不符合文章的要求,只注重如何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就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正是在教学经验方面不够成熟所造成的疏漏;三、在文中最后一段中,过多强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少了一个关键的环节,没有让学生在课程上谈论与之相关的内容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变成课后让学生去完成这项任务,其实在课堂的临场表达或临场作文有助于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能帮助不敢发言的学生一次机会和鼓励。

经过《秦兵马俑》教学以后,有得有失,在自己反思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慢慢的改正,只有这样的不断反思积累才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更上一层楼。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3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组课文——“中国的世界遗产”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就课文本身来说,条理非常清晰。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三个特征,即“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作者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采用细致描绘兵马俑的神态以及作者展开的合理想象,让孩子们感受到秦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从而萌发民族自豪感。因此,从文体特点入手,本篇课文的教学,我着力于创设情境,以“游客”自由活动方式的模拟性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们的自读自悟。课文在表达上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三个板块的内容相对比较均匀,似乎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只有“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才能真正实现略读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中,我详细处理课文的第三个板块(第8自然),略处理其他两个板块,切实引导学生想象、感悟秦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期间,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关注作者描写的方法,真正地使学生自读自悟:感悟内容、体会写法、获得情感,力求“得意、得言、得法”。

基于以上的教学设计理念,经过五次预案的详细修改,我比较顺利地上完了培训班的这一节展示课。课后,回忆着自己上课的直接感受、顿悟,听着老师们精彩的点评、指导,我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课堂上,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孩子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通过一个“锦囊妙计”的点拨,很自然地指引孩子们关注到课文的过渡句,巧妙地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讲清楚、明白,并有效的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同时,教会了孩子们可以利用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等)来概况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而在教学课文主要内容——秦兵马俑的三个特点时,我采用板块移动的教学方策略,自读感悟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小游客”游览秦兵马俑。“小游客们”可以鸟瞰整个兵马俑坑,感受 “规模宏大”;也可以近看每一尊兵马俑的样子,领略“类型众多”;还可以细细端详兵马俑的神态、表情,细品“个性鲜明”。“小游客们”边看边想象,边读边体会,自读又自悟。在随即进行的第一板块学习——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中,主要是抓住孩子们的感悟,直击作者写作的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感受整个兵马俑坑宏大的规模。其中作者运用到的“想象”,班级的孩子们未能感悟到,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视觉感悟(图片)的方式直接带过了!课后感觉,其实可以再铺设一个台阶帮助孩子们体会,这样可能会更好!第二板块学习——体会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特点,由于文字表述比较浅显、表达形式雷同,孩子们很能读懂,所以我因势利导,以反复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秦兵马俑多种多样的类型,并辅以资料的补充,让孩子们见识到众多的兵马俑!而课文的第三板块是兵马俑“鲜明的个性”。这一内容是我整节课的重点,既作为主要内容、重难点,又作为提升认识的阶梯,激发情感的切入点。因此,我力求把这一块教学做足、做细。主要通过朗读、想象的方式,将兵马俑的神态、动作与作者的想象结合起来品读,做到揣摩语言文字,感悟秦俑形象、体会人物情感。主要预设三个层面的教学实施策略:第一层是“读懂内容,感悟精美”。通过朗读课文所描绘的兵马俑的'神态和动作,通过想象、模仿兵马俑的神情,让孩子们的脑海中勾勒出兵马俑的形象,感悟到“每一个兵马俑都是一件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第二层是“读懂写法,体会精妙”。我出示了另外一段平淡的文字,通过对比朗读,感悟作者运用“想象”这一方式的精妙,即将兵马俑写生动,写逼真了!第三层是“以佣论人,品味价值”。教师引导孩子们透过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去想象当时秦国的人们,树立兵马俑塑造的真实的形象,赞美兵马俑逼真、高超的雕刻艺术,间接地体悟到它的历史价值,更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真实的课堂呈现之后,我还是感觉自己整体上给人感觉比较着急。原因是自己原本的教案预设时间是超过40分钟的,因此在教学中,难免有赶时间的情绪在,语速也较急促,可能有环节没有走好,尤其是对于课堂的精彩生成点没有把握住。而像《秦兵马俑》这样历史味较浓、人文性浓郁的课文,作为一名女老师,我本身是不敢尝试的,甚至是望而却步的,但是今天的大胆尝试,还是给予我很多信心,今后我会大胆地去尝试不同的课型、不同的题材!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文

法国前总结希拉克说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就让咱们凭借着文字这种神奇的工具来走近它吧!

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借助课后练习,理清文章的写作结构。

课后练习:

“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文中是用哪句话来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朗读相应的语句。

五、学习第三——八自然段

课文中介绍了几种兵马俑?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六、总结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祖先们为我们创造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我们不能总生活在历史中,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这辉煌的历史画上绚丽的一笔。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5

我上的是《秦兵马俑》的第二课时,上完课,我就自己定的教学目标做了细致的教学反思,觉得自己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了对文本的咀嚼。

教学目标中确立了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细致读通、读透文本,因此,学生体会很深。比如,学生在感知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明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多读、感悟,然后介绍给大家。最后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这样的课堂效果较好。

二、恰当运用了多媒体。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自己更是收集了许多资料,图片、视频,通过这些给学生更多的认识。多媒体资料激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多媒体的使用很适当、适时。

三、成功组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制定了学习目标,再引导学生组合成小组。学生立刻热烈地学习起来,他们有的读,有的找词,有的表演……。一会儿,我请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学生回答得很清楚,还阐述了喜欢那种兵马俑的理由。孩子们说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但细读了课文,仔细观察了图片,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理由不但充分,还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看来这部分的内容在他们合作的学习中解决了,我只是让他们感情朗读比赛,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四、巧妙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习兵马俑的神态时,受上面的启发。我也让他们自读,然后让学生做神态,让别的学生来猜,把猜到的句子读出来,并且对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议。对于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说说还会有哪些神态,学生说的很多。在学习最后一节的时候,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读后感悟,学生们谈的不错。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累了读多宝贵的经验,也知道了自己教学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教学中,要扬长避短,把每节课上好。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6

上完《秦兵马俑》一课,心中有许多的感触,同时心灵也受到极大的震撼。又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篇课文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研读文本以后,我们认为:语文课要教的应是《兵马俑》,而非“兵马俑”,除了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做到读写结合。

《课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本篇课文,值得学生研读、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较多,如采用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运用过渡连接上下文内容等等。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课文3至11自然段。

本文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时,用大量笔墨分类描摹了兵马俑的的个性特征,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描摹与想象之中,秦兵马俑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被带到了20xx年前的古战场上,秦始皇统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吞并六国,威震四海。描摹与想象,是状物文章最大的特点。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既感受到秦兵马俑绝无仅有的高超的制作工艺并为之惊叹,又习得这种观察描摹并加以想象的表达方法呢?我们以为必须以文本为依托,以言语为聚集点展开教学。学生初步感受各类兵马俑的特征后,以一种兵马俑为例,如“将军俑”,先请学生阅读文本,体会四字词语和短语的表达效果:整齐、有力、节奏感强。然后追问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已经足以认识哪个是将军俑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说“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呢?学生天生好奇,此一问,是学生不曾想到过的,必定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联想,能让将军俑显得更逼真,更能说明兵马俑的惟妙惟肖、个性鲜明。

除了以上对兵马俑的整体描摹外,作者在课文第10自然段重点描摹了兵马俑的各种神态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这一段文字非常精美,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

点所在。在学生找出想象的部分以后,我提议把想象部分的文字拿掉读读看,再和原文作比较,以此体会加上想象描写的妙处,学生很快体会到这样的写法给兵马俑注入了思想和感情,把泥塑的兵马俑写活了。这时水到渠成让学生读出兵马俑的思想和感情,读出不同神态的特点,学生的朗读也更加有滋有味起来,且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出这一段。

总之,本节课教学重点在于欣赏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同时,学习现实加想象的写作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观察本学期课文中的人物郑和的塑像,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效果良好。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7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

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

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

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