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最新8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最新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1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复习旧知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认识到中国的交通发展迅猛给生活带来方便,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并展示了一系列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到了交通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2)我运用本学校校门口“接送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在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时,我展示了小学生在马路中间踢球造成车祸、不满12周岁上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的课件,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4)在谈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我展示了政府在交通方面是怎样治理和利用新能源的。让学生进一步真实地感受到新能源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1)在这堂课中,交通事故作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不想太沉重地渲染,而是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交谈中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乐意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2)教师采用诙谐的语言,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2

由于本课时涉及面很广,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历史信息,所以,教师能借助教材、相关图片、视频、网页及课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社会文化历史内容,梳理清楚生活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脉络,进而形成较为明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理解和看待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历程。

教师能做到学生的兴趣点与问题紧密联系。让学生找资料、说感受,积极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在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传统与变迁中认识和判断生活和历史的关系。

生活就是学习。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所以,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反映了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案例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目的。教师坚持“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的原则。实施“学生已有的经验“、”伙伴间的合作分享”、“家长提供的信息”、“课堂生成的现象”、“街头现成的场景”……”等都成为了促进孩子学习、帮助孩子成功学习的资源。做到台上台下、校外校内互动起来了。

在这课时里,透过服饰看社会,感受服饰文化的博大,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是本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是新思品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性”教学原则,也是本课例的一大亮点。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3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总结出交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整课堂,我上的轻松,学生也乐于参与。

整堂上,我没有一次一次地讲交通运输与人们怎样的关系密切,而是让学生通过看、想、说,去体会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密切联系,懂得怎样使用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交通运输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4

我讲授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和感受到了交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关注学困生,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孩子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笑得是那样开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多在学习中找到一些乐趣。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应为他们设计一些问题,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多查阅资料,争取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5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个话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为:1、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灾发生时的自护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珍爱生命、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素质和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本课教学我采用利用烟味的活动创设情境,问问同学们,烟味意味着什么,“有火灾!”接着说明刚才发生的一幕就是九月的一天东东家发生的事情!

在整节课的各个活动中我也紧紧通过东东家着火这一情景创设开展如何拨打119火警电话、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救人。并通过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着火(当然小火)情景交流简单有效地灭火方法。这里重点讲述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方法。最后结合我校经常开展的消防演练活动进行非常有实效的消防演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程目标我确定的非常准确,并且活动也都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且很有实效性。

本节课最为成功的我认为是如何拨打119这一重点的处理,首先播放东东同学拨打119的情景,学生进行评议,总结出拨打方法,学生根据总结的拨打119的四要素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汇报。这里教师也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高兴的说太好了,下面我就用手机拨打119验证一下我们拨打119的方法是否正确,孩子们说不能打,我问为什么,在争议中我们进一步了解《消防法》中有关乱拨打119是违法行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安全是关系到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已成为我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也结合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安排了火警演练。

总之,这节课引导学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通过系列活动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明白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沉着机智,不蛮干,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以积极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安全。

不足之处为各种活动的练习时的方法说明,待孩子们听明白后统一进行。这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长期训练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6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概况,明白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构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资料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忙,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十分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对学生的学情不够充分了解。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思考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潜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2、学生对数据的认识不够具体。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构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一天能够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总而言之,上好一节课真的很难,课前虽然思考了很多,但是还有思考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7

《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而是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多角度地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在“联合国”一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经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广泛整理各方面的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对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维和部队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以下几点是教学本课的反思:

一、让《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以儿童原有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回归生活为最终目的,让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搜查有关战争和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社会上不安全的现象,也让学生写写今后面对不安全的现象怎么办,这样吧课文与社会生活上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与生活》就是在记载在我们身边的事,把学到的知识也运用到生活当中。

二、潜序渐进,清晰、完整的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题是关于“和平与安全”,为了突显主题,让学生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我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谈谈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无形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接着从联合国说起,让学生通过搜索有关联合国的资料,体会联合国组织的规模之大,跨越国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广,影响力之远;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宪,章》的内容,明确联合国的权力和义务。再谈谈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庄严肃穆和发挥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中国参加国际维和部队的杰出成就,让学生对维和部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维和部队的光荣使命和至上荣誉产生敬畏之情。最后,谈谈身边不安全的现象,明确虽然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社会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胁,如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消除安全隐患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学生思想行为上得熏陶。整个教学环节潜序渐进,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显教学主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了解很少,尽管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联合国的相关内容,但是经历了一个寒假,很多已经淡忘。如果在课堂仅仅靠口头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查有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维和部队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联合国,了解维和部队的资料,对和平产生新的共鸣,让课堂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看教材,并用铅笔进行勾画,这样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在教学本课是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搜查有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搜查有关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也采用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学习课文内容后的收获等。如此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发言,人人都参与,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五、关注学生的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行为。

在教学前对文本我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有意义的拓展,善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开课学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经了解的关于联合国的知识,接着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联合国是有哪些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有哪些维护人类和平的行动?”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教材和收集到的资料,探讨并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讲解。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动,从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到了解维和部队发挥的作用,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再谈谈社会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产生对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安全的现象,让学生写写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自己又决定怎么做?无形中在熏陶学生的思想,也规范今后的行为,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的之处。最后,全班起立携手呼喊: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为了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让学生为和平与安全迈出第一步,给学生行为行动的鼓励,又突显本课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处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真因为遗憾才让自己一次次进步,因为遗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为遗憾在教学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8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则相声,主要讽刺的是那些无话找话、办事效率低下的人。本来几秒钟能够讲完的事情——邀请朋友看戏,却东拉西扯,海阔天空,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说完再见的时候,那里的戏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跟前一课剧本相比较,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并且文章浅显易懂,又有很强的课表演性,于是在简介了文章体裁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做太多的讲解,而是直接由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觉得效果还是能够的:

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并且班主任教师真好有剧本在让学生们排演。所以我直接让学生们都参与到课文里。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主角,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的文本的理解本事,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本事,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

但学生总归是学生,即便有了对课文的理解,但如何表达还是受到学生本身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表达起来往往难以到达梦想的目标,于是做适当的示范性朗读,作为相声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跟诗歌的朗诵、课文的朗读又是有点区别的,相声说话更接近于平时的聊天,却又十分更夸张,是表演,所以还需要有夸张的表情、体态语言来表达。虽然不可能有演员的水平,但至少对学生能有所启发。之后,学生举手要求表演的一组十分多。

不足之处是,限于课堂的时间,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表演,可是相信从其他同学的表演中,他们能吸收借鉴到一点东西。从他们对表演组的评价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善的。

这一堂课,使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平时上课教师自我要放开手脚,偶尔“跑跑题”不要太拘泥课堂目标、程序,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本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