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是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理解亲子之间的“爱的冲突”
2、教学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八重奏:亲子之间”活动,展示在亲子之间的各种表现,体会父母的关爱,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通过“探究园”中的“节日的礼物”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
教学重点
体验父母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爱的冲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老师:是谁赋予我们生命,是谁把我们抚养至今,是谁每天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是谁将我们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净,是谁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又是谁在我们每晚挑灯夜读时陪在我们身边?
学生异口同声:父母
活动一:爱的清单
思考1: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做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教我们说话走路 ②为我们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质保障 ③为我们学习操心④教我们怎样做人┄┄
思考2:将“爱的清单”另一半完成,回忆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帮父母干家务等
老师: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故事)一、《天亮了》的创作背景 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对父母为救自己的儿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话中》莫南和妈妈的故事
父母对我们的爱河我们对父母的爱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将是不平衡的,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们要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
活动二:观看书本“探究园”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表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的冲突”
老师:小时候,我们无论是衣食还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赖父母,那时候感觉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开始与父母之间有了间隙,与父母争吵的次数越来越
多,有时我们会抱怨:父母变了,他们变得好罗嗦,再不像以前那么通情达理,爱我疼我了。
我们与父母之间出现了“冲突”。
思考:既然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如此血脉相连,又为什么会出现“爱的冲突”呢?双方要怎么样才能化解“爱的冲突”?
学生选择最有感触的事情,讨论怎样化解冲突。
典型冲突:父母偷听孩子的电话或偷看孩子的日记
学生讨论: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进而会有什么行为?
学生发言:我会很生气,因为父母侵犯了我的隐私权,是对我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可能会跟他吵起来。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这样的“爱的冲突”就出现了,如果我们以为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冲突就可能会升级,最终会伤害到父母的泥,那么如果我们来换位思考,你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体会一下父母的用心,看看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父母,当你面对因为被偷听电话或者被偷看日记在一旁生气的孩子,你准备说些什么来表明你行为的用意或者此刻的心情呢?
活动三:设计发言——孩子,我想对你说
学生可能设计的发言:孩子,父母偷听你电话是想知道现在你都在和什么人来往,身边是不是有对你有帮助的朋友;父母偷看你日记,是想了解你最近的想法,想知道你遇到了哪些困难,父母只是希望能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你,能够了解你的想法,真正成为你的朋友,希望你平安幸福的长大。
老师小结:尽管有时父母会做出一些让我们很不开心的事情,会使我们和父母发生争吵冲突,但我们知道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理解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也还是父母,父母给与我们的只有爱。也许有时候会因为其方式的不恰当回小小的伤害到我们年少的自尊,进而演化为冲突,但不管怎样,这都是“爱的冲突”他以为爱而产生,只要我们和父母互相理解学会体谅,那么这些“冲突”也必将在爱中化解。
活动四:节日的礼物
活动导言:父母赋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又将用什么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呢?让我们在一个特别的日子为父母献上一份特殊的爱的礼物,并谈谈你的礼物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自己的父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的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们说,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作为给父母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你可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可以为自己的某一次任性胡闹向父母道歉,还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大家能写出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把最暖人的话送给自己最亲的人——父母。
板书设计:
我和父母
一、相互关爱
二、爱的冲突
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节选自弗罗姆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履行(lǚ) 一刹(chà)那 罪孽(niè) 咄咄逼人(duō)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该受到报应的罪恶。
2.近义词
鉴于•由于
鉴于:觉察到,考虑到。用在表因果关系的偏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如:“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由于:表因果或理由。
履行•实行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如:“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实行:①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②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阻碍•障碍
阻碍:①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②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如:“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障碍:①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②阻挡前进的东西。
3.相关成语
休戚相关:“休”,喜。“戚”,优。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新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四、文学常识
1.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
2.弗罗姆,美国哲学家,著有《爱的艺术》。
五、名篇名句
1.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2.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3.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剖析:作者引用这句话,目的在于进一步表现母爱对孩子的重大影响。用本文中的观点来看,就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初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不能辨认物体,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2.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剖析: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开始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3.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剖析:通过比喻的方式,进一步渲染、突出母爱的伟大、宽广、博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4.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剖析: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为后文的“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作铺垫,以说明什么是成熟的爱。仔细揣摩,这句话也暗示:母爱是重要的,因为母亲无私的爱唤起了儿童对别人的爱心。
5.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剖析:意思是: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够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二、重点语段
1.“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至“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剖析: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天真的、孩童式的爱)与成熟的爱区别甚大,要说清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但是作者在理论阐述之外,利用简单的句式变换使读者获得更为形象更为鲜明的印象。“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这两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了孩童的心理逻辑:需要别人的爱,所以才爱别人。“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两句,只是前面两句的因果倒置,却立刻使读者明白:所谓成熟的爱,就是把爱作为自己的责任和需要。
2.“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至“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剖析:这里运用比较的方式,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的。
主旨探讨
有关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
2.本文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因此文章中用了一部分学术用语。如“自恋阶段”“理想典型”,引用了同科目的其他专家的观点,如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等,作者引用的这些观点,都能加强文章的可读性,通过其他专家观点的比较,也可以突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增加自己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
以假设的方式开头,突出母爱。作者在开始就说:“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运用比较的方式,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自然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相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运用总分的说明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如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的说明。
问题探究
问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对父爱有如下表述:“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你认为父爱有条件吗?
导思:这是一个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从这个问题的探究中,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不论“父爱”有没有条件,也不论这个条件是什么,我们应该明白,父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父爱,我们为人之父以后,我们要爱我们的子女。
探究:(1)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把握住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论述,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再想一想,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2)联系现实生活,从身边生活中仔细体会一下父爱,看看身边的这些父亲们对其子女的爱中有没有“条件”?
(3)对这个问题,也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分别对父亲和孩子进行一项社会调查,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如(询问父亲的)“你喜欢你的子女的原因是什么?”如(询问子女的)“你喜欢你的父亲吗?你知道你的父亲为什么喜欢你吗?”等。
(4)可以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对“父爱是否有条件”的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力目标: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三、推进新课。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第二课时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
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
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上完了实习的最后一次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心里顿时感到轻松了不少。前一天在五班讲课的时候,可能是前两节课学生没有精神,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冷清。好多学生三心二意,要不停地重复问题,很细致地引导他们才能进入状态。当然,我的问题也很多。虽然是一个星期前就备好了课,因为感觉是很精心设计的,还比较熟悉,等到老师让我上课的前一天,才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发现了如讲课内容的次序还可以再调整,使各部分的层次更清晰等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之前没有试讲,两节课连上下来,发现自己对课文的有些内容顺序不是很熟悉,讲课的时候语句不精练,口语比较多;还有一个问题,语速偏快,让学生感觉到我很紧张。总之这次课的感觉不是很好。不过,当我上完课,学生们全都鼓起掌来,可能是一种欢送的形式吧。让我的心里有了点慰藉,同时也很惭愧,我红着脸快速地离开了。
第二天在七班也上这门课,也是连着两课时。一直担心七班的`孩子会很沉闷,可能是指导老师多次强调这是我实习最后的讲课的缘故,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对于我的问题,也做思考状。在七班,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语速放慢了些,显得从容了些;在提问的时候对于比较难的问题进行提示点拨,以易于学生思考和回答。第一节课很平稳的过去了,我舒了一口气。下课在班里转,一学生主动跟我说话:“老师,你不要失望啊,语文课是这样的。胡老师上课也是这样的。”他怕我伤心,所以安慰我。其实我对学生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他们的积极不是通过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只要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就能感受到。所以我不失望,相反很感动他的体谅。我希望第二节课也能顺利结束。可是当学生认真起来,像我这种没经验的老师就要紧张了。在课堂上本来有一个问题,文章中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母爱是无条件的。我让他们谈看法。其实我预设的是,父爱其实也可以具有无私性,母爱就也是有条件的。结果学生们的回答都倾向于父爱和母爱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具有无私性。而我原先没有将重点放在父爱上,而是想强调母爱也是有条件的。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意外。对于这篇带有哲学色彩的文章,很多同学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是我希望达到的。只是这个问题我还是要给出参考的答案,所以我绞尽脑汁说了一番,现在已经忘了是怎样说的,反正还是说得不够清楚。因为两者的角度不同,其实站在学生思考的角度,我是赞同他们的观点的。但是文中,我还是要给他们解释作者的看法。跨过了这个坎,后面就顺畅多了,我的拓展部分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至直到快下课学生都很安静地听。等到我说声放学了,他们才像想起来,向食堂冲去。
比较这两次课,我在教态上有了提高,发音放慢也清晰了很多;对于文章和教案也很熟悉,讲课较连贯;对于课文的设计,时间把握得很好。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我讲课时语句衔接上还不能很流畅,一句话有时想不到一个贴切的词去表达,在激动或紧张的时候,语速又不自觉变快,学生听得不很清晰。另外就是在对课文设计上,没有想得更深入,而且自己的反应也不够灵活,出现了点意外。如果之前能考虑到,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了。
总之,实习的课讲完了。但真正的教师生涯也已经在眼前了,所以对于自己的不足还是要改进,争取在讲台上展现最佳的风采。
教学目标: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理解父母之爱
3、引导学生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4、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给予爱,爱别人,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父爱、母爱
教学难点:
理解爱,真正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完成表格,整体感知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了解“爱的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感悟母爱
在16段中,找出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感悟母爱的特点
四、研品父爱
从 67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2、父爱有哪些消极面和积极面?
学生活动: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何理解父爱的消极面?
2、从父爱的积极面来思考,你对父爱的“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机动:此环节可作为作业,“升华爱”)
五、探讨成熟之爱
1、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
2、如何理解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六、小结:得到爱,学会爱,好好爱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 父爱
无私 成熟 责任
宽容 付出
善良 理智
孩子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