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活动反思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是一篇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
这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设置情境,促进生本对话。
崔峦老师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歌曲,再以教师动情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寻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能点明小女孩最后命运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围绕“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仔细研读,感受文章主题。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小组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设置了让学生说一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我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刘倩倩的获奖诗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
为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世界的情感,我还上网收集了一些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们的图片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了之后,交流他们看过之后的感受,并为学生准备了一次写作训练:以《我与××比童年》为题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时间显得过于紧凑,对“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只好放入下一课时完成,所收集的一些图片也只能让学生在下一课时欣赏,一节课的教学显得不够完整,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教学水平的继续提高。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我先是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读出感情来,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相互交流。如此实施,效果甚好。
孩子们在读中议,议中读,懂得抓住“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轻松。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小提纲的形式: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理解长篇童话这种形式的文章是一个创新。老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思路清晰,一下就把握了课文的整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精读细说。因为“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在处理“冻死街头”的部分时,课堂里面久久回荡着哀婉的音乐,用音乐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以轻声朗读的方式处理的这段,和小女孩同悲同泣。小女孩走了,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她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这里紧抓住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帮学生体会到了安徒生老爷爷在写下这两个幸福时那种对小女孩的祝福、同情,对现实的抨击,对当时社会的愤怒……,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及在场的老师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教师又机智的引导学生和当今社会的对比,激发了孩子内在的真善美,唤醒他们对别人的爱,对弱小的爱,对社会的责任……
上完了这节课,仔细回想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想开去。在今后教学中还应把握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而准,使学生的能力充分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是这样论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会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今天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子》一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以前为了暖和暖和,自己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想。这种种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本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其情景,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心,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落实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上我采用课件辅助教学,这样既节约了上课的时间,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我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条件。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具体如下:
一、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小姑娘是怎样度过大年夜的,她在大年夜都有哪些幻想,结果怎样?”“你们的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与小女孩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了解小女孩的心理变化 . 并在读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简单地写上自己的体会。
二、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讲的再动情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上我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改变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模式,重现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学生个人圈点、勾画、批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理解和体会,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会读书。我觉得学生交流的过程是互相启发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体会。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出来,做到了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课堂上我有重点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把课上学习推向深入:“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后,为什么看到的是种种幻想,而现实又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我的提问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再次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小女孩从擦燃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是种种幻想,因为她常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 . 领悟到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一样能得到欢乐,()得到圣诞节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说明火炉、烤鹅、节日礼物、奶奶的疼爱都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只是她临死以前在幻觉中才出现。这些美妙的幻想与小女孩冷酷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她在临死前“两腮通红,嘴角带者微笑……”。通过讨论,学生对这段描写有了深刻的认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幸福”对小女孩来说其实真正的含义是受罪和死亡。这时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了他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读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是我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论述,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由文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在课内,得结于课外。我在让学生深入感受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以读后感的形式写出来,用笔谈一谈我们的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由此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 1 、文章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时间不够,在读书的技巧上我有些地方还比较欠缺,比如读:“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句话时“终于”读时重读还要带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语气。我在范读时没有到位,使这一地方有遗憾,我会找时间再去指导。 2 、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的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忽视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太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共同进步。 3 、在最后环节同学们说说小女孩的大年夜与我们的大年夜有什么不同时,因为时间紧,使同学们没有畅所欲言。同时我也感受到我的知识面还太窄,还需要不断充电,使以后在教学中能如鱼得水。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800字《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凄美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大年夜里天又黑又冷,下着雪,当我们和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而这个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一次次擦亮手中的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暖和的烤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到跟奶奶一起飞走。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地牵动着我们的心,美丽善良的小女孩冻死街头却无人问津,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冷漠,劳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课堂上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很容易通过自读自悟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寻找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美妙幻想,与现实的冰冷对比解读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感情朗读中深化孩子的认识,勾起情感深处的同情,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紧扣“由怜生爱,由爱生愤“的情感脉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从大年夜小女孩冻死街头还会面带微笑凄美的画面,感悟小女孩生不如死的痛苦,体会沙皇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安徒生给予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联系实际,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心存感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在读悟的过程中,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对句中的两个“幸福”谈谈自己的理解,再从整篇文章想开去,小女孩一次次点燃火柴,其实是在点燃心中的希望,点燃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她面对寒冷、饥饿、痛苦时,还要让学生想想小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而明白我们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和同情一些贫困者与弱势群体。教会孩子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这篇课文主人公的命运虽离学生很遥远,本以为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可是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学生们踊跃发言让我感觉到他们已经走进了文本,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已经牵动着他们的心。在学生们的提问下,我们整堂课都是围绕解决学生的疑问而展开教学的。本来在最后,但我提及小女孩那含泪的微笑,悲惨的幸福,难道仅仅是天冷造成的吗?学生们已经水到渠成的悟出那是社会造成的,在我们国家是绝对不会的。
正当我准备进行读写结合时,小西拼命举手,有着强烈的发言的欲望时,我成全了她。她说:“我认为小女孩死了比活着更好!因为活着更痛苦!”
这一问题是我从没考虑过的,怎么办?如果谈下去,我的任务完不成;但如果不谈下去,小西本身就是个父母不管的人,她提出别人提不出的问题,也许就是她的心声,一个学期她都被关在校园里,虽有老师的疼爱,有同学的关心,但怎能取代父母的亲情呢?所以,我毫不犹豫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真没想到,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终于让小西心服了。
结果,这一讨论,学生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了!这反而成为这一课堂上的亮点!也许那一刻,我比较巧妙地解决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将更好!事实证明,当第二天进行习作时,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跃然纸上,让人感动!这说明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但我自己觉得也有不足之处:在学习五次擦火柴时,应该再放手让学生学,多在读中体会,尤其要更深层次地体会安徒生写这篇文章的意图,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境地。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她面对寒冷、饥饿、痛苦时,还要让学生想想小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而明白我们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和同情一些贫困者与弱势群体。教会孩子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本文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景;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墙角里。
我在教学第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过着怎样的生活?
学生通过自学及小小组讨论,只回答出“又饿又冷”,没有将“痛苦”回答出来。(正确回答是:“饥饿、寒冷、痛苦”)究其原因,学生回答不出来,跟他们生活的年代有关。学生通过她光着脚在雪地里走,知道了冷;通过“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知道了饿。当今的学生生活在无比幸福的家庭里,所以比较难的感受出小女孩的痛苦。如果我让学生回忆我国解放前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也许这个答案能回答出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上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主要描写了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这篇课文,我在“自主”两字上下了一番功夫:
我首先请学生根据作者安徒生给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结局,自主提问,并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让他们带着疑问进行自主学习,看那些问题自己能解决,并全班交流自己得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接着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学习,提醒学生要用文章中的具体语句的理解来回答问题,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重点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而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别是她幻想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学生汇报引导中我不仅注重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眼想象,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最后,引导学生自由创作,简单写一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升华主题。本节课最为遗憾的是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有点追求面面俱到,致使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由作者、由时代背景想开去。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过水而不湿,不够深入。今后,“舍得”二字我要仔细的用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有舍才会有得,不追求一节课的面面俱到,而追求多节课相互支撑、弥补,从而使学生轻松地学语文,快乐的感受语文生活,、积累语文方法,形成语文能力这是我今后努力追求的。
4月18日,上了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曾经无数次地读过这篇童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目标定为:
1、研读课文第二段,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通过研读,懂得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
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升华情感,完成“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什么?”课堂练笔。
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直奔主题,确定研究重点。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先直接出示句子“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再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仔细研读,感受文章主题。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三、总结写法,领会作者意图。
“以喜写悲,悲更悲。”现实中的她是那么可怜:她在寒冷的雪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赤着脚在路上行走,她十分饥饿,又得不到家庭的幸福,唯一疼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而爸爸又很凶,不顾她的死活。但作者却又向我们展示了她看到的多么美丽的景象:有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景物是多么的让人羡慕,但它们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这就让我们对小女孩更加同情。在课文的研读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中更深刻体会到了她那悲惨的命运,让学生体会到了在描写中我们用描写欢乐的气氛来衬托悲哀的场面,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总结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设置了让学生当堂练笔:“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我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刘倩倩的获奖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
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解读一些重点句显得过于简单、草率,指导学生朗读的时间也太少。同时这堂课也留给我这样一个思考:到了高段,该如何解决课文内容长而课堂时间不充分,无法充分指导朗读的矛盾?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案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以下特点:
1、把握一条感情脉络:
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一直为学生放带有悲剧性音乐,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情感升华。
2、培养学生想象和表达能力,虚拟“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动画的设计和播放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