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情境,使学生通过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贯穿着以科学探究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浓厚兴趣去感知,去认知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活动中尽力营造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调节探究的节奏,用实验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上,达到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 ,又懂得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好地实践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信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了自己教学主导者的地位,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大胆探索的学习态度,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我还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场景(如家里、教室及串联和并联彩灯的实验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了引导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特点探究的教学。
二、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条件
每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取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因此,本节教学中我注意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我既面向全体,也注意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实现有差异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如:在连接并联电路时,及时对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也能通过亲自实验探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探究,学习积极性甚高,思维活跃,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他们从中尝到了学习的无穷乐趣。既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三、学中动,动中学,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如:以生活中的灯的熄灭现象为切入点,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让生活走进课堂。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的视野和素质得到拓展和提高。在情景中去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认知,在认知中去归纳,在归纳中去提升。同学们在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基础上,使获得的知识真正得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经验。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有了好的开始,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教学就可以用好原有的课堂模式处理,在教学中,学生对法则的探究和归纳,计算中法则的直接应用、间接应用和逆向应用的操练,注意点和解题经验的强调,能够比较好地实施。
计算a12=( )2=( )3=( )4=( )6, a12=( )2×a2=( )3×a3=( )4×a4=( )2×( )3,转入逆向应用法则,逆向应用法则我是由学生独立探究的,特别是比较3555,4444, 5333的大小,钱泽宇、顾家玉同学作了很好的变形,将这三个幂的形式转化成指数相等都是111,从而比较大小。计算2100×0.5100时同学们小组进行了探究,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做得较好,为此,补充计算0.1252009×26030,小组研究,老师讲解,以求真正领会。
在计算2a2b4-3(ab2)2时,两个班的同学出现了同样的错误,第二项的计算错误地用了乘法的分配率。解题习惯和注意点要再三体会,“观察运算情形,注意运算顺序,用对运算法则,关注符号确定”,要提高运算的正确率,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反复指导,需要学生高度重视和反复训练,这个时候我们也就体会到,教学是“水磨的功夫”。
课堂中,我先展示一张太阳系的图片,学生依据平时的知识,自然知道这一课要了解的主要对象。学生在平时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虽然能说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还不能按正确顺序指出它们的名称。怎样确定他们的顺序呢?同学们分小组,从资料中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根据它们离太阳远近距离排列)。同时在资料中还知道它们的大小也不同,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体积大小来排序。
接下来,我继续展示八大行星的图片,让学生自由提问。比如:水星上是不是有很多水?土星为什么有彩色的光环?除了地球,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吗?......学生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一步去收集资料,尝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个环节,我预设的是两种方案:第一种是我收集一些资料,发放给学生,相当于对课本信息的拓展;第二种是带学生到微机室,让学生在网上收集资料。后来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我又将一些主要信息依次制成PPT,让学生在欣赏图片时,解决自己的问题。
课后,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即使课堂上解决不了问题,还可以放到课外去解决,只有让学生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才能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感。这对于培养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有好处的。
相对于原有教材,20xx版新七上教科书的《单细胞生物》一节有如下改动:1.增加了关于眼虫的介绍,并作为该节的引入,提出了单细胞生物为何能够独立生活的问题。在课后练习中,对眼虫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开放性的讨论。2.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进行了重新绘制。新图更大,更清晰,更有立体感。该节的另一重点内容:对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讨论没有变化。华附的董鸣鸣老师将怎样实施教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华附初一(1)班教室。
在课前,是学生自定主题的演讲。这是董老师课堂的一个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茑萝》,也就是那种丝状裂叶,开五角星型红色花,俗称“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该生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头上红军帽的五角星引入,图文并茂介绍了这种植物的生活史、特征和相关文学作品,水平相当高。该活动需时约五分钟。
随后,董老师组织学生复习了多细胞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口述),简介了常见多细胞生物的名称,然后介绍了草履虫的细胞结构名称与作用。在介绍完毕后,董老师要求学生在草稿纸(学生代表在黑板)绘制草履虫结构图并标注结构名称,教师本人也同时在黑板上绘制。华附学生很厉害,过目不忘,普遍画得很好。接下来,师生讨论两个问题:1.草履虫怎样生活。2.草履虫对环境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发言很热烈。最后,董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各种原生动物的视频。
课后,我与一起跟岗的赵惠兰老师交换了意见。学生课前演讲是个不错的形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是轮流进行,每节课一人,并不会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但是如果学生演讲主题能够有一个范围的限定,例如与本章或本单元的主题相关,是否会更有利于演讲者和听众们当下的学习呢?
对于眼虫,董老师的课堂上并没有提及。虽然单细胞生物的身体结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围绕眼虫开展一些学习活动的。例如可以在讲完草履虫后,比较一下眼虫和草履虫结构上的异同,再推测一下眼虫的生活方式,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在课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静态图片和文字叙述值得商榷。对于肉眼无法观察的单细胞动物,学生并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教师应提供尽可能多方面反映单细胞生物的直观教学材料,例如模型、视频,既能使学生有直观的体验,也为下一节在实验室观察草履虫打下了一个基础。
最后,草履虫的应激性反映也是一个教学重点,在本节课堂上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讨论。
当然,世上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以上想法,也许只适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重理解而忽视形象感受。讲授这一课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画面或影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致使从未看过《安塞腰鼓》的同学只能在老师描述中去想象,对于舞蹈的磅礴气势体味不出,体会不够深。
2、缺乏朗读激情。“读”虽然贯彻了课堂整个环节,但由于学生朗读水平教低,对于富有感情、富有气势的文章缺乏朗读激情,使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气势逊色了许多。朗读训练需长抓不懈,朗读水平需不断提高。
本节课预设了这样几个目标:复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虽然教学环节进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回顾整个过程,总感觉有不少遗憾在其中,现反思如下:
1、在出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请马上自由大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课文描写海边潜水洼和小鱼们的相关句子,用“-------”画出来。
后面感觉到当学生第一次读完后,还需要再强调找出相关的句子,感觉应该做如下的修改,会使学生更清楚的明白要做些什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的啰嗦和唠叨,提高了课堂效率,即1、请自由大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描写海边潜水洼和小鱼们的相关句子,用“-------”画出来。
2、在品读“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一段文字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虽然我在四人小组内让学生进行圈动词,同时进行表演的学习活动,但是学生在表演得不到位的时候,我没有进行更多地指导,所以孩子们后面能够讲出的东西比较单一和肤浅,如果进行几个小的问题设置效果应该会好很多:为什么这么用力呢?为什么这么慢呢?就可以体会出用心和尽心尽力的善良、爱护小动物和珍惜小生命的令人敬佩的少年的形象。
3、分角色进行朗读:2个旁白,一个演“小男孩”,一个演“我 ”,就发现孩子们的角色分工没有分好,吵吵嚷嚷的,在这方面还需要协调;另外,在全班面前展示,不够自信和大胆。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童心的可爱和珍贵,孩子们也积极踊跃的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可是感觉到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大,有一部分的小孩,尤其是男孩子,有点不注意守纪律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新问题,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
《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中小男孩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举动很令人感动。教材如此有情,怎样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到小男孩的感人之处呢?我决定从课题入手,我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设疑,结果学生读了以后,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浅水洼?小鱼是怎样跑到浅水洼里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怎样了?所以自然地就引着学生开始看图了解浅水洼,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虽说第一自然段不是文中的重点,
可却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有力的铺垫。怎样让孩子对浅水洼里的小鱼产生怜惜之情?我出示小鱼被困的句子。
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文中的“困、蒸”形象的把小鱼难受、饱受煎熬的刻画了出来。我抓住“困、蒸”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小树被困在框里会怎样?小鱼被困在水洼里会怎样?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小鱼缺少水分,那时它离不开水。”“它动弹不得,失去了自由。”“它的生命奄奄一息,随时都会死去。”学生随着对困的理解加深,与文本主角产生了共鸣。
然后我结合蒸的字形再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
蒸的感觉怎样?蒸的下面四点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四点像火苗在燃烧”“那四团火多大呀!小鱼快蒸干了,它呼吸困难了,它实在受不了了。多可怜的小鱼呀!”
看到孩子们那痛苦的样貌,那心疼的样貌。我趁势让他们朗读我出示的句子。没有技巧的入手朗读(以前我总要对孩子们的读进行一番指导),没想到孩子们对小鱼的怜惜之情透过读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情感以汇入了作者描述的对象上---那些可怜的小鱼已激起他们深深的同情。
学生有了对被困小鱼的怜惜的情感。,学习小男孩救小鱼的自然段时显得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小男孩的救鱼的执著深深感动了。他们和男孩一样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学生已经进入情境之中,就像自己置身于海边捡着小鱼扔向大海,就这样不停地叨念着"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
全班同学弯腰在自己的座位旁做捡鱼的动作,又使劲做扔的动作。他们似乎正在海边帮忙小男孩捡浅水洼里的小鱼。从孩子们脸上愉悦的表情让我释怀“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主题已经在孩子们心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教完本课我有一个困惑:那就是课中有个孩子对我说:“赵老师去年暑假我到海边去玩过好多次,我怎样没有见到小水洼呢?”教学本课时我查找了资料。海边根本就不存在小水洼。海边即使有凸凹不平处,也不可能有水,不可能有小鱼。即使有小鱼也早随潮涨潮落而回大海了。也就是说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是不可能的。课前我就预料孩子们会提这个问题。当时我想教给孩子们正确的知识,但是我转眼一想,当学生发现浅水洼里根本就没有小鱼时,那还能激起他们关爱生命的情感吗?那他们对小男孩救鱼的行为还能感动吗?孩子们会觉得是欺骗人的谎言。因而我决定如果孩子们上课提出此疑问,我要用教师的权威去告诉他们---海边有浅水洼,浅水洼里有许多被困的小鱼。我宁愿知识错误一次,也不愿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受到伤害一次!不知我的做法是否正确?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
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
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 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平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家信集,《傅雷家书两则》是作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的重点课文出现的。第二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书信书面语色彩较浓,有更多的细腻的抒情和描写,信中流露着父子之情,有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精读的重点放在哪里,就是我们在备课时,需要思考的。
通过对《傅雷家书两则》的研读,把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了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从傅雷与傅聪两个角度来研读课文。
研读的目的在于:信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阅读本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体会书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从傅聪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聪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创伤,在前信中向父母倾诉与发泄,然后又写信表示不应该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让父母感到不安。可见,傅聪是爱父母,体谅父母的,父子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第二封信写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向父母传达自己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
从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聪的父亲,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这两则书信中,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和理解,为儿子取得成功而表现出的无比喜悦之情,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爱。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书与一般家书不同之点在于,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傅雷,在艺术上给儿子以引导:鼓励儿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畏孤独,保持心灵的纯洁,达到艺术的高峰;期望儿子的演奏,能表现出中国的黎明,响遍每个人的心,能表现出中华文明,有气吞斗牛的气势,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有对儿子人生的指导: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敢于正视现实,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谦卑,要坚强,要不怕孤独。
从这两个角度深入的研读课文,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意,读来让人收益颇多。
2、把两则书信放在一起研读,体会语言的魅力。
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方面的指导,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意义。作为语文课,我们更要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总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义。
如对儿子生活方面的引导时,用了比喻,用阳光雨水的猛烈,对植物的伤害来解释人不能够总是处于高潮期,安慰儿子正确看待高潮与低潮,
如对儿子艺术方面的指导时,希望儿子能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爱国之情,爱国之心,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作为积淀,表现出气吞斗牛的气势,感染听众。这段意思的表述中,语言相当有特色,用黄河之水天上来,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形象的说明,文雅又生动。
把握好这两个切入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体会傅雷的爱子之情,教育儿子的巧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