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数学教学反思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针对上周外出学习马牧池中学高效课堂的教育精神,积极配合我校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组织了听评课活动。本人针对上述活动,感受颇多。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我准备了一节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应用是关键,应用到上节课学到的配方法,然后推导出求根公式,再一个就是对根的判别式的讨论是难点,针对这种情况,课前进行了大量预习,然后分组讨论,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个别学生掌握很好,但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求根公式的应用。与配方法一样,公式法是适合于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通过分组演练,后讨论总结,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实的比较扎实,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很多由于基础差,掌握起来有些难处,所以设计了一些难度小的题,比如原先的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改成不解方程,用根的判别式来判断方程根的情况,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后补充了四道解方程,应该是循序渐进,自我感觉还好,只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学生讨论不够积极,小组展示有点流于形式。
以后应该针对上述情况,慢慢改善自己的不足,多向经验多的教师学习,使自己在教学上更上一层!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这种现象若任其自然发展,不仅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还会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
境,又怎样精心创设?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地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我在引出倍这个概念时,首先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今天我们二一班的学生去春游,那里有许多玩的项目,我们就去划船,可是船很少,我们只能三个人坐一条船,18人坐几船呢?同学们很快跟着你的思路进入状态,然后我就说:“一条船上有三个人,就是一个三,乘法算式是13,2条船,就是有2个3,2*3=6或3*2=6。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找出了规律,得到了倍的初步概念。
二、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
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仔细观察,有几条黄船,船上有几人,就是几个几?绿船人数是黄船人数的加倍,把黄船人数看作一份,绿船上的人数有这样的两份,两个3也表示3的两倍。所以,绿船上的人数是黄船上人数的两倍,这里的心知是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我们身边,使学生了解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学生通过同一情景图的不同思维,确定不同的一份量,得到不同的乘法算式,既培养了发散思维,又加深了对乘法含义、乘法交换率初步认识。
三、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我在教学时考虑到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20分钟坐下来已经有点坐不住了,于是最后我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黄豆摆一摆、放一放,左边学生拿出一份是几,右边学生拿出的必须是左边学生的几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让新知识得到了巩固与发展。
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发挥他们的推理和交往能力。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以上仅仅是我认为小学教学有效教学中的一些策略,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潜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调动,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较多.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一会儿几何知识,一会儿代数知识,好比一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考虑: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如教材中出现的“观察与思考”,看图时的错觉,学生观察得到的结论,由于视错觉原因经常不正确,要实验检验.检验的结果与他们观察到恰好相反,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从教学的方面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比“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教师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片、实物模型,创造和平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比如商品中的打折销售,对于学生来说,买卖服装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还不是很多,只要教师收集的资料准备真实有效,学生的会很感兴趣用数学的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做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与教材,与学生,与课标,与教学思想保持协调一致的,注意时刻改进,时刻提高,时刻反思的过程,教到老学到老。
本学期担任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工作中有得也有失,现反思如下:
一、教育教学中的得:
1、能制定正确教学目标
平时教学中,不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注重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把平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点内容适当提高,使素质高的学生能取得较好成绩,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复习目标只要求达到教学大纲的最基本的要求,强调熟记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掌握基础题的基本解法。通过努力,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
2、寓复习于平时教学过程中
为了完成复习任务,又要减轻学生在集中复习时间的负担,我把复习内容有计划地分散在平时学习中。从初三开始教学就有目的地回顾总结。复习了与初三知识相关联的初一、初二年级的重要数学知识,结合教材,因势利导进行复习。平时在课堂复习、提问、小测验、有目的的检查复习初一、初二等知识点。这样做能使初一、初二等已学过的重要知识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出现,可以减少遗忘率。
3、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题
目前初三学生每人手中均有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中基础知识偏少,较难的题目偏多,解题方法着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总的情况是要求偏高、偏深,脱离我校学生的实际,也不符合我校的学习要求。因此平时在备课中我注意重点备好学生的练习及复习训练题。布置作业做到了有布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自编习题要求中等偏下,多数题目是基本训练,重点题型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由于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及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特别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学习达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一步追问,对学生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答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及时矫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达到复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工作的失:
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乐观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作业过程是正常化的,结果导致走了一段弯路。在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赶教学进度,因此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没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与初三数学教学的关系。平时在初三数学教学中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时对存在问题讲道理多了,具体辅导工作少了。章节考试及模拟考试注重了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对学生知识缺漏情况少了统计及分析,少了针对性的评讲,更少了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
三、三阶段复习的做法:
1、注重了课本知识,进行了查漏补缺。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第一阶段的复习工作我们已经结束后,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反思和总结上一轮复习中的遗漏和缺憾,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时还没有思路,因此要做到边复习边将知识进一步归类,加深记忆;还要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牢固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进一步加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查找一些类似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要及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缺补漏,直到自己真正理解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
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
教育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困难在于不会作决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缺乏解决问题前的反思。他们误认为,似乎必须先在头脑中把问题都考虑成熟了才能动笔做;误认为做的每一步必需正确无误,没有尝试或出错的余地。更多的人也误认解决问题不允许用直觉,因而导致学生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缺乏预见性,学生存在盲目做的倾向。 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课堂上的正确做法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各种想法,而且要进行猜测尝试,在许多解决途径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途径,最后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做个粗略性的预测。教师可采用提问或学生自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如下的建议。
“我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来解题?” “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这样选择行不行?”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学生起初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但当他们渐渐习惯于去这样想,以便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在解决问题前进行反思,对解题的方法进行分析预测。这个方法,学生参与面广,讨论热烈。整节课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实际上,由于初中生的年纪小、注意力的持久性差,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总是一成不变,那么教学质量肯定好不了,因此我们在每上一节课之前,都充分地进行教学反思,设计出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调节
教学过程并非是一个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一成不变地去加以实施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反思并随时加以必要调节的动态过程。调节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学生的调皮捣蛋,一般生成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有时甚至学生的调皮捣蛋生成的问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立刻进行简短的反思,给生成的问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原来预先设计的思路或环节被打破了,但我们应该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目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样会使教学主体失去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捕捉教学灵感,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在讲完了一个证明题的例子后,我们已转到了下一个例题,这时有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证法。”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我想就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今后他学习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应该给他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反思,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教学,我有这样一个体会:对于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教师不要有先入为主;对于学生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如果时时总是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将会严重抑制学生在解题活动中的创造性,因此课中反思是教“活”学生的关键,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首美妙的“插曲”。
三 解题后的反思——回顾
我国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四个步骤:①弄清问题②拟定计划③实现计划④回顾。他特别强调,“在成功地解决问题以后,通过重新考虑与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解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并且传授给学生下述看法: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经过充分的探讨与钻研,我们能够改进这个解答,并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能提高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 ”
解题后的反思,不仅包含对解题结果的反思,也包括对解题思路发现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的反思等等。对解题思路发现的反思,可以从思路是怎样现的角度引导学生这样自问:我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发现的?由什么启发而来?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可以引导学生自问:你是否能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能否找出更加有效的解题途径?能否将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对解题结果的反思,应验证结果是否合理?是否忘记了进行分类讨论?想想是否可能有特殊情形,或者可将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形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教师要真正实现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切实抓好“反思”, 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中小学数学论文范文主要以课前 课后 以及解题过程后的反思为论述顺序,对数学教学的中启示学生的方法,学生心理做了深入的研究,是一篇值得借鉴的论文,中小学教职工如果您也想发表教学论文以备评审,可以咨询本站编辑,她们可以帮助您解决在发表教育期刊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初三第一次模考已经结束,大部分同学成绩有所退步,状态还不如以前。一部分学生到现在还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缺乏初三紧张的学习氛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各门功课都进入了总复习阶段,作业量增加,导致学生的时间只能敷衍作业,而没有时间进行自主复习,更有甚者作业来不及就牺牲睡眠时间或者干脆抄作业,作业质量及上课效率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很多老师经常埋怨的越复习效果越差,还不如不复习的根源。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下功夫,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这次考试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试卷,这会给我下一阶段的复习工作带来很多帮助。以下是我的一些试卷分析和今后的教学建议。
1、基础部分的得分率还不高,平时一些简单的课上一般会忽略过去的题目得分率不高,甚至连计算题都失分很厉害。说明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和提高幅度。这部分的失分反映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另一部分也反映教师的导向不对,没有抓住双基,课上一味讲解难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下一步的对策应该注重基础,而不是过多地去关注难度大,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个别习题上。
2、平时做过练过的题得分率也不是很理想。在平时大量做题的同时,会有许多错题产生。此时整理、归纳、订正错题就必不可少。建议大家使用错题本。不仅要写出错解的过程和订正后的正确过程,更希望
能注明一下错误的原因。比如,哪些是知识点掌握不够,哪些是方法运用不当等。及时查漏补缺,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考前。
3、在复习所用习题的选择上,我们教师要先走一步,多做题,从中选择适合学生做的。要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就要跳入题海。现在复习资料很多,不管资料质量,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一古脑儿见题目就拿给学生练,此是劳命伤神之举。当然,精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分析、掌握中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发展动向,研究大纲和课标、钻研教材才能在精选题目时看得准,抓得稳,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4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初三虽学习紧张,但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初三下学期学生的学习进入疲劳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思想上开始分歧,多数同学认为大局已定,来自家庭、老师的压力却加大。所以这一阶段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适时、适地地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为学生进行调节,淡化中考压力,相信自己经过准备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发挥。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通过这种做法能对自己的下阶段的复习工作有所帮助。
1。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成功之处:我用一句话来说明本节课中我的成功之处,那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我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自读教材中学会阅读;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知识的探索和归纳;在一题多解中训练发散思维,从而使能力目标得以达成,也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为了真正让学习知识落到实处,我又在每得出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给出专项练习题强化训练;再分别以A、B、C三个水平层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知识目标顺利达成,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第一个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发现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后我觉得:如果老师先把第一个性质的符号语言转化示范出来,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学生尝试完成后两个性质的转化可能效果会更好,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第二个地方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折纸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主要还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个小组都定成绩较差的那个学生为发言人,使他们有表现的机会,然后成绩较好的一名学生为补充发言人,及时补充和完善小组得到的结论,可能更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消除遗憾,才能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辽阔而深邃:教学教育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到有关角的运算问题,几何入门教学很关键,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延续小学一贯的作风,只有数据的运算过程,而对角的名称却忽略不写,只看重结果而对解题过程不考虑,于是,针对这些情况,我反复演示了典型例题的解题方法,有关角度计算题的书写格写,过后再让学生去做,学生却总也难以灵活的应用。这种情况,教师在解题教学中经常会遇到。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通过谈话,调查得知,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单纯的模仿,诵记为主获得的解题方法,因为缺少过程知识的支撑,难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这里的过程知识是指个体在自己的解题活动中获得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在个性化的知识。其中既有成功的体会,也有失败的感受。由于这种过程知识融入了个体特定解题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对解题者本人而言是鲜活的,有生气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加引导和利用,帮助学生恰当表征过程知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启发学生将那些难以说清的过程知识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概念图式、关系网、线路图等形象地表征出来,以丰富学生的解题“知识库”,如果对学生的过程知识给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学生会自然生成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也就容易意识到:
1.解题应该是自己的活动,自己发掘和利用智慧潜能,大胆地做出猜想,再创造,只要是自己付出的,就应当是有所收获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解题失败者。
2.自己形成的解题思路,就应当有与之相应的合理性解释,敢于承担起为之辩护的责任,成为一个有主见的解决问题者。而不应人云我云或者等待老师讲解,摆脱对老师的信赖性。
3.解题同伴(包括老师)并无过人之处,大家不过是各自在自己所走的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过程知识。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适当的板书,演示是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千遍一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路、解题方法、训练、发展他们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有效地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判断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效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