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
做到了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较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探究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点”表示的意义和“线”的陡缓变化趋势,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较好的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通过动态演示画图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明确画图步骤,还掌握了画图的正确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给予,而是引导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分别表示什么?接着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观察和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了特点、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使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著名教师张齐华老师说过:“我们需要的是孩子的思考”。因此,在本节课中做了几个努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而不制成条形统计图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有什么作用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背后蕴含信息的思考,从而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引发了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特点的反思,体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背景来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中感受统计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统计活动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中,选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心电图、股票走势图、汽车销售情况、沙尘暴天气变化情况、陈东0-10岁身高情况、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变化情况、芳芳一次生病期间的体温记录,以及让学生根据“四一班第一小组1分钟跳绳统计表”和“王芳6次1分钟跳绳统计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等等,这些事例的呈现,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学生兴趣盎然,既感到亲切自然,又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一些不足:学生表达能力有差异,个别学生心里明白,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师的不断地提醒;绘图时仍有学生忘记标数据,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也在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白板系统服务教学、是不是能充分放手,直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的目标,但这样做会不会跑偏?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些都有待尝试!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教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统计的知识。
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所以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并不困难。本教案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用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来统计方法要优越,这对于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十分重要。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图,并进行适当的计解和点评,不仅可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参加跳绳比赛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几乎都经历过,因此,用这个作为载体,并且是5个数据,学生无论是在数据呈现,还是制成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意细节的处理: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直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我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现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线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学习时,我注重了以下两点:
一、利用生活实例,在生活中学习折线统计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才有兴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由此展开教学。我借助前段时间的体检结果,把其中一个同学的身高制成统计表,引领学生根据统计表制作折线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描点、标数、连线。因为学习的材料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兴致较高。
二、注重在分析数据与预测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这节课中有很多题目需要进行预测,比如说预测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预测下一年的身高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