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核心提示: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
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则相声,主要讽刺的是那些无话找话、办事效率低下的人。本来几秒钟能够讲完的事情——邀请朋友看戏,却东拉西扯,海阔天空,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说完再见的时候,那里的戏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跟前一课剧本相比较,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并且文章浅显易懂,又有很强的课表演性,于是在简介了文章体裁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做太多的讲解,而是直接由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觉得效果还是能够的:
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并且班主任教师真好有剧本在让学生们排演。所以我直接让学生们都参与到课文里。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主角,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的文本的理解本事,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本事,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
但学生总归是学生,即便有了对课文的理解,但如何表达还是受到学生本身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表达起来往往难以到达梦想的目标,于是做适当的示范性朗读,作为相声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跟诗歌的朗诵、课文的朗读又是有点区别的,相声说话更接近于平时的聊天,却又十分更夸张,是表演,所以还需要有夸张的表情、体态语言来表达。虽然不可能有演员的水平,但至少对学生能有所启发。之后,学生举手要求表演的一组十分多。
不足之处是,限于课堂的时间,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表演,可是相信从其他同学的表演中,他们能吸收借鉴到一点东西。从他们对表演组的评价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善的。
这一堂课,使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平时上课教师自我要放开手脚,偶尔“跑跑题”不要太拘泥课堂目标、程序,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本事。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讲授——板书——讲授”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走向视听结合的高效率思品课教学方式。
如何在思品课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能够变苦学为乐学,便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一样需求,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2、透过多媒体能够变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加深知识理解
思品课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多媒体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3、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果。
在思品课中,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教师难以凭口舌解释清楚的,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借助多媒体处理信息,适度选取,精心选取,合理解释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
4、增强时代气息和可信度。
透过多媒体能够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资料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资料,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
5、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近一主动提出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齐。意识到问题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学生会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的时候,他的思维就发动起来了。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带给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到达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潜力的目的。另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
总之,透过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班级比不使用的班级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使用的班级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十分深刻,知识面扩大,用心地思考,回答问题并能问题,创新潜力大大增强。
在本次视导评估中,我执教的是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规则在哪里》,本课要求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体验规则,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和规则意识;通过交流讨论调查,学习发现生活的规则,并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守规则,并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规则,最后通过拓展,强化学生的认识,教育学生做守规则的好孩子。
讲课结束,王老师对我们的课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们从她的话语中感受了她对我们沙河品德社会课的重视和关心,她的点评一语中的,点清楚了每节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她朴实中肯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她的人格的魅力。尤其是王老师感冒还坚持参加听评课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深深折服。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设计以及存在的问题:
品德和社会课堂应该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而“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空泛的概念,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倡导儿童生活化的概念,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概念,并且贯穿了“认识规则——寻找规则——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整个课堂。
一、从生活中来。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为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时时,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里找?怎么进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为切入点,增强科学系的趣味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保证了学生队整节课的参与热情,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再现生活。
《品德与社会》强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尤其是与学生紧密相联系的规则,并且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判断怎么样做是遵守了规则,反思自己的生活中违反了那些规则,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努力遵守规则。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切身的倾听、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理解。
三、回归生活。
新课程强调,品德的课堂要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体验生活,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逐渐引导儿童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所以我引导学生填写规则调查表,找寻生活中的规则并对照自己的行为,其目的就在于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强调本节课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在结尾,引导学生遵循下课的规则,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让课堂指导学生的生活。
听了王老师细致的点评,再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缺点,我觉得的确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奖品的发放应遵守规则。王老师说,奖品是对学生的鼓励,教师在发放奖品的时候,仪式首先应该隆重,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感受到奖品的珍贵。这也是结合本节课的的一个落实,让学生明白教师发放奖品和学生接受奖品也有一定的规则。
二、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要重复太多。课堂上是学生展示的天地,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表述,在学生表述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点评,但是不能重复孩子太多的语言,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慢慢思量,细细品味,王老师的点评成了我工作中一份宝贵的财富。她能够就大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针见血的点评,让我们感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她的睿智的确让人佩服。这次评估使我对品德与社会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上好每节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而是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多角度地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在“联合国”一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经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广泛整理各方面的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对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维和部队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以下几点是教学本课的反思:
一、让《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以儿童原有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回归生活为最终目的,让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搜查有关战争和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社会上不安全的现象,也让学生写写今后面对不安全的现象怎么办,这样吧课文与社会生活上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与生活》就是在记载在我们身边的事,把学到的知识也运用到生活当中。
二、潜序渐进,清晰、完整的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题是关于“和平与安全”,为了突显主题,让学生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我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谈谈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无形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接着从联合国说起,让学生通过搜索有关联合国的资料,体会联合国组织的规模之大,跨越国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广,影响力之远;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宪,章》的内容,明确联合国的权力和义务。再谈谈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庄严肃穆和发挥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中国参加国际维和部队的杰出成就,让学生对维和部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维和部队的光荣使命和至上荣誉产生敬畏之情。最后,谈谈身边不安全的现象,明确虽然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社会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胁,如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消除安全隐患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学生思想行为上得熏陶。整个教学环节潜序渐进,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显教学主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了解很少,尽管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联合国的相关内容,但是经历了一个寒假,很多已经淡忘。如果在课堂仅仅靠口头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查有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维和部队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联合国,了解维和部队的资料,对和平产生新的共鸣,让课堂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看教材,并用铅笔进行勾画,这样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在教学本课是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搜查有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搜查有关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也采用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学习课文内容后的收获等。如此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发言,人人都参与,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五、关注学生的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行为。
在教学前对文本我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有意义的拓展,善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开课学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经了解的关于联合国的知识,接着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联合国是有哪些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有哪些维护人类和平的行动?”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教材和收集到的资料,探讨并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讲解。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动,从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到了解维和部队发挥的作用,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再谈谈社会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产生对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安全的现象,让学生写写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自己又决定怎么做?无形中在熏陶学生的思想,也规范今后的行为,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的之处。最后,全班起立携手呼喊: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为了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让学生为和平与安全迈出第一步,给学生行为行动的鼓励,又突显本课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处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真因为遗憾才让自己一次次进步,因为遗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为遗憾在教学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吃穿住话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个主题《吃穿住话古今》中的一个话题。本课通过讲述“食”,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一、创设情境,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
《中华食文化》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吃不仅仅是为了充饥、品尝美味,吃中还有人的智慧,吃中还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采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教学时,我就从现实生活出发,了解了现代社会的“食”之后,再追根寻源,引发学生对于人类在几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这样一来,就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不会显得很脱节。
二、活动多样,发现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新课程的特点,在品社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确保学生通过活动这个中介和载体,体验和分享,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本课教学时设计了四个活动:食背后的故事、追溯古代饮食文化,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宣传、介绍中华食文化;同时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关的图片,穿针引线,使得课堂始终处于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的和谐氛围中。
三、探究历史,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讲述的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时代发生的事件。那么人类是怎样了解历史的呢?在这里,我也渗透探究历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话古今(一)》这课中,教材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最初的人类,还不能把自己的历史记载下来。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当时的生活的?”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史书、成语、图片、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
四、课后留白,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我们为学生留有一定空间,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话古今》这课后,我请学生自己去探究我国的饮食礼仪,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我想下节课一定能上得更贴近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过后,还是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节课内容教学内容从走近远古时代到中外饮食的比较,内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每项内容都想深入挖掘,导致课堂教学教学时间不够充裕,虽然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有兴致,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中,但孩子参与的时间还是不够多,今后设计要注重让学生随时有话可说,不仅仅是一名“看客”。;教师语言的组织上还不够精炼;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精确;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问题。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课。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主要采用鲜活的事故案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从中感受交通安全之重要,在学习中加深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德育回归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很自然地引入教学,并通过课件创造了马路音效,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这种仿真“生活场景”的设计,使学生如置身于现实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自然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日常的生活中去感受问题,从而对交通安全知识充满求知欲。
生活是德育之源,只有鲜活的生活实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兴趣,进行更好的交流,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教学自然获得理想的效果。课堂所展示的交通事故图片和小资料,以及播放的交通事故视频,是学生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更是触目惊心的,使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参与课堂;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对驾驶员和行人说什么?延伸课堂教育,唤起对生命的珍视。课堂最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用实际行动来号召全社会的人都来遵守交通规则,使德育教育外延到生活中,德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德育真正内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这节课中,让学生根据事故图片、交通事故案例及交通事故数据统计,谈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认识深刻,真正体会到了安全的重要性。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总之,我力求以丰富的生活场景、真实的案例透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尊重学生的想法,运用恰当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肯定,进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的情感态度,进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交通安全尽一份力量!
思考:
纵观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面对实际交通案例,谈出自己的见解时,学生见解不同,但又不是我所期望的效果时,我不知如何更有效的引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做临时调整。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在小组合作中,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组员的潜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