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这一课,也是尝试过相当多次的一个教学内容,在上课铃响之前,我都还一直在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哪一个环节应该怎样?问题怎样设计?总感觉不管怎样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怎样让学生动手量圆的周长成了我最关注的焦点,铃声已经响了,已经不容我有太多的时间去想这一问题了。拿起教材以及课前备好的教案,顺手提起圆规和三角板,正在转身要走的同时,忽然”两个透明圆片”印入我的眼帘,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这节课有点底了。
片段一: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的圆,其中一个画上半径,别一个画上直径,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圆有没有周长?如果有,它的周长在哪里?第一个问题是很肯定的,学生都说有,但它的周长在哪里呢?学生议论纷纷,我请了一名中等生来指指圆的周长在哪,他沿着圆上的线用手比划了一圈(没有注意起点与终点),其他同学都在笑,但是又说不出笑的原因,又请了一位学生,还是和原来的一样。于是我问:你觉得他们指的是不是圆的周长?怎样指才更准确一些呢?有一位女同学说,应该先确定一个点,走动一圈后再回到这一点上。然后大家引出圆的周长“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片段二:
师: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呢?(因为之前研究过,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不容易量长度)
生1:用软的卷尺或者绳子,但是手上没有这些工具。
师:那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用吗?
生2:可以在尺上滚一圈,看他滚了多少长,圆的周长就是多少。
师:他们的方法都很好,你们的这种方法在数学里叫“转化思想”,将曲的线变为直的线再来测量。
生:小声议论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这个透明圆片的长度(利用学具进行操作)。
指导学生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师: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1:半径。
生2:与直径也有关。
师:半径或直径越长,这个圆的周长就越长。那么圆的周长与圆直径或半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做看。
利用手中的两个透明圆片和前几天剪下的圆片进行操作,完成书本上的表格,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完成。
生动手操作,师参与指导。
感悟:个人认为在准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能利用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源与材料进行有效的操作,让学生体会测量圆形周长的不科学性,进而学习圆周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过渡提供了一块铺垫的海绵。这样学生学得也比较有兴趣,对知识的生成与巩固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进一步提高。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在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在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我没有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了一句,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有位学生提出了用测绳来量出圆的周长,接下来我就让学生通过绳绕法测量出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在找同学汇报他们的测量结果,演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后,我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圆湖的周长或再大一点的圆的周长,你也能量出吗?”能不能找到向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测量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活动,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不能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周长,孩子们并不陌生为此,我在目标展示环节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你会量圆的周长吗?用你手边的工具,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用自带的软尺饶着圆周量、有的用绳子饶着圆周量了,展开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有的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还有的量出圆周的一半来乘2。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量圆的经验,感到很欣慰。随即提问:要想量得准确些,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用绳子量的时候要记好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滚动时也要记好记号。.。.。.
在第二环节自主尝试中,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的经验和方法,测量指定大小的圆的周长,并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组长做好记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第三环节,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代表做好补充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有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结果。
第四环节,启发点拨:圆的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小,这个圆的周长也越短。那么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的这个结论和专家的结论一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上的说法。
一节课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和经历中进行着,虽然坎坎坷坷,但毕竟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我想孩子们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结论之上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一直不放心。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学生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多余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是让学生动动手探索新知识;在实验中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找到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我觉的目标实现了。
教学片断如下:
测量圆的周长。师:同学们请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发现)不能量。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知道圆的周长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记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3:我们组测的是圆形纸片的周长,用这根线绕它一周,然后展开测量线的长度即可。
组4: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生2: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是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硬纸片和一条细绳及直尺。我利用提问:“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填在课前研究的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时候让学生组与组交流成果,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内容。本单元《圆》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圆,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圆既是在其他平面图形基础上的拓展,又处处体现着“圆”的特殊性。本单元对圆的探索,将是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学习,将是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研究曲线图形的方法。
在引出圆的周长时,我要求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感受圆的周长,揭示圆周长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而学生主要提出两种方法:滚动法和绕绳法,在讲解这两种方法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探索圆的周长时,其实质都是将曲线转化成直线,感受此“化曲为直”的思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类比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倍数关系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反思自己这一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比较可取的一点是让学生事先做好教学准备(准备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与绳子),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但不足的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较好的学生给以的时间足够,但对于中等生与学困生的给以时间却比较仓促。另外由于部分同学课前预习过教材,导致在探索部分问题时,学生不假思索就将答案喊出,而对于出现这种问题时,我缺乏经验,只采用冷处理说出答案的同学的方法,又继续将课堂进行下去。
《圆的周长》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认识封闭图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圆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去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比原来的教材,新编的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图案: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再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六边形。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即圆的周长介于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圆的周长》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1。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2。由三个直径不同的轮胎图中,推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3。初步理解圆的周长介于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4。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5。介绍圆周率,强调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3。14。6。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强调已知半径求周长时要乘2。因此在备课时,我先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思路。
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课标中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周率和圆的周长公式。因此这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将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生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回忆它们的计算公式从而引出圆的周长。学生在认识圆的周长的基础上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也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在讲解例4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的发现圆的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我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4倍;再移动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引导学生发现正六边形的两条边等于圆的直径,得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从而得到圆的周长介于圆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绕绳法和滚动法。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分别量出课前所准备的圆的直径和周长,再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发现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再推导出已知直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加以练习。再告诉学生圆的半径,去计算圆的周长,让学生在习题中推出已知半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整堂课,我除了对圆周率进行简单介绍外,其他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细心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成为学习、探索知识的主角,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圆的周长的理解作用。只有真正把数学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一个教学课时。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其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知识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教学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已有圆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生动有趣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教师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学生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然而,“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 https://m.niubb.net/ 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要求圆的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等,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只有两条线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形式现实,着眼现实未来”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