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优秀6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数学教学反思【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数学教学反思笔记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3、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认识和检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忆和思考。只有对于自身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行成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反思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下要对课堂的讲述内容进行回顾和思索,这样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以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回忆是否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内容的讲授是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去进行知识的学习。我国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知识的思考和探索,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不采用直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展示一副三角板,对学生们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共有三条边、三个角,你们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如果我们已知其中一些元素,可不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些元素?”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给每组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组内先互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解决本组成员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其次对领到的任务进行交流,在任务完成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讲述。这样,既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时常对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初中学生已具备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越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越有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巧妙地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引入生活实际感知,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买过彩票吗?如果有,那么你们一定能中奖吗?也就是说,可能中也可能不中。那么,你们知道这种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在数学中是怎样定义的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时机,顺势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比以往高涨,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

采用传统的教学固定工具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厌倦感和抵触心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现代化教学工具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学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繁琐、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做到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在学习《二次函数》中“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时,如果仅靠口头语言对顶点移动进行讲解,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通过两个二次函数图像移动后可以重合,并在图中标出每个顶点的变化,学生就能生动、直观地观看二次函数的移动过程了,最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的观察重点得以突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并且对于反思的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高数学成绩,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通过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在“难“这一切入口,激发学生认清新知的生长点(即增加了一个立体块),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的想象,感受到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抽象----直观经验---抽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活动在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再想一想中完成。

在练习设计上通过3个练习,各有侧重点,第五题通过大量的摆、画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学生头脑中通过直观形成丰富的表象;第六题是对学生进行检验,同时强调了不仅要求画的多,还要画的准,也是进一步强化训练;第七题是逐步由直观—抽象,不通过摆而是通过想象,知道每个面的形状,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独立完成、订正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设计中,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

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引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

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走进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指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审视和分析。它能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使自己的经验得到提炼、得到升华。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反思什么,又该怎样进行反思呢?

一、反思教育理念

1、课程观。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学科,程就是教材,课程就是大纲,课程开发与教师无关,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课程不是单一的学科课程,而是综合性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之间是互动的、交流对话的,师生是新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新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学观。要改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教学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不是产品制造商,模式化生产产品。教师不是“养鸭专业户”实施填鸭式教学。学生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容器”,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教师要改以往“带着知识走近学生”的做法,“带领学生走进知识”,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便不满足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势必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具有智慧性的挑战。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3、教材观。教材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进行交往的桥梁。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他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

4、课堂观。“满堂灌变满堂问”、“课堂变戏台”、“学生认真听老师讲”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吗?加拿大的课堂与我国的截然不同。学生的自由空间大,几乎可以随心所欲,作自己喜欢的事。老师很宽容,容忍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课堂很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一堂成功课的课堂特征应该是:学生敢质疑,也会质疑;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个人思想;学生充满自信,敢于说话;教师充满活力,师生关系和谐;课堂开放,教师不包办代替;课堂动静有度,活动有收有放。

5、学生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正视他们的缺点、错误。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的责任在于唤醒他们的潜能,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打开每一座资源宝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挡,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6、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新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2)选择教材的能力

3)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4)适应新授课方式的能力

5)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6)合作教学的能力

7)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8)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9)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能力

7、质量观。考分不是衡量学生质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质量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引导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坚持整体发展的质量观——要面向全体,照顾个性差异,切实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学力为主要追求。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考核他是掌握了在未来人生发展中所具备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

8、评价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在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智力因素,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教师应包含感情、用期待、肯定、鼓励、希望的语言多表扬、多赞美、少批评。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评价,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还应注意语言技巧,如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用赞美语言给予肯定,以增加学生自豪感,树立学生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应用鼓励、希望的语言作评价,化解答题时的尴尬和紧张心理。如果用直接否定、批评将挫伤学生自尊心,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

二、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

1、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放在首位,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变消极、被动地接受为积极、主动的获取,使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使传统课堂学习活动由外部强加的、被迫的变为学生自觉的、内在的需要。

2、由“接受学习”转为“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要注重发现而不是给予,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使课堂教学过程远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经历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同步发展。

3、由“个体学习”转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中的“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强调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与交往。

三、反思教师的教学方式

1、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精选和传授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应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激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学习过程和方法。

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促进意味着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与学生共担忧愁,共享欢乐。不仅让学生有所得,而且自己也有所得。

四、反思课堂教学

1、课前反思。就是在上课前思考怎样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把课上好、上活。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的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如果不及时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散,令人遗憾不已。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可以是对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的思考,可以是对教学机智、课堂亮点的思考,也可以是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改革创新的思索等等。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总之,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要求学生:

1、初步建立直线、射线的概念以及三线之间的关系;

2、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本课着重于学习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和异同点,使学生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建立起对线的基本敏感。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直线、线段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直线、射线、线段。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

对教材的处理、设计应衔接比较自然,使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射线、直线,进而总结射线、直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课中要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射线的形成与认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线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教材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