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这节课,对我个人而言,收获最大的地方,就是对文言文教学尝试新教法,并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历来,文言文教学总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尽量去摆脱这种不好的氛围,积极去创设开放性话题,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听读、散读、朗读、品读等方法去畅谈个人观点,从而获得其个性化体验。
我利用一个课时与学生共同解决该文言文篇目中的字词运用难点,然后将对文本情感把握这一课时放到了这节参赛课上。课堂教学上,我坚守“一间小屋、二种感情、三位亲人”这条主线,创设“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句子”及“最为打动你的是哪一个片段”这两个开放性话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个人情思,在与文本作者的笔墨的撞击中,既能收获到文学写作技巧,又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情感的意蕴,进而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然而,把控一堂开放性教学课堂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今天的教学尝试,更让我体会到了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是一次成功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我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前准备,并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同时,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有出许多个性化观点,这就要求我对课文可能产生的个性解读部分进行充分预设。比如,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虽然设置了开放性的话题,但是在我心里,仍然是希望学生都能按着我内心的思路走,按着我所期望的方向前进。然而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的所有情况。学生的回答中也有让我觉得很失望的地方,他没有答到点子上,或者说他的回答偏离了我心中既定的方向。这个时候怎么办?如果我一昧地体现课堂开放,就会离题,失控。所以,我应该一方面既要尊重学生的课堂选择,另一方面还要依照课堂生成予以引导点拨,防止对学生评议之处无法驾驭。
因此,我感觉到今天这节课,在文言文教学上的新尝试,也算是完成了既定目标。同时,我应该更进一步的预设学生情况和个人解读,预设好文本的感情点。当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生成时,我还要有个平和的心态,积极的营造生成空间,及时、适度的调整预设,完成自然的课堂生成。这样,我的教学才会更加游刃有余,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也会更加轻松有效。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后反思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师生互动 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三、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四、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 二是, 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
《项脊轩志》乃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 本人对其情有独衷,加之乃古文名篇,古文传统教学重在对字词的“咬文嚼字”,而“含英咀华”的鉴赏却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为“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我大胆地在“咬文嚼字”的第一课时后,开展了与学生共同交流鉴赏《项脊轩志》悲之情的第二课时。并以此作为校公开课,旨在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仁的指教,以求进步。
针对这次鉴赏,我整堂课预围绕第三段文字,展开对悲之情的鉴赏,课堂以“一间陋屋,三世变迁。两种感情,四个女人”与“借一间旧屋做线,记人叙事抒情。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两幅对联绾结前后,并在前后配上《空山鸟语》与《雨夜梧桐》凄清音乐。鉴赏旨在让学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鸣悲,从而情不自禁伴随音乐进入悲之境。
于是课堂开始我以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引语,以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感悟鉴赏情,接着我紧扣上堂“咬文嚼字”通译全文的预习课,让学生展示他们预习中针对全文内容所写的对联,并加以评价指导,然后巧妙地出示“一间陋屋,三世变迁。两种感情,四个女人”的网上对联,从而进入第二环节:回味朗读,感悟情语。原本已用ppt制作了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可事与愿违,电脑的音乐竟然打不开,我只得灵机一动,恢谐的自嘲:“电脑不给面子,我来读,读得更好些。”这样就开始抑扬顿挫地朗读全文,之后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忆”一句引导学生总结可悲之事,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投影,明确文章鉴赏区域及鉴赏重难点。之后进入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扣第三段文字围绕人事之悲先由学生各抒已见谈对悲的`感悟,再针对地提出四个大问题,逐层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变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我耐心细心地引导并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论世解读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后让学生又绕开人事,寻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结语妙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已步入散文情境,并玩味赏析了情之悲。在意犹未尽之时,我出示了绾结文章的后一幅对联,并安排了课后作业——围绕喜之景写一幅读书对联,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衬悲之情。整堂课较好达到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课后我深撼伴奏引语与结语的音乐未能打开,幸而我舍得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因这堂课目标重点明确突出,分析鉴赏透彻,而获得一等奖的鼓励。更有所得的是教学中的方法改进与思想收获:我重视学生自主感悟悲情,让他们学会从叙事中领悟情,从景语中感知情,学会鉴赏散文的情感;教学中我重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点拨,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鉴赏散文的悲情;鉴赏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亲情之悲及作者的隐痛,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是很深入;方法点拨还不是很明显;教态还不够完善,应再抬头挺胸;教学过程应关注全体,而不是仅提问眼前的局部学生;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可更明确。
此次学校的教学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思中求进。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美感熏陶的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我一贯坚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读书的一些方法,但对某些文本篇目也可先方法指导再分析评价,对一些语文悟性不够强的学生还应个别引导。
教不是万能的,只有师生孜孜不倦地交流学习,才能在感悟鉴赏名篇中共同进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本次青教赛复赛课题抽到的是《项脊轩志》。本文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言喜写悲叹志,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本文篇幅不是很长,
传统教学中我们对文言文的处理更多放在“言”上,侧重说文解字,而对“文”的赏析往往浮光掠影,一笔带过。可这就如同登山,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爬上山顶(疏通文意),可却不欣赏一下山顶优美的风光,不领略一下山顶的清风明月、晨烟暮霭,我们就急匆匆地下山了,又忙着修下一条山路,爬另一座山。其实,文意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的情况下,90%的文段都能解决,可文言文中一些文学的美学生却是感受不到的,所以这节课内容上我就想尝试把重点落在文章的品味和赏析上,因此,我把课文设计的重点放在两个要点上:披文入情,缘景得意。试图通过对文字的深层解读让学生体悟情感,同时让学生借助景象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意旨。
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古文的赏析存在的问题很多,所以就设想上成一节实实在在的鉴赏课,不去计较形式上的耳目一新,或者课堂上的热闹纷呈,只求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能以一例贯通其他。设计自己感觉还是较精巧的,也还实在,希望呈现一种原生态课堂。可教学完成后就感觉有些憋屈,设计是想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讲,让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而让自己尽量躲在幕后,这也是课改后自己对教学的一点思考。可结果学生的品读推动较为艰难,时间全花在品读引导上了,我也没能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完整的呈现出来,他们没说好,我也没说完,于是倍感憋屈。究其原因,第一,借班上课,与学生之间是缺少默契的,让学生一来就谈谈自己是如何品读出文章的悲情的,学生不能瞬时明白教师的意图,因此应在品读开始的阶段,出示一段自己品读的范例,让学生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推进就会顺畅些。备课的进程中不能只想我要怎样,而更应想想学生会怎样。第二,如何通过问题、任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感受与理解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而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还不够精确和巧妙,也就造成了对话不够顺畅,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这也应该是今后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第三,虽说要把自己躲在幕后,可应该实时帮学生一把。这篇文章学生缺乏相应的人生经历与体验,有些地方的理解就难免有困难,这时就应该果断的相机而动,霸道一点,而不是等待学生自己感悟。应给学生搭一个阶梯,让他们能循序渐进。
总之,这一次教学大赛从初赛到复赛锻炼很大,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自己也借这个契机对自己近年的教学做了深入的反思,收获颇丰。如何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特色,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