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师点课件,“金色”变为金色)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
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课件)“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
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
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
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
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
生:(默读课文)
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交流,老师适时打出相关图片和文字,指导朗读。)
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师: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师: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
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生: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师:“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课件展示老班长的光辉形象)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陷入泥塘的老同志,耗尽最后心血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党培养的好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总评: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过程中,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教师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教师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室里格外沉静,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
这时,教师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老班长!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哽咽悲怆,催人泪下。“你为什么多叫一声老班长呢?”教师追问。“我希望我的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与敬佩之情。”教师提议,全班同学起立,深情地为老班长默哀。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由此,笔者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这堂课成功做法有三:
第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表情朗读。整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第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在学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进行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声音略带颤音,给人以忍着痛苦,含泪叙述之感,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qing的功效。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很长,但很多地方描写得很精彩,需要学生的朗读加以感化。此时,王琪举手了,于是便叫了她。听完她的朗读,使我吃惊不小:她的朗读真不错,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还自认为让全员参与,哎,真是太大意了,惭愧!让同桌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水平,他说:“我发现她这学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同桌的鼓励,此时的我更是羞愧难当。已经大半个学期都过了,我才发现她。如果早一点发现,我想王琪会提高得更快,责任全在我。
班级中六十多位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总是被那些外向型的学生所“蒙蔽”,过多地去提问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忽略了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只是让他们呆呆地坐上一堂课。其实每一次的提问,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锻炼、一次不小的考验。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很活泼,致使老师的目光更多地倾向于他们,他们就得到锻炼;而内向型的学生,由于天生不爱说话,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个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一位学生,可能对一个班级来说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百。”多去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服从( ) 坚持( ) 安定( ) 增强( )
挽救( ) 拧成( ) 完成( ) 收敛(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喜出( )( ) 三( )两( ) 夜色( )( )
目不( )( ) 无( )无( ) ( )( )一息
三、搭配词语
严峻的 身体 喜出望外地 咽着
斑白的 情绪 整夜整夜地 不合眼
衰弱的 光芒 目不转睛地 跑回来
低沉的 毅力 大口大口地 看着
饱满的 脸 热气腾腾的 草地
粗糙的 声音 无边无涯的 山峰
金色的 两鬓 重重叠叠的 老班长
惊人的 手 昏迷不醒的 菜汤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老班长( )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2、我( )接受了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得把你们带出草地。
3、( )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 )会起不来。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 ),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 我觉着好像有( )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是“我” ( )时候说的话。“万根钢针”表现了“我”( )的心情,后面的省略号省去了( )。
3、可是我的心里像( )似的,沉重极了。
4、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 )。
目的要求: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 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单击巩固练习中的拼音填空,比字组词,词语搭配,选字填空。学生口头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掌握“喜出望外”、“回味”、“严峻”、“收敛”、“奄奄一息”、“瞻仰”、“闪烁”的本意,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题意及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学习课文第1段,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长征》一诗,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习阅读课文。这是一篇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在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
1.什么叫“青稞”(kē)?
(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主要产在西藏、青海等地。)
2.“作料”的“作”读第几声?什么叫“作料”?(“作”是多音字,作料的“作”读第二声。“作料”就是烧菜时用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
3.“回味”是什么意思?(“回味”是指在回忆中体会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课文中老班长这样说,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使病员安心地喝鱼汤。)
4.“弥(mí)漫”两字怎么讲?“夜色弥漫”是什么意思?(“弥漫”是充满的意思,“夜色弥漫”就是到处充满夜的景色。)
5.什么叫“严峻”?(“严峻”就是严厉、严格的意思。)
6.“敛”(liǎn)字要注意读音和字形。“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是什么意思?(“敛”是收拢的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指老班长的笑容收起来了,消失了。)
7.“掣”(chè)字怎么讲?(“掣”是拽、拉的意思。)
8.什么叫“奄奄一息”?(“奄奄一息”是呼吸微弱,快断气了的意思。)
9.“瞻”字在字典上怎么讲?什么叫“瞻仰”?(“瞻”是往上看或向前看,怀着敬意仰起头来看,如瞻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容。)
(三)说一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课题叫?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分段?
1.给课文分段。
2.试说出各段段意。
(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共分为四段:第1段:(从开头到“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这个称呼的由来。第2段:(从“三个病号走不快”到“沉重极了”),讲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第3段:(从“挨了一天又一天”到“很久很久”),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五)指四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保护三个小病员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七)作业 。
1.读课文。
2.抄写常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2、3、4段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喜出望外 回味 衰弱 弥漫 严峻
奄奄一息 收敛 抚摸 瞻仰 闪烁
(二)继续学习课文。
默读第2段。
1.看课文第3自然段,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因为“饥饿威胁着我们”。)为什么用“威胁”?(说明当时困难十分严重,如再找不到吃的,大家就有生命危险。)
2.第4自然段中写老班长“喜出望外”地跑回来,他为什么“喜出望外”?(正当饥饿威胁着他们的时候,老班长忽然在池塘边发现有一条鱼跳出来。他想,可以钓鱼烧鱼汤给三个小病员吃。喝了鱼汤,他们的生命就能得救,可以走出草地了,所以老班长“喜出望外”。)从“喜出望外”这个词语中,想想当时老班长的心情。(老班长正在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忽然发现有鱼,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也说明老班长有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3.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从来没有吃鱼时,老班长是怎样向小梁解释的?老班长为什么坚持自己不吃鱼?(老班长牢记教导员的教导,所以坚持自己不吃鱼。老班长又向小梁讲述了目前的困难,说明自己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必须这样做。这充分体现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4.为什么小梁端起搪瓷碗,觉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因为他知道这小半条鱼来之不易,而且老班自己没吃。)
5.老班长看见大家不吃鱼汤,说了什么话?把老班长说的话读一读。为什么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小梁知道?(最后一句话是暗示小梁,要他记住,“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鼓舞他们的信心”。这是老班长前一天对小梁说的话。这里的暗示带有命令的意思,所以是严厉的。)
6.读课文,从“以后”到“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指名三人读。分角色朗读其中小梁和老班长的对话,一人读叙述部分。(从对话朗读中体会老班长确实是小战士的“上级”、“保姆”、和“勤务员”,突出老班长的精神感人之深,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决心之大。)
7.为什么老班长看到大家不吃鱼汤,收敛了笑容?看到大家吃完鱼汤,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笑容?(老班长看见大家不吃鱼汤,怕大家身体更加瘦弱,走不出草地,完不成任务,所以心里发愁。看见大家吃完鱼汤,虽然鱼汤很少,但总可以维持生命,可以走出草地,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所以他心里很高兴。)老班长的感情变化,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意见。)
小结第2段段意: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三)学习课文第3段。
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1.接近草地的边缘时,小病员是怎样的情形?老班长呢?老班长怎么对小病员说?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2.小梁他们发现老班长昏倒在水塘边时,是怎样抢救的?
3.老班长为什么还坚持不肯喝鱼汤?(老班长生命垂危,仍然惦念着党交给的任务,坚持不喝鱼汤,而要把鱼汤让给小病员吃,让小病员喝了鱼汤后能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结第3段段意:老班长完成了任务,走到草原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四)学习课文第4段。
齐读第4段。
1.“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小梁为什么要这样做?(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梁当时的感情。)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钩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者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小结第4段段意:写小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五)齐读全文。
(六)看插图,哪一位是老班长?看看他的表情怎样?他们正在想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写得具体生动,非常感人,老班长的形象和内心活动都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中。老班长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和舍己为人,忠于党,忠于革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 。
1.复习课后练习第1题。
2.填写:
时间:________
地点:________
人物:________
起因:________
经过:________
结果:________
【小资料】
红四方面军 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1年11月,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组成,徐向前任总指挥,张国焘任政治委员。1932年6月,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2月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至1934年,先后粉碎国民党两次大规模的围攻。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方面军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在后面。
1、歼灭:(piān miè) (qiān mèi) (jiān miè)
2、粗糙:(cū zào) (zūcào) (cū cāo)
3、闪烁:(shǎn zhuò) (shǎng shòu)(shǎn yàn)
4、作料:(zuò liào) (zuó niào) (zuó liào)
5、奇迹:(qí jī) (qí jí) (qú jī)
6、迷糊 (mīhū) (mí hú) (mí hū)
二、搭配词语
新鲜的 身体 喜出望外地 咽着
斑白的 情绪 整夜整夜地 不合眼
衰弱的 光芒 目不转睛地 跑回来
低沉的 毅力 大口大口地 看着
饱满的 脸 热气腾腾的 草地
粗糙的 声音 无边无涯的 山峰
金色的 两鬓 重重叠叠的 老班长
惊人的 手 昏迷不醒的 菜汤
严峻的 鱼汤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 )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2、这汤( )没加作料,( )我们觉得没有比这更鲜美的了。
3、老班长对小梁说:“你( )知道了,( )不要再告诉别人了。”
4、指导员对老班长说:“( )多么艰苦,你( )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5、( )我们找不到东西吃,( )无法走出这茫茫的草地。
四、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成一篇通顺的短文
( )晚上,皇帝又叫继续读下去,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才读到正题。
( )读了一万六千字还听不出究竟说了些什么,尽是空话。
( )皇帝叫人读出来听听。
( )皇帝一怒之下,就叫人打了茹太素一顿。
( )茹太素是明代人。
( )皇帝后来说:“茹太素那篇意见书,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只要五百字就行了,我打他,是因为空话太多。”
( )有一次,他给皇帝写了一份有一万七千多字的意见书。
五、用对话形式写出下面这段话的内容(200字)
晚饭以后,小华吵着要玩游戏机。爸爸让他做完作业再玩。小华不干,还是吵着要玩。爸爸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小华一边听,一边插嘴。后来,小华听了爸爸的话,表示今后一定要写完作业再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体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5.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重难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诵读毛泽东写的《长征》。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一个个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题的课件:金色的鱼钩。
二、自读自悟,理清线索
(一)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每一个部分的小标题。
(三)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初读结果。
(四)出示课件:汇报小组意见。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
(二)了解课文围绕金色的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小组内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段落,说说理由。
同学们都被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品读重点句,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1.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出示课件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担忧和焦虑。)
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老班长神情描写。
找出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词语。出示课件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四)出示课件。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二、研读片段,谈感受,练朗读
(一)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三)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四)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出示课件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2.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肯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3.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五)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3.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课件)
(一)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二)深情朗读中心句。出示红军胜利走出草地的课件
(三)出示课件:学生宣誓,情感投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一)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出示课件
(二)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金色的鱼钩》是第十册教材的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破题,理清思路,感悟文章内容、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根据我班绝大部分学生已具有良好的预习、阅读习惯和一定的理解能力,针对二类课文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在确定了教学思路的前提下,首先从整体入手,以“文章主要写老班长,而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老班长与金色鱼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破题,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以“课文什么地方直接点题?”直插中心,使学生主动感悟到了本文的。中心。那么,这一课是如何通过写老班长来表达这一中心呢?再次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让学生勾画出最感动人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文章借这枚小小的鱼钩赞美老班长舍生忘死、毫无私心的精神。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课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思路,从而进一步感悟文章的内容、中心,明确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在这些环节的设计上,注意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老师轻松地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感悟了知识,避免了课堂上乏味的“一问到底”的“满堂灌”的现象,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金色的鱼钩》(冀教版第九册第15课)写的是一个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粗一看并不起眼,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老班长不让“我”找,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便“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因此,“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万分感动的“哭”,当然也是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自己点滴不沾,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老班长的“眼睛慢慢闭上了”。于是,“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想一想,老班长为了同志,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是哀痛的“哭”,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品读体验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⑴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3、品味金色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4、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课堂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吧
四、巩固延伸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
3、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忠于革命、舍已为人
闪着光芒!的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排:布置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局部?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局部,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身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采取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