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5篇

《猫》的教学反思推荐度:教学反思推荐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推荐度:《秋天的雨》教学反思推荐度:《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

“活动”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以“活动”来代替“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它要求学生把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活动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次、观点。在讲本节内容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环保项目,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出发,讨论书中提供的两面三种观点。

在讲授时,我让学生把书中的理论先提炼出来,接着向大家公布调查情况,结果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做,在很多学生中认为调查搜集就根本不是作业,有很多学生受传统教育影响,只有书上的作业才是作业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活动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一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2

作文活动课,即通过开展课堂说、写、听、演的活动,训练与作文相关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作文活动课与作文写作课最大的不同有三:一是学习形式不同。写作课是以学生“写文章”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是内隐的、封闭的、个人的;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听、说、写、演”为表现形式,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是外显的、开放的、流动的。二是组织形式不同。活动课是以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可以随时把握课堂进程,针对出现的问题灵活地诱导学生前行,或者即兴地开发,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引向生活或思想的深处,表达和构思的细处,创境和创意的高处;而写作课是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在老师划定的范围内自主写作,整个过程教师是无法把握和控制情况的,一切要等木已成舟后,再来弥补,显得被动而差费误时。三是学习感受不同。写作课是个体的思维活动为主,缺少思想的碰撞,感觉是单一的,乏味的,苦涩的;活动课重视思想的互相激发,感觉是启悟的,震撼的,快乐的。因此,作文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应该倡导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

一、作文活动课提出的背景

1.作文本身的复杂性。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审题、立意、拟题、构思、选材到具体的表达、书写,每一项都非常重要和辛苦;而其中任何一项的失误都会造成作文的重大缺陷。

2.高三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实。高三复习时间紧,作文写作耗时多,教师在指导上缺乏可操作性,方法单一,讲多练少。有的教师干脆收集各类满分作文,指导学生借用别人的框架和内容装自己的观点,给人一种玩文字游戏的感觉,极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作文批改工程量大,时效性差,不能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学生认识不足,生活体验少,素材积累少,每次作文应付完成:很难达不到训练的目标。

3.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缺失。遍观每年抽查的高考作文,审题出错、笔锋走偏,文体不象、内容平淡等现象比例甚高,其思考问题角度不对,理解材料不准,表达条理不清,语言辞不达意等情况比比皆是。而学生在写作上表现出的没有激情和畏难情绪,又直接导致了他们作文思维深刻性、独特性、创造性、丰富性和个性等的缺失。如果这些情况不能改变就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于是,笔者提出了活动式作文训练的构想。经过实践证明,通过作文活动课训练,学生的兴趣和作文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短短半年时间内,在笔者从教的一所农村中学的理科补习班中,就有十一位同学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文:这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现象。

二、作文活动课的基本理念

1.化整为零。既然作文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它就可以有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解,把整体变成一个个部分来进行训练。这就正如训练一乒乓球运动员,将复杂多变的对抗能力分解为接发球、前三板、前六板来训练的原理一样,强化一个个单项能力,从而形成学生整体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化隐为显。作文是一个内隐的运动过程,为了便于指导就必须让它显露出来。这就一定要让学生把思维的痕迹通过说、演、写表达出来,变成可感的物质外壳。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而自我顿悟,还可进行教师及时的点拨而领悟。

3.创造境界。学习活动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场,产生一种育人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境界、文学境界、文化境界的氛围,让学生受到人格、精神的鼓舞,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4.培养个性。作文活动课要注重激励和鼓舞,培养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表达、敢于挑战,勤于动脑、勤于动口,勤于动笔的良好个性;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综合等思维品质。

三、作文活动课的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启动活动。课前将本节课训练点的有观知识下发给学生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把自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此环节可减少课堂上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因学了即用,可检验学生自学的情况,还可促使学生在运用过程中相互学习。

2.课堂开始,控制气氛。开始上课,激发热情,说明训练目的、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如本节课训练审题,要求只能把本节课的资料放在课桌上,眼看、耳听、口说、笔写,迅速反映,快速作答等。

3.活动展开,把握节奏。一堂课的训练题目一般不少于三个,活动面在90%以上。课堂上要努力形成平等的气氛,适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理解,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表现自我,敢于创新。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思想,就积极加以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从结果看,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没有成功表现,甚至有的回答非常可笑,但从过程看,他们能够参与活动,并积极地投入思考,暴露出问题,在同学的笑声和老师的点评中,就会获得启示,对其作文写作无疑是有指导作用的。从发展的角度讲,只要有学习的思考和交流,就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每个训练题活动结束后都要做总结,及时强调这一轮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也可以由教师来点评。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

4.总结要领,指明方向。

每一堂教学活动后,都要对学生认识的进步,语言的精彩处,思维的机智处,文化、文学的联想和想象处,创新处给以客观的总结,关注学生在作文思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对他们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强调、明确操作的要领。

可见,学生的活动课,最累的是老师,不仅要运筹帷幄,还要善于把握和引导课堂进程,并要准确点评和总结学生的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的任务。

四、作文活动课的具体个例

议论文思维训练

——展开思路,拟写提纲(课堂实录片段)

授课教师:伍隍中学李明隆

老师宣布上课,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后坐下。

师:同学们,议论文是我们终身实用的一种文体形式。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条理清晰,思想深刻。那么如何才能作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拟分论点。今天我们来进行拟分论点的训练,要求大家把所有的学习用具都收起来,注意用耳朵听,脑子想,嘴巴说,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课前大家看了我发的材料,应该明确拟分论点从哪些方面来拟了吧。

生:可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是什么”,论证性质和类别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论证目的和原因方面的问题;“怎么办”,论证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会怎样”,论证效能和结果方面的问题。

生: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不会同时论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多是择其一至二范畴来论述。

师:能举例吗?

生:如《拿来主义》就论述了为什么拿来和怎样拿来,《六国论》只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改造我们的学习》也仅论述为什么改造和怎么改造。

师:对!哪拟分论点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分论点表达的句式要相同。

生:内容要统一。

生:要围绕中心论点。

生:要注意角度的统一。

师:很好!看来大家理解了辅导材料的主要内容。下可我们就来进行具体的实战演习,请大家亮出思想之剑,任逻辑和智慧纵横吧。

师呈现话题训练一:诚信

师:现在将同学们按座位分为四组,一、二、三、四组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来展开话题拟分论点,每个同学都要发言,后面发言的同学说出的要点不能与前面同学说的要点重复、交叉、包含。希望大家谦虚一点,积极一点,同一组的同学,拿不稳的同学先发言,如果自认为水平很高的,可以在别人发完言后再发言。其他听的同学,要认真聆听,等一组发言完了我要抽其他组的同学起来总结要点并做点评。

下面一组的同学开始:是什么?

生:是人格高尚的表现。

生:是一种自重与自爱的行为。

生:是真善美的体现。

生:是对别人的尊重。

生:一种风度和美德。

生:五讲四美的基础。

生:社会对人的起码要求。

生:人的教养的一种标志。

生:符合文明的举止。

生:符合礼义的行为。

师:好!一组同学发言很积极。哪位同学起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们的分论点有意思上的重复。你比如“文明的举止”和“礼义的行为”。还有意思也有牵强之处,如“对别人的尊重”用于礼貌还可以,说诚信不妥。如果选用分论点的话,最好是:是人格高尚的表现,是人教养的一种标志,是作人的起码要求。

师:对,分论点如果有了重复,就会出现逻辑上的缺陷;如果偏离了观点或话题,就会显得思考不深入。希望下面的同学注意这个问题。他提的三个分论点,大家可以参考。下面二组的同学开始,为什么?

……

分析: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操作的三个环节,即一是课前准备,二是课堂导入控制,三是活动展开和把握节奏。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如下的优势:1.训练点小,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在训练中采用鼓励、逼廹等控制方法,学生配合、参与面广,训练充分。3.环环总结,指导及时,加上训练三个话题,过关率高。4.要求前后同学内容不得重复、交叉、包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4.有利于形成积极思考和迎难而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5.成功完成训练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的积极性。6.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分享和合作。

五、作文活动课的有关问题

(一)作文活动课实施的条件

1.阶段的训练计划。因为作文活动课是把课堂写作变成了课堂上的专项活动,所以要求在实施教学前必须有一个周密有序、针对性强的训练计划。如《作文学期训练计划》等。

2.具体的分点教案。如审题、立意、构思、用例等活动课教案。教案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训练点,训练题,控制策略,激励方法,指导评点方法,操作过程,情况处理设想等。

3.明确的训练和操作策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谦虚的就发言;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感悟并总结最好的标准和获取的思维方法;课堂上以激励为主,适当点拨;以学生活动的效果和热烈程度评价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影响活动课效果的因素

1.活动安排的方式。包括内容的确定,难度的把握,训练的坡度,以及训练的繁密与稀疏(繁密会让人感到一种负担,稀疏又不能巩固训练的效果)。

2.指导材料的针对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对于要完成的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

3.老师的引导和说明是否恰如其分。引导和说明不够,则训练完成一定会受到影响;引导和说明太多,则学生训练的时间又会减少,必然会受影响效果。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模式。上课的质量当然与之成正比,知识水平越高,思维模式改变越快,任务完成越圆满;反之则越差。

5.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只有教师有很好的素养或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自如地进行作文活动课教学。

6.训练的难度。任务的难度太小,活动意义不大;难度太大,学生又难以完成。

7.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训练内容越有兴趣,目标达成率越高。这就要求教师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并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8.时间越充足,训练的量越大,效果越好。但也要注意,就是时间拖得太长,会失去一些训练的意义,应该以学生领悟和理解为宜,不可贪多求稳,忽视学生的悟性。

(三)作文活动课的主要误区

1.完全排斥传统训练方法。活动不能代替一切,写仍是最终的归宿。课堂活动,属分点训练,适用于拟题、审题、立意、构思、仿句、拓展、文体、章法、选材等方面,属散练;它仍应该和综合训练,如分类训练与升格训练等相结合,这样才能把“接发球”和“前三板”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作文能力。如果是非毕业年级,有关的练笔是不能少的。

2.安排训练没有序列。分合有序,有点有面,这是训练的基本法则,如果训练的安排没有计划,而只想有针对性就行,或大作文不写,只注重空讲,会使活动课失去原有的味道。

3.课堂操作,指导不细。忽略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观臆断,自以为是,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创造力;而出现问题,没有发现,也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盲点。设计者一定要充分准备,多方设想。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3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公共设施,知道公共设施能给大家带来的方便。

2,懂得公共设施的重要性,不损坏公共设施。

二、活动准备

1,各种公共设施的图片

2,爱护公共设施的公益广告视频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公共设施的图片,引出课题

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东西?它们是做什么的?

师:“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公共设施。”

2,认识公共设施,了解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提问:什么是公共设施?(方便大家的,共同使用的)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也是公共设施(结合生活经验,启发幼儿回忆)

追问: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设施会给我们造成什么不便?(假设具体事例,引导幼儿讨论)

小结:公共设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了垃圾桶,满大街将都是垃圾,又臭又脏;如果没有路灯,晚上走在路上就会摔倒;如果没有了站牌,当我们回家的时候就会迷路。

3,引导幼儿懂得不要损坏公共设施

师:既然公共设施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平时应该这么做呢?

鼓励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公共设施默默地为人民的生活作贡献,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它们。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4

本次活动是让我班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各种马甲的特征,将马甲按其特征分类。在活动过程中,我将马甲用实物图的形式扩大张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更直观的观察马甲的特征。我发现,我班幼儿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马甲的颜色、大小、衣服图案、衣服口袋等特征的区别,我班的尹想小朋友还能通过自己观察发现马甲衣领的不同,并自己使用标记填写数量。但在幼儿操作环节,由于我没有事先把操作单的操作环节介绍清楚,导致了很多幼儿不能按操作单要求去标记图案和填写数量。所以,我在发现这一情况后又再一次讲解操作要求,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幼儿最后很是能较好的更改操作单,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活动可取的方面有许多,例如:

1、为了方便幼儿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马甲,我将马甲做成了实物图,让幼儿在取放马甲时更易于操作。

2、为了照顾到我班能力较弱的幼儿,我在活动过程总会适当的把很简单的问题拍给他并给予鼓励,激发幼儿上课的兴趣。

3、在幼儿分组操作时,我有意让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组,以便他们能互帮互助。

4、在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一起验证答案,并鼓励幼儿自行修正。

不足之处:

在幼儿操作环节,我没有将具体的操作方法讲清楚,导致很多幼儿没有弄清题意。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5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课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 、实践性内容。 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能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

2 、需要性内容 。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六年级时,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肯定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 、竞争性内容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趣说歇后语》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趣题给老师。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设计的活动,会“动”得特别投入。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情画意迎新年》的活动课,学生设计了“对春联”、“祝语设计赛”、“猜灯谜”、“成语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 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权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 、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 。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美还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4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 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如活动课《我能行》结束时,教师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能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在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那刚钻出来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小花,湿润的泥土的微微的风,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

四、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赛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课本剧院表演赛》中,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样让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最……的……同学”都会引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6

最近几年来,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越来越重视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能,还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使学生以体验生活中的经验;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教师通过课前设计与组织,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有关问题,收到了怎样的结果,还要使学生通过实践中的观察、亲临操作、合作交流、把实践活动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解剖有关提出的数学问题和概念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感悟。

上好综合实践课需要我们教师先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相互探索,相互研究,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求面面俱到,让学生去探索,适时点拨和启发。通过动脑、动手操作,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养了手脑并用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其次,当学生的心理产生波动时,让他们放松,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提问,面向学生的问题在实践中指导解决。对于活动中学生出现的质疑,可以放手让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探究。有利于把学生发散的数学思维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深了学生课上所学知识的认可。

总之,教师指导需要要适可而止,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既不能把学生的状态放养,又不能控的太紧,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数学活动目的。有助于学生对活动主题进一步研究,在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强调操作步骤有序性和规范性。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气氛。让数学回归生活,这样使得学生的对活动充满着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从而真正使综合实践课尽最大限度发挥对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7

学校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也应该是他们最为熟悉和感到亲切的地方,所以选此主题。

一、“选择我喜欢的”

一开课,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当来宾或小伙伴要来我们学校参观,你想向他们介绍些什么?”同学们马上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情绪高涨,各抒己见。我趁机进行归纳总结:“说得真好,可是,这些关于学校的知识,我们怎么才能了解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望着学生闪闪发亮的眼睛,我知道已成功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讨论出可以用“观察”“调查”“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解,我因势利导,揭示活动主题《我们的学校》,并且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提出采用分组进行活动的形式,共分为几个小组,分别为“观察:操场、教学楼”“采访:校长、老师、同学”。

我们要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我选择,我喜欢”,这样,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才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认识我们的学校”这个活动,就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来设计和实施的,创设了“当客人来我校参观时,你作为小导游想向他们介绍什么?”这个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自主选择活动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我做了就知道了”

在各小组集中成员的智慧与力量提出要采访的问题、确定具体分工之后,我表扬了同学们能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制定出不同的活动计划。然而光有好的想法还不行,关键还要去实施、动手去实践。活动中,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自己去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着力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的权威,使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指导者。

三、“说说我的想法”

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收集到了许多资料,除了在课堂上交流汇报以外,还需要教师将活动引向深入。此次活动中,有同学经过观察,发现学校的花草树木多、体育设施齐全,但花坛和乒乓球桌等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同学们思考:“用什么方法来保护学校的坏境和设施?”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埋下伏笔,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连续性。

活动中,孩子们常有让人惊喜的表现,比如,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他们大多能注意讲礼貌;在观察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但同时,也有不如人意的事:不熟练采访的技巧,记录速度慢;了解到的资料不够全面、深入,一些较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对于学校的历史,就只是一带而过……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我们只能不断的探索,但我们相信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8

一、生成课程主题的产生

在我园组织的生成课程研讨活动中,当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在这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季节里,你最喜欢的实践活动是什么”时,原以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春游”。因为在中小班的教学活动中,历次组织的春游、秋游都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没想到在这次讨论中,“放风筝”却成了大部分幼儿最强烈的愿望。这也难怪,大班后期的幼儿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有强烈的求知、探索、冒险的欲望,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了。于是我们将话题一转,又问道:“那么关于风筝你们知道些什么呢?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风筝有什么用处,风筝是谁发明的,怎样做风筝,这些问题你们都知道吗?”幼儿都面面相觑,满脸疑惑。“老师知道,放风筝是你们最喜欢的活动,老师也特别喜欢。如果你们能帮老师想办法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一定带你们去远足放风筝。”于是我们的生成课程――“美丽的风筝”就诞生了。

二、活动的展开与深入

主题确定后,如何以“风筝”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是这一“生成课程”成功的关键。因此,每一个子课程的产生,每一条网络线的深入延续,都需要教师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去确立,去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并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准确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上述的讨论中,幼儿得到了我们的许诺后,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拍着胸口保证说:“没问题,一定完成任务。”家长们了解了我班的教育课程也都非常支持,他们不厌其烦、不辞劳苦,带着孩子去网上、去书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并耐心、细致地讲给孩子听。有的家长还带孩子到野外去放飞、去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一份份资料带来了,一张张风筝图片带来了,还有许多千姿百态、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风筝也布满了教室的四周。于是我们的课程也“生”出来了:风筝的起源、风筝的作用、风筝的制作、快乐的风筝节等。下面就是这一“生成课程”的网络图:

在一次次的生成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由幼儿去提、去问,教师的作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将部分幼儿的分散的兴趣点转化成集体的兴趣点并加以引导。所有的答案也由幼儿自己去讨论、去寻找,教师的作用是适当地指导,帮助幼儿去归纳、总结、讲述。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他们尽情地讲述自己寻找资料的经历,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点点滴滴。例如:说话一直有点结巴而缺乏自信的吴子豪,在讲述风筝在古代楚汉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故事时,是那么的流畅、清晰;有点胆怯却又非常想表现自己的单雨秋,在朗诵古诗《村居》(清朝文人高鼎的作品,描写的是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并教大家学习时,显得那么自信、自豪;而有点调皮、“捣蛋”的居相巍,第一个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带到幼儿园并向同伴介绍内容时,又是那么的得意和骄傲……。

我们也有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在放飞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时,由于材料的影响、制作能力的限制及风向等原因,这些可爱的小风筝没能放飞成功。有的风筝一放手就会掉下来,有的风筝飞的时候总是转个不停,纸都破了,还有的风筝总是侧身飞,飞一会儿就掉下来。回到班上后,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寻找原因。通过观察比较,终于发现了问题:风筝两边必须完全对称,才能保持平衡;风筝的尾巴不能太重或太轻,否则总是要栽跟头;纸制的风筝易破损,不如用绸布做的结实、耐用;还有骨架不有太粗、翅膀不能太小、线要慢慢放长等。后来,又一起重新选择材料,将一些破损的别人曾放飞过的旧风筝收集来进行重新组装缝制,认真细致耐心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终于,一只只美丽、精巧的风筝做好了。我们又去放飞,风筝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幼儿在绿绿的草地上跑着、笑着。他们的笑脸迎着太阳显得那样的灿烂,他们成功了。

三、活动后的思考

这是一个由幼儿引发的活动。由于对风筝感兴趣,因此,他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充满了热情。从材料的收集和选择,到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失败到成功,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探索,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从失败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从什么都不知道到几乎成了一个小博士的自豪和自信,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学习。

由此我们觉得,“生成课程”是一种非常适合学前期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课程形式。它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的需要、幼儿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幼儿充分了解、研究的结果,它是在幼儿和教师的互动中形成的。它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瞬息万变的活动过程中作出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幼儿共同创造奇迹。而“生成课程”的灵活多变性,更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技能和永不停止的追求。当然,“生成课程”是由幼儿的无意注意引发的,能充分培养和挖掘幼儿的各种潜能,但也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而忽视其它课程的教育作用。因为幼儿的有意注意、意志、情感、思维等其它心理过程,也需要我们的目标课程去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9

学生主体地位到底怎样,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课程以及课堂上学生怎样参与,都是语文教改的热门话题。很多课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执教者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生的作用,课堂完全是学生的天地。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我与许多教师探讨过学生主体地位的话题,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地位怎样定位以及定位的标准。之后我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给学生一个舞台,才能更大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师生做好综合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参与的学生能够不断丰富自我的过程,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步在未知的世界里,搜集整理、筛选提炼,对知识有切实的体验,从而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学生的展示过程是一个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课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了。学生已经把课堂完全变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这种课型本身就是在于学生参与、学生展示,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真正的走进课堂、把握课堂。“我”的课堂“我”主宰。这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极大好处。

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拓展课堂的空间,还原课堂本身。师生共同融入其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观众,做带有指导意义观众。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0

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将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产生了以下新的特点。

一、活动课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前苏联的历史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学生有自主发现、探索、认知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历史活动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大现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才能主动实现对客体的不断涕化和提高,只有使学习主体通?"再现"和"重演’:人类的某些社会历史活动,去"占有,’具有独特形态的活动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活动教学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来实现认识的深化。

二、注重活动性体验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唯认知。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动。只强调对记忆、思维、认知等的训练和培养,过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分析,缺少引导学生对价值。美的理解和感受,重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轻情意发展和人格熏陶,忽视对于人的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态度常为教育者所忽视。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不仅应关照生活在现实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

活动性体验是一种依存于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体验,它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在人文性活动中,他们经历着对于美丑的感受,积累着对于生活的理解与反思。在科学活动中,不纯粹是知识的累积和理性的推理。论证,也经历了情感的体验,如发现、探究活动中需要运用直觉、幻想、想象等。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正是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培养学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径,正是活动给与了学生体验生命成长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

三、以活动为基础

传统教学视教学过程为间接经验过程,是掌握和占有既有人类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注重分析、演示、讲解方式,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直接经验的积累,从而容易失缺抽象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导致学生理解的歧义和不求甚解。学生只有借助机械背诵和表层理解来"掌握"知识,不理解事物的过程,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很难达成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理解,更不利于其从事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活动教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地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车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和词汇,及时进行抽象、概括、综合、达到抽象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无论对未知知识的认识还是对已知知识的再认识,都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展的态度和洁动方式进行不断的认识,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实现认识的深化或发展。

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

实际上,学生乃至成人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教育者应了解这一基础,意识到并善于利用这一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

一方面,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要求在考虑知识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新的问题。课题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联起来,如何在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要能为学生的经验所统整,进而活化为具体的。现实的及生活的内容,这些经验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为学生真正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实践及经验真正关联,使抽象的知识活化而统整到学生的经验之中。

另一方面,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1

在幼儿认识水有浮力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知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中都能浮起来的。我将铁球,钥匙,玻璃球,水泥块,分别让小朋友放在水盆里,让他们看到,这些东西很快都沉入水底。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要孩子们懂得重的东西放在水里就会沉入水底。而积木,塑料玩具等份量轻的就会浮在水面。为了巩固幼儿对物体沉浮的认识,我主子全本,小朋友做一个实验游戏,我将准备好的各种木质、铁质等小物品分别分发给每个孩子,他们高兴地看着,摸着,掂着,重,感知中了解物体的性质。

然后,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猜一猜,谁手中拿的东西放在水中能浮起来,就请他把东西放进水盆。拿着能浮的东西的小朋友满有信心的将手中的卡片,积木,树叶,树枝,木片,放进水盆,这些东西都浮在水面上了,他们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可是小雨却把铁锁也放到水盆里来了,大家都说小宇放错了,小雨乖乖的拿出铁锁承认自己犯错。根据游戏规则,小雨只好在材料框里又找了一个能浮的东西放在水盆里,这次小雨找到的是塑料玩具插管,插管成功的敷在水面,这次小雨成功了,小朋友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

我接着问小朋友,谁手里拿着能沉到水里,请放到水盆里,这次小雨第一个把铁锁放到盆里,小朋友们互相交换着手中的东西,快乐的实验者游戏者,最后小朋友们发现石子,水泥块,钉子,钥匙,铁锁都能沉到时水底,只有小丽的小皮球浮在水面上,最后小丽按照游戏规则在材料框里要重现找到一个能沉到水底的东西,这次小丽找的玻璃棋子,这次小丽找对了,小朋友一起鼓励。最后小朋友们总结了,轻的东西可以浮,重的东西会沉。

为了发散孩子的思维,我有提出了新的额问题:你们知道铁的东西放在水里就沉下去,为什么铁做成的大轮船就能在大海里航行呢!小朋友们认真思考着,大家回答的非常踊跃

于小淳小朋友说:“因为大轮船很大很大,他碰到的水也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水,都用力,托起大轮船,大轮船就浮起来了呗!”她一边说一边做着手势。为了让大家更明了的懂得这个道理,我将一张包糖的锡纸折成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就浮在水面上了,我又用另一张同样大的锡纸揉成小团放进水里,他就沉下去了,这一实验使沉浮的道理更加形象化了。小朋友们懂得了,大轮船因为身体大,在水里占的地方大,水的浮力就大,再加上轮船的中间是空的,所以它能在大海里行驶。

本节课结束后,孩子们依然是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我就让幼儿回家后继续做这个实验,把能沉浮的东西分别讲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2

本课是一堂让学生做做、玩玩的泥塑活动课,针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教学理念:

一、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展开愉快的学习活动。

在课一开始,我提问:“今天我们玩什么呢?”在不知不觉中,以“怎么玩”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单独玩儿,也可以随意组合;这样一边自己做一边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整个学习氛围比较宽松、和谐,学生兴趣激昂。

二、激发学生玩的兴趣,玩出作品,玩出成就感,玩出自信。

橡皮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如何在他们所熟知的橡皮泥中进行巩固复习、新授基本技法呢?一上课时学生就早已跃跃欲试,我的说教他们根本无心听,所以,一开始我就以“考考”他们进入巩固复习旧技法(团、揉、捏、搓)的阶段,并以“谁能当小老师”为激励点,为大家讲解示范,渐渐在他们的“玩”中渗入新知识新技法。

从开始的简单玩:“搓面条”“团汤圆”到复杂的制作出鱼和盘子等单件作品,直至进入大主题“我为妈妈做做饭”从中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尤其在后阶段的作品展评中,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饭菜,这一环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从而树立起每位学生对自己活动成果的肯定,确立自信。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3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本中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做剪报”、“开一次科技知识介绍会”。此外,我还根据教学需要增设了有趣的小实验、制作书签、我是小小发明家等实践活动,在多次教学中,我有得有失,现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勉。

一、激发学生兴趣,做好充分准备,是开展好课外实践活动的关键。

例如,我在教学“开展科技知识介绍会”的实践活动时,以神州五、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激动场景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走进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中,收集大量的科技知识,这样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自己从大量的书籍、网络信息中找到“最新机器人”、“未来电脑”、“未来航天飞船”等大量有趣的科技信息资料。学生汇报时兴趣盎然,振振有词,听的同学也惊奇万分,赞叹不已。这样他们便有了学好科学的动力,有了畅想未来的欲望。

二、给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亲自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也动脑,要想做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例如,我在教学“制作书签时”,学生照着方法回家做了,但许多同学都失败了,我询问了许多同学失败的原因。后来,我亲自尝试,总结经验,把方法再一次教给学生,并用“失败乃成功之母”等语言激励学生,后来,学生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终于展现了一张又一张五颜六色、精美的书签。学生在写作中说;“制作书签不仅让我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还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乐趣,今后我还要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东西来呢!”这就是孩子们从实践中得到的启示,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能力,从实践活动中具有的精神。

三、教师要作好实践活动的评选与总结工作。

活动开展结束后,教师应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肯定学生的成绩,让他们有成就感,让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更多的赞赏,从而树立自信心,争取下次做得更出色。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才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要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实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必过于受课时的限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充分开展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4

新年伊始,孩子们在歌声与笑声中又回到了幼儿园,我也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火红、喜庆、热闹的环境,拉开了本学期第一个主题《红彤彤的年》的序幕,瞧!红红的灯笼、红红的辣椒、红红的窗花、红红的对联、红红的中国结、红红的鞭炮、红红的年年有‘鱼’……活动室处处透露着‘年’的气息。

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是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形象,舞龙也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众人皆知,而广为流传的民间体育运动。在《红彤彤的年》主题中有一个活动――《欢腾的龙》,就是让幼儿边倾听音乐边欣赏舞龙的,由于在编排活动的时候感觉这个活动如果没有道具的话,可能在实施的时候会比较空洞,如果单纯地让孩子们欣赏里面的乐曲《金蛇狂舞》,教师再花哨的说教也不可能给孩子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因此想把这个活动删除,但在园长的建议和努力下,我们向姐妹园――林埭幼儿园借来了舞龙用的道具‘龙’以及‘绣球’,不仅让幼儿真真切切地体验了舞龙的乐趣,也让我们教师感觉到了来自孩子们的快乐。道具的借用为我们完成本次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最基本的条件。

活动前,我们除了借道具,还利用现代网络的快捷和方便,从网上选择并下载了舞龙运动的起源资料和《舞龙》的视频,供幼儿欣赏,因此活动也由原来的一个活动转变为半日活动,内容做了极大的调整和丰富。活动一,初步了解舞龙运动的起源,让幼儿欣赏《舞龙》视频,在欣赏的过程中熟悉《金蛇狂舞》的音乐,为第二个活动做准备。活动二,让幼儿合作模仿大人舞龙的动作,亲手来舞一舞龙,激发幼儿对舞龙活动的兴趣,体验舞龙的乐趣。活动三,延伸活动,让幼儿将本次活动中最开心的事件画下来。

在经过了精心地准备后,活动如期进行。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得非常投入,第一个活动中,不仅表现出他们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对欢快的音乐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欣赏舞龙的视频的时候有好多孩子也都跟着动了起来。特别在第二个活动舞龙的部分更是意犹未尽。我让所有的幼儿分批都参与到舞龙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主角,调动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虽然舞龙非常讲究团队的协作意识,必须要大家协调地配合才能将龙舞起来,而孩子们的舞龙动作既不美观也不协调,那么的稚嫩,甚至是笨拙,‘绣球’的‘引’、‘逗’也都不是很合适,但孩子们通过亲身的体验,在音乐声中感受了春节的热闹与快乐,这是最重要的。在活动最后,我还让幼儿回家将今天的活动说给家长听,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画下来,以此作为活动的延伸,使孩子们对舞龙活动的兴趣保持下去。

反思:

首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为每一个活动做充分地准备,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挖掘活动所蕴含的内涵,使活动的内容更加丰满,活动实施地才会更加得有声有色、更加得灵动。

其次,在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每种感官,如:用耳朵倾听、用眼睛观赏、用嘴巴表达、用动作体验,只有各感官紧密结合,才能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最后,注重活动的延伸,由于借来的道具毕竟有限,所以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时间较长,因此活动延伸只能让幼儿回家完成,以丰富的联想让幼儿将活动用另外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将舞龙活动局限于单一的动作表现,同时也将幼儿对舞龙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地保持下去。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5

1.笔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笔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笔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4.笔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