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的教案优秀9篇

刘禹锡的秋词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下面是细心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9篇秋词的相关文章

秋 词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及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精析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一首。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让学生思考: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思考: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考: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以前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明确: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思考:4、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思考: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思考:6、比较《山行》与《秋词》

明确: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7、说说字面上带有“秋”字的诗词句子。

学生回答。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四、小结全文: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五、背诵活动:

1、齐读并背诵本诗

2、分组背诵本诗

3、“接龙”背诵本诗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刘禹锡《秋词》另外一首。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的教案 篇3

一、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三、注释

1. 寂寥:寂静;空旷。

2. 春潮: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 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蓝天。

四、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五、诗歌赏析

1、《秋词》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著名的 。

参考答案:刘禹锡 梦得 唐朝 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 情调,赞美了秋天的 ,反映出诗人 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参考答案:凄凉 开阔明丽 乐观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参考答案: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了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参考答案: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7、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8、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9、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10、作者喜欢秋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1、为什么作者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大多借秋抒发愁绪,所写的作品大多也是悲秋的!

12、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13、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对秋总有一种失去希望失去活力的看法,但是作者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赞扬,人不能总在绝望中生存,要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去生活!

14、“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15、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 的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 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表达了作者像鹤一样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参考答案:“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秋词》的教案 篇4

一、教材、学情分析

《秋词》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作者刘禹锡。本单元主题是秋日撷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

二。达标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颂秋激越向上

感怀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力求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突出板书画龙点睛的作用。)

秋 词 篇5

一、导入新课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二、扫除生字障碍

寥liao    霄xiao    戟ji    蕲qi    浣huan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学习《秋词》

1、指名朗读

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因此无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4、写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诗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5、齐读、背诵

秋 词 篇6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 集体背诵本诗

2、 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 词 篇7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秋词二首》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秋词二首》诗词阅读原文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诗词阅读题目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秋词二首》诗词阅读答案

14.(1分)A

15.(3分)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

《秋词二首》诗词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接触诗歌多元解读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

理解《秋词》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合理准确地借助关键字、背景资料、链接作品、读者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深入解读。

学情分析:

该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把握诗句表面内容尚不大难,重点把握的是作者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心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会更好。进入初中很多同学对于简单的诗歌划分节奏自然是没有问题,但如何根据作者的情感来读诗歌,把我重读、词语间的连接,甚至是偶尔的拖长读,或者短时间的停顿,这都需要很好的把握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学生怎样以真切情境走近诗人内心世界,切身感受诗人真实情感,难度较大,加之学生学识素养的欠缺,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和作品链接等对《秋词》进行多元深入解读应该有一点难度。

教学设想:

《秋词》是杜诗中颇具代表性、颠覆性的一首作品。其字面义的解读并不费力,然而实现对文字背后意蕴的挖掘并非易事。为了矫正学生望文生义的理解偏颇,更为了训练学生对看似浅显的古诗深入解读的能力,对学情分析中的学生障碍进行突破,我准备以� 例如鹤仅仅是一只鹤吗,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不用其他动物代替。诗情又具体是怎样的诗情,仅仅是想写诗吗。解读诗歌也是需要个人学识等诸多条件作保障的,该课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解读横纵向有多宽多深,我的初衷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获取到思想性的东西,甚至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的意义可能更深远。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孩子们不断丰富学识,通过不懈训练实现对古诗更准确深入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引入话题,回顾已学知识。

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对于秋天,文人墨客们都有自己的解读。

师:那么,谁能说一说你学过的秋天的诗句都有哪些?

生:(自由作答)

师:看来大家都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三个例子:

例1: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例2:范仲淹说: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例3:曹操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小结:由此可见,大家对秋天的印象都不怎么好。那么我们今天碰到了这样一位不一样的诗人,他是怎么说秋天的呢?

二、初步感知

(一)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内容

1,初步自由朗诵,注意节奏

2,学生代表读

3,(师)点评学生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4,齐读:读出节奏

5,附:朗读节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解读背景,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诗中的感情

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时所作。

1,再读诗歌,根据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小组讨论哪些词可以重读,以及韵脚。

3,齐读:读出情感

(三)欣赏图片欣赏,感受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代表的作画,来感受作品

1,讨论:这幅画是出自我们班的一名同学,她通过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想象画出了这幅画,大家讨论一下看到这幅画的心情

2,生自由发言

3,师小结过度:这幅画画面明朗,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看了心情轻松自然,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态来走进这首诗。

三、解读文本

(一)小组讨论:自己试翻译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情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1,小组自由讨论

2,推选小组代表回答

3,评选出最有特色的翻译和最标准的翻译

(二)品味想象,欣赏意境:问题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加深对诗歌理解

1,诗人开始说“自古”是为了写古人的不好吗?

2,“胜”字说明了作者心中什么更好?

3,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4,思考: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大家还记得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吗?

明确:《陋室铭》:陋室虽然简陋,但主人我的德行美好,仍然自得其乐。

6,所以�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8,师小结方法指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字来解读诗歌;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诗歌本身来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资料,诗人的相关作品来了解。文如其人。

四,三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分析,在更加了解作者和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诗歌情感

1,师: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大声地读出来(自由读)

2,师:读的时候声调应该是高还是低?

生:由低到高

3,师方法小结指导:诗人信心满满,霸气十足。他没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一起哀秋、苦秋、悲秋、叹秋。而是毫不掩饰地把自己对秋天的赞美和盘托出。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想想有的同学面对老师的提问,经常是支支吾吾,哼哼唧唧,知道了是你在回答问题,不知道了,还以为哪儿飞来一只蚊子呢。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会大声表达自己的观�

4,全班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迁移拓展,比较探究

设计意图:结合相关作品是诗歌解读方式之一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同:二者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象,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秋词(其二)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六、背诵这首诗(注意重读和语气)

评价:同学们这一次读得更有感情了,因为你现在所理解的《秋词》和课前理解的秋词不一样了,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七,开放性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理清课程脉络

问: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节课,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也就是说我们这节课从哪些角度去朗读、品味了这首诗。

学生活动:思考我们这节课从哪些角度去朗读、品味了这首诗。

生:背景资料。

生:“自古”“诗情”等词语

生:何同学画的画

生:《秋词》其二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对这首诗的多元解读方法。我们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解读一首诗:背景资料分析,关键字品析,了解相关作品,读者的生活体验。

八,拓展思考:秋天到底好不好?秋天难道真的不好吗?

明确:秋天,你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杜甫说不好,因为身体病了,客居他乡,非常痛苦,所以秋天就增加了悲情的色彩。刘禹锡就说好,并且还要告诉我们为什么好。所以,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问题,只要是经过了我们思考、分析、判断、总结了,只管大胆说出来,老师也会支持你的。

我们常说,给梦想插上翅膀。大家发现没,这只翱翔的鹤,其实就是刘禹锡诗心诗情的翅膀啊。这样的秋天,有什么好悲凉的呢?只要你的心里洒满阳光,什么样的景色都是美的;只要你自己不停下前行的步伐,所有的路都是通的;只要你自己不消沉堕落,所有的明天都值得期待。

九、课后练习

学习,摘抄其他与秋天有关的诗词。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有如下收获:此次教学对于要告诉学生什么、教给学生什么、训练学生什么想得更清楚,落实得更有序,较好渗透了课标和接受美学的相关理念,有意识地鼓励和引领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整个课堂还原了我们阅读的真实状态,这种本色阅读状态对于问题的呈现和解决更具价值;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尤其是多元解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这节课的缺点是未能够让学生放开畅谈。究其原因,学生层面:对文本相关背景资料了解的欠缺,无米之炊。教师层面:急于推进课的进程,没有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和阐释想法的时间;对于学生的一些解读未能给予最有效的点评和引领,课堂生成资源利用不充分。更多关注了对正确的确认,对于错误解读原因的剖析不深入、不到位。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想今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提高:从思想上,继续加强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最大限度地将思维的权利、发表见解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高自身学识素养和解决随机问题的应变能力,将课堂生成资源价值最大化,更具教育智慧;加强多元解读的训练,在不断训练中,指导、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意识和能力。

秋 词 篇9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秋词》教案2

】《秋词》教案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秋词》朗诵

】《秋词》ppt课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