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12篇大禹治水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
体会大禹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7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文字:介绍大禹。
大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舜命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口述:
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板书:15大禹治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大禹简介,再引导课文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翘舌音“蛇兽伤仍”前鼻音“训”。
②识记生字
加一加:“氵”加“共”是“洪”;“讠”加“人”是“认”,“首”加“辶”是“道”。
换一换:“波”减“氵”换“衤”就是“被”。“推”减“扌”换“又”就是“难”。
减一减:“亚”减“一”是“业”。
猜谜语:“家里失火了。”是“灾”,“建立厂子”就是“产”。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毒蛇狠毒青蛇野兽走兽受伤伤人仍然仍旧后退退出继续继承后续训练培训恢复恢弘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洪水 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
疏导 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涨的水流。
灾难 开通壅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先扫清字词障碍,为把课文读通顺、正确打下基础。】
三、学习“会写字”
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灾”,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洪难认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产业”独体字,“道”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难、被”,学生练写。
“难”:左右结构,注意字的结构,中间的“亻”基本站在田字格的正中央,竖压住竖中线。这三个部分都要写得狭长一些,注意互相穿插,不要出格。
“被”: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是“衤”,不是“礻”。右部“皮”为竖撇,收笔可略向左出,竖居横钩正中,底部撇收捺放。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对会写字的教学从音、形、书写抓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书写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大禹治水》,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古时候洪水的凶猛,以及大禹治水的艰难。
五、当堂检测
六、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品读释疑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大禹治水前人们深受洪水的危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
预设: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指导朗读:朗读本段时,语速要缓慢。尤其读“很久很久以前”时,要放慢速度,给人很久远的感觉;第二句的几个动词要重读,读出人们生活的痛苦。
【设计意图: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原� 激起学生往下学的兴趣。】
2、学习2-4自然段
默读2—4自然段,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谁治过水,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治水?
(1)鲧治水。
出示: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鲧用什么方法治水?(筑坝挡水)他成功了吗?(没有)
出示:“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介绍过渡句的用法。
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过渡句。
(2)鲧的儿子大禹治水。
品味一下描写大禹治水的句子,说一说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句子:“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可是 ”
找出文中数量词,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十三年、三次、一次)
预设:
(1)“十三年”说明禹离开家乡很久很久,说明他治水决心大。
(2)“三次路过”而“一次也没有进门”可以看出禹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品质。
(3)从“到处奔走”一词可以看出禹为了治水到处实地考察地形,一心寻求最佳治水方案,很务实的工作态度。
朗读指导:禹为治洪水不辞劳苦,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十三年”“三次”“一次”要读得重一些。
大禹采用什么办法治理洪水的?(禹,采用开通河道、疏导的办法治水。)
出示: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最后,洪水被大禹治理得怎么样了?(大禹治水非常成功,使得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出示: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能力。】
3、总结全文
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学了本文我知道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我要向他学习,长大了为国家、人民做贡献。)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儿歌《三过家门而不入》。
听读儿歌《三过家门而不入》,试着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讲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课文先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原因,接着讲大禹怎样想出治水方法,并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制伏了洪水,让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赞美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六、主题延伸
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哪些?
还有《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
七、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起因:洪水经常泛滥人们生活痛苦极了
鲧筑坝挡水九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大禹治水经过:离家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心为民
吸取教训疏导开通河道 不辞劳苦
结果:洪水退了农业生产恢复 专心致志
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 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再现”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
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
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智慧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 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板书: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 )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习目标:为 ]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无畏
大禹治水 智慧
(代代相传) 无私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方法与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会形成了可怕的洪水,大家请看:(此时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轻松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第二部分、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雨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第三部分、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情,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三次想象都是有联系的。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第四部分:积累与拓展: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实实在在的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
2有兴趣的话,想办法找一找、问一问: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附:《大禹治水》教学随笔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作为上古时代的,传说中的英雄,今天的孩子对他并不很熟悉,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大禹这个人物,这引起了孩子们对他的极大兴趣。
有了课前的一些铺垫以后,我们在课堂上要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一,鲧和禹治水方法不同与带来的不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二,要做成功一件事所需要的智慧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前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处理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孩子在比较中分析,研究不同方法带来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后一个难点,则充分尊重孩子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读,自悟,自由讨论交流,强调从具体词句中分析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充分地领悟,一个孩子甚至用“爱心”“信心”“恒心”高度概括出取得成功的关键,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大禹是伟大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文的方法充分体会这一点,是值得思考的。除了强调重视对文中语言的体味之外,各种形式的朗读,默读,引读也是训练的要点。此外,一些小的说话练习(如造句,对话)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短短一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我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启发,同时很享受与他们一起度过的语文学习的快乐时光!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的立国之祖,是上古时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2.教材特点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第2一6自然段讲大禹是怎么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的。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理解21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3.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重点学习第3、4、5自然段,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并能复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多媒体录像课件(有条件的学校)。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读准多音字“没”。
2.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等词语。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大禹决定治水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低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古代了不起的人物,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1)幻灯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画面出现滚滚洪水及大禹的画像。认识大禹是古时代我国伟大的治水英雄。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教学“禹”字。
3、自学课文。
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大禹治水中那件生动的事例?这件事告诉我们大禹是用什么样的治理洪水的?(要求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回答。)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课文写了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过家门而不入呢?
4、检查反馈。
(1)抽生分别朗读课文第1一6自然段。
(2)选择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淹没(méim)睡觉(jiàojué)
(3)连字带词认读13个生字,重点指导“凿”、“渠”、“耽”三字的笔顺笔划。
(4)说说:课文写
(1)抽生读第1自然段。
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
(2)分句理解:
①指名读第1句。
A.“相传”是什么意思?
B.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又称之为母亲河,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
②指名读第2句。
A.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片段(或课件展示)。
B.理解“凶猛”:“凶猛”一词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凶猛的洪水”给老百姓造成怎样的灾难?(田地——淹役;房屋——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是什么意思?(引导学习课文“提示”理解)
③齐读第3句。
由于黄河水灾危害大,所以大禹决定——(治理洪水)。课文用“于是”表示什么?能用其他的词语代替吗?(“因此”、“所以”)
④齐读课文第1段。
6、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词语卡片)
(2)抄写生字。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一6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
(1)读拼音写词语。(略)
(2)说说大禹治水的原因。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划出能概括描写大禹是怎样“一心治水”的词语。
(1)这个自然段介绍了大禹的哪种治水方法?(“凿山开渠”)
(2)比较“常常”、“每天”,分别理解
是什么意思;如果交换一下使用,意思会怎么样?
3.学习第3、4、5自然段。
(1)细读第3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家里情况怎样?大禹又是怎么做的?
②理解“耽误”、“匆勿”的意思。
③板书:听到啼哭匆匆走了
④指导感情朗读。
⑤学生想象复述。
用自己的话,一边想象一边复述大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况。
(2)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并要求用“——”划出描写大禹家里情况的'词语,用“…”划出描写大�
②理解“深情”、“抓紧”、“脚不停步”的意思。
③板书:望挥手抓紧赶路让告诉向家走去
④请学生分别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然后想象复述。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感人至深,请把2、3、4、5自然段连起来深情地读一读。
4、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第2、4题。
(2)各自复述“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2.学会写“被”字句。
3.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大禹治水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指名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2.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第”句。理解:“一心一意”是什么意思?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什么?
(2)齐读第2、3句,理解“制服”和“安定”的意思。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说说洪水“凶猛”时是怎样的情景?“制服”以后呢?“终于”一词说明什么?
②出示下列两个句子,请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
A.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B.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通过比较,说明黄河闹水灾不是轻易就能治服的,而是花了整整上3年的心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人”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3.小组轮读全文六个自然段,抽生复述。
4.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什么?
“凶猛”的黄河水灾终于被治服了,大禹一心治水,公而忘私,造福人民的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作业练习。
(1)改写“被”字句,《作业本》第6题。
(2)课外阅读一描写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文章。
作者:ygr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500
【教学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
【教学要求】
1、 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 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 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 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
(1)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 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 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 第2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 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 “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 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 知道朗读。
2、 细读第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 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 知道朗读。
3、 细读第4段。
(1) 齐读课文。
(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 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 引导背诵。
2、 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 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 指导书写。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想像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会是怎样感人的情景。
4、识字11个,写字11个。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文,展开联想,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大禹的资料。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学生简介大禹。请学生在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大禹的?读一读。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请学生对课题质疑。(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这些问题在那些自然段告诉我们了?(1、3、4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认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四处逃荒”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自读要求:
(1)用喜欢的方法读,找出大禹治水时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大禹治水与父亲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同桌就以上问题讨论一下,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2、汇报学习结果,出示第三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用红色标注)
3)指导朗读。想像大禹治水时的千辛万苦和聪明才智。
学生练读,齐读。
3、默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这些词和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些词,行不行呢?
想像一下他三次过家门时感人的情景,说说当时他会想什么?指导朗读。
4、细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小组讨论:大禹为什么 )出示讨论的提纲:
在长达十年的治水是建设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怎样的奉献精神?
(3)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认读生字卡片并给生字找朋友。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欣赏大禹治水的动画片。
评:复习导入后,观看课文动画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过渡;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治水的结果怎样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我们哪些小朋友懂得多?(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
2、读后交流:
(1)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指导:这个传说离我们已经有四千多年了,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它的时间长吗?
(2)洪水很厉害。
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将学生说出的词语变成其他颜色)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想看看造成老百姓无家可归的滔滔洪水吗?(播放有关洪水的课件)看到这滔滔的洪水,你想到了什么?
指导:我们能读出洪水的厉害吗?(指名读)
读后评价1:你读出的洪水还不够大,不能淹没农田,谁的洪水比他大?
评价2:我们都感到洪水像凶猛的野兽一样冲过来了……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洪水的厉害。(齐读第一自然段)
评: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处让学生自己读、悟。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播放课件,想象说话,将学生带入情境,真切感受到洪水肆虐给大家带来的危害,为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下文打下基础。巧借评价语言“以评促读”,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洪水太厉害了,老百姓过着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看到这一切,禹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划出大禹怎样想的句子,用“~~~”划出大禹怎样做的句子。
2、指名读写大禹怎样想的句子。读后评价:大禹的决心真大!
3、课文中怎样写他的决心之大的呢?(学生读自己所划的句子)
读了这两句话,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突出大禹治水的艰辛呢?
出示: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九条大河 九座大山
指导:读“千辛万苦”能让人一听就觉得大禹吃了很多很多苦;读“千山万水”能让大家感到他走过的山、趟过的水太多了;古人以九为数中最大的,读后面两个词语要读出大河、大山的多。
把这几个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想象:在治水的过程中,禹可能会吃哪些苦?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讨论讨论,再来交流。
吃了这么多的苦,为的是什么呢?
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他们的辛苦吗?
(指名读)听了你们精彩的朗读,老师也想试试了,能给我这个机会吗?(师范读)
评:由于大禹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大禹治水的艰难,体会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让他们读课文、找句子,这样有明确的'学习要求。接着找出其中最能突出治水艰辛的词语先朗读感悟,再以词语为突破口,放到课文中去读、去想象大禹可能吃的苦、吃苦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循序渐进,逐步拉近学生与大禹之间的距离,学生水到渠成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时通过教师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会。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完成书后填空。(大屏幕出示题目,指名填写)
2、教师有感情地叙述:13年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禹在干什么?他三次路过家门,说明不止一次有机会回家。“看一看”花的时间长吗?我们来看一段画面(播放禹过家门时,妻儿在身后的课件)他为什么不回头去抱抱儿子呢?他想的是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佩服大禹。
请女生读这一自然段。
评:借助书后填空题,抓住文中的四个数字,引导理解、体会。播放大禹过家门而不入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表达,学生被深深感染了,体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重点交流:
(1)讲解“制服”:小朋友看见过电视上的警察叔叔抓坏人吗?坏人乖乖地跟在警察叔叔后面,这就是被制服了。那课文中谁被谁制服了?老百姓还是无家可归吗?而是过上了――(生齐读:安定的日子)
(2)“代代相传”是什么意思?
3、想象: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
4、请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评:古人云:学贵有疑。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好奇和疑问,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自然衔接到课文中去,可谓“天衣无缝”。让学生直接与大禹对话,既训练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体会出老百姓对大禹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到了升华。
三、总结背诵回归整体
1、当小小配音员,给动画片配音。
2、想把大禹的形象记在头脑中吗?四人小组合作背诵,试着把你想记住的部分记下来。
3、指名背诵。
4、总结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知道大禹为了治水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评:让学生当配音员来给课文动画片配音,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回归了整体,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能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分小组合作背诵课文,既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得到锻炼,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旨在让美好的情感再一次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指导语: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指导语: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指导语:
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指导语: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指导语:通过调查,�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治理洪水的艰苦和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大禹治水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数量词的运用和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1)“治”是本课中一个新学的生字,伸出你的小手认真地写写这个字。组词游戏:治,(板书:治理)
(2)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也读“制”,从文中找个词:制服(板书:制服)
3、大禹治理、制服的是什么?(板书:洪水)指导读出水的气势。
4、齐读黑板上的词,说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
过渡: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最终制服了洪水。洪水怎么样呢?造成哪些灾害?他是怎样治水的呢?结果怎样?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去感受那一场特大的水灾!
(二)、学习第一节,感受洪水之猛,百姓之苦。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你肯定读懂了什么,能告诉我们吗?(交流读懂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话)
(1)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2)洪水很大、老百姓没东西吃,没地方住。你从哪几个词读出来的呢?(无家可归)
(3)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么厉害的洪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视频)
(4)师:是呀,洪水像猛兽一样,向老百姓冲来,它冲倒了人们的房屋,夺走了人们的生命,害得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害得人们家破人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百姓,你会什么心情?(指名说后再读。)
3、多凶猛的洪水,多痛苦的生活呀!谁来带着这样的感觉把第一段读好?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辛
1、你看,你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个别读、指导读,齐表决心。
2、治理两个字说起来容易,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那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几件事呢?小朋友们,去课文第二小节里读一读,找一找。
3、咱们先来看看禹做的第一件事?看看他再干什么?齐读,出示: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就得爬很多高山,过很多大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
(2)千山万水(课件出示千山万水图)
(3)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
(4)师补充。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两条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
(5)千辛万苦(指导朗读)
(6)朗读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4、多不容易啊,引读,大禹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查看——。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他还做了什么?
5、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这有两个数字九,是什么意思?(很多山,很多河)(朗读训练,读出数量多)
(2)师: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我给大家画一画。(简笔画理解,师边画边讲解)(板画:大河):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是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是很轻松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那可就不那么简单啦。你们知道,这两条河之间,相距多远吗?你们猜猜看。我查了查资料,这两条河之间大约要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啊。这九万多米长的距离,要一锹一锹地去挖,非常辛苦。比这更辛苦的还有,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流到这条河。
大家看图画(示课件,描述情景)这就是大禹带着老百姓在挖山的情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挖下来,还要把成千上万的石头再一车一车地运到远处去。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九座)(再次强调千辛万苦)
6、读中体会挖河劈山的辛苦。
7、通过第二节的学习,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勇敢聪明不怕吃苦)的伟大英雄。
(四)、学习第三小节,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
1、过渡。大禹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吃尽千辛万苦,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些年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课文中就写了其中的一件。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学生自由读书。)
2、巧读数字强化情感
(1)生完成课堂练习(纸质练习)
(2)(演示课件,数字填空)理解每个数字的意义,并指导朗读
师:小朋友们,透过这些红色的数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恢复、泛滥、冲毁”等一些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2.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继续学习《大禹治水》。
2、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还记得吗,来复习复习吧。出示生字,生集体认读。
3、出示四字词语,生读一读记一记。
4、出示图片,生快速说出对应的四字词语,看谁记得多、看谁速度快。
5、出示五个词语,生根据词语按顺序将课文内容说一遍。
二、研读课文。
1、大禹治水的结果怎么样?
2、解释“恢复”一词。
3、出示洪水视频,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大水给百姓带来了哪些灾害?
5、禹和鲧都只治水了,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了?生找原因。
6、出示禹和鲧治水的方法进行对比。
7、体会大禹的聪明才智。
8、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视频,孩子体会大禹的无私。
三、拓展练习
1、小练笔,如果你是当时的百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大禹说。
2、现代还有哪些人也想大禹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生讨论回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无家可归”、“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十三年、三次、一次也没有”等词语。
2通过课文留白处理、角色换位等方法,体会大禹治水吃尽千辛万苦,感悟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一:复习检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大禹治水。看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小老师带读)
2上节课我们知道古代有个人教“大禹”,做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治水)。关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小朋友们上节课提出了几个问题:治水的原因、方法、结果。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精读课文
分析原因:
1首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看哪一小节是说大禹治水的原因的?(第一小节,指读)
2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水很多,很大,到处弥漫,这样的洪水我们说是“滔滔”,你能读出洪水的汹涌吗。(指读)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是啊这个故事发生在4000多年之前啊真的是很久很久啊 ~(指导读好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把农田淹没了会有什么后果?大水把房屋也冲到了会有什么后果?
凶猛的洪水袭来,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没有家住了,这就叫无家可归。(指导朗读)
可恶的洪水,是人们失去了生命,人们只好过着痛苦的无家可归的生活,现在你再用心读读,把你的感受都都出来。(指读)
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来读读。(齐读)
了解方法:
1孩子们,你就是禹,你就在这滔滔的洪水中,看着人们随时会被大水夺取生命,你会怎么想。
2是啊, 禹和你们一样,他下决心——引读
指导朗读。
大禹治水的决心就是这么大,可是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是怎么治理的呢?请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3(1)出示填空题:大禹治水,它先是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
出示句子: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千山万水)只翻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河?每座山都翻过,每条河都游过,这就叫走遍了千山万水。
(2)大禹治水的过程可真是复杂啊,那么你能想象出他在治水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
路过山崖他可能………...会山洪暴发他可能会…………..清晨,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夜晚,他……………..
走了太多的路,脚都磨破了,露出了鲜红的肉,即便这样,他还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持着。终于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3)指导朗读
(4)吃了那么多苦,终于做好了准备工作了,然后他又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讨论:①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真的只是九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②四千多年前,人们有起重机吗?有挖土机吗?就连铁锤、斧头都没有,这么庞大的工程,就靠着石刀、石斧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来完成。
③人们在开山挖河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啊,但是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有价值的,最后(引读)
④指导朗读。
故事感悟:三过家门而不入
1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2填空
3十三年多长啊?4700多天啊,他回过家吗?至少路过家门时也要看一看啊,但他……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吗?
如果你是大禹会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
治水结果
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最终结果怎么样啊?齐读第三段
这时人们会对大禹说写什么?
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几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以后也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齐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共鸣
今天,上了这节《大禹治水》。总的来说一节课比较完整,重点也比较突出。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这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感悟到洪水的严峻,人们的生活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过度到大禹治水的必要性。又通过“千山万水”“千辛万苦”这两个词语让学生体 现在玄武区正在推进“三全”、“五优化”的课堂实践和探究。其中很明确地提出要优化学习目标,这里就要求在提出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具体、明确以及可测性。所以在我们制定学习目标时,在表述时一定要很细致,起初我的目标之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比较模糊,在大家的评课中我们将其改为“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千辛万苦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不仅具体,而且在课堂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目标的达成度。
这一节课另一重点是体会大禹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感,这里可以从两个地方体会,一个是大禹治水走进千山万水,一个是故事“三国家门不入”。在这里孩子虽然体会到了,但是自主体验还不太深刻。究其原因,我想是故事背景比较远,孩子无法得到情感共鸣。那么怎么合理设计才能缩小这种差距呢?在随后的评课上,何校长对这一难点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千山万水”可以与平时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游山玩水联系在一起,产生矛盾,游山玩水有什么不好的?从而得出大禹走遍千山万水是为了治水,他的肩头是有沉重的任务。在感叹何校长批文入情如此精妙的同时,我也反躬自省,只有联系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才会与文本发生共鸣获得更深刻得体验。
明确目标,敲出语文课堂的重音
朱晓菲
在我们玄武区大力推进“三全”、“五优化”的大背景下,朱晓琳老师紧承何校长、杨主任接下了“相约星期一”的第三棒,为我们呈现了《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朱老师是位年轻教师,可每次听朱老师的课都能深刻感觉到朱老师的进步和飞跃。上课伊始,学生良好的课堂风貌、准确的吐字发音,无不显示了老师平时教学的严谨和扎实。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朱老师紧紧抓住每小节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朗读再到升华内容,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应该说,朱老师这节课的亮点诸多,结合我区“三全”“五优化”中“优化学习目标”来谈谈一点想法。
同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备课中设计教学目标时总离不开“老三样”: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了我区 “优化学习目标”的要求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说的“理解生字词”到底理解哪些词语?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底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走进朱老师的课堂,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朱老师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抓住了每一小节的重点词语如“滔滔、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千辛万苦、13年、代代相传”把每个词语都落实到了教学目标中去,在课堂上让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了这些词语,进而从词语入手去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如果朱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中不明确到具体是哪些词语,不把教学的重音敲向这些词语,那么她的课堂很可能是面面俱到学生却无所得。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朱老师运用了图片、视频、问题设计等多种教学策略去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在我看来,朱老师这节课的目标设计已经很明确了,可是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何校长的点评又让我眼前一亮,那就是“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到底要更加优化哪一个?两个词语都表现了大禹治水的辛苦,那么孩子在学习时更要侧重体会哪个词语呢?何校长以为“千山万水”是具象的,“千辛万苦”是抽象的,低年级的孩子更应该去理解什么叫“千山万水”,大禹可能会翻越哪些山?怎样翻越?会遇到哪些困难?大禹会渡过哪些水?夏季涉水会怎样?冬季呢?当学生对“千山万水”一词有了深入了解后,“千辛万苦”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比先讲解“千山万水”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再讲解“千辛万苦”再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要高效的多。
都说成熟型教师的一句点拨往往会让年轻教师收益匪浅,如果我们年轻教师在备课上课中能像何校长这样去反复揣摩教学目标的设定、去揣摩高效地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策略,那么学生习得的课堂将像鼓点敲出的节奏那样重点突出、轻重缓急了然于胸。
谈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兼评朱晓琳老师《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今天再听朱老师的公开教学《大禹治水》,我觉得内心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对于学校的校长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进步,看到教师成长了。
朱老师的课让人觉得清新、自然,课堂节奏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这是一位老师“课感”的成熟,有了上课的感觉,进入了游历课堂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
除了“课感”,朱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以下几点足以证明:
一、理解词语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朱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太极式理解”,就是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或者说词语语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予以巧妙点拨,让学生明了词语的意思,犹如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如理解第一自然段“无家可归”一词,老师先让学生朗读想象“滔滔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的情景,想象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毁给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的损失,然后,老师巧妙点拨:“滔滔洪水,使老百姓失去了房屋,失去了农田,没有房子住,没有田地种,只能四处流浪,靠乞讨度日,这就叫——”学生异口同声:“无家可归”。“无家可归”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情感悠然而现,可谓大道无形,不着痕迹而又水到渠成。
二、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结构。
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从整堂课的教学来说,老师
从局部处理来看,对于段的教学朱老师依然很好的把握了这样的课堂基本结构。如教学第二自然段“大禹怎样治水”,老师首先出示一道填空“大禹先是_______,接着_______,最后_______。”,学生初读之后很快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刘勰语)然后分别品读“如何吃尽千辛万苦察看地形”“如何带领百姓开山挖河”“最后将洪水引入大海”的,再整体朗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听朱老师的课,也引起了我对于我区本学期推出的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的一点思考:
1、问题由学生生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和探究,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就设计了学生读题质疑的环节,老师又以学生生成的“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问题架构全文的教学,问题是“我们”提的,阅读当中当然更为主动地去探究,阅读的指向当然更加清晰明确,教学的效率当然有所提高。教学的问题从学生中生成,对于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启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2、问题从文眼中生成。
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一定是“语文的”,它不能离开语文的文本,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目的是“学习语文”,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的问题一定要从语言文字中来。一篇文章那么多语言文字,从哪些语言文字中来才合适呢?沙里淘金,寻找最有价值的语言文字。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才是最有价值的?能够促进阅读效果的,能够带动整个章节、整篇文章阅读的语言文字是最有价值的,就是张庆老师讲的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效果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语言文字就是“文眼”,文章的眼睛,学生透过它能够窥其全貌,能够探其本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现代故事小诗,这首诗的眼睛在哪里?就在一个“送”字:谁送?为什么送?怎样送?送的结果怎样?围绕一个“送”字,我们能够了解故事的全部线索和情节;围绕一个“送”字,我们更能直逼诗歌的思想内核。第三小节学完,老师问:送蝈蝈,仅仅是为了送歌声吗?更是送什么?学生在前面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到:送蝈蝈,是为了送歌声,更是为了送快乐,送爱心。
3、问题从互动中生成。
《大禹治水》第三自然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心中装着百姓,心中藏着大爱英雄主义情感是二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到的。课堂上,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资源。老师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为什么不回去呢?”学生回答:“大雨路过家门不回去,是因为他有急事要做?”老师很快意识到这个课堂生成的价值,老师连续追问:“是啊!他有急事啊!家里13年没有见面的老母亲在日日夜夜牵挂着他,期盼着他平安回来呀!13年没看到老人家了,还让她天天担心自己,思念自己,看看自己的老母亲,对大雨来说还有比这更急的是吗?”“家里辛劳的妻子啊,大禹13年没有回家,你又种地,又织布,上有老,下有小,多么不容易啊!进门问候一下妻子,帮他减轻的负担,就不是急事吗?”“可怜的儿子啊!十几岁了,父亲也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呢!身体结实吗?个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看看自己十几年没有见过的儿子,这不是急事吗?”学生默默颔首,进入情景。老师进一步启发提问: “是啊,这些对大禹来说都是急事,但是他还有更急的是啊!一起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他更为什么事急啊?他更为谁急啊?”大禹心中装着天下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
执教的老师以课表述思想,表现成长,听课的老师在听课中思想,在听课中成长,“相约星期一”,生长思想,收获成长的地方。
谢谢朱晓琳老师!
何义田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情境教学 杨赟
创设情境教学法这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像等手段,展现出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它要求教师首先创设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该情境中,然后通过情绪的感染、移情作用,使学生也仿佛置身于该情境中,让他们暂时“变成”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接受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就必然与该情境中的节奏相吻合,思维也会更积极、主动、独立,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在朱老师的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吃尽千山万水”,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说说大禹在那些情境下会怎样,这个设计很好,也说明老师是动了脑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那怎样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呢?说几点与大家共同学习:(1)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情趣、积累经验,此法适合于生活情趣较浓的文章教学。(2)利用实物、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睹物思情、睹物思人进入情境。(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琢磨、感悟。(4)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这种方法适合于游记或其它写景文章的教学。教学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5)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或歌曲,用来揭题激趣、总结点题、伴乐朗读渲染情境等。总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主动、独立地
思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听朱老师的《大禹治水》有感
王江
之前就听过朱老师的课,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上课是潇洒自如。
而今,再看她上课,多了几分睿智,几分成熟,几分洒脱。
对于优化教学目标,从数学老师的角度看,我觉得她还是做的很不错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都很明确。
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复习读词语,到接下来的围�
鸡蛋里挑个小小的骨头,对于朗读,我个人觉得,既然老师说学生读的不是很到位,那老师可以增加一个小小的环节,“想听朱老师读读这段话吗?”老师示范读,读完之后,学生再读。我清楚地记得于永正老师上《梅兰芳学艺》,就多次示范读书,效果很好。
以上只是我并不成熟的一孔之见!(王江)
课 堂 中 的 书 声 琅 琅———朱晓琳《大禹治水》听课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直谨记在课堂中要书声琅琅;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老师,更要牢记在课堂中渗透点滴的素质教育。
朱晓琳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示范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台风很好,普通话标准清晰,赏心悦目。朱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让小朋友深刻的理解“滔滔”,“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等词语。只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却能朗读的如此之好,可见,朱老师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培养这些孩子。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作为一年级老师的我,也要课堂中更多的渗透朗读。虽然现在只是拼音学习,但也涉及到不少词语以及初步涉及到句子学习。在上面的一节课中,学到“大刀”,“小桥”,“流水”等词汇,威风凛凛的朗读“大刀”,在朗读“小桥流水”的时候能让老师和孩子都体验美好的画面,已经起到初步的成效,但是我想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多的渗透朗读以及素质教育的点点滴滴。
一、二年级的老师多多培养孩子,不仅能为孩子在中高年级的学习做好铺垫,更是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作为北小这样的学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交流关于奉献的名言。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2、出示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过渡:?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过渡的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预设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
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找得又快又好。现在,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找到哪几个重要的词?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现在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开凿、挖通、垒起、引到。)(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帮忙。是鲧的办法好,还是禹的办法好呢?
(生兴致勃勃)
(投影:黄河流域水图)小朋友们看,这是黄河流域水图,黄河的上游在这儿,下游在这儿,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就是当时禹治理洪水时走过的地方。
师:小朋友想想,禹生活在距离今天20xx多年前的古代,当时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都是非常落后的,你觉得禹当时治理洪水的时候容易吗?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
(生小组交流)
(生踊跃举手)
生:禹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补充)有危险。
生:他的拐杖也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很好。声音可以再响亮些。
生:有的时候没饭吃。
生: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有可能被蛇咬。
生:有可能吃不好,睡不好。
生:有可能陷进河里。
生:有可能走路不小心摔倒了。
生:有可能陷进淤泥里。
生:他的脚跟烂了,泡在水里,有可能溃疡。
师:老师一直在用心地听!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讲的,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来说。这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预设二:[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相关句段)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句子。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读?
(指读)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禹在治水时吃了很多苦,从这两句话的哪些地方最能看出来?
生:“脚跟都烂了”,还有“拄着棍子走路”。
生:我补充,他的脚是“长年”泡在泥水中。
生:从“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也可以看出。
生:而且“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说明他连觉都睡不好。
师:是啊,为了治理洪水,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生:我觉得他吃不好,穿不好,有可能会得病。
生:他走路只能拄着棍子走,不方便,根本不好挖土。
师:由于长年泡在泥水中,他的脚跟都烂了,脚指甲也脱落了,大腿的皮在劳动时都磨破了。艰苦的劳动,使他的手起了水泡,长满了老茧。
师:为了治水,大禹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小朋友想想,他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生:为了大家!
师:(动情地)对!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的苦太多了,做出的牺牲太多了!请小朋友练习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读。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预设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十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看这儿,谁来读一读,括号里的词不读。
读得很认真!像她这样,和课文写的对比着多读几遍,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都有动脑筋在思考!老师觉得你们还应该注意括号里的三个词。书上为什么用上了这三个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