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春望的教案【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通过点击实义词“target="_blank",深入理解古诗的节奏。
2、 记住著名的句子,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并应用你所学到的。
3、了解江的简练之美,意境之美,旋律之美,古诗的含蓄之美。
4、 理解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个关键:
1、 理解诗歌的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2、 深刻理解著名语句,培养学生欣赏语言诗歌的能力。
难点:
1、 理解诗歌和句子的含义
2、 作者诗歌的背景或基调
三世。日程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个节
介绍
杜甫诗歌的忧郁使我们喜爱它,富于想象。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诗歌。
2、 全球感知
1、 课后借助注释和参考书,消除单词和单词之间的障碍。
值是相等的。
泥泞的,简单的;
锤子,一种古代用来把头发和王冠分开的珠宝。
2、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或写作情绪。
杜甫立春观的背景
《新唐书·肃宗集》载:今年一月,“徐安庆将绥阳县夷子旗口、张勋打败”。2月,“李光桥与徐安庆在太原之战中失利”,“郭英X()与徐安庆在关西节武术之战中失利”。清末降奉邑县,太守小兵阵亡,“清末将太原市蔡溪口”、“郭子怡与安庆徐在永丰仓交战,大败”。《资志通鉴》第219卷,今年3月,《尹子奇夫率兵攻打隋阳》、《安守忠将骑两万口河东、郭子怡击毙》。整个春天,战争持续了三个月。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叔宗至德(757)二年三月在长安写的。当时,长安被安史之乱烧毁,满目疮痍。诗人触摸了风景,表达了他的悲伤。
诗的前四句写的是长安城在春天的失败,包括感叹;最后四句话写的是亲人的情况,充满了深情。整首诗平静、真挚、自然。
“乡村打破了城市的山河,青草和树木深入城市。”一开始,我写了《春望》一看:乡村已经陷落,城市的池水已经破碎,虽然山河依然紊乱,草木依然斑驳,一个“断”字醒目,一个“深”字,令人心酸。
“当我感觉到的时候,我就会流泪,讨厌小鸟。花和鸟本应是娱乐的东西,但因为它们不喜欢悲伤时的离别,所以当诗人看到它们时,它们会哭,会惊。
诗人前瞻性的前四行诗,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从城市到山川,从长满植物的城市到花鸟。情感是含蓄而明显的,是软弱而坚强的,是一步步前进的。在风景和情感的变化上,诗人似乎已经从抬头看风景逐渐转变为低头思考,自然地转向了后半部分——寻找亲人。
“喜气洋洋的火持续三个月,家信价值一万美元。”写出新闻孤立的迫切性和等待已久的新闻,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所有想法,自然会与人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白头划痕更短,也更可取。”烽火无处不在,家人不理解,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壮威望,看着眼前颓废的风景,当我们无聊时犹豫,突然觉得稀疏而短发。这样,除了失去我们的国家和失去我们的国家从混乱和痛苦,我们叹息衰老,增加一层悲伤。
四、问题探索
1、 这首诗是在国家危机时期写的。它蕴含着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这首诗中最爱国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贴士:乡间断山断水,城市春草参天。——一句“深”字,就把山川打断了,把人民驱散了。
我感到眼泪飞溅,我讨厌再见的鸟儿。——因为我感到悲伤的时候,我感到悲伤,再加上长时间离家的痛苦,即使面对鸟语花香的春光,我不仅没有享受它的意图,而且我被眼泪震惊了。“splash(飞溅)”和“surprise(惊喜)”这两个词用在句子中,意思是花让我流泪,鸟让我心悸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 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 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 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 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 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 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 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 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 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 默写本诗
板书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
通过___表达___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课后听取了各位老师的听课意见和建议,自己也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听了很多的课,以及自己上了很多节课后,我深深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别是最近,钻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师都在考虑着如何去钻研教材,我也不例外。可对于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去钻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还有很多。
我在准备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备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很多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材料,还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查找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我想,这是我能够上好这节课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让学生们被杜甫的这首诗,被杜甫的伟大情怀所感动,那么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动是很重要的,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都落泪了,我要将这种情感带入我的课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师生共同感悟。
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尽快进入课堂,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你如果不钻研教材,不钻研你的学生,学生想到的,你没有想到,你又怎么能和你的共同研读文本呢?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并根据教学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再组织、再创造。才能有效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才能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
有几个学生的发言让我难忘。“泪”字激起的共鸣最多。学生们说此字颇奇,说人心中悲痛,至多说到“ 泪流满面”已是极度夸张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泪水呢?这样的泪水究竟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不仅是泪多如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万千激愤,泪来的突然而猛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悲愤,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思亲,还有的说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无限伤感的泪水,不同的孩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这每一次的感悟都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所以,我把这句话出示出来之后,在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孩子们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读了出来,这使得整个课堂情感得到了一个提升,也使得我和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望”杜甫的一生,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一个温柔慈爱的杜甫。他们还望到了历史的烟云,战争的残酷,望道了人生的无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们对战争的诅咒……了解杜甫是我这堂课的一个愿望吧!似乎我这么多年来,都是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里成长起来的,我希望孩子们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们的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我选择了几首易懂的,流传较为广泛的诗歌来进行课外拓展,首先是比较《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后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这些诗句走过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杜甫的眼里会常含泪水,因为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爱得深沉。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 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春望的板书设计。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准确背诵。
2、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律诗,饱含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所传达的内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够当堂成诵。
2、点拨法。这是本课的第二首诗,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情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理解这种变化的缘由过程中,教师可对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时年七月,杜甫闻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为的消息,便将家小安顿在朗州羌村,只身投奔唐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回长安。叛军因杜甫官职卑微,未对他实行囚禁。此时的长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环顾所见皆是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于次年三月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
朗读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提示个别字词的读音。
教师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并提示朗读情感;深沉、凝重,学生根据提示再度诗歌。
文意解读
诗歌题为”春望“,和上一首诗“望岳”一样都由一个”望“字总起全诗,由此可见本首诗歌的内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描述春望所见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然而春临长安,眼前却是一片乱草丛生的荒废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败,而“深”写出了野草之丰茂。“国破”而“山河在”,“城春”却“草木深”,两两相对,前后相比,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时节。然而面对眼前这残破荒凉的景象,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