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小编燕子为大伙儿收集的蹲踞式起跑教案【优秀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把握“准”
“准”就是找准教学的起点,调整教学顺序。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运用体育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动作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步骤练习,然后,教师再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使得教师主宰了整个课堂,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则被剥夺了,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被遏制了。如在教学接力传接棒时,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顺序。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思考并且实践一下,在迎面和同向接力中,怎样交接棒,才能做到既快又稳呢?”它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自主选择范围,能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格局的形成。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作出相应的启发、指导的帮助。
二、注意“巧”
“巧”就是运用认知认识的时机要巧,令人有自然、恰当、水到渠成之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例如,在学习头手倒立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同学们想一想,当身体倒立时,头和两手应处在一个什么几何图形时最有利于控制重心、维持身体平衡?”于是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不甘落后,人人都想成为一个发现者,通过初步尝试,学生提出,头与两手的支撑点成等边三角形所形成的倒立姿势最稳定,也有的学生提出是等腰三角形。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既养成了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创造力。
三、崇尚“主”
“主”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空间。
依据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认识,从而引起学生主体主动实践探索,使教师真正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这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举措。
四、追求“活”
“活”就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蹲踞式起跑一课前,教师把设计任务(技术要领、场地设计、辅助练习)交给全班8个小组,要求每组完成一份设计方案,提前一天上交。不少同学不清楚技术要领,纷纷向老师借阅资料、图片进行研究,有的干脆跑到操场上练习以“寻找感觉”。当8份方案交到老师手上时,教师选择了其中一份较好的略作修改后,定为明天正式上课的教案,并让学生协助教学。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学生意愿,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在练习时互相理解、支持、专心投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田径;教学;队形
田径类教材历来是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控制课堂秩序,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队形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具体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队形一般包括:讲解示范队形、移动队形、练习队形和还原队形(及练习与间隙之间的队形)。从课堂组织意义上来说,一节体育课就是围绕着这几种队形变化的活动,下面针对这四种队形具体以阐述。
一、讲解示范队形
讲解示范队形就是指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示范位置的选择,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听到教师讲解的示范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横队为基本队形(图1)视其人多少。可以为二列横队,可以是四列横队,学生的站位可以是站立位可以是蹲立位,总之要便于学生看和听,由于横队站位时队形比较紧示范面小,所以便于新学内容的讲授与示范。例如:采用图2队形,对于蹲距式起跑的学习、接力跑交接棒学习、跳远、跳高的起跳动作学习、掷实心球学习等都适合。
二、移动队形(也称队形调动)
移动队形就是把队列从静止状态通过口令或手势调动到运动状态,从整体队形调动成分散队形;从一个练习点调到另一个练习点,它是处于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练习之间的一种过渡队形。在队形调动中应注意两点:(1)集合队形且调动距离远时,宜用跑步口令;(2)散开队且距离近时宜用齐步口令。在队形调动中要求教师的口令要清楚、宏亮、明确。在田径课中应事先考虑好场地布置。避免远距离调动,最好是讲解示范队形与练习队形紧密衔接。例如:最基本的是练习基本队形,从横队散开成体操横队(图3),体操横队我们一般称之为“练习基本队形”。它便于一些新内容的学习。如:原地摆臂练习、跑的专门练习、蹲踞式起跑动作以及各种投掷项目的徒手模仿练习等。总之,合理的队形调动是减少消耗时间,增加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的重要前提,而队形的创新调动和花样变化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练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三、练习和还原队形
是指学生照一定的图形路线,有秩序的练习开始到完成以及紧接下一次练习的线路。在集体进行的练习中,一般用练习基本队形。如四列体操横队,它适合于练习各种辅、模仿性徒手动作。如原地、滑步推铅球的模仿动作,跳跃类的起跳动作等。以向右(左)转成纵队进行各种跑的练习。在分小组进行的练习当中,据不同的项目,一般常用有以下几种队形。
1.跑、追赶跑(图4),迎面接力跑(图5);“下压式”交接接力跑(图6),各种图形变化的耐久跑(图7)。
2.投实心球(图8)、铅球(图9-11),投掷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好活动场地因素,注意组织纪律,安全第一。
实心球练习:
铅球练习:
3.跳跃类项目:跳远、三级跳(图12),跳高(图13、图14)。
在各种练习队形当中,教师的站位非常重要,教师的位置既要能统观全局发现隐患,又要善于及时纠正个别错误动作,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设计练习队形注意事项:首先,考虑安全因素,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体能技术基础、班级人数以及学习纪律态度等选择队形空间位置。第二,要考虑趣味因素,田径项目特点是竞技性强,娱乐性弱,而且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练习田径的兴趣在降低。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不断变化队形和组织方式,提高课堂趣味。第三,要考虑差异因素,要分层次,差异设计,学生性别、基础差异很大,在难度、强度、要求上要适度调整,在小组练习队形设计上也要作同质或异质分组设计。第四,要考虑学生能动因素,选好小组长,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调动竞争意识,培养小组团队精神。第五,考虑教学反馈因素,练习队形要便于教师观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清华。中学田径运动趣味教学模式探微[J].教学探索,2009.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耿培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中学体育 教学 新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体育教改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改程序做出的简要描述,其中包含简明的教改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教改程方式。这就使教改活动循之有方,行之有效。而现阶段的体育教改模式就是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科学化的道路,建立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与规律,充分发挥体育教改的功能和全面实现体育教改的新模式。
一、“六环节、三案一体”模式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改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改内容、步骤、方法等进行设计的—种实用性教改文案。我校创新的“六环节、三案一体”通过实践,在体育教学中确实效。“六环节”指的是: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校正反馈、迁移引用、互动探究。“三案一体”是指:教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的程序及方法)、学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顺序及练习)、巩固案(对已知知识的巩固手段)。它是在教案、学案、巩固案中溶入“六环节”为—体的具有理论性、可操作性的文案。
(—) 导学式。导学式的教改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改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教改活动。
导学式在体育教改中的运用为:①教师对练习提出目标,让学生设想,实践找出最佳方案,其中渗透自学质疑、精讲点拨等环节。如在教“过障碍”的教学时,教师告诉同学们前面有一障碍,如何越过障碍由学生自己去设想,实践,从中引出“过障碍”的技巧。②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按这一过程掌握技能,给学生以探索思维、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沿着“疑问+假说+实验探索+验证+认识”的过程去掌握和理解技能,给学生主动性参与的机会。③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假设、尝试、验证、得出结论。达到实现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目的。如“搬运重物”的教学,教师只提出目标和要求,具体的搬运方法、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
(二)学练式。
学练式是一种把教学活动教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自学与体育教师引导的综合。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体育教师指导的一种教法。其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他们主动地探索,发挥同学们的丰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具体方法为可采用打印材料、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的措施。例如:在“蹲踞式起跑”教改中我用图片呈现学案①学生观察模仿老师的动作,自学提出质疑;②分组听信号自学自练各种姿势蹲踞式起跑:全蹲、单腿跪、背向站立等等;③各组轮流展示蹲距式起跑动作;④学生评价找出不足之处。达到形象直观的学练效果。
二、“开放式学练”模式
“开放学练”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实践“开放学练”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练习更加积极。在学练中他们既要动脑,又要进行体育技能方面的尝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
(一)结伴式教学模式。
结伴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体育训练的方式。教师在练习过程中只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师生在交往中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方面有不同的提高,让同学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亲自参与的价值。如我在教改游戏三个人手拉手轮番套身方法中,不直接说明三个人怎样拉手配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探讨到了正确的拉手方法,加上老师指导,既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明行为,又增进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和同伴之间的友谊。
(二)自由式组织教学模式。自由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由式的动态结构,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的一中创造性学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对学生做到三放——放心、放手、放权,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练习方法上允许学生商量是否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等形式。如在韵舞教改中,号召学生“自由”的进行创编,结果学生的创编的动作大大超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这样既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自由式教改模式的优点是“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自控能力等。如:把学生活动的场地范围比喻为一艘大船,船的周围是水。老师带领同学们乘大船去游玩(做各种练习)并和同学们协商,如果谁超出了大船(活动范围),他就是“落水的小孩”那么,我们大家都要做到谁发现了,谁就赶紧去“救”(如叫他回来或告诉老师,因为小孩不会游泳,有危险,所以我们要积极“相救”)。
(三)梯度式组织教学模式。
一、诱导探索,激励参与
教师要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行动的主体,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论证,争取正确的结论。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循循善诱,层层激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期望学生的回答与所谓“正确”或“标准”说法一致,当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时,就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或自己把正确的答案全盘说出。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教师也应听完后再给予评析,可能他的这种思想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回答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其中往往隐含着别出心裁的想法,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解法,教师如轻易否定或置若罔闻,就把创造之花、异想之苗窒息扼杀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所谓的“标准”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善于发现常规之外的东西,提倡求异思维。
二、选择角度,巧设梯度
课堂提问中,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不同的角度,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变换角度,使问题新颖、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难度适当,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其具有的水平相适应,根据内容设计出一些“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果子。例如,在短跑蹲踞式起跑教学中,先要求学生回忆所接触的起跑技术动作,然后将起跑技术的演变过程做一个示范、讲解(俯卧式、转身式、蹲踞式等),并重点讲解蹲踞式起跑的技术特点和优点。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起跑技术的变革,又增强了学生对蹲踞式起跑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分层设疑,面向全体
体育教学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让多数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并注意用适当言语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看,如“现在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解答是否正确和完整,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和责任。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他们所解答的问题也应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采取判断型的“是什么”、描述型的“怎么样”和分析型的“为什么”,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
四、优选问题,激发动机
教师设计问题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一般来说,能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底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低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之间的矛盾,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同时,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提问与练习相结合,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进行身体练习实践,不能破坏体育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提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使其更快地掌握动作。
五、开拓想象,创设情境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性。这类问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展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而想象是知识基础优化的源泉,是活跃思维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帮助学生发掘教材中某些动作技术、技能的知识点,必须重视开拓学生思路,诱发学生思维。如在体操跪跳起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弹簧,然后让学生跪立垫子上模仿弹簧并亲身感受:如果要弹跳起来,我们首先应该怎么办(身体向下压)?力量从哪里来(摆臂、压小腿)?弹压下去后,是什么状况(腿面贴垫)?接着演示弹簧并结合学生的模仿练习,启发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动作要领,得出结论。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能胜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要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方向和水平,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个性的生理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教育训练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生活的社会环境则是能力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身体运动能力是指有效地完成体育运动的心理特征,它通过运动能力可分为心理运动能力和身体熟练的运动能力两大类。体育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能力、心理素质方面能力、“五自”能力。即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与终身体育接轨。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身体运动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学生在体育课中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中的学习,形成体育强身健体的自我意识需要,开展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的一种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学生完成体育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综合品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发展学生体育课中实践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技能提高的重要条件,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发展又不是同步和平衡的,教师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进一步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和实现情感的转化,才能使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较好地完成动作要求。
现在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日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德、美等教育较先进的国家也都大幅度地安排选项教材,不强求教材的一致性和比重,近些年来,“音乐舞蹈进课堂”“情境式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本文针对体育课不同项目所进行的单元教学,试从采取不同的教法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以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即符合学生体育知识水平又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问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判断性、叙述性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或“为什么”等,由于这种提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多采用设问、思考、自己练习最后老师讲评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富有创意多、新的答案,使学生达到自主练习的效果。如:在中长跑单元教学中,第一次课时采用板书内容有:1、中长跑主要练习人体的哪项素质?2、中长跑的技术包括哪些方面?3、弯道跑技术包括哪些?4、中长跑的“极点”“第二次呼吸”是否有过?是否能克服极点?让学生对中长跑技术有初步的了解,进行练习时,提出几点要求:强度上不做任何要求,不给学生以任何压力,只要求全班每个人尽可能跟上集体,跟不上集体的就是走也要走到底。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过去中长跑枯燥、厌烦情绪,结果学生在好强和自尊驱使下调动了最大的积极性,由于长跑运动必须持续较长时间,常常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同时由于“极点的出现,生理上的痛苦比较强烈,心理上的厌烦情绪也随之而来。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感受到“极点”所带来的痛苦之后,还没有体会到“第二次呼吸”所带来的快乐,练习就已结束,所以在学生心理映象中留下的只是痛苦。而在中长跑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启发式教学,针对中长跑教学来说,从中长跑对身体的作用、意义和技术、技能及意志品质,在学生练习之前,通过教师的讲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练习中从中悟出中长跑的各项技术要领,特别是弯道跑技术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的向心力,为什么道路在转弯时路面外高里低,飞机在转弯时,内侧机翼比外侧机翼相对水平位置要低,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是克服转弯时的向心力,弯道跑具有同样的原理,具体到学生练习会怎样做呢?我在弯道跑技术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游戏竞赛法。让学生先看小黑板上的弯道跑技术,包括摆臂、步伐、重心等,在田径场中,画半径为7米,相距5米的两个大圆,将人数分为均等两组,每组报数,依次绕圆做跑的接力比赛,负队由胜队提出处罚办法进行实施。这样可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增强集体荣誉感。从中体验弯道跑技术,对跑动中如何克服向心力,提高速度进行讨论,再进一步加强练习,接着成一路纵队沿两个圆绕成“∞”字跑,在跑的过程中两臂伸直,模仿飞机转弯动作,然后加快速度,体会身体重心的内倾,或在两圆外任何一处画一点,再进行“∞”字跑比赛或在跑道上进行200米或400米接力跑,进一步体会弯道跑技术。通过由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进行过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技术的掌握程度,使学生亲自体验到弯道跑技术,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学期的中长跑练习,中长跑技术和成绩明显比以前有所提高。
二、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法是指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采用由后向前的顺序,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逆向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其好奇心,有着积极作用。如:在篮球单元教学中,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先进行各单项技术练习再进行篮球的技战术组合,到完整的全场技战术组合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不深,而单项练习兴趣不大,认为太枯燥,没有比赛兴趣浓,结果造成学生篮球基础差、动作不规范的后果。逐步引导学生,使其懂得篮球运动是一项心理活动,身体素质、熟练技巧、高度智慧浑为一体的高速度,对抗性很强的运动。篮球意识是练习者对篮球比赛和篮球运动的反映。这种意识很难精确地描述,它通过练习者在比赛中的行动表现的,篮球意识是练习者技战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是练习者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战术和合理运用技术的瞬时决断能力的表现。所以本人在篮球单元教学中对学生着重强调了篮球意识的重要性。采用的逆向教学法是先通过观看98年NBA总决赛芝加哥公牛队对尤他爵士队的比赛,进而进行篮球的“五对五”“四对四”分组循环比赛,然后以游戏比赛的方式进行运球传球,行进间上篮单项教学。再进行篮球比赛,经过反复练习达到教学目的这样逆向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篮球运动的较完整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篮球练习的浓厚兴趣,进而通过学生的实践满足其对篮球的好奇心,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有进一步提高自己水平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再引导到基本技战术上来,通过多种游戏比赛方式,达到基本掌握练习基本技战术组合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和进一步掌握行进间传接球、接上篮的技术中,(基本技术就包括了运球、传接球、行进上篮等)教法是:两人一组每组一次性投进两个球后才可交换到下一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可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做出眼花缭乱的动作,也可按基本动作完成投篮、传球,给练习者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然后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间互相评议。篮球运动是集体配合的项目,就需要参与者具备一种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用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进行意识的培养,用舆论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从而使学生养成对各种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如:集体意识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为什么篮球比赛中忌讳单打独斗。通过讨论、评议和实验,进一步考证。在反复的练习比赛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模仿式教学
体育教学中模仿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在教学中这只是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在许多项目中,都非常有局限性,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肌肉的感觉和空中概念。如:急性跳远、跳高、三级跳远等。田径中的急性跳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急性跳远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较为抽象,因为教师的示范动作,不可能做动力定型,完成一次动作时间也仅十几秒钟,急性跳远的技术动作要领可归纳为快、短、高、大。即:助跑速度快、起跳时间短、腾空高度高、动作幅度大。对于起跳、腾空但是瞬时完成,动作要求学生在模仿练习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观看世界着名跳远运动员的录像片段,对于起跳、腾空动作,录像中已做技术处理,慢动作多次重放及定型,蹲踞式跳远跳起后收起跳腿向摆动腿靠拢,空中成蹲踞体前倾,边观看边讲解。首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蹲踞式跳远的概念,然后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学生掌握跳远的速度相对传统教法要快,效果要好。又如,篮球的各种假动作行进间上篮,通过观看录像,对高水平运动员如醉如痴的欣赏,然后通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创造力、想象力和模仿能力,在身体素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成高难度的各种动作,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又如:对于武术单元的教学中,动作复杂变化多,不易掌握,容易出现各种动作不到位。但学生也意识不到,为纠正错误动作,教师往往要进行技术上的正误对比分析,以便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此时教师若能及时模仿大部分同学易犯错误演示动作,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正误技术的对比,得到及时反馈,正确动作得以强化。在体育教学中,模仿式教学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上,可少走弯路,相对其他教法,有着无可代替的优势。
四、分层教学
授课班级:初二XX班
班级性质:男女混合班
授课人数:50人
单元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跳远的积极性;
(2)学习与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
(3)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及身体协调性,培养良好的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
二、单元教学计划案例分析
1.单元教学计划编制技能的判断
该案例的制定者基本熟悉“蹲踞式跳远”的整个过程,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师素养与教学技能,但该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重点学时不足,单元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教法过于简单,教学手段较为缺乏等。总之,该教师对单元教学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2.单元教学计划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
(1)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目标过于泛化。体育课程目标中存在各个层次的目标,主要有体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目前制定以上各个层面教学目标的格式很不统一,有的按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来仿制,如模仿体育课标的四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有的则模仿教育学的布鲁姆分类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到底按怎样的方式来表述目标?笔者认为,若完全按教育学的布鲁姆三大分类目标来表述,不是十分适合,因为其中的“技能”目标并非只指“运动技能”;其次,体育学科必然要体现学科的特性,“促进体能发展”则是其中的特征之一。若完全按体育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来表述,也有不当之处,即缺失了“运动认知”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以体育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表述方式为主体,这样不会偏离体育课程总体目标;其次,增加“运动认知”方面的内容,把运动技能目标一词调整为“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三,在表述目标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显示个性化特色,即有的目标可以重点写、详细写,有的目标可以略写。至于“目标”如何准确表述,近年来研究较多,还望早日出台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统一的目标制定方案。
结合以上实例,笔者认为,该单元教学目标缺失了一个“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或“情感”)目标。其次,运动技能目标“学习与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过于笼统,只说明一个过程,没有说明应达成的具体标准。“运动参与目标”写的过于简单化,没有说明通过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学习态度等。
(2)有关单元学时大小的问题。如何确定一个教材的单元大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科学确定某教材单元教学学时,必须依赖于科学实验研究:其实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该项目运动技能,同时这个实验必须要做到可重复性、可推广性。但其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否由同一个教师任教、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只有把这些因素都控制好,才会有一个相对科学的结论。但要做到这点,基层教师难度较大。以往我们有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当然其中的教材学时也不全是科学的,因为曾造成了很多教材的低水平重复现象),不需要考虑单元学时,而现今,体育课标中只有目标,没有内容,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广大的基层教师需要考虑教材单元学时的大小问题。
就以上案例而言,既然这个教材出现在初二年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之前没有学过这个教材(有的学生即使接触了,也是业余自练自学的),学了之后也不再出现这个教材(否则就造成了低水平重复现象,浪费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认为5课时是不能达到“比较熟练掌握蹲踞式跳远技术”程度的。至于需要多少学时才能掌握这个运动技能,我们期待更多的实验研究作为支撑。
(3)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众所周知,就“蹲踞式跳远技术”而言,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而以上各个环节的重点环节应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检验这两者结合效果的指标是“腾空步”),也就是说,只要“腾空步”做得好,助跑与起跳的结合就比较成功,否则,反之。既然“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是单元教学重点,那么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就应该安排较多的学时。而上述的单元教学计划,其问题在于:“助跑与起跳的结合”环节只有第四次课才出现,而且把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割裂开了,并把起跳技术安排在先,助跑技术安排在后,这明显没有突出“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这个教学重点。
(4)该单元教学计划第一次课的内容与教法安排不够合理。第一次虽然是引导课,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与概念上,教法也不能仅停留在原地蹬地起跳,连续蹬地跳、单足跳、双腿跳等,简单复习这些内容也是可以的,但整整安排一节课则有些多余,因为该教材本身的学时不多,直接进入学习“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环节,这样就可以省事省时。
(5)该单元教学计划有关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在“蹲踞式跳远技术”中,分解教学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但我们在处理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时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分解教学不能过多,否则就会形成分解动作做得较好,但完整动作不会做的现象。上述例子中,完整练习只在第四次课的最后环节中出现,而第五节课就考试了。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学会吗?因此,要妥善处理分解与完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分解、后完整,并把完整安排在分解之中,这样就把分解与完整有机结合起来了。
(6)该单元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与注明辅助教材。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而言,主教材当然是“蹲踞式跳远技术”,但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每一节课上安排一些少量的较短时间的辅助教材,这样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调节初中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安排辅助教材的原则应根据该校学生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并针对一些测试结果较差的身体素质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其次,还要注意每节课学生身体各个部位活动的搭配,如上下肢练习的搭配等。
(7)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法没有体现男女生性别差异。由于初中学生采用的是男女混合班授课,而男女生在初二阶段开始明显表现出性别差异性,特别是在运动能力方面,其差异性更为鲜明,因此,在安排教法上可体现男女性别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助于分层教学,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三、单元教学计划研制的建议
1.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
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很多,有文字陈述式、表格式、文字与表格结合式等,从观摩者角度而言,表格式看起来一目了然,因此,建议用表格式比较清晰。
2.单元教学计划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单元教学计划有时是针对一个教材的,如上例就是一个教材;有时是针对混合教材的,如小学体育单元教学,可以按活动类单元教学进行设计,例如,跳跃单元教学中可以安排单脚跳、双脚跳、立定跳等,其活动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2)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明确单元教学与模块教学之间的区别,模块教学可以是某个教材各项运动技术的组合,如篮球教材的模块教学计划,可以由运球、投篮、传球等技术组成。但模块不等于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是模块教学的下位概念,如篮球模块计划可以由运球单元教学、投篮单元教学、传球单元教学组成。
(3)处理好“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次教学目标”的关系。各课次教学目标不是单元教学目标的简单分解,而是把单元教学目标根据不同课次的要求合理地编制到各课次之中。
(4)在安排单元教学各课次目标与内容时,要遵循教材运动技术的要求与学生运动学习的规律,要突出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处理好单元教学重难点与课次教学重难点的关系,且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有充足的学时作为保障。
(5)注意各课次之间的衔接性与逻辑关系,重点处理好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关系,把各课次有机的衔接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单元教学体系。
Abstract: As a teaching idea, experiential learning should be infiltrated into each subject teaching.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guide students to study autonomously and solv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关键词: 体育教学;体验式学习;模式导入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experiential learning;schema import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90-02
0 引言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其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主要让学生以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为基础,选择和确定真正适合自己研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身学习来获取实践经验,根据基本掌握的科学方法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且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学习方式,而体育教学过程就是要指导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在主动掌握系统的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前提下增强体质,提高自身运动能力,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就要把体验式学习和体育教学结合到一起,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既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校能力,也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
1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
体验式学习打破已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处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探究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从事各种运动动作的练习和运动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就是体育教学在课外进行,除了锻炼学生交往能力外,还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团体合作的精神。在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在基本要求上,还要体育教师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此来起发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了解一些实践经验,用基本的科研方法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教学的结构上,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活动、学习等,让学生自行经历一个面对问题、运动实践、分析讨论、总结提高的过程。
2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导入
2.1 营造研究学习的良好教学环境
2.1.1 建立民主、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候,由于场地安排上比室内课要具有灵活性,再加上师生互动频繁,能够充分接触,使得体育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活动建立民主、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就此而言,也能更好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对话。为了让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就需要教师自我认识到“教也重要、学更重要”原则,把学生也当作朋友,真正在讲究民主、平等、尊重、理解、支持、诚信、友善和亲情的平等地位下,真正意义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要教师最大限度的肯定学生、支持学生、鼓励学生,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性,为学习的主人。
2.1.2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 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就忽略很多制度,造成严肃紧张有余,灵活生动不足的问题,让很多学生感觉在自我压抑的心理状态下被动的参加体育活动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压抑状态,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就需要课前提前布置好场地,摆放好仪器等,让学生增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参加活动。教师也可以把动作要领生动化、形象化,比如编一些“顺口溜”,这样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自我总结、自我比喻,能够更快掌握技术动作,这样更能体现体育教学的语言环境。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VCD播放优秀运动员的动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既能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目的,也能为体育教学提供最好的教学环境。
2.1.3 变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准备部分,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轮换制度,自己做教师带领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包括队列队形练习、集中注意力练习、徒手操、轻器械操和游戏等的准备活动,让暂当“教师”的学生做一些自己的准备活动的设计和构想,然后如何带领学生进行有章节活动,如何付之行动,最后让教师进行讲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求使准备活动做到内容不变形式变,各种操的练习形式应交替变换和交替组合,使准备操更有生气和新意,适当插入一些游戏活动,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的极好方法。甚至有些基本部分的教材,也可以有意思地安排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来做小老师,让小老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只不过是要求体育老师课前加强对学生(小老师)的辅导,启发学生(小老师)设计好教学情景和步骤,要求学生(小老师)大胆创新,构思出学生易于接受的并具有新颖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1.4 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发展学生个性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降低动作的难度和要求,让学生体会到胜利和喜悦,也可以让学生品尝碰落横竿、投篮不中、射门偏出的失败和痛苦,教育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竞赛因素,安排一些游戏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平时没有吃什么苦,没遭受什么挫折,而在体育活动中,如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接力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树立信心,完善自我,培养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2.2 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方案
2.2.1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景,向学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2.2 在身体练习中探索。针对创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将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如蹲踞式起跑动作可以采用亲身实践的方式,3~5人一组进行练习和尝试,同时也可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运动实际,每个小组初步得出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要领。
2.2.3 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严谨、正确的结论。例如,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知道短跑的起跑为什么要采用蹲踞式起跑的姿势,懂得为什么要安装起跑器,明白如何安装起跑器。
3 小结
体验式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超越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将体验式学习作为主要目标,以此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让更多的学生早日拥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久德。关于创新体育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08).
为贯彻学校培训活动精神,本着“搭建平台、友好合作、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宗旨,根据学员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学习交流方式,使浙江永康石柱初中赴我校交流的老师,在较短时间内感受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我校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取得的经验,使其具有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特制订本计划。
二、带教受训老师一名:
应红心 男 体育 副校长
三、带教时间:20**年10月10日——10月25
四、带教内容:
1、现代教育理论的了解、上海新教材新教法和学法、上海新教材实施情况的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
2、中学体育课听课、上课、评课能力的提高;
3、教科研论文或案例的探讨或撰写;
4、课余活动及运动队建设的探讨;
5、学校优秀体育文化建设及体育教研组管理探讨等。
五、带教任务和目标:
1、帮助赴我校交流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意识和素质教育理念,努力帮助理解上海市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实施情况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增强学生体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合作交流使应老师能感受到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激情,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并在学校层面进行录像课展示。
六、浙江永康石柱初中体育教师开课时间:
第8周星期一下午第1节课老校区操场
七、具体听课安排:
姓名日期节次 班级 内容地点
王x 10/12周五第2节九(2、8)女蹲踞式起跑老校区操场南侧
李 x 10/12周五第3节九(6、12)男蹲踞式起跑、耐力跑老校区操场南侧
于 x 10/12周五第4节六(4、7)女各种方式的跳老校区操场北侧
陆 x 10/15周一第5节六(4、7)男羽毛球发球羽毛球馆
邬x 10/16周二第4节八(1、3)男软式排球老校区操场
迟x 10/16周二第6节七(1、8)男篮球运球新校区篮球场
金x 10/17周三第2节七(6、14)女篮球老校区篮球场
倪x 10/17周三第5节七(10、15)女投掷老校区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