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少年闰土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并背诵;
3.理清本课写作顺序,能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体会人物外貌描写方法,感受闰土的人物特点;
5.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体会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并背诵;
2.理清本课写作顺序,能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
2.感受闰土的人物特点。
3.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除了单元整体学词时的哪些字词,你还有哪些词是不太理解的?
聚焦文言词:其间、仿佛、素、如许、单
聚焦陌生词:家景、一件大祭祀、值年、忙月
(文言词放到品读语言时讲解;陌生词随即解决。)
二、整体感知闰土形象。
1.你觉得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见多识广、淳朴天真……)
三、走入文本,细谈闰土形象。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闰土的句段。
外貌、动作描写:
A.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B.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结合这两段文字,说说对闰土的认识。(参看自己的批注)
理解:其间、小毡帽、银项圈
指名朗读这两个片段。
思考:
1.我和闰土见第一面的情景是哪一个?(B句)
2.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是作者亲眼所见吗?
那为什么作者把这个想象中的情景放在了文章的开头?这样安排,你读出了什么?(“我”对闰土农村生活的向往。)
3.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A.在我眼中,闰土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预设:
多彩的——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
自由的——一望无际的
有趣的——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将身一扭、逃走
B.而同龄的我们,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文中有没有哪句话,隐约透露出了“我”的生活。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理解“他们”——和“我”一样的少爷们
我们在做什么?——读书、写字,被关在高高的院墙之内。
插入相应的文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再见),我的蟋蟀们!Ade(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觉得作者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不满的、羡慕的……)
批注:这段话,既写出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极度不满,也表达了对闰土农村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读一读
4.关注语言描写。
A闰土的生活中,只有看瓜刺猹这件事让我羡慕吗?
课文还写了与闰土有关的哪几件事?(用四个字概括)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条鱼儿
B默读“我”和闰土的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闰土的语言都是大段大段的,而我就只有那么几个字。(在闰土面前,我这个少爷显得那么的无知。)
C出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出卖罢了。
理解:素、如许、单(闰土的见多识广和我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我心中,对闰土充满了羡慕和钦佩。)
C角色朗读。你觉得当时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D再次出示:“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读一读
四。话别,想象三十年后的闰土。
1.三十年后,闰土和“我”再次相见,大家想一想,他们见面会说些什么?
2.出示相关的文字: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的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选自《故乡》
3.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4.是什么让闰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弄清少年闰土讲的四件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鲁迅生平以及浙江绍兴的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你们了解他的作品吗?
2.课件出示鲁迅的照片、简介。
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出示少年闰土的照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板书课题,齐读。
3.读了课题,再结合预习,你知道“闰土”是谁吗?他和“我”是什么关系?(“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仆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闰土的几件事?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检查预习。
3.质疑: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作上批注。先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1)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然后派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2)根据小组汇报,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记忆中的闰土。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我”和闰土认识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的情形。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闰土告诉“我”许多稀奇的事情。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的分别与友谊。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再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指名答,随机出示第4自然段中相关句子。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同桌互议,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健康、天真、活泼)
四、精读课文,品味人物。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记忆中的闰土
2.出示闰土刺猹的图片,学生结合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图画中的场景。
这是对闰土哪方面的描写?(外貌、动作)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勇敢、机敏)这个场景描写美在哪里?(美在色彩,美在静谧,美在灵动,美在惊险。)
3.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描写闰土动作和外貌的句子,并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鲁迅儿时的朋友叫闰土,知道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让鲁迅很难忘,谁能说说“我”与闰土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向“我”讲述了哪四件稀奇事。
指名答,师生评议。
二、学习四件事,再识闰土。
1.看瓜刺猹。
(1)课件出示内容,请学生自读,小组讨论,找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说一说。
(预设:①瓜地里路人随便吃瓜;②猹的长相和偷瓜的样子;③猹与闰土玩捉迷藏)
(2)指名读这部分,其他人边听边体会其中的韵味。
(3)(出示“我”和闰土的图片)谁是闰土,谁是“我”?为什么?
看图,闰土是怎样说的?“我”是怎样听的?(有动作、有表情)同桌练练,然后表演。
教师:闰土绘声绘色地说;其他同学也像他俩那样说一说。
教师:多么迷人的夜晚,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早已经飞到了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
过渡:令我难忘的何止是看瓜刺猹这件事啊,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还有好多好多,这真叫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2.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观鱼。
教师:让我们一起去分享闰土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吧。
(1)我们先去捕鸟:“我们沙地上……蓝背……”指名读。
我们再去海边拾贝:“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观音手也有”指名读。
“我们沙地里……青蛙似的两个脚……”指名继续读。
(2)这些事都让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闰土?(聪明能干、机灵勇敢、见多识广、健康可爱的闰土。)
3.四件事中,哪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看瓜刺猹,因为作者以此作为文章开头,三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三、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1.过渡:当听到闰土讲的新鲜事之后,“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2.重点句子赏析。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3.小组交流讨论,指名答,师生评议。
小结:“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观鱼;“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和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我”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见识太少,知识贫乏。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和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4.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这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6.教师小结:分别的时候,“我”和闰土都是十分伤心。从“我急得大哭……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以及“他后来……没有再见面”可以看出来。正因为这样,所以鲁迅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分别时是多么难舍难分啊!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建议大家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的同桌或自己。
板书设计
成功之处:能理清课文的思路,能围绕四件事深入了解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体会“我”情感的变化。
不足之处:由于课文内容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对“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不到位。
教学建议:多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鲁迅这个人物,提前让学生读读《故乡》这部小说,有助于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
有幸能听到这样的一课,在育新学校的报告厅,熊校长出色的语言魅力,匠心独特的教学设计,令人感触颇深。整堂课师生互动精彩,亮点频出。那由谈话到朗读的新课导入,令人耳目一新,三读“看瓜刺猹”的逐步深入,令人拍案叫绝。而最值得大家期待的是熊校长最后将会如何突破本课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四角天空”的内涵。他是这样处理的: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闰土充满了羡慕,他往常的朋友都和他一样,只看见高墙四脚朝天的天空,不像闰土生活丰富多彩。
师:是啊,孩子们你们都读出自己的的感受,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我不懂最后一名话,四脚的天空。
师:那么什么是“四脚的天空啊”?你们一起看吧,庭院深深,高墙耸立,这就是四脚朝天的天空,当闰土再干那些稀奇事的时候,我又在干什么呢,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
生:我在暖暖的火炉边背一首首诗。
师:当闰土在海边的拾贝的时候──
生:我在墙脚边捉蛐蛐呢!
师:天地真狭窄啊。当闰土在看瓜刺猹的时候,我──
生:我在书桌里认真的读书。
师:恩,在书房里。
师:当闰土看跳鱼儿的时候──
生:我正在看树上的鸟儿高高地飞着。
师:难道一个少爷还不如一个农村的少年吗?想想看,他不如吗?好,你说。
生:作者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仰望着天空,而没有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感觉大自然地美好。
生:文中的我确实是饱读诗书,而且深深感受诗之精华,而生活中是单调的狭窄的,没有闰土的丰富,我想作者是想衬托中闰土的见多识广。
师:孩子,你读懂了我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啊,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教师引导下,“当闰土在……时,我?”“当闰土在……时,我?”接连四个排比问句,学生在展开想象,思索着当年那个少爷在干些什么时,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学生解决了难点的突破口就是在教师的四个排比问题中。那诗化般的提问,使听整堂课的师生们沉浸在情境中不能自拔。可见老师的文化底蕴厚实,厚积薄发的教学功底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
熊海滨老师的这堂课,既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使学生加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写作方法,真正体现了文本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 、揭题解字,感知大师文章条理清
1、今天咱们要去认识一个海边的少年(板书:闰土)这是我们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
2、课前布置了大家朗读课文,你们读了吗?那老师要检查一下,你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出示句子,引导理解文中一些文言文的词语的意思)
小结:请大家翻开书,再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现代交替的时代,所以读鲁迅那一代作家的文章,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刚才大家用联系上下文换一个词,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借助工具的方法来读懂这些词语。这就是非常好的理解方法。
3、课文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下面根据你对课文的阅读,思考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完成下面一个练习。
(出示练习题1:认真朗读课文,请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进行排列。)
相处 离别 回忆 相识
【设计意图】
二、读批并重,感知大师文章画面美
1、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说起这段回忆呀,对于作者的确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出示第一段)请你轻轻地读这段话。
(一)环境描写,读出色彩。
(1)谁来读读第一句话。(随生的朗读及时评价)
(2)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里就浮现自己所描绘的画面。请你来读出那些美
丽的色彩。
(3) 让我们美美地读第一句话。
(二)人物描写,学习批注
(1)谁来读第二三句话?
(2)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几个少年,你会用什么词?
(3)咱们把自己刚才阅读的感受写在这个句子的旁边,这就是批注。老师选一个词语,你可以用
自己的,也可以选择同学的。(板书机智勇敢)
(4)谁能把这个少年的英雄不凡、机敏读出来。
(三)对比朗读,感受变化
师:下面,我们合作朗读这段话,你们读第一句,我读后面两句。大家看,如果第一句描写的
是 景物 ,那么第二三句话描写的就是人物 ;如果说景物是静态的描写,那么人就是;如果读静的景物用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就需要用 ;读景物要读出它的色彩,那么读人物就要读出他的;动静相生,我们就来比比谁读得更好。
(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
三、读中品味,领悟大师文笔妙
(1)作者课文一开头,就在美丽的环境中烘托出一个机敏勇敢地少年,不仅让我们读出了作者对
这一画面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对少年充满了兴趣。那么赶紧让我们去见见闰土的真实面貌吧。(出示外
貌的句子)
(2)眼前的闰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你会用一个什么词?
(生:健康活泼朴实可爱 等)
(3)像刚才那样选一个词批注在句子旁边。老师也选一个词。(板书:健康朴实)谁来读这句话,
读出他的朴实可爱。
(4)从作者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吗?想想我们描写人物外貌一般怎么写?(写头
发,鼻子、眼睛。特别喜欢写眼睛,一写女同学就是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写男同学就是炯炯有神,都长一个样。)而作者这儿呢?老师读到这儿就想到一位漫画家丰子恺。老师带来了他的两幅作品,你们会发现这两位大师在描写人物上有共同点。(出示图画,生评价)你看,两位大师都没有细致刻画五官,但是,读着这样的描写,看着这样的漫画,孩子的天真,祖母的慈爱,家庭的融洽感受到了吗?闰土的朴实健康感受到了没?他们不仅特点鲜明,还很传神,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了解抓住人物最大特点来写)
(5)没错,抓住人物最大特点,哪怕是寥寥数笔,也能写的活灵活现,对于鲁迅这位城里的少爷
来说,与他年龄相仿的闰土,最大的特点不是他的眼睛,鼻子,嘴巴,而是 紫色的圆脸,因为城里的孩子都是白皙红润的。而是戴的小毡帽和脖子上的银项圈。(引导生自己说)
总结:从这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最大的特点来写。(师提示:如果眼睛有特点也可以写)
【设计意图】
四、创意读文,聆听大师心中情
(一)概括趣事,感知丰富
1、年龄相仿的很快我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一起时,我最经常做的事是什么?听着他滔
滔不绝地讲述,我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无穷无尽写出了( ),稀奇则写出了()文中描写了他讲述的几件事呢?
(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归纳第一件事)
然后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出另外三件事。幻灯出示:(雪地捕鸟)--( )——( )——( ) (引导学生概括)
(二)品读省略,感受能干
1、这四件事无论哪一桩,哪一件,都让作者觉得是、 这些事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撩拨着“我”的心。而且大家发现没有,在闰土每一次讲述的最后,总会出现一个标点符号。
(生发现省略号)
2、找找有几处这样的省略号?(生读一处,师出示一处,并请 说说省略的是什么)
3、你看,读着这些省略号,我们似乎看到作者(向往)的心。听着闰土娓娓道来、滔滔不绝,此时在我的心中,闰土简直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呀!
(生可能答:见多识广 知识渊博 神通广大 聪明能干)
4、真会用词,请你选择一个词写在课文边上。老师也选择一个。(板书)
(三)串读故事,感受渴望
1、闰土就是这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比如,第二天“我”要他捕鸟的时候, 他说——
( 生读雪地捕鸟) 若生读得不够好,引导:你想呀,闰土再讲这些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神
情?那哪位同学读出这种神气和自豪来。(生再读)
师: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生读月夜刺猹)师随机点拨:轻点,你这样会把猹给吓跑的。它不咬人么?(生继续读)
师:不愧是见多识广的闰土。更妙的是,我们沙地里——(生读)
2、听着闰土滔滔不绝的讲述,“我”不由自主地羡慕——(出示句子:我素不知道天下有?)
3、“我”又情不自禁地感叹——(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4、“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让你想到一个成语——(井底之蛙)
5、是的,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在我在,当闰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 。
6、所以闰土讲述的无论是哪一桩哪一件,对于我来说,唤起的一再是这样的感觉:(出示句子)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不知道)是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我也没有知道,我素不知道,我所不知道!这一连串的不知道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宣泄、一种怎样的遗憾地感叹,一种怎样真切的向往啊!你觉得作者不满什么?你觉得作者遗憾什么?你觉得作者向往什么?(让学生回答)
8、是呀,我们读懂了文字,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不满,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满怀的向往一起来读!
(生齐读:啊!闰土的心里)
【设计意图】
五、体味涵咏,课外阅读大师文
1、可惜正月过去了,来!捧起课文一起读最后的离别!
2、 我的哭泣和哀求并没有挽留下闰土。这次一别后,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当我收到闰土托他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闰土没有忘记我,而我的脑海里自然也浮现了那美丽的乡村画面。 (女生读第一自然的景色描写)。
而当我把城里孩子的一些新鲜玩意托人送给闰土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那个勇敢机智的少年(男生读第一自然的三四两句话)。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遭遇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又辗转求学,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的伙伴——闰土,想起他,我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这样绝美的景象。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
三十年后,我重新回到故乡,当母亲说闰土要来看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又闪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画面。咱们能背的就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齐读第一自然)
总结延伸:三十年,这幅美丽的画面就烙印在我的心中。画面中有这样一个(再次读板书),三十年后,再见到的闰土是怎样的呢?和记忆中的闰土一样吗?有兴趣的同学去阅读鲁迅的作品《故乡》。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写的短篇小说《故乡》,文中的鲁迅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这篇课文通过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运用大量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小说字里行间充满了鲁迅对闰土的赞扬和无限羡慕。本文语言简洁,传神,人物形象鲜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扭、胯”等7个生字;学习动作、外貌等描写人物的方式。
2、通过小组探究,了解课文内容,感知闰土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形象。
3、体会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看图片);朗诵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鲁迅图片。
提问:大家认识这是谁吗?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他就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少年闰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声朗读课文,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结合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
2、这篇课文讲要讲了什么事?
明确:回忆“我”与闰土的故事。
3、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总结:课文中闰土给“我”讲了的哪几件事?
明确: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
(三)深入研读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哪些地方描写了闰土?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课件出示闰土刺猹的图片。
明确:第一段,“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动作描写。第四段,“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外貌描写。第6-15段大量的语言描写。
2、默读1-15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闰土机智,有经验,勇敢、质朴可爱、知识丰富。(板书:活泼可爱、知识丰富、机智勇敢)
3、齐读第16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句子的含义。
明确:这句中的“他们”是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表面上指后院高墙上的棱角,实际上是说鲁迅和他的朋友像井底之蛙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闰土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板书:羡慕)
4、自由朗读最后两段:从文章的最后两段能看出什么?
明确:“我”要与闰土分别,非常地不舍。(板书:不舍)
(四)拓展延伸
结合文章的最后,想象下你觉得在“我”与闰土在分别的时候可能会对彼此说些什么,进行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鲁迅先生借助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等故事,利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并且十分质朴的少年闰土,并表达了对闰土的崇拜和羡慕之情以及与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作业:运用外貌、动作描写,写一写你的好朋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体会到鲜活的闰土形象,也学习到了刻画人物的方法。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⑴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⑶学习课文写的四件希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发展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课文中我的外貌,体会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穿着和外貌。
【教学的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的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我的外貌。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那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出示课题少年闰土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启发定向,选择目标
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想象课文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确定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那几件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引语:
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1、选择几个问题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2、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小伙伴,讨论自己学不懂的生字和新词。
3、在老师发下的卡片上,选自己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那些地方需要注意,那些需要提醒同学们,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祭祀忙月秕谷鹁鸪
四、重点学习四件事,品读、感悟
1、选择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交流:
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2、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那些事?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段,看看讲了几件事?
交流板书:
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海边看鱼
3、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4、说说你准备怎么学这几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
(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
(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5、让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
(选择学习内容。)
弹性填空:
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⑴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朗读。
⑵用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查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景,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⑶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小结,作业
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那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
(是瓜地刺查,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
(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查?)
2、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划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
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那些问题?
(他们指谁?)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生活经历丰富,见多识广。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
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
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用铅笔轻轻划去,比较着读,仔细品味有何区别。
3、讨论交流:
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
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引导进行自主迁移
过渡:
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那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教师板书:
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教师出示下水文:
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精神
6、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六、结课,拓展
选做题:
1、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2、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投影片:
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说说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3、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研究文章。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我
出身农家少年地主少爷
外貌紫色圆脸
戴小毡帽?
项戴银圈
生活经历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雪地捕鸟四角天空
海边看鱼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就是我国文学巨匠——鲁迅
生:交流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作者
师: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少年闰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了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及他的伟大人格和重要成就,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师: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生:仔细阅读,读准字音,并扫清障碍。
1、易读错的字音:
闰土 猹 正月 神 佛 五 行竹编
秕谷 供品 畜 生 鹁鸪伶俐 獾猪
2、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便是)
师: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 )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生:预设(机智 勇敢 知识丰富 自由 健康 可爱 ……)的闰土 师:、文中还有一个“我”,这“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 ( 少爷,衣来伸手,发来张口,衣食无忧)的我
生: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师:作为少爷的“我”与忙月的忙月的儿子闰土的感情怎么样? 生:找出有关语句。
师:为什么“我”对闰土的感情
这么深厚呢?哪一句话告诉我们的?
生:(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过渡)闰土告诉了“我”哪些新鲜事?找出相关语段并概括。
三、快速浏览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师: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生:预设,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师:(小结) 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他在作者脑海中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感知闰土形象。
师:由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3、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师: 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生: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师:抓住重点词句,感知人物形象
生: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师:指明读第二句教学:
师生: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师: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师: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4、指导背诵本段。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为什么闰土会给作者留下如此深的印象呢?,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一文的开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景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在全文起了特殊作用。
1、以景烘托人物形象。在“蓝”天与“碧绿”的西瓜地之间,勾画出一轮“金黄”的圆月,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的一幅彩图,对描写勇敢、机智的少年的出场起了烘托作用。
2、生动勾画人物形象。用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的外貌形象,给读者以人物形象优美的感受。
3、营造气氛,设下悬念。文章开头营造一种气氛,留下悬念:这十一二岁的少年是谁?家住在何处?“我”怎样和他相识的?他为什么见识那么广?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把故事读完。
学情分析:学生习惯于老师讲他们听,自己分析能力差,所以读不懂课文内容,就没有兴趣读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尝试仿写。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不仅是个健康、纯朴的农村少年,而且非常的勇敢,在作者的心中完全是一个小英雄的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是个健康、纯朴、勇敢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词语,想画面。
“妈妈”“雪”“朋友”
这些画面和画面背后的事情都不是发生在昨天,为什么你们会这么记忆犹新呢?
2、有一位朋友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1、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
2、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3、文中还有一个“我”,这“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如:“啊,闰土的心早有无究无尽的稀奇的……高墙上的四角天空"不太明白,又有些明白,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后提出疑问:不知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三十年过去了,作者回忆起美好的故乡,就想到了闰土。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 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 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趣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六、小结、导读。
这样两个外貌、身份都截然不同的孩子,却成了难舍难分的朋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少年闰土》,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的。
教学反思: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能探讨出一些问题。但也有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所以需要老师在关键处点拨,带他们探究,这样课堂才不流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字、词、句的学习没落到实处。例如在教授“啊,闰土的心早有无究无尽的稀奇的……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说的,不太明白,又有些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排”状态,需要点拨。
改进措施:根据第八章《提高备课水平的各种有效方法》
1、应该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汇报方式。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探究中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2、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才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才会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点懂,但又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2)“我”往常的朋友是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解题中逐渐就会明白其中之意,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又一次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这些需要改进。在教学“捕鸟”这一部分时,要用课件演示,同学评价老师的课件做得好坏,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看书。从书中寻找好坏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认真读书,缜密思考,他们才能知道并讲得出好坏,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的讲解,学生也会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 “刺猹"这一部分时,应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去给读书的同学挑刺,“他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读得好"或者“他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这个挑刺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帮助别人理解了文章,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教学“海边拾贝”时,应该(出示许多漂亮的贝壳课件)采用欣赏、谈感受来体会闰土的知识丰富,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教学“看跳鱼儿”让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通过暑假的培训才觉得要改进的东西太多。有许多精髓的内涵还需要我们领会。这次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