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分享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本剧(精选6篇)。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他的旧 wéi qún( )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yìnɡ bì( )。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 在文中括号里写上词语。
2、 “乖”字的部首是( ),音节是( );“兜”字的部首是( ),共( )笔。
3、“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这些”指 ;她注意的是 ;她注意这些是因为
4、 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用法,分别在括号中标上序号。
破折号用法:①用于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②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③用于声音延长。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
(3)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5、 这个选段主要写
6、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
7、阅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8、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回答问题。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一场 八月秋高风怒号
(旁白:唐肃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狂风怒号,从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一座普通的茅屋内走出一位约五十多岁的老者,他就是伟大的诗人杜甫。常年的颠沛流离和岁月沧桑已折磨得他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杜甫:好大的风!啊这茅屋在摇晃,我出去看看,看来要出事了!
杜妻:子美,可要小心点!
杜甫:我知道了。
(杜甫走出茅屋,看到茅草遍地、枯叶乱飞……忽然一铺茅草带着泥土落下来,用手遮着头,向屋顶仰望)
杜甫(惊叫):不好了,夫人,屋上的茅草全飞了!我的茅草,我的茅草……
(叫着弯腰想抓住他们,慌忙四处乱抓,可他们有的飞到树上,有的沉到泥塘里)
杜甫(焦急、痛心的):这间草堂可是朋友们帮我盖的,这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啊,我的茅屋啊……
群童(探头,齐叫):刮大风喽,刮大风喽!
群童甲(指着有茅草的地方):你们看那边,刮来好多茅草,……嘿,茅草,都来抢喽,抢了烤火去!
群童乙:给我点,给我点……
群童丙:看那儿树上还有哪,池塘边也有,快点!
群童丁:(跑去报)
杜甫:孩子们,那是我家的,不要抢,那是我家屋顶上的茅草,不要抢,……(孩子不理)
杜甫:(气得咳嗽,顿足,拿拐杖指之,开始追):小兔崽子们,回来,给我回来!
孩子们:(跑,停下来,举着手里的茅草挑逗地):糟老头,你追啊,追啊;你追上,就还你,来呀!
杜甫(气极了,脸色铁青):你们给我回来,快回来,你们!你们怎么忍心,偷我一个穷老头子的东西呢!唉!(跌坐在地上)……(气喘吁吁)啊,老天爷呀,你叫我怎么活呀,你亡我杜甫吗?……这是什么世道啊!
第二场 长夜沾湿何由彻
(傍晚,风停了,阴云密布,雷声隐隐,雨声不断。杜甫家的孩子蜷缩在屋角,屋里盆盆罐罐的都在接着屋顶漏下的雨水,叮叮当当)
杜妻:子美,睡吧,明天我再到邻居那里借点米,孩之们又没吃东西。……夜长着哪!这几年来,你夜夜苦熬着,当心身子呀!
杜甫:夫人,你睡吧,我睡不着,这屋里没点干的地方;被子也被孩子蹬破了——孩子冷啊。哎,几年来,我们四处逃命,九死一生,你和孩子们成天吃不饱,穿不暖,都怪我无能,我对不起你们娘几个啊……(捶胸顿足、老泪纵横)
杜妻:子美,甭这样,这年月兵荒马乱的,,我们能活着就不错了!这都是安禄山史思明两个老贼造成的啊,唉……
杜甫:苍天哪,这生灵涂炭的日子何时结束?这漫漫长夜,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啊!
第三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夜更深了,雨越来越大,风越来越猛,杜甫站在窗前,试图用自己瘦弱的身子挡住从门缝里刮进来的风雨,突然,只见他猛地打开窗户,头高高地昂起,向着阴云密布的沉沉暗夜发出呐喊):老天啊,你睁开眼看看我们山河破碎的祖国;看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保佑我大唐的社稷江山吧!我杜甫一家虽然苦点,没什么,可现在又有多少难民冻死饿死在荒野。苍天啊,你说,你让我杜甫找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让天下所有流离失所的穷苦百姓都拥有温暖的住所吧,没有风吹雨淋,平平安安。啊,上天啊,就请你发发慈悲,给我这样的房屋!哪怕在多的苦难,让我杜甫一个人去承受!哪怕让我去死,我都心甘情愿!
【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按这样的故事情节,本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4)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的悲惨生活。第二段(5~12)讲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四次幻景,表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四次幻景,结构相似,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其中第四次是全文的高潮。第三段(第13~14节),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课文可以分3课时教学。
【说重难点】
作者在这篇童话中,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写出来,许多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含意,适合学生揣摩,因此我把指导学生读懂“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少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等句子,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课文第二大段是重点亦是难点。这部分作者不直接写小女孩如何饥饿、寒冷、孤独,而是通过小女孩的幻景来表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将现实、幻觉、理想融为一体的写法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把读懂每一次幻境含着的意思作为本文教学的难点。然而之所以产生这四次幻景的原因是小女孩现实生活中既冷又饿,还没有欢乐、无人疼爱。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下文的种种幻象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深度,所以我把课文第一部分的教学作为难点的突破口。
【说教学目标】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文章的特点,我为这篇课文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喷”,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会用“简直”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文中破折号的用法。
3、理解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4、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说教法学法】
“教师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并辅以“情境教学法”,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flash动画,并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既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又激发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安徒生。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检查预习并理清课文的脉络
本课有6个生字,还有1个多音字,由于我班的学生对生字的识字方法掌握得较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指名读和齐读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读音,并理解多音字“喷”。再引导学生认真地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讨论,再在集体学习中理清文章脉络──课文主要写了“卖火柴、擦火柴、悲惨地死去”三部分,降低了分段的难度。
四、学习第一段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内容比较散。这一部分虽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下文的种种幻象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学中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读自悟,为精读重点部分打好基础。
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说说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再归纳出“可怜”这个词。
2、读议结合,精读理解:
抓住“可怜”这一中心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段落说出是从哪些地方读懂这个小女孩的可怜?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句子,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相互交流后让学生选一两句话读一读或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师生共同归纳出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没有欢乐、无人疼爱四个方面 。
再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说说又是从哪些语句读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例如:理解小女孩的可怜,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四句描写冷的句子,重点指导第二句“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句话,作者在这篇童话中,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写出来,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含意,我安排在课内指导学生读懂。这段话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穿着一双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样大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教学中我先扶学这一句,让学生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讲拖鞋大,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最后通过朗读体会,总结学法。学生学到了学法,后面的句子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女孩的可怜还体现在“饿”。这一方面比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理解。在理解“小女孩没有欢乐、无人疼爱”这一方面,我主要抓住重点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就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却有家归不得:一是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二是“她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风可以“灌”进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丽纯真无辜的小女孩是难以生活下去的,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就为下文理解小女孩悲惨地死去打下了伏笔。同时也落实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突破了难点。
3、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最后配上风声、音乐,努力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
标点符号“──”在课文第一段中连续出现三次,教学中不容忽视。我主要用大屏幕出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里的破折号起解释作用。突出事情发生在大年夜。“这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破折号在这里也起解释作用,说明拖鞋具体有多大。“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破折号的用法。
五、学习第二、三段
课文第二段,作者不直接写小女孩如何饥饿、寒冷、孤独……而是通过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一次次幻景,表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第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在当时的社会里,小女孩得不到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只能通过幻想。有了前面的基础,加上这四次幻景,结构相似,在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读自悟,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有感情朗读等完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文章结尾,作者也是别具匠心。
浙江长兴第一小学 熊义萍
教学过程 :
1、谈话导入 :
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那么,应该说,只要活着,就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可是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却在这样一段话(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过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会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
2、品读,感悟。
⑴听老师读第二段,(读时课件演示)学生思考:小女孩心中,幸福是什么?
⑵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小女孩擦燃火柴,在幻想中得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最重要的是,她还见到了亲爱的奶奶。
⑶(出示课件)为什么小女孩觉得有一个温暖的火炉就是幸福的?请大家轻声读第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⑷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⑸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抓住重点句,进行感悟:
①“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含义:因为她寒冷难忍,在迷迷糊糊中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热看得非常温暖。
②“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含义:小女孩在幻景中是那么温暖,但是回到现实中,包围她的只是这寒冷、漆黑的夜晚。
③“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来明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含义:火柴是用来维持生计的,平日肯定舍不得用一根,但是她实在是被冻死了,课文有一句:“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说明了这一点。
⑹由于难忍的寒冷,小姑娘幻想得到火炉,那么她为什么会幻想到喷香的烤鹅呢?(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一人朗读,其他同学先听,然后联系实际说说体验,讨论从这段话中,你又领悟到了什么?你能不能补充板书呢?
要点:①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差别是那么大,当穷人还在忍饥挨饿时,富人却能在布置精美的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
②小女孩眼前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冷酷的现实,隔绝了她和美好的幻想,当小女孩回到现实中来时,只会更加痛苦。
⑺虽然幻想消失后,现实只会让人更加痛苦,但是小女孩仍然无法抑制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段剩下的部分,再仔细想想:这四次幻想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反复引读,细细品味。
⑻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在感情上有变化吗?请五位同学分别读五次擦火柴的过程,其他同学找一找,划一划,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第一次:敢从成把的……终于……,说明内心很担心;第三次:赶紧……整把……,说明毫不犹豫)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比起温暖、食物、快乐,她更渴望的是见到奶奶,更渴望亲人的关爱。
⑼学到这里,你们明白了小女孩“新年的幸福”是指什么?(在新年的第一天,就已跟着她的奶奶走了,被冻死了)
进一步引导点拔:为什么明明死了,却要说她是“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为什么冻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教师可作适当提醒:小女孩活在人世时有哪些不幸?)
学生总结:小女孩活在人世遭受着饥饿、寒冷、他人的欺负;得不到亲人的疼爱;没有快乐和幸福。她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死了幸福,死了可以摆脱痛苦。
⑽品读感悟: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请同学们把你们体会到的读出来。
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这种同情、不满的感情呢?
①引导:比较句子:(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痛苦,她是在除夕夜里被活活冻死了。
让学生与课文中的句子朗读比较,结合生活经历体会课文结尾的好处。
②学生小结:这样的结尾更让人回味沉思。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的同情之一心,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剧命运。电视镜头中常常用大笑、狂笑来表达强烈的不满、悲苦等场面,让人觉得更悲伤。“以喜写悲悲更悲”
③介绍“含泪的微笑”及代表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
3、补充故事。
为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与课文中的小女孩相隔半个世纪,来自于西门子公司驻中国的代理拉贝1919年短暂回国期间写下的日记。那时的德国已由皇帝专制改良到共和制,局势动荡,社会灾难深重。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事略)比较两个故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⑴比较两个小女孩的命运,说说感想。
⑵介绍写作知识:老师总结:原原本本的生活见闻是不加任何想象、联想的,知道什么写什么,见到什么写什么;而在童话写作中就不一样了,作者要使所反映的人物故事具有感染力,就要深入人物的心理,置身于人物的生活境遇中进行充分的想象补充,从而将故事表达得更为合情合理,更富于真实感。
4、拓展练习。
⑴《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受各国小朋友的喜爱,其中小女孩四次幻想更是全篇的精华。回家后将部分内容讲给弟弟妹妹听。
⑵阅读你喜欢的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后感,课后小组交流。
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漫画、作文、录音采访等来表现:我和爷爷(爸爸)比童年。
⑷关注世界,从各种媒收集资料,寻找21世纪“卖火柴的小女孩”。◆
a案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教研室 韩中凌)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四、检查朗读,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可以这样进行:
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
2.结合学生的感悟,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子。
比如冷──
天气的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师:是啊,这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除了寒冷,还能给光头赤脚在街上的女孩带来什么呢!难怪小女孩首先就想到火炉了。请同学们接着交流。
人情的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3.结合学生的疑问,在矛盾处体会:
(1)不敢抽出一根火柴,到不停地擦火柴,直至擦燃一大把火柴,小女孩想的是什么?
(2)小女孩死了,作者连用了两个“幸福”,作者想的是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谈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谈心中的安徒生:人品、作品。
五、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近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 内蒙古教研室 丛智芳)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陈袁滩中心小学 马虹娟】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几点体会·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心灵〗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是思维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是互动的。阅读也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如特定的情景之中,饱含深情地拨动学生的新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问学生:“大年夜,你们都做些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全家人包饺子,有的说在和伙伴放鞭炮,有的说再看春节联欢晚会……脸上充满了欢乐。紧接着,我说:“十九世纪,丹麦的一个大年夜,天又冷又黑,还下着大雪,有个小女孩却赤着脚,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冷冷清清的大街上……”这时,我按下了录音机,让学生随着一首十分悲凉的乐曲进入了课文的情景。这时,学生的情绪也随着课文内容和音乐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刚才的欢乐气氛已不存在了,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特别是听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时,有几个学生竟流着眼泪,低声抽泣了起来。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他们的心与小女孩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都为她的悲惨遭遇而悲痛。通过这样两种情境的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分校 韦 兰】
〖个性的舒展 和谐的共生·互动中优化个性·合作──生生互动〗
教师要把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差异看作珍贵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这就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与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取长补短,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以第一次擦燃火柴为例指导精读后,其它幻象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一次次幻象,学生在合作中不断地交流互补,从而获取更全面的理解,个性在其中尽显无疑。
【浙江省上虞市城东小学 高少芳】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时,应该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虚构出如此感人、逼真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种种幻象等都是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都是很合理,符合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和她当时的心理,但学生只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未必能够体会到“展开合理理想象”写作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就要适时推荐《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等给学生阅读。
【江苏省通州市金沙小学 王冬梅】
〖挖掘教材因素 展开想像训练·进行假设性想像训练〗
可以对未曾经历过的事进行假设,让学生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抓住诱发因素,让学生从“已知”的内容向“未知”的方面或从实境方面向虚境方面展开想像。假设的条件可以是时间、地点、环境、人物等。可以要求学生想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言行和表情。
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就“小女孩生活在吃人的罪恶社会,最后冻死街头”这一悲惨结局,引导学生想像:假如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她又会怎样呢?如果你遇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呢?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的触角由书本伸向了社会现实,伸向了灵魂深处。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教育局 王小娟】
〖以师导生,师生互动·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学习中,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由于思维方式单一,而局限于某种思维的角度,致使对问题理解不够全面透彻,有时还会出现思维滞塞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地进行点拨,使之思路豁然开朗,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继续探究、学习。
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在学习了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幻象的段落以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那么美丽的幻象?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大家都认为是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又没人关心。我便又问:你冷了饿了能看到幻象吗?为什么?学生摇头表示不能,但又答不上原因。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是童话,幻象是作者的想象。这些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但即使是想象也应该是有依据的。于是我便让学生联系幻象产生的原因(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幻觉形象)及小女孩的生活景象,想象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并展开讨论。这样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踊跃发言,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清楚地明白了小女孩之所以看到那么美好的幻象,是因为她长期挨饿受冻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她所看到的都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这样就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且体会到了作者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合理想象,很好地把握了文章中的幻象与现实的关系,突破了课文的难点。由此可见,教师的点拨对激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课文是多么重要。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实验小学 刘 涛】
〖对“问题课堂”的一点建议·“问题课题”中要坚持的几种观点·“问题课堂”中,学生应向老师说“有问题”而非“没问题”〗
马克思说“怀疑一切!”哪怕是最权威的,有疑必质,有问必纠,今天的课堂应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这句话似乎有毛病!”“老师,你这个字写错了!” “我可以提个问题吗?”对于学生的合理提问,我们应用欣赏的眼光来看。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前准备,不是琢磨着学生会问什么问题,那时应该怎么回答,或者想着今天的过渡语言多美,简直无懈可击,学生该不该有问题了吗?而应该想着待会儿的课堂上我应该让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一堂课结束时,学生问题都解决了,没有问题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而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走进另一个智慧的空间,通过多种方式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举个例子说,学了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不应让学生仅知道这个故事,知道小女孩很可怜,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下小女孩为什么会这样死去的?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现象吗?安徒生为什么写这篇童话?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安徒生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童话大王”的?他写的名著童话有哪些?丹麦是个这样的国家?等等。如此多的问题,足以让学生有一种探究意识,用稚嫩的童心去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区分“真善美”“假恶丑”,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第一小学 高利明】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七小学 李凤金】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想象,促进创新·增扩续补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一位老师在总结课文时说:“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请她到我家做客,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会和他结为姐妹,一起上学,教她学习我们中国的语言。”;“我请她到酒店里吃烤鹅,实现她的梦想。”……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幸福联小 孟翠云】
〖指导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指导学习方法·师范引导,授之学法〗
教与学本是对立的统一,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主要因素,教师的教法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法的同时,考虑授之学法的问题。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精读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并设计这样的思考题作示范:⑴ 小女孩为什么要擦燃火柴?⑵ 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⑶ 熄灭后又是怎样的情景?⑷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学生从教法中获得了启发,便可自渎自悟其他几次擦火柴的情景。如此训练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法,只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就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举一反三,逐步成为学生良好的学法。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车站小学 徐学明】
〖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善于释疑中探究〗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善于读书,善于质疑解疑。大纲明确指出。“不仅要在读中感知,还要在读中感悟。”也就是要学生能在继认真体验语文文字隐含着的意义,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最后两个难句时,我用欢快的语调读了一遍,然后问学生:“我读得对吗?”学生齐答:“不好,那你们凭什么根据说我读得不对呢?”思考片刻后同学们回答。
根据语境和上下文看,既然是大年夜冻死,饿死的又哪有幸福、微笑呢?根据全文内容来说是反映女孩的悲惨遭遇,哪能在最后又说她有幸福和微笑呢?我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反衬,意在说明死对小女孩来说是一种解脱,死了比活在这个黑暗社会上还幸福,这样就更深刻地表达了中心思想,揭露了这个社会的腐朽黑暗。所以,在教学中,只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拔、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很多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对学生在课外自行解决疑难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河南省林州市茶店乡大峪学校 李玉成】
〖试谈阅读教学三法·比较法〗
充分运用课文中相似或相对的方面,在教学设计时将它们重新组合,使之互为映衬,通过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比较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比较法可以造成强烈地教学效果,使形象鲜明,本质突出,它对于提高学生借助分析比较法去深刻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就引导他们展开多角度的对比,启发学生思考。如: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除夕之夜(时空对比:欢聚之夜──冻饿而死)?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女孩美丽的头发(形象对比:身态美丽──生活痛苦)?小女孩多次擦燃火柴时出现了怎样的幻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想?火柴灭了时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这样写?(心理对比:幻想美丽──现实残酷)?小女孩冻饿而死,可为什么作者说她是走向幸福(哲理对比:活着痛苦──死去幸福)?
【山东省莱西市滨河小学 王雪平】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在“读”中培养〗
一位老师曾经这样对我说:“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份量还是非常单薄,要紧紧抓住朗读,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群体的朗读。”“要读悟结合,相辅相成。”而且他还谈到现在的很多语文课过于突出学生的“悟”,而忽视学生的“读”,“读”是语文课的基础。如果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抒情”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省事多了,在读中也很自然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在这个“读”字上做起了文章,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情,读中释情,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 “读”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力求让学生在朗读、评价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感悟、体验。
在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四次(也可以说是五次)幻景进行朗读指导,分别是这样处理的:
1、第一次幻景:让学生汇报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在评议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要学会欣赏同学的朗读,再不好的朗读也总是有一些闪光的地方,能把同学朗读中的闪光之处找出来,那你就学会了评价,如果自己有好的朗读处理的点子,可以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来,这样,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就出来了,就会越读越好。
2、第二次幻景:我设计的方式是让学生朗读,听到有好的朗读处理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采访,比如:“你这里读得这么妙,有什么秘诀吗?”“老师想采访你一下,为什么你在读的时候声音放轻了,速度放慢了?”等等,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把学生读中的感悟说出来。
3、第三次幻景:我让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读,然后让他们把自己认为最妙的、最独到的朗读处理介绍出来。小学生表现的欲望都很强,老师一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就出来了,就会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感悟,所以重点词语、句子就会抓得比较准。我想,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比让学生找找划划重点词语进行体会要好一点,因为这样更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4、第四次幻景:这次的朗读评议我采用的打星评议的方法,读的最好的得五颗星,依次类推。每一个学生读完后,其他学生评出星来,然后我再鼓励这些同学挑战五颗星。
5、最后一次,我安排的是先看课件,听了老师的范读之后谈感悟,在感悟之后围绕“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进行辩论,让学生通过辩论来理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么一次辩论,用朗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不离开这节课的根本途径── “读”,还可以策划一次比较精彩的课堂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辩论双方的“唇枪舌剑”开展起来,如果辩论到位,那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会更到位,更透彻。
【广东省乐昌市省新时代学校 薛小群】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弹性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空间可以伸缩〗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步步为营的设计,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qing、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我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设计中,按照“板块式”的设计思路,给整节课大致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1、小女孩为什么要点着蜡烛?2、小女孩点了几次蜡烛,每一次都看见了什么?3、结果怎样?于是,学生满怀探求之心,纷纷开始了主动的阅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这三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地削减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交流的空间。在教学的每个版块中,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老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才有可能因此而激qing荡漾,灵感迸发,诗意盎然。
【上海市闵行区平阳小学 吴颖琦】
〖关注生成,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精彩的课堂生成,来自课堂的真实〗
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丰富多彩的,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作为教师必须尊重这种真实,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适时对课堂进行调控,或增加,或删减,或引导,或质疑,就有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甚至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问学生:读了课文,你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 )的孩子?
生:我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可怜的孩子。
生:我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饥寒交迫的孩子。
生:我认为买火柴的小女孩是个需要温暖、需要爱的孩子。
……
正在这时,又有一双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认为买火柴的小女孩是个幸福的女孩。”
孩子的说法显然是出乎教师的意料,硬生生地压制下去或蒙混过关显然不行,教师索性放弃了原有的设计,又把“球”抛给了学生:“现在,看来大家有了相反的看法,这个小女孩是不幸的,还是幸福的,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找有关的语句,细细品读。再说说你的理由。”
几分钟后,小手又举了起来:
生:我认为小女孩是可怜的,课文中说她在大年夜孤单单地在大街上卖火柴,又冷又饿。
生:我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幸福的,在她死之前,看到了火炉的温暖、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在她死前还带着微笑呢!
师:看来大家的争论的焦点就是小女孩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还有她的死前的微笑,让我们再好好地来品读这几段话,读出它其中的深意。
这样的处理,相信能更让学生心服口服,更能领悟到童话之王安徒生似喜实悲的写法,感受到悲剧的震撼力。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其实应类似于“抛接球”的动作,在动作中调整彼此抛接的距离、力度,抓住每一个有效的生成,让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平等的对话更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