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初步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的故事以引入课题: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3、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儿点评、正音。)

3、教师引导正音。(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适时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读一读?

5、教师范读(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决定是否教读)。

6、学生再读课文,可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

7、看看你划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呢?(教师出示划好节奏的课

文)全班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初解绝弦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2、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钟子期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3、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插图内容

①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结合插图,理解“善”(善:擅长)。

②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8、课文中还有两个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理解“善哉”表示赞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这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妙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讲解:“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C、刚才说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D、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汇报:

(擅长弹琴的俞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的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决定从此不再弹琴。)

四、巩固所学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看谁讲得生动(推选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述,教师总结)。

2、再次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

子期:善听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读好课文,力争背诵。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美好友谊,懂得“知音”的含义,学会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句子蕴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读准下列词语。

峨峨泰山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蒙蒙春雨

洋洋江河 徐徐清风 霭霭云雾 皎皎明月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它融美景美情于一体,是一段千古传诵的佳话。读课题,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力争读准,读通,读懂。

(一)读通、读准。

1.学生自读课文2—3遍,借助注释读懂,读通课文。

2.师检测学生自读效果。抽查课文朗读,正音。

3.师范读课文,带读课文。(视情况而定)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自己练读一遍。齐读全文。

(二)读懂。

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知是否读懂了课文,老师也来检测一下。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2.分析全文五句话之间的关系。师问,生读相关句子。(师生互动)

3.试着把全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4.文章大意把握得很好,不知字、词、掌握如何。有没有自己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谓:说,对人说。 (查字典)

善(鼓琴):善于、擅长。 (扩词、换词)

善(哉):好! (看注释)

终身:从此以后至生命终结。(猜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知音”,体验情感。

好!同学们对于一篇课文,既能读通,又能读懂了!是不是可以打上句号啦?我们还应该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

2.指导朗读课文②③句。指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3.想象说话。

伯牙的琴声还表达了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云雾,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此时的心境。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听伯牙谱写的《高山流水》,读出他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师生对读1—4句。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叙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练读课文最后一句。

3.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读出最后一句的感情)指导朗读。

5.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吟诵了一首诗,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寸瑶琴为君死!

6.齐诵。

四、背诵

伯牙为了纪念自己的知音,绝弃了一生钟爱的瑶琴。这就是——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世代传诵。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1.练背;2。抽查;3。齐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篇4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弦读xián,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

1、在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

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

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

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1、题目伯牙绝弦怎样翻译?

2、在正文中哪个词句和题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乃破琴绝弦

3、将这句话翻译成。

4、谁破琴绝弦?

生:俞伯牙(板书:俞伯牙)

5、请问伯牙破琴绝弦是为了表明自己怎样的决心呢?用原文回答。

6、你知道俞伯牙最擅长什么吗?从哪句话知道的?是呀,俞伯牙最擅长于弹琴,是当时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也是当时晋国的司乐太师(板书:司乐太师),这样一个应该以音乐为生命全部的人竟然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猜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只有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一个人才能做出如此悲壮的举动,是什么大事呢?

生:子期死。(板书:钟子期)

7、子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有没有交代?

生:钟子期善听。

8、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钟子期很懂俞伯牙的音乐?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9、伯牙弹琴时可能还会想到什么?你能用文言文说吗?

10、伯牙会怎样评价呢?让学生模仿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河说文言文。

11、是啊,钟子期是一个非常懂得俞伯牙音乐的人,你知道吗,钟子期是一个樵夫(板书:樵夫),你看一个是晋国的司乐太师,穿的是绫罗绸缎,过的是钟鸣鼎食的生活;一个是山野樵夫,穿的是粗麻布衣,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俞伯牙却要为了钟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样的壮举让你感动吗,你想说点什么吗?

12、学生畅所欲言,顺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音的含义。

五、创编故事,延伸主题

1、和学生一起将本文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创编成一个生动具体感人的故事。

2、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被朋友间的纯真友谊所动,理解知音的含义,激发学生有寻求知音的意愿。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司乐太师)

知音

钟子期(樵夫)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5

一、谈“朋友”导入我很高兴能

1、今天,我来到崭新漂亮的瓯北七小,看到了几十张可爱的笑脸,真高兴,能与我交个朋友吗?老师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吕,来自于你们的兄弟学校瓯北六小。谁也想跟我交个朋友,(学生自我介绍)你能介绍你的一位朋友让我认识吗?

2、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新朋友---------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伯牙绝弦(个别生读题)

3、这“弦”字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次。

4、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去品味文言文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文章读通了吗?谁来读读看,请你吧!

(评:声音很响亮,读得较通顺,读得字正腔圆)2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是不同的,光读通读顺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老师给文章加了停顿,自己试着练练吧。

(个别读,评:你很用心在体会停顿;你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读得有板有眼)3

4、文中有几句的停顿特别难度,听老师来读一遍。

谁来读读?“兮”这个语气词后面可延长并停顿一下,你再来读一遍。很好有进步,这样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多生)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5、看来,读好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注意停顿的同时,你也可以激情澎湃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好,让我们一起读。

三、解题,明方法

书是越读越有滋味了,这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题目中的“绝”是什么意思?你懂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黑板贴出示)

1、“借助注解来理解”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老师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借助现代汉语中的词来理解”。譬如:封笔、绝交

四、读中理解、读中悟

过渡:文章的课题已经读懂了,我相信你们用上这些方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请你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呆会我们来交流:

你读懂了那一句?2-3

1、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生谈)

2、哦,你读懂了这句话,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谁再来读读这句。

3、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请拿起笔吧它划出来。(出示) 2—齐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同学们,让我们重温2000多年前那一次难忘的相遇,请大家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配乐)

(1)伯牙席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挥指之间,苍劲浑厚的琴声在山间飘荡。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齐读)

(2)当伯牙志在流水,转轴拨弦,轻灵激荡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男女生、齐读)

这句话中“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好啊、妙啊)

这个“善哉”的“善”与上文的“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不一样。 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来吗?

5、好,现在我请你们来推荐一位朗读高手与老师合作读。我来当伯牙,你来当子期。------ 现在,我们全班都是子期。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着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伯牙的心里想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达什么呢?善听的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能听得懂吗?(出示)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听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着山一样的------,有着海一样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标;胸怀、心胸 )

7、这样,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板:知音)

五、在绝弦中,体味知音难觅,唯有珍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师述)

2、 读了这资料,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伯牙你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出示)

3、 伯牙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惊喜)

4、因此,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多么希望他们俩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洒泪惜别,相约来年再见。一年后,伯牙带着琴来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1)面对冰冷的墓碑,他想起了去年高山流水般心心相印的日子,他悲痛万分,所以------

(2)面对冰冷的墓碑,又会有谁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声哭喊-----

(3)面对冰冷的墓碑,伯牙内心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了,于是------

5、伯牙破琴绝弦,剩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6、千百年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编写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高山流水。听!

6、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生交流写作并小结: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也许,我们无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样曾经拥有却不幸失去,那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幸福在于过程。也许,我们会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请你好好珍惜。)

7、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谁来说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