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芦花荡教案精选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芦花荡教案 篇1

关键词:苗族舞蹈;锦鸡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

前言

锦鸡舞是苗族的象征,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兴趣,强烈的工作氛围,深庄严的宗教,独特的艺术特色的民族感情。它不仅深受本族人民的喜爱,也是本族人民用于联络国内外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友谊、团结合作象征的管簧乐器,是于歌、乐、舞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锦鸡舞”的形成

“锦鸡舞”是苗族的原生态舞蹈,因其服饰和舞姿模仿锦鸡而得名。居住在当地的苗族同胞,通常在每年的重大节日举行了隆重的吹笙跳月,敲响了鼓,跳起了“锦鸡舞”,以纪念祖先,让他们能自由、和平和快乐的记忆起美丽的锦鸡。跳锦鸡舞时,风领导男女然后舞蹈,形状排列在管,又沿着逆时针的圆圈舞。到四个步,六个步,然后转身,根据膝盖的自然摆动的舞蹈的基本特征,开始第一步左脚,左一步向左轻脚步,右脚贴近左,然后一步一步右脚,左脚右脚齐,然后一步离开,再一步左脚,右脚跟上。每跳一步,而自然颤抖着对自然开放两岸膝盖,双手的节奏,悠闲地摆动,如锦鸡翅膀,扇动翅膀时,非常漂亮。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的前景和生活条件和谐的精神,苗族人民是温和娴静的,发展是值得继承。

在漫长传播的过程中,“锦鸡舞”不断的演变着,经过作家和艺术家重新创作后,其舞蹈动作在数量上丰富了许多,使“锦鸡舞”,在民间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二、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其内容形式和服饰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得舞蹈动作更丰富,更具生命力;锦鸡服饰的装点,使“锦鸡舞”形象更为生动,使舞蹈更为优美。

(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苗族“锦鸡舞”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具有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性质,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祭祀性、习俗性、礼仪性、自娱性和表演性。

1.祭祀性

祭祀性锦鸡舞,舞者多为中、老年人,一般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播放长达三英尺的大芦笙章羽。在过去,这样的芦笙只有在杀牛祭祀时跳的舞蹈。庄严、肃穆的气氛,表现出尊重和记得祖先,同时运行平稳、缓慢。

2.习俗性

习俗性锦鸡舞有两种。第一种多在月明风清之夜的环境下进行,通常苗族人是每年过“花山节”时才跳。这是一个聚会的青年男女选择配偶的婚礼当天,跳锦鸡舞天的“跳花”或“跳月”。苗族这种作法山寨古称,通常有“跳月”月亮场或“跳花”花场。这种形式主要是以芦笙吹歌传情,因此舞蹈动作幅度不大,舞步也并不复杂。第二种是在跳舞时,手臂、身体前倾,向前跳沿圈,动作比较简单。这个数字在舞蹈共同参与到十二,水平形成三,四米长直立方形之一。

3.礼仪性

锦鸡礼仪舞蹈,其不同的活动内容,使得有不同形式的活动和特点。主要是具有新居落成的跳跃和行动,气氛热烈欢乐的节日活动等特点。一般舞者舞蹈,在教会更以示祝贺。在葬礼仪式上,红腹锦鸡舞的作用主要是哀悼死者和安慰遇难者家属。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在入棺仪式上穿过棺材跳,其他动作冷静和克制。

4.自娱性

锦鸡舞的舞者,因为年龄、性别不限,所以参与的人数众多,通常在草坪、山坡大坝和开放空间的活动。锦鸡舞自娱从经营特点来看,可分为“踩”和“跳”两种。其中,“踩”的轻微弯曲的膝盖,并配有节奏向前行进分歧;“跳”是一动力脚落地后,不仅将下肢颤抖和蹿踢,还可作为自然景物的上半身。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这种锦鸡舞有两种常见的活动形式: (1)男人吹芦笙,男人和女人先一人一圈,然后周围的女性吹芦笙舞者围在中间,在节奏加强,轻轻摆动身体团团和舞蹈。有的地方还有高达丈余的特大号芦笙和各种长短不一的芒筒(一种用大竹筒制造的低音簧管乐器)在旁伴奏; (2)项以举手铅芦笙舞的一对,大家跟着周围的演奏旋律,改变了领舞者和舞蹈动作循环。

5.表演性

锦鸡舞蹈表演,通常在节日或运动成绩或观众的方式聚会。在一些村庄流行芦笙队的比赛中,车队在玩芦笙音乐的数量集体单位的地方,声音是美丽的,动作和步法丰富,舞蹈的时间设置耐用。这类锦鸡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以及腾跃等为多。这种竞技一般都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个人技艺的机会。有些运动是改变的行动,迅速和激烈的已知的节奏,以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赢得更多。表演性锦鸡舞的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是以两种形式来表现,第一种以炫耀高难技巧,如“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芦笙拳”和“过门坎”等,第二种以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如“牛打架”“斗鸡”等。运用这两种方式,来博取观众的喝彩或以表现出生活的谐趣引人入胜。比如“巧喝酒”是在与一个装满一杯米酒长椅集,然后周围的长凳边吹的舞者,跳舞、喝酒的腰侧。“滚山珠”是打了向前和向后滚动芦笙边边缘,或倒置,金字塔和其他活动。“芦笙拳”的一种独特形式,芦笙舞的舞蹈的伴奏和指挥者,剩下的男、女舞者在他们有时相互穿插其他不时下命令的冲压对打,有时吹到手杖上的一朵花。“蚯蚓滚沙”是膝盖后面的舞者在板下,然后拉直走向的轴线,一边玩一边跳芦笙舞。

(二)锦鸡服饰的装点

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锦鸡,全身漂亮的羽毛是百鸟无法相比的,身上的羽毛色彩为头青、颈绿、身红等。苗族姑娘以不同颜色的丝线,对锦鸡羽毛进行仿照,使各种不同刺绣图案的服装穿在舞者身上,宛如锦鸡一样美丽。其中,上衣是对襟衣领,较为贴身,腰缠两寸宽的花带,前搭一块绣花片,后搭数条五彩绚丽的长至脚踝的长花带,形象较为贴切,犹如锦鸡尾部多彩绚丽的羽毛。身穿七寸超短百褶裙,脚穿翘尖绣花鞋作六步转身时,裙摆向外翻飞,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波荡漾,脚边花带一飘一闪,使裙上和裙尾的绣花和花带得到最大空间的展示。而且女舞者个个绾发高耸,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颈戴银项圈,胸配衅腾银盘。随着芦笙曲调的快慢节拍,在舞蹈基本步伐中微颤的双膝使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花冠一点一摇,犹如锦鸡漂亮生动的羽冠。事实上,也有早期的“锦鸡舞”被进行了再创作,作家或艺术家对其进行创作后使锦鸡的服装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锦鸡舞”服饰装饰锦鸡,使“锦鸡舞”的形象更生动、更美丽,优雅的舞蹈装点,使之更轻便、美观,和锦鸡的“锦鸡舞”更贴切。苗族人民,正是因为这种古老而简单的美好情怀与强烈的追求美好的事物,对生活与自然的爱和渴望爱情,才使我们现在看到了完美传输的“锦鸡舞”的服饰艺术。

芦花荡教案 篇2

文/蔡国声

葫芦在民间又称之大吉,即大吉大利的意思。而用葫芦制成的品皿如瓢、勺、碗、盆之类,包括草虫盒,葫芦节扎,葫芦雕刻等等多类工艺美术品也都大受欢迎,能入古玩艺术品的收藏之列。甚至连用陶瓷、珐琅、竹木牙角等材料制成的葫芦造型亦是各呈其巧。于是葫芦制作的各门各派、时代风格和地区风格产生了。

图中是一对甘肃兰州刻葫芦,系现代名家骆石华先生所作赤壁赋。图文并茂、造型奇特,能玩赏于掌股之中,堪称刻葫芦艺术中的精品。

说起甘肃兰州的刻葫芦,早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甘肃兰州有个民间艺人叫王鸿平,在葫芦上刻画古装人物侠士、秦腔脸谱等。刻画之后,刮去表皮上剩余的空白部分,使葫芦分成两色,丰富了画面的效果,这是兰州刻葫芦的始创阶段。嗣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在刻制的过程中加入了刮、晒、磨等加工工序,以特制的钢针和刀具在葫芦的表皮镌刻并涂以松墨,画面出自“芥子园”等画谱。兰州刻葫芦以笔墨、刀法并重,驰誉京津,成为人们手中的。兰州刻葫芦除创始人王鸿平外,名手相继有李文斋、王德山、王云山、阮光宇、骆石华等人。

该对葫芦造型奇特,呈现圆珠状,大小若健身球,皮质光滑细嫩。呈色如老桔的黄杨木,亦如煮熟之鸡蛋黄色,匀润光洁。显然是经过严格的挑选。其上作坡夜游赤壁图,一只刻的前赤壁赋,另一只刻的为后赤壁赋。正面是平面微雕刻画,其布局精微,线条粗细浓淡如国画中的白描,明暗、远近一任自然。其图案线条细如发丝,尽管不加渲染,亦层次井然,章法上有晚清之山水人物画风味。背面有整篇的前后赤壁赋全文,用单刀隶书刻成,结体匀称扁方,蚕头燕尾,圆润秀美,有汉隶中“曹全”“史晨”(碑)的风韵和书卷之气。该葫芦属平面微雕的范畴,对于平面微雕来说,无论是雕刻家还是书画家,必须要有深厚的书画底蕴和临摹功夫。同时雕刻时须平心静气,心无旁骛。雕刻往往在夜深人静时,奋战数小时,一气呵成。

该对葫芦精品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刻葫芦者,是因为上面有浓厚的书卷气、扎实的中国书画和文学根基,微雕者不是为小而小。以小媚世者,粗看之叹为惊世骇俗,多看之则索然无味,味同嚼蜡。一般的兰州刻葫芦题材皆是晚清戏文,古装人物,而东坡夜游赤壁则是千古不朽的文学名著。将它搬上兰州刻葫芦的舞台当是一个不可小嘘的转折,即兰州刻葫芦的民间艺术开始走上了民间艺术与文人、书画家相结合的艺术道路。

人见人爱康青花

卢伟帅

“吆!这只康熙青花瓷罐真不错!”笔者一见眼前那只制作精细,如亭亭玉立般少女那样令人心仪的青花瓷罐,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康青花瓷罐高27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为18厘米,底圈外撇,直径达15厘米,为较大器形的瓷罐。该瓷罐器身为青花满绘通景式山水人物图:在那群山环抱的山林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有依山势而建的水上亭榭;山石近水处,面对碧波荡漾的江水,两位知己在谈吐间倾诉自己的满腹经纶,又似陶醉在远离尘世后的怡然。这一种幽雅美丽的景致,以画面的形式真切地道出了人们寻求悠然闲逸生活的真谛。

纵观整个画面,不仅布局合理,而且构图精巧,看上去气势恢弘,并且在重山叠嶂中展现飞瀑流泉的山野景色,更有那“渔夫泛舟”与“文人漫游”共存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使画面既展示了构图繁复的程式,又体现了笔法灵活的特点。尤其是画中山石采用清代康熙朝流行的斧劈皱法绘成,层层涂染,阴阳相背,使山石质感明显,人物神态自若,线条硬朗流畅,艺术格调高雅,既造就了一幅典型的康熙山水图,又完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文人画。

青花罐上的画出自晋《莲社高贤传》:“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相固与大笑”。此类画面笔者在康熙朝的各种瓷器上见过,如笔筒、棒槌瓶等。清代之所以流行此画,暗示文人高士相聚之乐。

在瓷器上绘山水图最早是在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上,到了明代晚期景德镇窑则开始广为流行。到了清代无论厅堂还是坊间,盛行不衰。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青花之后制作质量最高的品种。可以这样说:康熙青花是清代青花瓷器中最为优秀的。《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花之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由此可见,康熙青花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所介绍的这只青花瓷罐,不仅画面清新宜人,而且青花发色鲜丽,色调青翠,成色稳定,釉色白中泛青,柔和淡雅,胎骨细腻坚实,康熙青花大多使用国产浙江料,但笔者以为,本瓷罐上面的青花颜料使用的可能是极为纯净的国产料:云南珠明料,它呈纯蓝色,享有“宝石蓝”的美誉。加上分水法的运用,使青花能分出五色,营造了一种色调浓淡深浅总相宜的氛围。

因此,我们能在瓷罐上清楚地分辨出山水画的浓淡层次感。所以,收藏界对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器评介很高。

神秘的人头彩陶瓶

文/陈百华

本文介绍的这只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人头彩陶瓶是该文化时期的佼佼者,其艳丽纹饰的构思、绘画艺术的表现、造型技法的工艺等方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先人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超人一筹的艺术天分。

这是一只极为罕见和珍贵的人头彩陶瓶,它采用镂刻、塑雕加彩绘等工艺把人的脸部五官的比例及神情表现得均匀恰当、富有活力,特别是那双炯炯有神、向天仰望的一双眼睛更是生动传神。而器身上的红黑相间的纹饰又增添了这只彩陶器庄重与神奇的色彩,更令人注目的还有圆塑的人头顶上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简洁的彩色图案,其流畅的笔法绘出的是一个可以使我们产生丰富想像的变化“寿”字纹,尽管那个时期还可能没有发明这等文字。

中国的古陶特别是新石器时期各个文化类型的彩陶器,呈现给我们后人的是绚丽多样、千姿百态的风格:或秀美;或绚丽;或明快;或柔和;或刚健;或精致;或粗犷。无论是何种特色,但它总是有一个表达内涵的主题思想,从中向我们透露的就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等等信息。这只人头彩陶瓶不只是简单的人形,实际带有直接取法葫芦的造型特征。在我们所见的古陶器中,直接取象仿造植物的器型很多,而以葫芦造型的也有不少。葫芦是当时广泛种植并在古陶器诞生前就大量使用的天然容器。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女娲与(夸包)(夸瓜)实是葫芦的化身,“至于为什么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故取此相比拟。”

在远古时代的彩陶上绘就的鱼纹以及用葫芦作为陶器的造型等,都是比附和崇拜繁殖力旺盛的巫术实践和主题表现的象征,并有着明显的生殖崇拜的痕迹。古时仿葫芦型制作的陶器除了用于瓮棺葬的瓮钵盆以外,主要器形都是人们生活所需的炊具和食具。这其中蕴含的是一个普遍的巫术信仰,意欲通过葫芦状的饮食器皿的使用,将其旺盛的繁殖力传递和生长于人类身上。

另外,人形陶器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替代物,她替代的不仅是人,更主要的也许是神或是被神化的图腾、巫术道具等。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人形陶器始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人首口瓶”。众多陶罐和陶壶的器形被人格化,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尤为显见。其造型类似人头并将两耳下部器形拉长及内收,体现对称均衡的美感。从甘肃地区已发现的不少以陶器造型来塑造和表现人体的方面观察,当时似乎已产生了对人类自身的某种崇拜意识,也许有着由图腾崇拜向人格神的祖先崇拜过渡的意义。

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是装饰艺术空前繁盛的时代,因此联想到本文所述的这只人头彩陶瓶上的纹饰,笔者一直坚信是蛇形象生纹,但翻阅众多资料发现当时的象生纹仅限蛙纹、人纹和鱼纹,没有蛇纹的发现记载,所以对于这一点笔者虽有自己的主见,但又怕误人误己,真的不敢也不应妄下定义,还是采用时间换空间的稳妥方法,等待历史掀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天吧。

姿态横生扇面画

颜文扇面画赏析

文/玲珑

这是一幅名为《野趣自高森》的扇面画:浓浓的秋意伴随着湖光山色留下一片盎然,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一叶扁舟载着一对情侣泛游其间,乡间小路,茅屋、石桥、树木,展现了江南农村的田野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和谐,那种“谁不忆江南”的怀旧情怀顿时呼之欲出。而用透视法作的整个画面则洋溢着其乐融融,野趣横生的风味,深深地吸引了文人雅士的目光。

它是著名油画家颜文先生1947年的作品,颜文(1893-1988)出生于苏州一个画家家庭,自幼受到艺术熏陶,1912年自行试制油画颜料创作出第一幅油画《石湖串月》。1919年发起组织苏州美术赛画会,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1952年,颜文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副院长。教书育人的同时继续致力于油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刻画真实、细致,色彩明快,善于以西方的表现手法融以民族的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的研究也卓有建树,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论著。

扇子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做的,被称作“羽扇”。所以,今天的“扇”字中就有个“羽”字。以后人们又制作出轻便、美观的团扇、绢扇、丸扇等,并开始在扇面上书写一些字、画。使扇子成为一个色彩缤纷的天地。据说,明永乐年间流行纸折扇,文人墨客纷纷将得意之作画在扇面上,明清以后,扇面饰以名人字画最为流行,扇面书画作为书画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因其轻巧便捷,颇受书画家、文人乃至百姓的喜爱。而且,扇画之清逸、诗文之雅秀、扇骨之精致,被雅玩者称为扇之“三绝”,令人玩味无穷。成为融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美术工艺品。在书画投资中,很长时间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手卷,二册页,中堂第三,条屏第四,楹联第五,扇面第六,因而扇面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不为市场所重视。但是从去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情况来看,扇面却令藏家刮目相看。

颜文的扇面画正是在这种市场背景下走向社会的。而且他作为第一代油画家中对透视学研究最为深入的一位画家,其扇面画有他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一般地来说,品评画意,最看重的就是那用线条笔墨构成的作品间蕴蓄的文化积淀和人生情味。《野趣自高森》这幅扇面画正好不缺乏这些元素,画面着重写实,结构合理,笔法细腻,具有浓郁的东方气息和人文景观。更由于作者对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研究精深,因此,他在作品中注重远景和近景的光色变化,近景颜色明朗浓艳,远景光线明晦错综,整幅作品是作者的精心佳作,是用手中的笔一笔一笔地堆塑起来的,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平的立体感。柔和迷离的光线让人看不清远方景物的轮廓,虽然没有用坚实的轮廓线进行细部描绘,但仅仅用色彩的勾点就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反映了画家对光源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以及注意统一由画面构成的主次关系、明暗对比和画面主体的强化,体现了糅合东西方作画艺术的精华。

芦花荡教案 篇3

《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情,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情,只有经过自己努力才能成功。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生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心得范文,请笑纳!

小学生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心得范文1《宝葫芦的秘密》是一部最新的儿童电影。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名叫王葆。王葆非常不喜欢学习,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王葆的奶奶经常给他和妹妹讲,王葆幻想:如果有一天自己可以得到宝葫芦,那么就可以让宝葫芦帮助写作业,不用天天学习也可以考高分了。有一天,王葆在小鸟和青蛙的引导下,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湖,他在湖中钓鱼竟然不可思议地钓到了宝葫芦。在以后的日子里,宝葫芦给王葆帮了许多忙,但是也惹了很多的祸,让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了丑,最后,王葆认识到:光依靠宝葫芦是不行的,于是,他发奋图强,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终于在游泳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自己也变成了老师、家长和同学喜爱的好学生。

这部电影有一个情节让我难忘:从王葆扔掉宝葫芦发奋的那一刻,便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坚持体育锻炼,最后取得了好成绩。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什么事情都要靠努力才能做好,依靠别人取得的成绩不是属于自己的,自己取得的成绩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上并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懒孩子都要像王葆一样刻苦努力,就一样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就使我想起了电影中的两句话:王葆的老师经常说的是“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只能靠自己努力。”王葆爸爸也说过:“不要把自己的小心眼用到干坏事上去,如果用来学习的话,那么学习一定会好的。”这两句话希望所有的同学们都要记在心里,做一个勤奋刻苦的好学生。

小学生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心得范文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我上幼儿园时就会了的一句话。那天下午,我和弟弟一起在电脑的网上看了《宝葫芦的秘密》这部电影。

影片中,主人公王葆在一次偶然的意外中“钓”到了宝葫芦。于是,宝葫芦“帮助”王葆完成了许多事情,可是每次都违背了王葆的心愿。为此,宝葫芦自己也是心存愧疚,不过,他是真心希望主人能够高兴的。

宝葫芦帮王葆“偷”答案,害的'王葆被刘老师批评;宝葫芦帮王葆钓鱼,结果让同学们不相信这些鱼是王葆自己钓的;王葆和同学比赛下象棋,宝葫芦帮助王葆“吃棋”;王葆很喜欢模型玩具,宝葫芦将所有的玩具都送到了王葆的家里;宝葫芦帮助王葆制作了一个模型,让同学觉得这是王葆买的……等等。宝葫芦给王葆帮倒忙的事情数不胜数。最后,王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游泳锦标赛中为学校荣获了冠军。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世界上是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所有的成功都是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所争取的。比如那些伟人,他们成功的背后,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正是因为他们付出的汗水和艰辛要比我们多,所以他们才会如此的伟大,被人们称赞的。

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争取取得一个优异的好成绩!

小学生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心得范文3暑假,我看了一部令我难以忘怀的电影《宝葫芦的秘密》。电影里有个叫王葆的小男孩,很爱做梦。一天回家,他做着作业便伏在桌上沉沉地睡去,梦见了……。

王葆推着单车去钓鱼。当他走入一片竹林时,很神奇的,有小鸟为他指路,青蛙把他引到湖边。放下钓竿、水桶,想起数学没有预习,上课又会回答不出问题,同学们又会笑他,不由得对着湖面大喊起来:“我要比他们优秀,最好不要费劲”。话音刚落,王葆居然钓到了一个万能的宝葫芦,从此,王葆便成了宝葫芦的主人。宝葫芦帮了王葆很多忙,异常是很多“倒忙”。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象棋对弈”。王葆边下棋边说:“我要吃掉你的马。”“我要吃掉你的炮。”……躲在树上助阵的宝葫芦听见了,赶紧念起“咒语”,使一颗颗棋子直飞进王葆的嘴里,还纳闷的问:“主人,这东西好吃吗?”王葆边吐着棋子边难受的说:“这棋子不能吃。”这短短的几分钟,我一向都在哈哈大笑。

王葆在玩具店看到许多玩具,十分喜欢。宝葫芦便满足了主人的愿望,将玩具店里的所有玩具都浩浩荡荡地送到王葆家里,王葆不但没有高兴,反而生气地将宝葫芦骂了一顿。王葆的爸爸回家了,送给了王葆一辆山地车,王葆兴奋得手舞足蹈。宝葫芦看在眼里,失落极了。

数学考试了,王葆不想费劲,却想考全班第一,仅有找宝葫芦帮忙。宝葫芦使用魔法,将考得最好的苏鸣凤的答案全部转移到王葆的试卷上,可是连同苏鸣凤的名字也一同转移了过去,让王葆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更加出丑了。在这一次“倒忙”之后,王葆狠心地离开了宝葫芦,决心要依靠自我的努力。告别了宝葫芦,依靠自我的勤奋练习,王葆最终在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宝葫芦的秘密》,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仅有一点一滴地不懈努力,才能收获最美最甜的果实。正如刘教师所说的“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凡事都需要努力。”

我也想做一个梦,能和宝葫芦坐着飞机在天空翱翔,能坐着飞船游向太空,那是多么畅快的事啊!可是,还是得自我努力哦!

小学生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心得范文4今天,我们全校师生一起去看电影。片名是《宝葫芦的秘密》。它讲的是王葆在湖边钓上来一个宝葫芦,里面装着一个丑陋的暗绿色的,大蚕茧似的邪恶精灵。为了使自己得到更多的营养,身体迅速长成形钻出去,让别人当奴隶,只要王葆脑子里想到的,邪恶精灵都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如偷王葆爸爸的钱,图书馆的书,同学的手机,以及抄别人的考卷。这样王葆脱离了集体,当王葆知道真相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所有的东西还了回去,王葆又重新回到了集体当中。

最后,小主人抓住了邪恶精灵的弱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打败了邪恶精灵取得了胜利。

当时我感动得都要哭了,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要做一个有错就改的'孩子,要做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的少先队员。

小学生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心得范文5这部电影非常有趣,也非常搞笑,特别是宝葫芦的那句台词:“宝葫芦,葫芦宝,葫芦浑身都是宝,金鱼鲤鱼黄花鱼,愿望成真真奇妙。”这句话使我非常难忘。

里面有些情节我非常奇怪,比如说:王葆是怎样找到宝葫芦的,中间有一些情节,许多鸟排成一个向那里走的箭头;鱼钩为什么往宝葫芦所在的地方跑,这些我都不知道。

宝葫芦的理解能力差:有一天,王葆在和别的同学下棋,站在王葆边上的同学说:“快,快吃他的马呀!”站在树上的宝葫芦自言自语的说:“原来,主人想吃他的马呀!好,让我来帮你!”说完,就开始施展魔法,把对方的马塞进了王葆的嘴里,王葆的对手还很纳闷,想:我的马怎么不见了,

站在王葆旁边的同学又说:“快,快吃他的兵呀!”宝葫芦又说:“又想吃兵?今天主人的食欲怎么这么好?”说着,就把兵又塞到王葆的嘴里,王葆更难受了,王葆的对手更纳闷了:怎么又一个棋子不见了,明明看到王保没动啊。站在王葆旁边的同学又说:“快,快吃他的车啊!”宝葫芦说:“还吃啊!管他三七二十一,只要是主人的命令我就要服从。”说着就把车塞进王葆的嘴里,王葆更加更加难受了。他跑到墙角边把棋子吐了出来。“噗!”马吐出来了,“噗!”兵吐了出来,“噗!”车也吐了出来。王葆这才缓过劲来。

在一次游泳训练中,王葆让宝葫芦附在他身上让他游得更快,游是游得快了,可是把王葆的肚子上搞了四个印子。王葆进入了市级的游泳锦标赛。

上件事王葆就忍了。这件事王葆是忍无可忍了。有一天,王葆经过玩具店,让宝葫芦记住这些玩具,然后把它搞到家里去,正巧,王葆的爸爸回来了,王葆的爸爸在上楼梯的时候终于把所有的玩具都弄走了。

最终王葆把宝葫芦丢掉了。

游泳比赛开始了,王葆在比赛中获得了金牌。

芦花荡教案 篇4

语文老师大概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一年,高一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来”。学生们依靠自学,依靠自己读书,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让老师们感到惊讶又尴尬的是:这两个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并不比其他班级差,在阅读和写作上的表现,比其他平行班还要略胜一筹。

这件事情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感到汗颜: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我们在课堂上的口干舌燥,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二、莫言的启示

无可置疑,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莫言幼时失学在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他反复阅读哥哥用过的《文学》课本,他最初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就是哥哥的那几本《文学》课本培养起来的。莫言曾无奈地说:“语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阅读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课教学搞得妙趣盎然。”

然而,现实是:分割的语文课堂,繁杂的语文试题,接踵而至的各类考试评比,让语文支离破碎;老师的意识里,语文课不讲课,就是浪费,从而导致语文没有一个完整的阅读环境。这样看来,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多读几本教材之外的书了,要让他们有阅读的自由,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三、读书引导

怎么引导?从兴趣开始。我制订了一个计划――讲故事。先是老师讲,每节课前5分钟,前十次讲完整的故事,后来讲到高潮处就戛然而止,孩子们意犹未尽,自然会纠缠不放;我顺理成章地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在哪本书里,自己去看。渐渐地,部分孩子开始去借书。开始要讲最有情节的书,如《青铜葵花》――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命运总是爱捉弄人,在青铜12岁那年,葵花被命运召回她的城市。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葵花所在的地方……青铜和葵花,后来又有缘相见吗?孩子们瞪大眼睛,等着下文,有的甚至跑到办公室来问:青铜和葵花,见面了吗?我告诉他们,书会告诉你们答案。趁机带他们去阅览室借书。有个小朋友借助字典,竟然三天就看完了!下一节课上,这个孩子就成了课前5分钟的主角。

后来,又讲《时代广场的蟋蟀》。蟋蟀柴斯特从没想过离开康涅狄格州乡下的草场,可它因贪吃跳进了一个野餐篮,被带到纽约最繁华的地方一一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这儿遇到了塔克老鼠和亨利猫,柴斯特会受到欺负吗?再后来讲了《稻草人》《三毛从军记》等等。一部分先看书的孩子就成了上课前五分钟的主角了,他们会把前一天我没讲完的故事讲出来,很神气的样子。两个月后,学校的图书室热闹起来了。语文课堂也应该相应地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原来的5分钟讲故事,延长至10分钟,孩子们兴高采烈,课堂里都是故事。我趁热打铁,每周拿出两节课做阅读课,前提是掌握新课的生字词。语文课上讲故事,孩子没有任何任务,不受任何限制,畅所欲言,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语文课,孩子们是数着手指头来盼的;当然,孩子们在故事会上表现出来的兴奋与语言能力,是任何语文课都难以企及的。

四、激发读书成就感

我让孩子们准备了一个小本子随时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记下来,可以是美丽的句子,也可以是故事情节,还可以是读书的感受;千万不要强制规定,扫了孩子读书的兴。

芦花荡教案 篇5

几个男生围在讲台前,盯着张贴在黑板上的写满歇后语的一张纸片在争论。每扇窗户边都挤满女生,她们都在精心地往玻璃上拼贴图案。有的用校园里捡来的银杏树叶和细叶草,组成大大的六角雪花,金黄和草绿是雪花的颜色;有的用细细的树枝围成一座屋子,屋子边飘着一丛长长的芦花,仿佛唐代酒肆门口舞动的酒幡;有的采集来火红的枫叶,有的还在修改自己的创意……

这时,顾斯熠发现我走进教室,便招呼我:“老师,快来猜猜,‘骑马看戏’后面应该说什么?”我笑着问:“有奖品吗?”她笑着回答:“喏,桌子上有桔子!”我明白了,他们在利用班会课搞班级活动,每个学生都那么投入,那么兴奋,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庞。

我顿时为他们感到一种幸福。在考风呼啸的苍凉岁月里,高三俨然是一个学校中处于一级戒备中的孤岛。围困他们的是他们亲爱的父母,敬爱的老师,甚至是远隔他乡的亲朋好友。众人出于爱,于是光明磊落地作恶。为了集中精力,高三学生的手机被家长没收了,尽管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离不开手机;高三学生不能上网,尽管网络中有许多优质的学习资源;高三不能打球,不能看电视,不能看闲书,不能聚会……所有的目标只有一个,“考得好,一俊遮百丑;考不好,百俊难遮一丑”。所有的日子,只是为了把活人变成一架高考机器。可是,高三1班这群在高三前沿阵地中辛劳的孩子,他们竟然不畏考试的折磨,在教室这个单调紧张的空间里,依然阳光,依然诗意。那五颜六色的雪花一定是冬天里对春天的憧憬,那芦花边的屋子一定栖息着他们的玫瑰般的田园诗行。

我更为他们的班主任祖军武老师而骄傲。高三班主任的压力不在肩头,而在心头。去年冬天,在一所名牌学校的高三班级门口,我看到这样的高三文化:“不苦不累,高三没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牺牲一年,幸福一生”。我被震撼住了,似乎一支敢死队就潜伏在教室中,等待着高考时勇敢地冲出来,与全省无冤无仇的考生们决一死战。祖老师却没有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学生的心头,她总是那么从容淡定,每天早晨都到教室来抹桌擦窗,仿佛教室是她家,她是学生的妈。她为学生们拟定了一个“登山”计划,每周阅读学生的登上记录,给他们不断的鼓励与指点,交给他们释放压力的办法。今天班会课,她又为学生赢得一段快乐时光。

此时,我为自己进入班级的动机感到羞耻。学生考不好,心理上已不堪重负,我为什么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学生考好了,我们又为他们重复一些不变的真理“山外青山楼外楼”,“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为这是职业良知的表现。可是,是谁给我们权利,剥夺他们的快乐?是否出于嫉恨,因为我们不快乐所以学生也不能快乐?二战爆发后,曾经组建一个“蓝衣社”,有一万名成员,它在“新生活运动”中,强迫人们成为清教徒。酒馆午夜必须关门,跳舞被查禁,穿西服者被泼硫酸。今天,在“军事化”管理的校园中,有没有蓝衣社的幽灵在游荡呢?我又庆幸,我终于没有喊一个学生出来谈话,否则,那个学生当时的痛苦也许是我今天的痛苦。

芦花荡教案 篇6

〔关键词〕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地区,在那山清水秀、崇山峻岭的山林里,居住着淳朴热情好客的苗乡侗寨人群。当地的芦笙节在现今属于流传较完整,并一直传承至今的少数民族节日。苗族侗族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民间艺术,还承载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区域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要素。而在侗族和苗族传统歌舞形式中,芦笙歌舞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

关于芦笙舞,早在《新唐书・南蛮列传》中已有“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的记述。这种以芦笙舞为饮酒助兴的风习,明清时代的文献与地方志中多有记载,至今在苗、彝、侗、水、拉祜等民族中,依然盛行不衰。

芦笙舞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侗族地区尤其普及。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中以贵州东南部、湘西南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苗语中音译为滴嘎(“滴”是踩的意思,“嘎”是芦笙的意思,所以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踩芦笙的意思),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女子左手提上各种颜色和花纹的毛巾,右手握着各式各样扇子,随着芦笙吹出的音乐舞蹈,姑娘们的舞步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旋转,时而停留。

芦笙舞蹈起源于苗族祭祀祈福的仪式中,是湘西南少数民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是湘西南苗族侗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它是一种祈福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芦笙节逐渐转向了娱乐性、群体性,成为庆丰收的节日。该舞蹈主要以男吹女踩的形式展现,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温柔煽情,每一次下沉、转身、停顿都真实地反映着苗家人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堪称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1、绚丽多彩的特色服饰

七月十五日当天,一大早寨子的人们在吃完早餐后,便开始忙活着芦笙节的前期工作。男子换好服装,带上自家的芦笙到寨子比较宽敞的地方聚集,等着吉时的到来。女人们开始梳妆打扮,穿戴盛典的服装。从简单的上衣开始,再戴上胸前专属的银饰,然后是复杂的头饰:首先把自己的头发绑到一个固定的位置,然后会带上一个银质的内置头饰,一方面用来更好地稳定戴在头上绚丽的头饰,另一方面又可起保护头的作用;为了固定戴在外圈的头饰,会在自身头发后接上一根很长很大、由黑色与多彩的毛线编织成的假辫子,然后绕着里面的银质头饰一圈,接着在花毛线辫子的额头前方一边插上一个三角状的银质吊饰,在头部两侧插上自家用银饰跟色泽艳丽的毛线做的花饰,这样给人视觉效果鲜艳明朗,又有长高个子的效果。头饰戴上后,接着便是苗族的百褶花裙与绣工精致的绑腿;在程序繁多,装饰鲜明的苗族服饰里,会发现很多美妙的细节,当然这里还少不了那根纯手工绣制的腰带和舒适鲜艳的绣花鞋。然后就是各式各样精美的耳环、手环等银饰。

苗族妇女在吉时前给小女孩子与自己穿戴整齐后,一同到寨子里聚集。苗族分草苗和花苗两种,约18000多人。花苗的布料着色要亮一些,布质硬一些。草苗男装较为简单,与侗族男人的装束大致相同。女服主要由头帕、长衣、腰带、百褶裙、绑腿、云头鞋6部分组成,主色为青黑色;花苗男子上装为对襟短衣,夏装多为白色或蓝色,冬装多为青色或深紫色。着便裤,裤脚肥大,冬天裹深蓝色绑腿,脚穿草鞋或布鞋。女性的服饰由头帕、右衽大襟长衣、花带、围衣、裤子或百褶裙和勾鞋组成。苗族精于织染和刺绣,服饰式样繁多,服装一般都用蓝靛染布作底,用黄、蓝、绿、白、红等色点缀,运用绣、挑、织染等工艺装饰。

湘西南靖州的苗族属于花苗种类,芦笙舞蹈的服饰以蓝色为主,服饰不仅仅是美的代表,其中更是包含了苗族人民的、历史概况和图腾崇拜。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从服饰上走进苗家人的内心世界,体味苗族人古朴,神秘的精神世界。故服饰也可称作穿在苗族人民身上的“活史书”。

据村寨里的年长者们说,以前苗族所穿的衣服都是苗族妇女们用自制土布靛蓝印染后做衣料,衣服上的花纹是手工刺绣,百褶裙是用石头压制而成,饰品都是银匠手工扭制而成的,图案精美,叫人赞口不绝。

为配合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芦笙节,大家基本上都是盛装出席,苗族人民只有在节日或是出嫁这种好日子里才会穿上这套盛装,平日里很少见。芦笙舞蹈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蓝色布衣和黑色百褶裙打底,再用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银饰作为装饰。在苗语里上衣念“哦”,衣服为侧边扣,与清朝服饰有些相似。裙子念“德”,之所以祖先设计成为百褶的款式就是因为姑娘们在盛装的情况下能自由舞蹈,百褶提供了旋转的优美性。在此不得不提的便是服饰上的图案。服饰上的图案主要由凤凰、蝴蝶、鸟、鱼、牡丹花、鸡爪花等为组合居多,体现苗族人民对服饰赋予了美的灵性。图案作为“无字教科书”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图腾崇拜,展现了苗族人民的信仰文化,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赞美,对人与自然的讴歌。挂在胸前的银饰有模拟打造的小只“斧头”“镰刀”等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这体现了苗族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把生活艺术化,把对生活的情感依附在服饰上,让这份情感得到延续。

花纹独特、银饰细腻的舞蹈服装让芦笙舞蹈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它蕴藏了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民族信仰和精神习性。所以说湘西南芦笙舞蹈文化是有着历史文化价值的舞蹈文化。

2、韵味十足的舞蹈动作形态及其动律

在芦笙舞中,男子们手捧芦笙奏乐,女子左手拿毛巾、右手握扇子,进行踩芦笙。据说,最初芦笙舞属祭祀性舞蹈。男子奏出悦耳的曲子,女子右手持扇子寓意着风调雨顺;左手拿毛巾为男子拭去辛劳的汗水,传达出苗族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

芦笙舞的动作形态可概括为走、移、转、立、踢、别、勾、翻等,舞蹈动作或庄严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适用的不同而有异。

芦笙舞蹈的节奏,动作一般是:吸气上步,呼气下沉,起伏稍慢,节奏平稳。似乎在模仿犁田、爬坡、栽秧、斗鸡、老虎下山等动作进行表演。

芦笙舞蹈的动作特点,概括为四句艺诀:“吹笙前俯身蹲下,左旋右转膝盖弯,芦笙嘹亮运气足,沉韧稳颤神潇洒”。芦笙舞以脚的动作为主,活动多在脚尖、膝盖、跨三个关节上,摆要自然,吹要气满,点要适宜,绕要稳健。

芦笙舞中踩的动律为:右脚脚后跟先着地,前后摇摆跟小船似的在水中摇荡,左脚微垫一步,再上右脚;然后换左脚踩两步;中间的每一停顿、每一起步、再转身,都是随着芦笙明确的节奏而舞动的。

3、传情达意的芦笙音乐

整个芦笙队伍由男子边奏乐边起舞,女子在男子身后按年龄由高到低,一直到5、6岁的小女生排成一列,随着音乐边奏边舞蹈。所以这里牵动着整个队伍“主心骨”的便是那悦耳动人的原生态音乐。芦笙舞蹈的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它是由葫芦、竹子和铜片组合成乐器的。竹子穿过葫芦的数量不等,长度也不一样。有的是三根竹子,有的是六根竹子,竹子的长度由30公分到80公分不等。当然,为了挑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会制作出近两米甚至更高大更有难度的芦笙。竹子的直径也由穿插的位置不一样而大小不一样。因为竹子的大小各异所以演奏出来的声音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通俗地说演奏出了高、中、低声部。音乐节奏以“后十六,小附点”为主要节奏拍。

芦笙的演奏方式跟我国传统的笛子演奏方法大致相同,竹子上方有孔用来控制音乐旋律和音调。在山清水秀的苗寨里,人们会听到各式各样来自大自然的音乐。如: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深山林里发出的树枝树叶声,以及一些原始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等。在人的模仿下,通过芦笙发出各种悦耳的音乐。通过采访老艺人,他们称最初对音乐的记录与传承是通过手指的指法来记住一首乐曲的节奏的。比如先按下哪几个手指,过几秒再换第几个手指……充满智慧的苗族人民通过这样的方式便记录了各式各样优美的乐曲。据说,当地的吹芦笙技术是传男不传女的,所以在芦笙节时,看到的都是手握芦笙的男子带领着女子奏笙起舞。这些音乐时而高兴激昂、时而低落沉闷、时而激情四色、时而欢呼雀跃,在大自然的感染下,苗族同胞把当地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重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这一特点也凸显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淳朴并充满凝聚力的意识。

4、简单明了的舞蹈队形

湘西南芦笙舞蹈是群众性、娱乐性舞蹈。通常都是由几十上百人组成,舞蹈队形较为单一,一般以圆圈为主,由男子口吹芦笙领入场地,男人们上身以左右摇摆的方式打着节拍,双脚在地面有序地走着舞步。一场芦笙舞会包括三个部分,也就是芦笙演奏在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演奏三大段,自然而然舞者们的舞步也分为三种。分别以前进,后退,前进接后退的舞步为主。青壮年的演奏基本在屈伸的基础上完成,这与苗族人民在深山中刀耕火种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模仿了俯身劳作的姿态。年轻的姑娘们一步一顿,三步一转身,舞姿轻盈干净,身上的银饰不断发出打击声,异常清脆悦耳,仿佛看见了丰收时大家的喜悦。

芦花荡教案 篇7

如果注意学生在对问题的回答结构不同时,我们会发现其学习质量的水平层次也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简称SOLO),其层次为: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和抽象拓展结构层。总的来说,这四个层次展现的就是思维的层次,思维能力决定理解能力。如果将SOLO评价理论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改变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来判断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改变,那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理解能力。笔者以诗歌鉴赏为例做了点滴尝试。

一、评价练习,判断学生主体思维层次

笔者在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时,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按高考考点分小专题进行复习。笔者在复习到“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这一专题时,把学生的学案,收上来,进行评分,并参考SOLO评价理论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摸底。以下面一道题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隋感的?请简要分析。

1.前结构水平。学生审题不仔细,没看清楚题干的要求――词的下阕。而是回答了词上的内容,即答非所问。这样的回答几乎不得分,因为学生对题目几乎无理解层级。或者是根本没有弄清题干所要考察的知识点。如在本题中,有的学生回答:“词的上阕描写了词人回忆西湖,终日凭楼远望,正值清秋时节,能看到岛屿还有三三两两的钓鱼舟”。或者回答:“词的下阕是通过一系列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些回答:部是无效的。

2.单点结构水平。学生的回答只从一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阐述,给出的答案是孤立的。从例题中看,学生只关注到了具体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但是缺乏分析性的过程。

如在本题中,有的学生回答:“词的下阕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者有的同学回答:“词的下阕通过借景抒情和具体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者学生回答了具体的表现手法,但答错手法了。可见,该学生思维层次处于单点结构层次,答案的结构指向所考察学科最基本、最简单的完整意义;答案结构只蕴含简单明显的联系;答案指向单一。

3.多点结构水平。在答题中,学生敏锐的捕捉到了题干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具体的表现手法和哪些思想感情。但只是简单地陈述,并没有将其与这首诗歌内容本身建立联系,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

如有学生如此回答:“这首词的下阕通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或者回答:“这首词的下阕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抒发了诗人想归隐的情怀。”该学生思维层次处于多点结构层次,答案结构蕴含多于两个对象的直接连接;答案结构之对象的连接具有模式化特征;答案蕴含的结构由知识间的灵活及联系实现。

4.关联结构水平。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别回答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形成分析问题的一个整体。并且能想到与诗歌的内容关联起来,进行分析综合。例如有同学回答:“①词下阕的‘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通过“闲整”“思入”两个动词,表达了词人归隐湖上的心情。”或者有的同学先把整首诗歌翻译一遍,然后再分析手法和情感。由此可见,该学生思维层次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答案结构是通过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整体;答案结构确定所涉及知识的确切涵义;答案所涉及的知识具有共同的载体(即知识镶嵌在有意义、确定的总体上)。

5.抽象拓展结构水平。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意,能够从多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合理联系诗句,答案内容完整,分析到位。例如有同学回答:“①词下阕的‘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通过“闲整”“思人”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很显然,处于这个层级的学生就能够展开联想,更合理的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而准确分析诗人的情感。

笔者采用抽样评价方式,对所教两个班(共120人)每个班抽取一半的学生进行评分,判断其思维层次,其中处于前结构层次的学生为5%,处于单点结构层次的学生为15%,而60%学生处于多点结构层次,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的学生为20%,而处于抽象拓展结构层的学生几乎为零。

二、“加一”策略。提升思维层次

通过导学案的练习反馈,笔者发现班里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多点结构层次,笔者尝试以关联结构层次为基础进行教学。也就是略微该水平之上一点进行教学,即瑞斯特等提出的“加一”策略。

SOLO分类理论的各个层次是递进的:每个层次都比前一层次增多了一个内容。比如多点结构回答是单点结构回答至少加上一个相关的方面。

像上述诗歌鉴赏处于多点结构层次同学的回答只是在单点结构的基础上多加了“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或者“抒发了诗人想归隐的情怀”有关诗人情感方面的内容。关联结构回答是多点结构回答基础上,需要有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整体;并且答案结构确定所涉及知识的确切涵义。像上述诗歌鉴赏回答关联结构就比多点结构的回答多了对诗歌诗句的翻译,即具体分析了这种表现手法,如“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和通过“闲整”“思入”两个动词。这样答案所涉及的知识镶嵌在有意义、确定的总体上。

我们再比对参考答案:①词下阕的‘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通过“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会发现,抽象拓展层次的答题思维更接近高考参考答案所体现的思维层次。而我们的学生去达不到这样的一个标准。

在接下来的诗歌鉴赏复习当中,笔者采用“加一”策略,引导学生重视主要联结概念,具体教学策略以“语言”为例:

(1)判断题目是否为“语言”题,即“炼字”“语言风格”等等。

(2)按照答题步骤,分点,一步步分析诗歌。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归纳思维方向,也就是联结概念。

(4)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具体的题型训练中熟练运用联结概念。

当然,具体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让学生对每种题型有了一个清晰的模板概念,他才能面对变化时,做适当的思考和调整,也便于摸清整首诗歌表达的内容,从而品味、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如何设计评价内容

SOLO评价的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理解水平,因此,教师设计评价内容,就不能采取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这种固定答案的测试内容不易显示学生复杂的思维水平。教师在准备测试问卷时可以参照以下策略。

第一,命制试题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高考考点,要尽可能地丰富问题的类型,让学生更清晰地展示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可围绕高考考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如诗歌形象类,可这样设题:请分析该诗的人物形象;该诗的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征等。语言类可以这样设题:该诗的颔联或者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该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体现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