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8篇】,仅供参考。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2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认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3、认识描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及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应用。

4、学习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本单元共三篇精读课文,各安排三课时完成。

2、学习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即系统的接受这种文体,在学完后,对文体特点有认识。)

说明文定义: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是客观的对某一事物或事理作解说,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一知识,这一道理。

2、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兼有其他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描写。

3、能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对象+特征)。

5、能够划分说明文的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即对文章思路和谋篇布局的把握)

6、能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要结合《统筹方法》重点讲清格式:……是……;……叫做……

(2)教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表格和图形——能读懂,会表达。

7、能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确定语言是文艺性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8、能够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进行评析。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从说明文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2、要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能读懂

3、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概括、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找说明对从标题入手。

象的方法没标题的选段要认真阅读,要逐句逐段的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找对从标题入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象特对某一段的分析要抓中心句(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征的有关键句的段落,要先抓关键句,后归纳综合。

方法没有关键句的段落,要从说明的内容入手,然后再自己概括。(较难)

(2)把握说明顺序,给说明文划分层次

明确:同样一篇文章可以交叉使用几种顺序。

会抓标志性的词语。

空间:上、下、左、右、中央、四周

逻辑:首先……其次……再其次

因为……

要注意两组易混淆的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讲事理时常用)

整体——局部(讲具体的事物时常用)

现象——本质(更多的是讲同一事物间的关系)

结果——原因(讲产生这一结果有一些外在的原因)

如《死海不死》中“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一段有“这样”一词,表明是同一事物间的关系,所以应是从现象到本质。

(3)分析说明方法

①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述这一事物的特征,所以要从说明内容出发来判断说明方法。

打比方:易与比喻混淆(为说明内容服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否则就是比喻的修辞。)

②辨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给第一步:辨析用什么方法

学生第二步:简析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思路第三步:分析具体的好处是什么——说什么呢?扣住说明内容来答。

③名词术语要准确

如:“打比方”不要叫成“打比喻”。

(4)评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换成别的词行不行?

思路:A要提醒学生在分析时不要只盯住这一个词,而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段和篇的内容来领会其作用。

B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类词做定语、状语时,与其后面中心词的关系是什么。

C结合整个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5)在总体把握的同时一定要有局部的剖析,要有重点段的分析。

十三苏州园林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要详细讲解有关文体知识。

2、本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由总而分的说明顺序,先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分别从7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语言很出色,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排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3、再读课文,初步体会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P.84)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P.85)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说明方法:(P.107)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说明顺序:(P.135)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P.136)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导入并简介作者:

1.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出处:书下注释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注音:

jiàncáixuānxièzhǎochóngluánzhàngqiūhèqūqūlínxún

鉴裁轩榭沼重峦叠嶂邱壑屈曲嶙峋

lòuqìmànqiángwēidiāolòuzhēnzhuólánjiànbàngdiào

镂砌蔓蔷薇雕镂斟酌阑相间依傍单调

2、解词:

自出新裁胸中有邱壑嶙峋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四、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为什么作这样的先后安排?

5.本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五、作业:

1.预习与思考/一、二

2.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结构,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生字

3、思考题

二、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

2、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三层:

第一层(2):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6):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层(7——9):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分析内容:

1、第一部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2)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本段是总写

2、第二部分

(1)深入阅读,抓重点

(2)分析:

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

③请同学们逐一找出来,并加以概括。(见板书)

3、第三部分:总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读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

1.总结全文。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几个方面?

3.运用什么顺序加以说明的?(即概括上节板书)

二、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精读课文,找出各种说明方法

2.分析总结:

(1)作比较(结合练习二)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是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三、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四、辅导练习

《苏州园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简要了解部分说明方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特点、部分说明方法,理解并掌握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梦境”形式导入:以老师的一个梦来引出对于苏州园林美景的介绍,“人在画图中”,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画图中”的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2段

学生继续配乐朗读余下部分

读完课文,思考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

3、那么苏州园林是具体存在的事物,还是抽象难以感知的道理呢?--具体存在的事物

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2、采取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并参与小组讨论,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带有“图画”字眼的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处是写细部的?(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归纳

2、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3、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顺序相关知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结和启示:苏州园林是一篇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五、互动式精析片段

1、学到说明文,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说明方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使用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常用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表

说明方法特点作用

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十大说明方法,有的我们比较陌生,但有的我们似曾相识。我们就从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入手,你能从文中找出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句子吗?同桌间相互找找看。

2、说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说明文语言的个性特点

使用打比方说明方法说明的事物,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性,你能告诉我吗?--生动性

除此之外呢?说明文语言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什么特点?请看几个例子:

例子一,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归纳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生动

六、课堂小结

古老的作为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虽落成在昔日,却凝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美。而语言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精炼之笔又将这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字里行间。今天,我们同样打开了一把古色古香的“说明文”之扇,对三大文体之一的说明文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领会并运用。

七、布置作业

当个小导游,结合本课你学习说明文的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一个片段,来介绍美丽庐中校园中的一景。要求:恰当地运用你学过的若干种说明方法,注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00字)

八、板书设计

扇形板书:说明文相关知识

九、课后反思

《苏州园林》教案 篇4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认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3、认识描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及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应用。

4、学习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本单元共三篇精读课文,各安排三课时完成。

2、学习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 :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即系统的接受这种文体,在学完后,对文体特点有认识。)

说明文定义: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是客观的对某一事物或事理作解说,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一知识,这一道理。

2、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兼有其他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描写。

3、能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对象+特征)。

5、能够划分说明文的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即对文章思路和谋篇布局的把握)

6、能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要结合《统筹方法》重点讲清格式:……是……;……叫做……

(2)教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表格和图形——能读懂,会表达。

7、能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确定语言是文艺性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8、能够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进行评析。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从说明文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2、要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能读懂

3、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概括、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找说明对  从标题入手。

象的方法  没标题的选段要认真阅读,要逐句逐段的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找对   从标题入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象特   对某一段的分析要抓中心句(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征的   有关键句的段落,要先抓关键句,后归纳综合。

方法   没有关键句的段落,要从说明的内容入手,然后再自己概括。(较难)

(2)把握说明顺序,给说明文划分层次

明确:同样一篇文章可以交叉使用几种顺序。

会抓标志性的词语。

空间:上、下、左、右、中央、四周

逻辑:首先……其次……再其次

因为……

要注意两组易混淆的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讲事理时常用)

整体——局部(讲具体的事物时常用)

现象——本质(更多的是讲同一事物间的关系)

结果——原因(讲产生这一结果有一些外在的原因)

如《死海不死》中“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一段有“这样”一词,表明是同一事物间的关系,所以应是从现象到本质。

(3)分析说明方法

①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述这一事物的特征,所以要从说明内容出发来判断说明方法。

打比方:易与比喻混淆(为说明内容服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否则就是比喻的修辞。)

②辨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给  第一步:辨析用什么方法

学生  第二步:简析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思路  第三步:分析具体的好处是什么——说什么呢?扣住说明内容来答。

③名词术语要准确

如:“打比方”不要叫成“打比喻”。

(4)评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换成别的词行不行?

思路:A要提醒学生在分析时不要只盯住这一个词,而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段和篇的内容来领会其作用。

B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类词做定语、状语时,与其后面中心词的关系是什么。

C结合整个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5)在总体把握的同时一定要有局部的剖析,要有重点段的分析。

十三 苏州园林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要详细讲解有关文体知识。

2、本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由总而分的说明顺序,先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分别从7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语言很出色,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排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3、再读课文,初步体会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P.84)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 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P.85)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说明方法:(P.107)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 说明顺序:(P.135)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         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P.136)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导入  并简介作者:

1. 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 出处:书下注释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注音:

jiàn  cái  xuān xiè  zhǎo  chóng  luán  zhàng  qiū hè   qū qū  lín xún

鉴   裁   轩  榭   沼     重    峦  叠嶂    邱 壑   屈 曲  嶙 峋

lòu  qì  màn  qiáng wēi  diāo  lòu  zhēn  zhuó   lán    jiàn   bàng  diào

镂  砌   蔓    蔷  薇    雕   镂    斟    酌   阑   相间  依傍  单调

2、解词:

自出新裁   胸中有邱壑    嶙峋     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四、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 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 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为什么作这样的先后安排?

5. 本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五、作业 :

1. 预习与思考/一、二

2. 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结构,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生字

3、思考题

二、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

2、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三层:

第一层(2):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6):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层(7——9):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分析内容:

1、第一部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2)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本段是总写

2、第二部分

(1) 深入阅读,抓重点

(2) 分析:

①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 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

③ 请同学们逐一找出来,并加以概括。(见板书)

3、第三部分:总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读与练习”二、三

附板书:

特征                                             说明方法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③          作比较、打比方

无论站在   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    ④    主    引资料

哪个点上,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⑤    要    作、打、举

眼前总是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⑥            举例子

一幅完美   园林角落的配置——享受    ⑦            举例子

的图画②   雕镂琢磨的匠心——图案美  ⑧    次

色彩调配的协调——安静闲适⑨    要    作比较、举例子

概括 ——  具体

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具体,有助于理解

打比方——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引资料——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

1. 总结全文。

2. 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 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几个方面?

3. 运用什么顺序加以说明的?(即概括上节板书)

二、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 精读课文,找出各种说明方法

2. 分析总结:

(1)作比较(结合练习二)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是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三、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四、辅导练习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结构层次和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说明对象总的特征

教学重点:

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教学难点:

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说的是什么地方吗?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在古时大多是有钱人家的花园,这里有山有水,让人感觉身在大自然之中。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一番?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欣赏苏州的园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前,注意文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小黑板),

2、阅读课文1、2节,同时思考问题:(小黑板)

(1)苏州园林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

(2)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达到这个要求的?

3、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这一幅完美的图画?请大家读3-9节,找出每一节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师做板书。)

4、苏州园林既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么在这幅完美的图画中的每一个内容,我们也可把它们命名为一幅幅图。如第3节,我们称之为亭台轩榭图。请大家为其他节取一个名字。

三、 小组合作,感受园林自然之美。

1、 既作为一幅美丽的图画,那它美在哪儿?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用“《 图》美,美在它的 ”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

师示范讲第3节。1、2组浏览4-6节,3、4组浏览7-9节,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语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请在相应的段落旁边写下来。

2、 一幅幅美丽的小画,构成了苏州园林这样的一幅大画。“浏览者走在园林里,如在画图中。”可以说,苏州园林美,美就美在它的自然之趣。苏州园林是幅充满自然之趣的山水图画。那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如何让园林之景不是自然而胜似自然的呢?请4人一小组,快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苏州园林自然之美的语句,用“~”划出。

《苏州园林》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微软中国1]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    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微软中国2] ,如

轩(xuān)榭(xie) 丘壑(he)  嶙峋(lin  xun)  镂空(lou)  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   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微软中国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一、分析段落[微软中国5] 。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和提问,我相信大家对苏州园林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段(1)总领全文,引出要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为什么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划为第一段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这一段中有个标志性的词。

第二段(2—3)拿苏州园林跟古代建筑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找找看。

第三段(4—9)详细地对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树、墙廊、角落、门窗和彩绘进行了对比,从细微的地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再次强化。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如此详细的进行说明呢?这样会不会显得很累赘?同时作者是从怎样的一个结构进行说明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假山:重峦叠嶂或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中心;树:高低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墙廊:层次多;角落:图画美;门窗:别具匠心;彩绘:不刺眼的。

第四段(10)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研讨与练习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微软中国6]

1、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课后作业

结合本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园林或公园,字数不限。[微软中国7]

亮点:首先,本教案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为了避免说明文讲解过程中过于枯燥,在开始的导入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切入,先引起学生一些感性的感受,为接下来的讲解和深入学习埋下伏笔;再次,课堂的讲解和重复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个符合了人的遗忘规律;最后,在正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

不足:提问掌握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出现混乱,给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提问是很关键的。

[微软中国1]《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相对于记叙文和散文要枯燥的多。如果导入方式不当,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导入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和音乐,是为了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为下面做一个良好的开端。

[微软中国2]这个看起来很传统,但是确实是一个给予学生一定压力的好方法。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能在课外进行一定的预习。

[微软中国3]图文相结合,显得形象化,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从多个器官上刺激大脑记忆层,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微软中国4]这个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从教育心理学看,这是“个体与群体心理的相互作用”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老师不应该是为教而教,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去学。

[微软中国5]从教育学看,这个是老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是扮演的主要角色,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角色,所以在这个环节里,主要是老师引导学深入思考。

[微软中国6]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学生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适当的回到讲解过程中的问题,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

[微软中国7]课后的作业是少不了,目的是为了加强理解和记忆知识。这也是与心理规律有关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

(见:“难点、重点分析”)

【板书设计 】

《苏州园林》教案 篇8

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 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 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 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 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 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 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

八、作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