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本文是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7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律 长征》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句意思,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自制长征路线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播放歌曲《长征》,学生认真欣赏。

师: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

生:《长征》。

师:对,是《长征》。长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中国革命前程的关键环节,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历史。长征途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以前,同学们在语文课本中也读过一些,谁能说说?

生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

生2:《金色的鱼钩》。

生3:《丰碑》。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一首七律诗——《长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七律诗,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生:有!

师:老师也同样有信心!

(二)、资料展示

师:前几天,老师叫同学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请拿出来,向大家展示,并说说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生1:我简要地介绍《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红军……我是从《重点难点》上找到的。师:你能善于利用工具书,真好!

生2:我从五年级的书上查到红军长征的简介,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生3:我从初中的《历史》书上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

师:你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许许多多座山,渡过了许许多多条河,走过了许许多多个省市,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谢谢你!谁能说说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哪几个省?

生4:我能!我从《社会》书上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用了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经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十一个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能从不同的渠道收集有关资料,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大家拿出自制的长征路线图,互相交流欣赏。

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交流。

师:老师也画了一张路线图,请一位小导游上来,带领我们从福建一直游览到陕西。

小导游上台: 请大家跟着!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一带出发……

师:真不愧是一名出色的导游!谢谢你!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丰富多彩,可惜我们不能锁住时间,其他资料只能课后再交流。

(三)、检查自学

1、师:请一个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指名读

2、师:学贵以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

3、师:爱提问题是我们班同学的一大优点!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我不大明白。

生2:我不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生3:“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

生4: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5: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这些同学是围绕什么来提问题的?

生1:他们是围绕“预习要求”和“思考·练习”来提问题的。

生2∶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

师:你们听得很仔细!可见,同学们都能根据“预习要求”、“思考·练习”,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预习,真棒!

(四)、探究感悟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并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认真读文,并在四人小组里大胆交流,互相帮助。教师仔细巡视,参与交流,热情鼓励。

师:通过合作学习,你一定收获不小,请大胆说出来,让我们与你一同分享。

生1:我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意思是: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把历经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万水千山”形容无数的山、无数的水。隐含困难多,艰险多。

师:不错!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吗?

生1:我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把词意连通顺。

师:这是理解诗句意思的一种好方法。

生2:我理解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金沙江水流湍急,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桥上只剩下十几根铁索,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师:这么难理解的诗句,你都能理解,真了不起!能介绍你的方法吗?

生2:能!我是借助《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故事来理解的。

师:这又是理解诗句意思的一种好方法。可见,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要根据具体内容,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

生3:我明白了……

生4:我能回答“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从二到八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我是这样看出来的:课文二到八句的意思是,红军把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过的小泥丸。金沙江激流拍岸,红军采用巧妙的办法渡过了,心情无比欢快;飞夺泸定桥惊险悲壮,但红军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也取得了胜利。更让红军感到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取得了长征胜利,红军个个都笑逐颜开。这些内容都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你的回答精彩极了!让老师非常惊喜!其他同学肯定不甘示弱,谁再来说说?

生5:我也认为从二到八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从二到八句了解到,红军把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激流拍岸的金沙江”,“铁索寒的大渡河”,“千里雪的岷山”,红军都不放在眼里,都一一克服了,最后取得了长征胜利。这不正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吗?

师:你也让老师刮目相看了!不过,同学们从刚才的发言中发现什么了吗?

生摇头。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刚才说道:“‘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红军都不放在眼里。”就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没发现什么?

生6:我知道了,“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应该改为“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

师:你终于听明白了,老师很高兴!可见,当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我们应该仔细倾听,认真思考,才能从中发现问题。

生7:我体会到了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8:这首诗赞颂了红军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9: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畏艰险、顽强战斗的精神。

生10: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同学们都能正确体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能说说是怎么体会的吗?

生11:我是通过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体会到的。

师:你能学以致用,真不简单!

生12:我是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的。

师:那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吗?

生12:我能。“11 长征红军不怕……”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学生评议——该生展示朗读——另一名学生评议——该生展示——师生评议

师:老师来读一遍好吗?

生:好!

老师认真朗读,学生仔细倾听。

师:觉得怎样?评一评?

生1:我觉得老师读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对每句诗的后三个字以及“更喜”读得重些、慢些。

生2:“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读得比较轻快,读出喜悦的语气;“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读得比较低沉,突出了惊险悲壮。

生3:最后两句诗,读出了无比喜悦的语气。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评得这么认真。相信同学们都能超过老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展示一遍!

学生们兴致很高,尽情展示。

(五)、总结迁移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生1:我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2:我想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

生3:我以前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是退缩不前。以后,我要跟红军一样,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评评老师写的生字作业,然后在自己的生字本上写一遍,力求超过老师。

板书设计:

长  征

远征难 不怕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万水千山 金沙  云崖暖 只等闲

大渡  铁索寒

岷山  更喜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点评: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教者导语精练到位,激励性语言恰到好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

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

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读着这两行诗,你有什么感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一望无际、一望无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皑皑白雪。)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4、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歌,想想:现在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齐读,要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质疑问难,深化情感

读得真好!再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默读课文,关注诗句中的字。

2、暖、寒?仅仅从这两个字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联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飞夺泸定桥》想想。

3、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巧渡金沙江,我们是智取,红军靠七条小船,经过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伤亡很小。夜晚,两岸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红了红军战士的脸庞,照暖了领袖毛主席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路。

(板书:金沙江的水流)

强渡大渡河,我们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背水一战,伤亡惨重。每每想起枪林弹雨中的十几根铁索,我们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难的烈士,我们万分悲痛。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板书:泸定桥的铁索)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胜利完成了让世界人民震惊、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长征!

(板书:白雪覆盖的夹金山)

4、齐读(板书:红军、细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闲)

五、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借助板书,配乐背诵

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毛泽东的这首《七律 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交流、修改

板书设计:

20 七律 长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图

红军 巧渡金沙江 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3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特别是苏教版的孩子们,翻阅一到五年级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同时,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就必须上出诗的韵味来。如何把诗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广度,又成为了本堂课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学思路:

由于是借班上课,就必须达到入课即与学生达成最好的默契,这样才能让后面的学习环节更加有效、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抄背《声律启蒙》中的一些语段,课前就以“对对子”的方式,进行激趣,并由此引入相关的术语:对偶、对仗、七律、五律等,实现解题的导入,既让学生对这些新名词有所感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接着,我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进而再读出诗句的味道,为后面的教学开展做好坚实的铺垫。这是属于“初读感知”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去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大意,最后汇报、交流,邀请个别同学接受大家的补充、质疑等,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每个语句,能经得起别人推敲的才叫真理解。当然,最后都必须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读中去表现出来。

然后,遵循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够太持久的原理,我适时让他们放松,听《长征之歌》,同时展开想象,练习写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在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紧接着,我又把他们的这种情感迁移到文章的诵读中去,实现“读”的性质的飞跃。

最后,再引用毛泽东一些著名的诗句作为结束语,进行抄写、背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流程:

一、激趣、解题导入(5分钟)

1、对对子,感知何谓“对偶”。

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会吧?比如,我说云,你们对雨;我说雪,你们对风。

预设1):谁愿意先来试试。

我说“春”,我对“夏”。

我说“晨钟”,我对“暮鼓”。

预设2):接着到谁了呢?

我说“两只黄鹂鸣翠柳”,我对“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再说“两只黄鹂”,我再对“一行白鹭”

预设3):最后一位,谁来呢?

我说“天上广寒宫”,我对“人间清暑殿”。

我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我对“金沙水拍云崖暖”。

语法渗透:同学们,其实像刚才的对子,一般叫对偶。而古诗词中的对偶,又叫对仗。

2、解题,何谓“七律”、“五律”?

这对仗啊,可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文体“七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哪位同学特别厉害,知道什么叫“七律”?或者“七律”有什么特征的?(每行七句、共有八行,偶数句押韵,中间四句话要对仗。)

学法渗透:你是怎么知道的?

哪位同学能举一反三,来说说“五律”的特征?

3、好,来,一起来读读课题。(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点评:教师有效地引导,特别是恰当而幽默的评价语,让师生的情感达到最为融洽,有效地促进了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同时,以“对对子”的形式,不仅有趣,而且让学生充分感知了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既有趣又有益,的确难能可贵。]

二、讲读结合,初读感知(10分钟)

1、读通读顺。

a背景介绍:

同学们,《长征》这首诗是这样写成的。1934年10月,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他们一方面要抵抗几十万的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跋山涉水,在一年的时间里,整整跨越了11个省哪!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哪!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要胜利了,毛主席回顾踏过的征程,激动地写下了这首一起读出来——“长—征—”!

b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c指名读诗,正音:

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请你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能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给我们听吗?

d齐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

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有多少里路啊?对!这“长”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

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点评: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而且,学生再次齐读时,也的确有了质的飞跃。]

三、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每句话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呆会与同学们交流,你读懂了哪些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我读懂了什么?

预设重点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丸。

(1)学生汇报、补充

知识点: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达。

假如学生未讲明,可通过质疑交流的环节实现。

(2)老师要考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其他同学对这句话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他。

学生质疑,“小老师”作答,教师适时补充。

(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时,相机用简笔画勾勒帮助理解。)

a那么该如何读好这两句话呢?也就是哪里要轻读,哪里要重读?谁能来读给大家听听?

b能给大家说说理由吗?

c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两句话。

预设重点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知识点:“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

(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更是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一面假装攻打这头,吸引敌军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另一面奇袭,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a所以,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喜悦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暖”。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这样的。(幻灯出示泸定桥照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更不要说还要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了!所以,这场战役不知道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

b因此,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悲伤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c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预设3):讲到其他语句的,点评其中的关键字词,如“只等闲”“尽开颜”等,一笔带过。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现有资源,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作用,眼、耳、脑、嘴齐动,让学生在自主交流、质疑中互动、进步,找寻与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充分重视读的作用,一切都是为了读的理解,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读。这个环节中,感觉教师的“放”要是能更加大胆、充分,课堂就一定更加精彩了!]

四、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8分钟)

1、听歌感悟情境

a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这样的:

(出示幻灯片)

听歌曲,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例:在炎炎的烈日下,大地就像是一个蒸笼,万物都失去了生机,又饥又渴的红军们却依旧在热浪中缓慢地移动着……

在磅砣的大雨里,                                  ;

在凛冽的寒风中,                                  ;

在大雪纷飞的雪山上,                              ;

在……

b学生汇报、点评。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点评:“听说读写”始终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能力训练点。在这里,教师的设计是“一举多得”:第一,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第三,成功实现学生情感的迁移,以读促写,以写再促读!好!]

五、延伸阅读,联系实际(2分钟)

a从此,红军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为艰苦也更为光辉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到的:(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才完,“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路是漫长的,因为“苍山如海”,前路更是艰辛的,因为“残阳如血”。一起把这两句话读出来!

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请同学抄写下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诵下来。

(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点评:当前学生的最大缺陷是阅读面太窄,而教师就充分意识到了这点,引用毛泽东一些著名的诗句作为结束语,进行抄写、背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实现了知识的有效拓展。]

五、板书设计

(逶迤与细浪的简笔画)

七律 长征          精神

(磅礴与泥丸的简笔画)

只等闲

教学反思

眨眼之间,四十分钟时间飞逝而去。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学到什么?这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今后一定要更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一些相关知识、相应学法的渗透,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为有效。细思这堂课,在师生的关系上,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是较为不错的。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我通过自己较为恰当而幽默的评价语,初步建立起了一种较为民主的氛围。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我觉得自己在中间的环节上,确实还不能够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想完成教学的必要环节,担心万一在这些环节上浪费时间却见效不大,那不是很不理想吗?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啊!所以,在今后还值得我更进一步去探索:如何促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以便生成的内容更有效!而自我的特色——激情,有所表现,给学生极大的震憾力,让极大部分学生一节课都能神采奕奕地认真听课。同时,我也在“写”的环节中,充分认识到了,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的理解,有充足的时间写,才能最为有效地表达,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

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图片展示:运动健儿。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律长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律长征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xx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律长征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长征》]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