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 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师寄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至正九年,元顺帝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以奉养父母为由,隐居龙门山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
2、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辞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朝见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3、关于“序”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4、关于马生,马君则。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一、自学导引:(我自主,我收获!)
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预习检测:
1.用原文回答: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2.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