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老王教案【通用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有人跳楼了,有人跳楼了!”在楼下操场上玩耍的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慌乱地呼叫着。一位50多岁、头发有些花白的女老师挤进人群,当她看到躺在血泊中的学生是九年级四班的丁小玉时,顿时脸色苍白晕倒在现场……
这个老师就是丁小玉的班主任王惠,她刚刚狠狠地教训了 成绩下滑、上课迟到的丁小玉,不料还不到2个小时,这孩子竟然想不开跳楼自杀。
丁小玉被紧急送往重庆市急救中心进行抢救,由于伤势过重,年仅15岁的她还没有被送到医院,就永远闭上了美丽的眼睛,如花似玉的生命就这样骤然凋零了。
王惠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严格管理学生的高级教师,4月12日是星期六,因为她带的是毕业班,所以早上7点10分她就赶到学校检查学生早自习。8点40分,第一节课都上了好久,丁小玉还没到校。丁小玉初中刚入学时,学习成绩优异,她擅长舞蹈和书法,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被选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可是,从第三学期开始,丁小玉学习不用功了,还有早恋的苗头。王惠很着急,多次单独教育丁小玉,她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一直把丁小玉盯得很紧,丁小玉稍微做得不好,她就体罚、臭骂。
王惠气冲冲地给丁小玉家打电话,当时丁小王正准备出门上学,接到老师措辞严厉的催促电话后她恐慌地应承道:“对不起,老师,我起床晚了,今天闹钟没响,我马上到学校上课!”其实,她头天晚上一直学习到深夜才上床睡觉。
当丁小玉心惊肉跳地赶到学校时,已经耽误了一节课。第二节课时,王惠把她叫到了办公室。恼怒不已的王惠先是数落丁小玉越学成绩越差,接着她用木板敲打丁小玉的手臂、腿部数下,然后骂道:“你看你这个样子,长得又矮又胖,又不漂亮,以后出去坐台都没有资格!”
15岁少女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丁小玉当场痛哭流涕、神情恍惚。
第三节课是王惠的语文课,她讲课时丁小玉坐在座位上哭了整整一节课,她都没有理会,心想:让她哭一哭,反思反思,也许以后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王惠上完课后回了办公室,仍然没有理会丁小玉。丁小玉独自带了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只漂亮的发夹,悄悄地从5楼的教室上到了8楼楼顶,写下了一纸遗书揣进牛仔裤包里,然后纵身从楼顶跳了下去……
5月13日,渝中区教委给予王惠撤销教师资格的行政处罚,收缴了其教师资格证书。
丁小玉的父母强忍悲痛,写好书,要求法院追究王惠的刑事责任。
8月8日,重庆市渝中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庭审过程中,原告和被告在庭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丁小王父母及律师认为,王惠的行为已构成了侮辱罪。王惠辩护道:她虽然在客观方面有一些不当的行为和语言,但她是在行使教师职责,而且地点是在学校的办公室,不是公开场所;尽管她使用木片象征性地打了小玉同学,而这是老教师们多年的教育习惯,这与暴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至于使用了“坐台”等语言,是自己在教育丁小玉时,谈到丁小玉在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时装表演时,因身高不够被其他同学取代一事而引申出来的,她决不是恶意侮辱丁小玉同学,是丁小玉断章取义误解了她的意思。
由于此案系重庆市首起学生因为反抗教师粗暴教育而在校跳楼自杀的事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法院审理后对本案做出一审宣判,以侮辱罪判处被告人王惠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说法
王惠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明知体罚学生和对学生使用侮辱性语言会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及名誉受到贬损,她仍实施该行为,足见其有主观故意。在客观方面,王惠当着第三人的面,实施侮辱行为,具有法律所规定的“公然”性,且引发的后果严重,属“情节严重”。因此,王惠的行为符合侮辱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
【案例背景】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精选的五篇课文都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普通人的叙写来表现、阐释“爱”。其中杨绛先生散文代表作《老王》以患有眼疾、生活艰苦、地位卑微的三轮车夫“老王”为对象,将其与自己以及自己一家人的交往点滴汇聚成篇,展示了一个虽穷苦、卑微的底层人物却有着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不幸者”的爱心。
【案例描述】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们学习中可以先整体把握内容,概括理解作者与“老王”交往的事件及表现出的人物的品质,然后在具有有深意的语言学习中,获得内容深层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提高参与主动性
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高效的起点。
导入问:“大家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课文题目‘老王’能不能改成‘三轮车夫’或者‘王老’呢?(这一问题目出乎同学们的预料,于是他们自主思考或合作谈论作答,最后形成一致的答案,不能改)
生概括答:①“老王”这个称呼比较口语化、比较亲切,显现了作者与这个三轮车夫的熟悉,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的友善;②“三轮车夫”是对拉车的社会上地位比较低的一类人的称谓,没有指点具体的人,另外这也有着蔑视和瞧不起的味道;③“王老”是对人的尊称,往往是对德高望重的王姓长者的称呼,这里虽有对这个三轮车夫的敬意,但是不符合作品中人物的身份。
引入课文问:“同学们回答的是比较准确的,这表明同学们课前预习中对内容研究得比较到位,那么,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分析下老王的身份,概括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如此,我们学生定位了阅读方向,也有自主学习的任务,能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二、深入文本,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课前预习,学生大致把握内容,也能自主地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但是精准的分析出“老王”的形象,通过事件的概括中折射人物的品质需要老师指导和提高。
1.老王不幸的情状。
师问:“老王”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在课文的前半部分寻找并概括作答。)
生答:“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等内容得出“老王”生活窘困的“难”;“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可见“老王”瞎眼病眼的“残”;“哥哥死了,两个侄子没出息”“打了一辈子光棍”老来无依的“孤”;再有居无保障的“穷”。
学生找出这些内容,难度不大,而精准的用难、残、孤、穷来概括“老王”的不幸却有难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们压缩内容、找关键词的方法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2.老王善良的表现。
师问:老王是怎样和杨绛先生一家熟悉起来的,他帮助杨绛及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情,在做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什么品质?(我们让学生阅读、概括“老王”与杨绛先生的交往事件。)
生答:“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送冰的大小比较中显“老王”的忠厚诚实很本分;“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送钱先生看病表现出困境中“老王”心里为他人着想讲仁义。“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老王”热情周到关心人。“送香油和鸡蛋”却说不要钱——知恩图报有良心。
老王的这些“善”是底层人物身上品质的光辉,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学生能够分析出来,锻炼和提高了分析、概括与归纳能力。另外,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讨论:“老王”的临死前都要上门向杨绛致谢,让同学结合内容分析缘由。
三、研习语言,探讨作者的情感
经历过文革的杨绛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与那些落井下石、无事生非者相比,底层的老王却让作者感到欣慰,更感到愧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师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暗含着作者什么情感,如何理解?
生答:字面意思是“我”(杨绛)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这里是杨绛没有能够很好的帮助老王而感到愧疚。
师追问:分析句子含义,要指出句子中一些指代的内容,这虽是浅层理解,但是也是必须的,你掌握了理解句子的方法。但我们想想,杨绛的这句话难道仅仅是她个人的“愧疚”吗?,没有更广更深的含义和情感吗?
生补充:“幸运的人”是指杨绛一类的人,“不幸者”是指老王一类人,这句话表达出作者无限愧疚之情,也表现作者渴望全社会“幸运”者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幸”的弱者。
师追问:但是我们可否联系“文革”这一背景作答呢,要不要联系作答呢,请大家再思考,组织好答案。
生补充:……还显现作者渴望社会要有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表现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揭示和批判。
师拓展问: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特定年代杨绛也是“不幸的人”,但是她却眼光向外发现更不幸的人,向老王这样更弱势的人表达愧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看待自己的呢,又是如何对待“不幸的人”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可以就校园拖垃圾的老人,校园门口经常出现的乞丐、街角补鞋匠等谈谈自己是怎么对待他们的,自己以后将怎么对待他们,从而让学生获得人性美的感染和个人品质的提升。
【案例分析】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教学”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有较浓学习兴趣的文本。自主教学,笔者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变换角色,以“小老师”的身份,按照一定的准则,自主设计出教学方案,以“教”促“学”,“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王尚文语)。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介绍”:一是教师介绍设计的基本准则;二是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三是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方案的评价;四是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式;教师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方案的评价;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该设计的教学如果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习效果会更好,每人面前都有一台网络化的电脑,每人的教学设计可以即时上传,互动交流。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式
今天我们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变换一下角色,每人都来当“小老师”,设计出自己理想的教学方案,在设计中自我学习,用教的方式促进自己对课文的学习。同时按照你的设计方案组织同学学习,要学得有趣又有效。
二、教师介绍设计的基本准则
这个基本准则可以概括为“三个遵循”――
第一,遵循学科特点。语文姓“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设计时要有“语言意识”,一要学习文中语言表达了什么(如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二要学习文中语言是怎样表达的(如运用了什么形式、技巧,有什么效果)。不能设计成没有语言学习只有思想教育的“泛语文课”甚至“非语文课”的方案。
第二,遵循课文特点。一是课文《老王》在散文文体方面的共性特点,二是课文《老王》在内容方面的个性特点。设计时要参考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下(用多媒体呈现):“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单元导语”和课后思考练习题请自己直接看教材。由于本教材“单元导语”不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且有“泛语文”倾向,因此建议不照搬。
以上两个方面,在设计时基本可以通过“两特一先”的原则来简约体现: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学习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
第三,遵循设计特点。教学设计要分出先后步骤,每个步骤标上序号,取出名称,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写出自己对该内容(问题)的基本理解(解答)。
请每位同学根据以上基本准则,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开设计,争取设计得准、细、深、新。“准”是指方案设计准确体现学科特点和课文特点,符合“两特一先”的原则;“细”是指方案设计细致完整,体现设计的特点,有步骤,有名称,有内容,还有对各个内容(问题)的基本理解(解答);“深”是指方案设计的内容或自己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新”是指方案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有新意,形式能突破俗旧套路并能学得有效,内容能突破既定结论并能自圆其说。教学环节原则上不少于三个环节,不多于五个环节。
每人独立设计,时间30分钟左右。(如果时间再充裕些,可以第一节课设计,第二节课交流。)
三、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先相互传看书面的教学设计稿,然后口头补充介绍。
之后每组选派一位设计得准、细、深、新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该代表在介绍完自己的方案后,还要综合介绍本组的设计情况。
最后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介绍的过程是继续深化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一要介绍得慢,二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起思考,一起探究。
教师介绍的是原创的“课文之最教学法”的设计,具体如下――
第一步:读了课文后,你最想说的一句初读感受是什么?
自己的基本准备: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想说的一句初读感受是:老王的不幸人生让我伤感,而老王的高贵人格让我敬佩。
第二步:读了课文后,你对老王的为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请从文中引过来,并用自己的一句话评价老王的为人。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对老王的为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体现了老王心地的善良和品性的纯朴,自己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对落难的知识分子始终心怀同情和尊敬,不会有落井下石的势利之心,更不会有趁机敲诈的奸猾念头。
第三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老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特点中最突出的是什么?请你引用一句读过的古语来概括,并用自己的一句话对这句古语进行解释。
自己的基本准备:老王身上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特点中最突出的是“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即使自己生活贫困、地位卑贱,也要恪守做人的准则和道德的底线,坚守美好的节操。
第四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态度中最突出的一句话是什么?请你透过这句话,说说作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有着怎样的传统美德?如果你还能想到古代知识分子关注下层百姓的相关话语,请引用一两句。
自己的基本准备: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态度,最突出的一句话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王深深的歉疚和对自己深深的责悔。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到作者身上具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善于反思,勇于自剖;同情弱者,心存悲悯,对下层百姓充满人文关怀。这个传统美德,屈原就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则有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也有诗句:“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教师趁此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杨绛生平、轶事(略)。
教师继续总结作者特点:了解了杨绛平日的为人,再看她写的《老王》,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作者是一个富有爱心、品格高尚的知识分子。
第五步:读了课文后,你对作者描写老王肖像的语言,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是什么?请你说说这一两句话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和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对病重不治的老王在去世前一天给杨绛家送来香油和鸡蛋时的肖像描写印象最深。此时的他“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句话运用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王行将就木时的僵硬举动,写法新奇独特,特别恐怖,但也特别有震撼力,读者读了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第六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作者写老王,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你先用一句话概括,然后找出具体的例子来佐证阐释。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认为作者写老王,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没有雕琢之痕,但又是精心选材、巧妙布局。请看课文,先写老王在适应社会的能力上的“底层”――脑袋慢,晚了一步,没进集体合作社,成了一个失群落伍的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再写老王形象上的“底层”――两只眼睛,一只瞎的,另一只有病看不清,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后写老王住所的“底层”――破破落落的大院里几间塌败的小屋;接着却写老王品德上的“高层”――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却相等;“”开始后送作者丈夫钱钟书到医院看病却不肯收钱,作者一定要给他,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久病不治的他在去世前一天拖着僵直的身子给作者送来香油和鸡蛋,表达自己的谢意……强烈的对比,让人为老王不幸的人生感到怜惜,对老王高尚的人格油然起敬。而这些,都归功于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有人评论说:“杨绛写人常通过一些小事的平静似水的叙说,描摹出一个人的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钱理群、罗岗编:《野地里,听听那冷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七步:读了课文后,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说说你得到的最大启示。
自己的基本准备:读了这篇课文,我得到的最大启示是:感人的文章,不在于用语的豪壮,而在于用心的真诚。同时,阅读写人的散文,不仅要细心赏析文中的人物,还要用心品析作者本人。
四、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设计的评价
首先每人都当评价者,评价本组成员的设计;然后整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者,评价参与班级交流的其他小组的以及老师的设计。
评价语分两句话,第一句肯定优点,第二句指出不足。评价标准是四个字:准、细、深、新(见前面)。四个方面都达到的,教师给予特别的鼓励。
但如果设计方案在“细”字上不合格,只有笼统的步骤和环节的名称,没有自己具体的理解,则都评为不合格。因为只有在设计中写出自己的具体理解,才能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
五、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每人都当反思者,反思自己的设计跟同学的设计、老师的设计相比,有哪些优点值得肯定,有哪些不足需要调整。
教师最后也介绍自己的反思(只是基本预设,需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调整和生成):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就优点来说,努力体现文体特点和课文特点,在原创设计中体现了一定的深度,以“最”串起教学环节有一定的新意;就不足来说,每个环节设计得比较简单,环节名称有欠缺,环节内容还不够具体。
在江西省遂川县,每遇发生重特大案件,经常能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与刑警们一起察看现场、分析案情。他就是有着45年警龄,破获过无数大案要案,并获得过一等功臣称号的退休老警察刘尚坚老人。
今年70岁高龄的刘尚坚,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52年11月投身于公安工作,先后干过外勤、内勤、户籍警和刑侦工作,1996年9月退休后依然情系警营。
45年的警察生涯,不但让老刘积累了丰富的破案经验,而且对整个辖区的情况也了如指掌,每当县内发生重特大疑难案件,刑警大队请他出山,案件大都必破无疑。有一次,遂川县大汾镇发生了一起少女案,因现场没有留下什么线索,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经过十来天的侦察,案情还是没有多大的进展。负责案件侦破的探长肖瑞军想起了老刘,立即决定去请教他。老刘赶到刑警大队后,了解了案情,又率领刑侦人员三次勘查现场,提取指纹鉴定,开展拉网式排查。经过一周时间的走访调查取证,案子终于破获。犯罪嫌疑人王中平被逮捕的那天,直叹说“我服了你们,你们真是神探!”
做了几十年警察工作的老刘认为,作为一名公安民警,破案很重要,预防犯罪比破案更加重要。他经常去学校给学生们讲法制教育课,教育引导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守法。经他手处罚过的违法犯罪人员,他也没有嫌弃他们,每到一处总是不忘走访他们的家庭,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有一名王姓男子,曾是一个“三进宫”的惯盗,因此家中贫困不堪。1996年4月,即将退休的老刘得知他家的情况后,隔三岔五翻山越岭50多公里山路去探访他家,不时送一些衣物和钱予以接济。一次,老刘去他家时,正遇见王某的老母亲生病,已卧床五天。老刘见她喘气都非常困难,当即就背着她走了几里山路,来到公路边拦下一辆车子,把她送到医院,又帮她付了医药费。此后老刘每天都要去医院看望她,直到一周后王某的母亲病好出院。刚从外面归来的王某见到这种情景,当即跪在老刘的面前说:“我真对不起你,刘警官。要不是你,我母亲哪里还能活下来?”老刘赶紧扶起他说:“只要你能改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此后,王某一改往日的懒惰,开始安心在家干活,并在老刘的帮助和指点下,建起了果园,筑起一口鱼塘,一家生活摆脱了贫困,还被县里评为“进步积极分子”。王某说:“没有刘警官,就没我的今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与学生、教师、教材、教法相关的理念要转变,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按照自己的预设正流畅地进行,关键时刻某个学生就教学内容突然发问,而这个问题恰好自己不知道答案。回答吧,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不回答吧,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场面顿时尴尬无比。向学生承认自己不知道也许并不过分,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多少会受到影响,如何艺术性地处理这种情况呢?不久前,作为温州市第二期高中历史青年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之一,我参加
了由温州市二十二中老师组织的一堂观摩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开课老师同样也碰到了这种情形,而她巧妙的解决方法给了我不少启示。
【案例描述】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中,《权利法案》的内容及作用是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法案》的作用,开课老师选取了《权利法案》的内容并投影显示: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
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
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以上材料均出自英国《权利法案》
师:根据材料,《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又保证了议会的哪些权力?
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后,得出了以下答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和军事权;保证了议会的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权。
学生的反应正如教师预设的那样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权利法案》的作用。但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突然要求老师解释“什么是司法权”。开课老师显然不知道该怎么阐释这一概念,先是愣住,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她环视全班,微笑着询问:“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司法权’的概念,是我们在学习政治史的过程中会经常碰到的一个概念,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全班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一个男生以很小的声音回答:“老师,‘司法权’是不是指法院根据法律去审判某个罪犯的权力?”
老师赶紧抓住机会:“这位同学解释得非常具体,国会或者议会,还有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使的是立法权;而像法院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审判人们是否犯法,该如何定罪量刑,行使的是司法权。”
学生在明白“司法权”的概念后,继续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这一教学“突发事件”也就很顺利地解决了。
【案例反思】
课后,开课老师坦承自己并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司法权”这一概念,将问题抛给学生也是冒险的做法。在评课的过程中,听课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突然提问”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老师们的见解和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有以下这么几种解决方法:
1.冷处理法
所谓“冷处理法”,即课后处理的方法。先告诉提问的学生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讲清,课后再和他探讨,然后继续上课。但是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注意课下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则,一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二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的印象。
2.转移法
“冷处理法”的好处是能够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但只适合个别学生的提问,如果遇到大多数学生都有疑问的情况,用这种方法显然不恰当。这时候可以考虑用“转移法”。所谓“转移法”,即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交由其他学生回答,本文中提到的这位开课老师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另外,这种方法有时还会收到提高学生探究兴趣的意外效果。
3.实例法
所谓“实例法”,即举例说明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有些概念是非常抽象的,教师自己也许很清楚它的概念,但是在分析的时候,往往会无从说起,讲不清道不明,这时候可以考虑用“实例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积极地引导,让他们不仅能够提出问题,也能够通过讨论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