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故乡教案(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故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发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科书分析

参见92~93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欧洲环境、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从辽阔的非洲大陆向北穿过地中海,就来到了欧洲。作为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大陆,欧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2.识图练习。阅读教科书第42页最上方的文字,在世界政会图、两半球图上查找欧洲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2~43页的课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给学生。

思考:

(1)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2)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哪些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对以下问题充分展开讨论:

(1)我所熟悉的格林童话和安徒声童话中的主人公。

(2)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3)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通过阅读教科书第43页豆博士的话展开讨论,也可以就欧洲其他国家进行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有关欧洲环境、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要准备好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教学中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介绍,不要搞成地理知识介绍;只要侧重与比较简单的一般社会状况、特点就可以了。

家庭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43页“我所了解的欧洲国家。”

2.预习与探究关于俄罗斯的社会状况。

建议

对学生的“我所了解的欧洲国家”给予等级。

《故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3、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4、培养学生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的美

教学重难点

独具匠心的构思 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自读探究

1、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2、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3、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

(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4、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开启下文回忆。

5、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6、板书设计

7、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三、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四、作业

1、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一个句子。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2、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五、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

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

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

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

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

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

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故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五个生字“驯、橇、俄、玛、竖”;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铃儿响叮当》,配多媒体画面。

过渡: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会唱的小朋友随着这轻快的旋律唱起来吧!

2、交流:谁能介绍一下画面上的人物?

3、简介圣诞节。

板书:圣诞老人

4、出示§1,自由读。

5、交流:谁能用文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圣诞老人?

6、学习生字:驯鹿、雪橇

(1)正音:驯

(2)字形:撬

(3)出示画面了解词意。

7、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小组学习,要求:

(1)合作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

(2)讨论: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

(3)口头完成填空:芬兰的儿童故事大王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就住在_________,它能听到______________;芬兰还有__________;如今,圣诞老人用电脑_______________ 。

2、反馈。

(1)开火车读词语: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3)填空。

三、品读课文。

1、自由读,理解:心声。

过渡: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会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他们在信中会写些什么呢?

2、说话训练:小组交流、集体交流。过渡:小朋友我来啦!你们有什么心愿吗?赶快说给我听听吧!

3、画画、写写、说说。

4、小结:圣诞老人已经听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他一定会想办法满足大家美好的愿望。

5、指导朗读3。

过渡:圣诞老人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想去看看那神秘的极地世界吗?想读读那些描述它的充满魅力的文字吗?

6、出示课外补充资料,小组内自由阅读。

7、想像,说话训练:芬兰人还选了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为圣诞老人村。村口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圣诞老人的故乡”。当我来到圣诞老人村,________ 。

四、课外拓展。

1、交流:收集的有关节日的资料。

2、根据网址,课后查阅了解。

五、布置作业:给圣诞老人写一封信

《故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 “杨二嫂”的变化。

4、 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六、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关于故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l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xxxxxxxx的瑞士莱芒湖上,在xxxxxxxx的非洲大沙漠中,在xxxxxxxx的大海中,在xxxxxxxx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xxxxxxxx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xxx,有xxx,有xxx,有xxx,有xxx,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xxxxx之上,上下xxx,xxxxxx,而且xxxxxx,xxxxxx,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八、重点探讨:(布置课前预习)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使人联想起故乡。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九、总结文本: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十、写作实践:(可安排在课前完成)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故乡》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一。 导入

1.师: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声音)

2.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及音乐

3.师:大海美吗?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平静等等。

4. 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学习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

二。新课教学

1 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教师: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介绍作品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故乡和母亲深挚的热爱之情。

3.作者简介。

王立平(1941年—) 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曾参加大型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乐作品还有:《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话剧音乐《未来在召唤》,科学幻想广播剧 《绿色克隆马》,电影故事片《带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李大钊》等音乐。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广为 流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表现手法丰富,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4. 节奏练习

×| |×﹣ |

5 .学唱歌曲

(1)请学生跟音乐,用lu音哼曲旋律

(2)请学生跟音乐唱歌词

(3)解决附点音符的唱法:大家听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确的?

(4)歌曲处理

师问:“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讨论回答)

(“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啰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从亲却倾诉——抒发情怀——情感升华——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歌词的完美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5) 师问: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讨论回答)

师补答: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的演曲。(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

6.聆听不同版本的《大海啊,故乡》

黑鸭子版及俄语版

三。教学拓展

1.电子音乐:

即电子合成音乐,指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近年来电子音乐作品由早期的“磁带合成的音乐”逐渐过渡到“现场演奏的电子音乐”。

2.电声乐队 指以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目前比较多见的电声乐队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主要由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合成器组成。有时还加一个电子钢琴。

第二类:以电声乐队为基础,或者加进铜管乐,或者加进弦乐器,或者加进民族乐器。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大海的壮阔,感受了电声的魅力,同时还学习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真正体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希望这一段美好的时光,能带给你无限的快乐。

作业:

试为《大海啊,故乡》的前奏配上电声乐队,并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故乡》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泰国的相关文化及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歌曲表达的思乡之情,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积极参与歌曲的聆听、歌唱等音乐活动,能用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强表现、加深体验。

3、唱好弱起乐句、临时升记号,还原记号,能用舒展、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感。

二、教学重点:

用舒展、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伴唱、师生合作等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并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创造。

三、教学难点:

唱好弱起乐句,用优美有感情的歌声表达出歌曲思乡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师:老师还想以另一种方式跟同学们问好,你猜猜看,这是那个国家的问候方式?表示什么意思?(师在胸前双手合十,稍稍低头说“萨瓦迪咔”)(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同学们猜的都是我们邻邦亚洲国家。师生用泰语相互问好!)

2、学生说说对泰国的印象。

3、泰国风情介绍

师:泰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它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之上,这里有以阳光、沙滩名扬世界而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芭提雅,有被誉为“热带天堂”的普吉岛。这么一个具有热带风情的国家又被称为“黄袍佛国”,佛教是他们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因而泰国的建筑大多以佛教为出发点,华丽的雕刻,精细的壁画,金碧辉煌的装饰,反映了泰国人民对于佛教的虔诚,也体现着泰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那一尊尊或庄严肃穆、或金光耀眼的佛像,那么的沉着稳健,祥和安定,正是泰国人民心中美好愿望的象征。人们相信在佛的保佑之下,人人都能平安、祥和。泰国的这种安稳、祥和的佛教文化也渗透到了它的音乐领域中。

(二)歌曲新授:

1、歌曲第一部分教学。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泰国音乐的片段,听一听,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播放音乐片段)(学生谈感受)(老师启发:心情平静)

(2)是啊,这段音乐给老师也是同样的感受,这优美的旋律,像春天里的细雨,悄无声声息地流进心田,抚慰心灵。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好吗?你能听出来这段旋律是几拍子的吗?(播放音乐老师边划指挥图式)(4/4拍)

(3)我们结合乐谱再来聆听,这段旋律有几句乐句?你发祥这四句乐句共同的特点吗?(休止符)这四句都是弱起的乐句。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轻轻地哼唱。(老师指挥,第一拍老师拍手指示)

(4)我们一起跟琴用LV来哼唱这段旋律。(老师指导声音,最后两拍时值要足)

(5)通过哼唱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旋律音以循序级进的方式展开,音与音之间的没有很大的跨度,旋律就象涓涓细流那样平静安稳。(点出旋律线)它的节奏呢?老师哼唱提示(边分析边填空表格)

(6)这么美的音乐它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点出歌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说一说)

(7)下面老师带着这种感情来演唱一遍(老师范唱)

(8)你们能用同样的感情来唱一唱吗?(老师情感提示)

2、歌曲第二部分教学。

(1)故乡是那么美好,她让我如此的心潮澎湃!在梦中千百回地呼唤!(老师范唱)你觉得这段情绪跟上面一样吗?(激动,情感的迸发)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故乡深切的呼唤)

(2)是啊,从旋律上看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加大了,音的位置也高了,达到了全曲的最高点,他的旋律呈现出起伏的折线型。另外它的节奏开始拉宽的,后面有比较紧密,是先松后紧(填表)

(3)结合乐谱听老师弹一遍旋律,你还发现了什么音乐记号?(点击升记号,还原记号)(填表)

(4)这第二乐段旋律大跳的音程、高位置的音区、及变音记号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一种激动的、心潮澎湃的、对故乡深情的呼唤。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来唱一唱!(老师指导,两处换气提示)

(5)我们一起再唱唱最后乐句,你体验到这里面表达的感情了吗?又是在问,又是在期盼,你觉得最后一个音有结束感吗?

3、完整感受乐曲。

(1)下面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乐曲,你听到有几个部分?(播放乐曲)(有三个部分)其中哪两个部分是相同的?(一和三)这就是一个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我们可以用ABA来表示。

(2)这样的一种曲式结构在书写时威力方便,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记谱。(点出完整乐谱)对这个音乐记号还有印象吗?(出示D。C Fine)复习意思。

(3)让我们按照三段的进行,用两种不同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与表现。

1、加入伴唱。

(1)老师想跟同学们合作来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演唱歌曲,听老师是怎样跟你们配合的?(师生合作,老师加伴唱)老师在每一句的结束音后面有重复了最后三个字,(点出伴唱乐谱)听起来像(回音),那这样唱感觉好吗?(学生说感受:对故乡的思念延绵不断、情谊绵绵)

(2)听音乐伴奏同学间合作演唱,老师指挥并指导伴唱要轻一点、弱一点。

(四)音乐创造。

1、老师还想换一种方式来表现音乐。请听!(播放快速音乐)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欢快、动感)它的什么改变了?(学生自由发言:速度,力度,演奏乐器的音色,伴奏音型)它整个的风格改变了,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

2、你能用打击乐器,用自己的身势动作或更多的方式来表现吗?(学生自由表现)

3、同学们都加入打击乐器来表现了,很多同学都是从头用到尾,我们为这些乐器分个组,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加入。(老师先做示范或提示)

4、总结:通过我们刚才演唱与创造,我们发现同样的一首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回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带给我们不同的音乐感受与体验,这体现了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音乐是可创造的。

(五)拓展。

1、同样表达思乡主题的歌曲,在不同国家由于文化风情的不同又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风格特点呢?老师这儿有几首我们邻邦国家表达思乡的歌曲,想不想听一听?

2、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邻邦之一的泰国的一首歌曲,通过感受体验初步了解了泰国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友好邻邦,通过音乐领略那绚丽、迷人、独特的风情画卷,感受其真的神韵,美的风采。音乐无国界,让我的友好邻邦透过音乐传送真挚的友情,使亚洲文明灿烂而久远。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播放朗读课件)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

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

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

1.(一):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

教师小结:

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6、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作业布置:

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

板书设计: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闰土对比

二十多年后:木偶人

语文《故乡》的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式:

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

四、课堂形式:

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

(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

《故乡》教案 篇10

黄殿继

《故乡》中使用省略号的次数非常多,统计全文共有28个省略号,其中有26个用于人物语言之中。它们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闰土的话语中有14个省略号,杨二嫂的话语中有2个,其余10个在“我”、母亲和宏儿的话语中。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鲁迅先生对标点运用的独具匠心。

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中,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纵观全文闰土的语言,除了第21段,其余每句话语中都有省略号,这不能不说是鲁迅先生的精心安排。

先来看看少年闰土的语言。作者采用“我”回忆的手法来写少年闰土,其中语言描写共有第18、21、23、26、28段等5个地方,除第21段外,其余4段的结尾都有一个省略号。也许因为时隔20年,回忆起来有些模糊;也许因为年少时由于不熟悉闰土的生活而对他的话语感到新鲜却又无法全部理解,所以作者用了省略号。但作者为刻画少年闰土性格的需要而多次使用省略号却是勿庸置疑的首要原因。一般认为,这4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表示闰土说的话非常多,表现了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再来看看中年闰土的语言。20年不见的儿时伙伴相见,自然少不了一番促膝交谈。文中关于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有6个地方,闰土的这6段(句)话语中,共有10个省略号,4个在话语中间,6个在话语末尾。第1个即第60段的“老爷!……”这是刚见面时,闰土在经过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心理斗争之后,终于态度恭敬地喊出的一句话。这省略号表明闰土心里还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怎么说,他迟疑着,同时也在斗争着。由这个省略号,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饱经沧桑的中年闰土那一脸的尴尬和无奈,为他这一声“老爷”,也为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儿时的情谊。第2个即第62段末尾的省略号,是闰土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水生时说的一句话。水生怕羞,闰土便为他的失礼作解释。省略号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闰土还想补充一些话,却什么也没说出,也可以理解为闰土说了,但说得很含糊,让人听不明白。第3个省略号在第64段,很明显,应理解为闰土的话被母亲打断了。但也应深入一点想到,母亲之所以会打断闰土的话,也许是因为他讲到这里时又吞吞吐吐起来了。接下来是第66段的两个,这是闰土和母亲的对话。话语中间的一个省略号表示他说话的断断续续,话语末尾的一个应该跟第62段的那个省略号用法相同,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第69段末尾的那个省略号。第71段的4个省略号,最能表现中年闰土说话的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话语中间的停顿。这是在“我”寻问他的景况时的答话,闰土心里的苦本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可他满肚子的话也只能挤出这么几个断断续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闰土一边摇着头,一边悲苦无奈地诉说着,每说完一句,都要等很久才有下一句。他的思维已经不能很好地连接起来了,他只能慢慢地挤,到最后,什么也挤不出,便“只是摇头”。这是中年闰土说话最长的一次,也是省略号最多的地方,作者的用意,就是要表现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这与少年闰土那滔滔不绝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是话语中的省略号,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描写中,用法却不相同,但它们对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却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二嫂的话语中有2个省略号。一个是第46段“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这是杨二嫂发现“我”不认识她时说的一句话,省略号表示杨二嫂故意把语音拖长,以显示自己“抱过‘我’”的功劳,表现她为了讨好“我”而极力套近乎、拉关系的丑态。另一个在第52段中,是杨二嫂在讨不到便宜后,一边愤愤地往外走,一边絮絮地说着,但她的眼睛却在搜索着可以拿的东西。省略号表示她说到这里时已发现了猎物——母亲的一副手套,于是话便停在了这里,而她为了掩饰自己,又故意拖长了音调。这样,—个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其余1O个省略号是用在“我”母亲及宏儿的话语中,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广东省惠州市三栋中学5160 m.jiaoxuela.com 25)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0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