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骨气》 2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谈骨气》 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谈骨气》是一篇议论文,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一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本文以事实作论据的写法;二让学生理解本文严密的层次结构;三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做人个有骨气的人。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篇课文的:首先,导入课文,从骨气入手。“骨气”一词含义并非“手”“脚”之类这么实在,而是比较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对它有一个真切的领会,我从人体讲起:人体是由皮肤、肌肉、骨头、内脏等几部分组成的,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最坚硬的要数骨头,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到医院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病人有骨折的,有骨破裂、粉碎的,但绝没有变曲的。骨头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这种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这样,学生就能对“骨气”一词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便于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介绍作者与“骨气”联系起来。我在介绍作者吴晗时,除了让学生读注释外,还强调吴晗是个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动乱中,由于不肯向反动势力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文如其人,吴晗笔下的“海瑞”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有骨气的人“谈骨气”,真实感人。
再次,事实论据,加以图示。我绘制了三幅图:文天祥、“齐国人”、闻一多。先将它们卷起挂在黑板上方,讲到有关段落时依次放开,让学生读过几遍课文后,照图复述。曾有不少教师认为,议论文教学用不着图示,经过此课试验,我认为,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只要图示得当,既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印象,如再让学生复述,一举多得,获益匪浅。
第四,分析文章结构,抓住板书环节。板书是整篇文章的直观显示,设计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的板书,我抓住孟子对“骨气”诠释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淫”“移”“屈”三个同;抓住文天祥、“齐国人”、闻一多这从古到今、从丞相到平民到知识分子概括力极强的三个典型事例;抓往因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而谈及无产阶级骨气这个纲,严密的层次结构便一目了然。
第五,抓住模拟写作这个关键。我以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写得一手好文章。文章分析得透彻、精辟固然好,然而如果你的学生写不出高水平的作品,那再好的分析也只能成为夸夸其谈,纸上()谈乓。这篇文章严密的层次结构和事实论据的方法都是学生值得且可以效法的。犚虼宋胰醚?麓诵匆黄?短盖诜堋窢、《谈纪律》之类的议论文,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巩固课文,又可使课上的分析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把书本上的学问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本领。
九上语文第二单元前两篇课文是两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范畴,我们组在教研时研究决定,把议论文的常识教给学生,然后结合论文常识来学习文章。学完《敬业与乐业》后,我们发现后面的文章都不是太典型的议论文,为了巩固议论文常识,让学生学会分析、写作议论文,我们组在下一次教研时又有大胆举措,决定增学吴晗的《谈骨气》,以达到让学生会读会写议论文的目的。
决定的事就马上行动,这是宋老师的一贯作风,她先找到《谈骨气》的原文,然后印发学生。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认真、细致地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文章,收获很大。
首先,关于议论文的拟题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揭示论题,一类是揭示论点。懂得这一点,对我们拟议论文的题目很有帮助。
其次,关于议论文的结构
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参考《谈骨气》这样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这样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实用。
第三,关于论据的筛选
从《谈骨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论据的挑选是多么的精心。文天祥、齐国穷人、闻一多三个事实论据不但分别照应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句话,而且涉及古代、当今和封建士大夫、穷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但全面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第四,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时,一定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这样的论文才会详实生动,论证有力,最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谈骨气》不但有事例概述,而且有精当点评,名言引用,这就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了。如果再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就又运用了对比论证,若再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白道理,就又运用了比喻论证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论证论点,也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五,道德教育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德育性很强。讲完课文,我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请你为课文补充论据,也按孟子的三句话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来补充。”同学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有补充面对国民党反对派高官利诱而信仰不改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有补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有补充毛泽东亲自为之题词的女英雄刘胡兰的等等。尤其是补充女英雄的,论证更为严密。是啊,《谈骨气》中,吴晗列举的'事例全是男的,让人质疑是不是有骨气的都是男人,而中国的女人是否有也有骨气呢?令人打问号。更为重要的是,这补充论据的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
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论点及所运用的论据。
2.了解本文侧重运用举典型事例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
1.学会运用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区别议论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理解议论文中的摆事实与记叙中的叙事的区别。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做有骨气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
感受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思考本文的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为加深认识,可深思考:我们当前应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学习本文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议论思路及摆事实论证的方法。
2.难点: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的观点,领会作者在摘引文天祥事例时,精心剪裁的意图。
3.疑点:做错了事,不接受老师批评、教育,这是有骨气的表现吗?
4.解决办法:“重点”可以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教师设计发挥性问题来解决;“难点”和“疑点”宜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分析来完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读课文,编列结构提纲,理清文章的说理脉络。
2.精读课文片断,分析理解列举典型事例论证论点的写法。
3.畅谈:“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初知本文说理的脉络,掌握紧扣论点选取典型事例作论据的写法。
(=)整体感知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写作的一篇议论文。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们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至今天,对我们如何做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另外,作为议论文,本文在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运用上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教学过程
1.听录音范读课文。教师简介议论文“提出论点一论证论点一总结归纳”的结构特点,要求学生用耳用脑,在听读之后列提纲,理清说理的脉络,准确说出中心论点和结论,对论证论点部分,要求能说出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投影下列思考题
(1)比较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区别。(题目高度概括,提示了论述范围,看不出作者的见解;中心论点是题目的扩充,表明了作者的见解,由此展开论述。)
(2)在“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一句中,能否将“坚定不移”和“当时”这两个词语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坚定不移”就是对孟子三句话的概括,突出了“有骨气”在意志方面的特征;“当时”则扣住第3段中的“每个时代”,点明了骨气的社会性。)
(3)本文是如何紧扣中心论点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用孟子的兰句话对“有骨气”进行了解释,接着对应孟子的三句话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用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的事例论证“富贵不能淫”;用齐民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威武不能屈”。从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
(4)如何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封建时代的骨气往往同封建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在一起,有骨气的爱国者往往具有忠君的思想,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
(四)总结、扩展 ’
本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作者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民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孟子的几句话,并理解它的含义。 。
(六)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论证论点 总结结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 发扬无产阶级骨气
贫贱不能移: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宁死不屈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1.结合片断阅读分析,理解三个具体事例在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 2.联系课文分析,领会议论文中摆事实和叙文中的叙事有什么不同。
3.设计讨论题,加深对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运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这一特点,我们在前一课时已有所了解,本节课我们将具体分析领会这一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文章所选三个事例是怎样紧扣中心论点的?
2.思考:第6节“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用文天祥的事例,你认为侧重证明哪一句话?
第5段中,“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誓“为民族利益而死”,印证“威武不屈”;“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而不投降,印证“贫贱不能移”;元朝多次派人劝降,许之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印证“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为了民族利益,失败被俘,有人劝降时,他丹心不变;拘囚地牢受尽折磨时,他忠贞不屈;元朝多次作以高官厚禄时,他坚决拒绝。他的事迹全面体现了孟子三句话的精神,但作者讲文天祥的事例侧重证明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这句话。
3.讨论作者在文中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却极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i
因为三例非常巧妙、典例,具有代表性:①三个事例恰好扣住孟子的三句话,按照这三句话的先后顺序来排列,逻辑性非常强。②从时问上分,三个事例中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南宋,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期。这样举例,紧扣了第3段的论述,证明了“我国
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③三个事例中的人物,有丞相、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涉及面广,紧扣住中心论点的“我们中国人”这几个字。④三个事例都截取了三个历史人物在生死关头的突出表现,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因为这三个事例分别同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作者是按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来安排三个事例的,所以没有按时代先后安排顺序。
4.思考:议论文中摆事实论证,要叙述事件,你能结合本文谈谈,议论文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议论文中叙事的摆事实,与记叙文中的目的、方式都不同。如本文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三个事例,叙事概括简明,是为证明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服务的,目的在“以理服人”。而一般叙事性文章,如《小橘灯》等,则是叙事具体生动,用以反映文章主题,目的在以事感人。再如,写文天祥事例时,作者对文天祥不作全面介绍,因为本文旨在阐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道理,所以作者只选用了文天祥“有骨气”方面的事迹作概括介绍,其他一概略去。
5.辨析:做错了事,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这是有骨气的表现吗? ’
(解析略)
(四)总结、扩晨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作者分析说理层次清晰,举例典型,说服力强,使读者深受教益。
为进一步达到教书育人目的,可以让学生畅谈:“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
(五)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整理成文。
(六)板书设计
1.精心选择和安排事实论据。
写作特色: 2.说理层次清晰,说服力强。
《谈骨气》是吴晗先生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学生的课本,基本上人人读过,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直到现在,很多老师会用这篇文章来讲议论文的写法,我想是值得讨论一下的。
作为议论文,就要说下写作目的。我们辅导学生写作,往往忽视这一点。所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浮光掠影,不知所云。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是要针砭时弊的。就算是写个“论毅力”,其实也是在进行批评别人(或自己)的缺点。
那么《谈骨气》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时候讲“骨气”,是要让老百姓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如果再细想一步,老百姓有了骨气就行了吗?有了骨气就能不被饿死了?三年困难的原因不是老百姓没有骨气,而是决策者的重大错误。也就是说,吴晗这篇文章开错了药方,简直是在愚弄蒙骗老百姓。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原稿和选入教科书的文本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删去了第四节“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删了这一句,就是为了泯灭这篇文章的时代性,也动摇了这篇文章的结构。
从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吴晗举出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是装在“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个大口袋里面的。也就是说,吴晗不是在空洞地谈骨气,而是把骨气定义为:“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题小做”,一个大的题目,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去做文章,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吴晗的第二个例子,却不能证明 这一点。第二个例子是“不食嗟来之食”。这个例子无关于“当时进步事业”,举这个例子是不妥当的。这点是文章的重大败笔,不能不引起重视。
按照现在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要有例子,然后要论证。学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有例子,没有论证。是不是议论文一定要这样写呢?其实未必的。但是因为学生不会论证,只有例子太空洞了,所以老师不得不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论证。但是这篇文章,是没有论证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是个指导议论文写作的好例子。
当然,我们也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我们的要求改写这篇文章,也许让学生去修正名家名作,他们会有点兴趣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 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
练习测试
一、 阅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二解释文中引述孟子的话,并对下面句中加黑的词作出明确的解释:
“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文中举了哪些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四、本文主要以事实作论据,引述的事例,都用了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但又有所不同,有的先叙后议,有的夹叙夹议。请你说出这三个事例中叙议是怎样结合的?
五、用现代汉语说明下面一段文言文的意思。
六、先解释下边加黑的字,再解释词语。
1.大声疾呼
2.拍案而起
3.嗟来之食
4.留取丹心照汉青
七、下面是对孟子的三句话的译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句后的括号里打“√”
1.富贵不能淫
a.富贵了不能骄纵。( )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 )
c.富贵了不能迷惑。( )
2.贫*不能移
a.贫*不能四处流浪。( )b.贫*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c.贫*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
3.威武不能屈
a.威武的人是不会屈服的。( )b.不因为自己威武而使别人觉得懦弱。( )
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八、仔细阅读《谈骨气》一文第二、三自然段,判断这两段的段意各是什么, 在正确的语法后面打“√”。
1.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
a.评价孟子说过的那几句话。( )
b.阐明什么叫骨气。( )
c.说明大丈夫要表现出什么样的英雄气概。( )
2.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
a.指出有骨气的人是非常多的。( )
b.强调我们 祖先是有骨气的。( )
c.强调有骨气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
九、《谈骨气》一文第4—8自然段举了三个事例,能不能改为 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战国时一个穷人、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现代的闻一多)?为什么?
十、《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十一、《谈骨气》中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有什么作用?请抄出全诗并做简要解说。
练习测试之一答案
一、课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
二、淫:迷惑。移:改变志向。屈:屈服。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不因贫穷低*而改变志向,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三、文中举了三个具体事例。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事例集中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气概。
中国古代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的事例表现了中国人“贫*不能移”的骨气。
英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例是“威武不能屈”的典范,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英雄气概。
四、第一个事例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第二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议为主的写法。第三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写法。
五、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上了吃的东西,等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饿得很厉害的人用袖子挡着脸,拖拉着鞋,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黔敖用左手拿了吃的,用右手端着喝的,吆喝一声:“喂!来吃!”那个穷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以至于饿成这个样子。”随即拒绝了黔敖的施舍,终于因为不食嗟来之食而死。
六、
1.大声呼唤,引起人们的注意。疾:急。
2.拍着桌子站起来。案:桌子。
3.表示带侮辱性的施舍。嗟jiē:感汉词。
4.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上放光芒。丹:红色;丹心,指忠心。汗青:指历史书册。
七、
1.c、2.b、3.c
八、1.b、2.c
九、不能。第二自然段引用孟子的话,总提了三点:下文就应紧扣孟子的话分别举事例来论述,以体现文章的逻辑顺序。
十、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就引用孟子的话阐释了什么叫“有骨气”,为后文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他篇的纲,它贯穿于全文的始终。
十一、文章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写诗明志,慷慨就义,这就是“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引用事实论证了中心论点。全诗及解说见[相关知识库]。
一、 课题:谈骨气
二、 课型:新授课
三、 执行人: 学校 编号
四、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写法
2、 学习本文严密的层次结构
3、 学会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事例的方法
4、 认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五、 教学目标
1、 课目内容分解
课目名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谈骨气 1、用事实作论据的写法 √
2、严密的层次结构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 √
4、认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2、 具体描绘各知识点教学目标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1 理解 三个事例如何证明论点的 理解
2 理解 课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解
3 概括 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运用
4 认识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体会
六、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事实作论据的写法
难点:怎样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七、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 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有必要借助计算机,以声音和文字、音乐及故事展示课文写作的背景、论据及文章结构。
2、 媒体选用情况
知识点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使用方法
1 多媒体 展示目标 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看、记
2 多媒体 作者背景 为理解课文打基础 听、看
3 多媒体 论据 理解议论文中的论据 思、看
4 多媒体 课文结构 论据如何证明论点 思、看
八、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 简述
首先用历史上有骨气的例子引入课题,接着学生自学课文,找中心论点和论据,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然后探讨课文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重点理解课文的结构,这是一篇非常好的议论文,可作为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典范文章,因此,深入理解课文的结构对学生掌握议论文和以后学写议论文都有好处。
2、 教学结构流程图(附后)
九、 板书设计
谈骨气
讲道理 摆事实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慷慨就义
贫贱不能移 穷人不食嗟来食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宁死不屈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目标
1、掌握“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2、背诵孟子的名言。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初步学习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训练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学习写议论文。
教学设想
1、本文在思想上对青年人有积极意义,而且它是一篇体制短小、行文规范的文章,便于初中生学习。这就为结合文体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基本的教学方法应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安排三节课。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
扫清字词障碍,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激情唤志
同学们,诗人王怀让曾创作了一首长诗《中国人:不跪的人》。我现在选择其中的一段念给同学们听:
这是我们的南国,
一家外资企业的
院内一一
这一天,
外国老板
忽然暴跳如雷
喝令所有的中国工人
一律下跪一一
沉默。沉默。沉默。
不在沉默中站出!
就在沉默中下跪!
站出来了!
站出来了!
一个二十四岁的我们的
中国的小伙子
站出来一一他的头颅昂得很高
高过了
地球的头顶!他的脚跟站得很稳
稳当当
踩着地球的经纬!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
不会
给你下跪!”于是他被开除了。
同学们,这位不跪的人叫孙天帅,他在高薪和自尊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我们说孙天帅真是一位有骨气的小伙子,那么骨气的含义是什么呢?吴晗同志的《谈骨气》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介绍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一)、一般来说,读一篇文章,大致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这几个方面入手,就议论文来说,了解其内容也就是把握它的中心论点,了解其结构就是把握它的写作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其写法,就是看作者怎样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了解其语言就是看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前三方面的方法。
一读
扫清文字障碍,查字典给自己不认识的字注音,理解重点词义。
二读
学习阅读方法
问题:
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
根据这些个问题,列出简单清晰的阅读提纲。
(二)、讨论交流阅读体会
板书:
结构——写作思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解决问题
论据1:文天祥拒绝投降 做新时代有
内容——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 2:穷人拒食嗟来之食 举例子 骨气的人
论据3:闻一多勇对特务枪口
写法——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深入学习
1、深入理解历史人物与孟子的话的对应关系,明确顺序不能颠倒的原因;
2、逐层深入的论证层次;
3、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1、知识链接:我们在第三册学过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了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在第四册中,我们学过了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文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的特征。在《谈骨气》这篇课文中,作者同样举了三个例子,读一读课文中关于这三个例子的内容,由三个同学分别口述这三个例子。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口述课文中三个事例的效果。
3、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①三个事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代?各侧重于哪类矛盾斗争?上文与之相照应的话是哪几句?其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②请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三个事例。
③研读这三个事例前后的文字,看一看“骨气”这个词出现了多少次?
④与《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中国石拱桥》比较,这三个事例在本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4、反馈讨论结果。明确:三个事例发生的时代分别是南宋、“古代”和现代的;顾及了各类矛盾斗争,第一个事例侧重于民族矛盾,第二个事例侧重于社会矛盾,第三个事例侧重于阶级矛盾。与之相照应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因为如此,其顺序不能调换。“骨气”这个词在三个事例前后出现了多次,说明这三个事例与“骨气”有紧密关系。三个事例可分别概括为:文天祥拒绝投降;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由于文体不同,文中例子的作用也不同:《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事例是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品质和精神;《中国石拱桥》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本文是议论文,文中的三个事例是为了证明论点的论据。
5、讨论深化:文中的三个事例都是论据,它们分别要证明的是什么?总起来看,这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怎样的见解和主张?
6、师生共同评价讨论效果。明确:第一个论据要证明的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第二个论据要证明的是“贫贱不能移”;第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威武不能屈”。三个事例所处的时代不同,印证了课文中的“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因此,总起来看,这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见解和主张,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7、阅读经验小结: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点。《议论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找论点的方法,即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还有一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这样找论点的方法必须是建立在对文章反复阅读、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找论点也可以通过对论据的分析来反推,因为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如本文就可通过分析三个论据,逐一弄明白各个论据要证明什么,进而理出头绪,从外围向核心逼近,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种通过论据反推论点的阅读方法可以作为阅读议论文的一种思路。
二、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课文中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别是文中三个论据的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都是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的;有人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孟子的这几句话是作者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还有人认为,孟子的话在文中既充当论据,又分别是三个事实论据的论点。你的看法如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对接生活,体验情感
(1)课文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的课内外文章中,再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尽量兼顾不同的时代。
(2)在市场经济时代,“骨气”有怎样的内涵?古今“骨气”的含义是否有变化有发展?联系生活,谈谈认识和体会。
(3)古往今来,有许多有骨气的人,但也有一些丧失了骨气的人。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从他们身上我们应当汲取一些怎样的教训。
四、教学效果巩固
背诵并默写文中引用的孟子的话。
五、拓展阅读
不跪才是中国人
还记得孙天帅:
去年春天的珠海瑞进电子公司,韩国女老板以几个工人没按她的方式休息为由,喝令全厂工人下跪,一个个跪了下去,惟有一个叫孙天帅的工人坚决不跪,并质问老板:“为什么要跪?”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跪就开除!”孙天帅把胸卡往地下一扔:“开除也不跪,我是中国人!”然后愤然离去。
有一种论调:孙天帅一气之下,丢了饭碗,太不明智!
我却为孙天帅叫好。想谈两点:
1、此气可忍吗?即使“忍”也要看人家给的什么气也要看人家给的什么气。若为鸡毛蒜皮的生活小节怄气,的确不值。可现在若为“嗟来之食”而跪倒,失去的将是做人的自重和国家的尊严。这比饭碗重要多了。一气之下不吃这口饭,至少保留了自己这个全人,我看值得!何况在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国格受到侮辱时,孙天帅表现出的更是一种何等凛然的浩荡正气。这种无畏的气概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光荣传统。当年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盛赞闻一多先生的拍案而起,称他“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还有朱自清、林则徐、邓世昌……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为了不屈膝,多少人舍生忘死,令高山仰止、江水动情。孙天帅不妨此气正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2、孙天帅不明智吗?自作聪明的人总要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看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便以为此人有些傻了。在有些人眼里,雷锋、孔繁森、李素丽等不都是傻子吗?
如今又出了个孙天帅,他的凛然之举,对于当今某些患了“恐外”或“媚外”症的软骨虫来说,委实上了生动的一课。
早已“站起来”的中国人,进入了一个“不跪”的时代。然而,近些年来,在拜金主义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在酒色、金钱前面腿软了,跪倒在地。不仅仅是低下了高贵的头,还出卖了人格,出卖了尊严。在某些人眼中这是一个“有了万八千,走遍天下全不怕”的时代,神通广大的“钱斧”,击坍了那些人的精神脊梁。可人一旦跪下就很难再站起来,主人与奴才,英雄与孱头,差就差在膝盖里的那点钙。
孙天帅做了自己的主人,更是国人中的英雄。因为他懂得:不跪,才是中国人!
思考:
1、面对丢掉饭碗的威胁,孙天帅绝不向韩国女老板下跪!而另外120名工人却一个个跪了下去。这说明了什么?
答:
2、“不跪才是中国人”这个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以此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
3、文章就事论理,叙事简洁,说理透彻。这一点,对你有何启发?
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迁移写作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总分总)、论证特点(举三个例子从不 同角度论证论点)模仿写作;2、鼓励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写作。
作文题目:
中学生要珍惜青春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