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0篇】

明确目标: 篇1

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

⒉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介绍、展示敦煌魅力 篇2

A、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敦煌

B、神奇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尊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继而有所顿悟,它庄重的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是远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投影)

C、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D、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的名气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洞窟呢?幻灯: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1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E、余秋雨向我们展示的不和谐的镜头——道士塔。(板书、图书)

研读课文 篇3

A、研读第一部分

1、同学们,读课文首先要读题目,那么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僧人圆寂塔),现在老师想要问一个问题。僧人圆寂塔是那个宗教的说法?(佛教)

是的,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盛并行的两大宗教,它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而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做舍利子,一般是要见他来封存的。

2、塔的主人是谁?(王圆篆)他的身份是什么?(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吗?结果会怎样?(苦)

3、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那么我们也来看看他的照片,(照片),看文中是怎么描写他的?生读文后明确: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为畏畏缩缩的人”!

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他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

B、现在我们就来小组浏览文章的第二、三部分,让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些什么?(分两大组,讨论交流补充)

B、研读第二部分(指导: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提取主要信息)

【(1)、刷白壁画(2)、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

引读有关句子:

1、看课文。在他洒遍刷白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2、看课文。“才几下婀娜的身姿体态变成碎片,变成了泥巴”。

3、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

研读第三部分:师:王道士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文章第二部分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概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

师:是哪儿的文物?(具体到“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里的文物”)

师:同学和老师一起看课文第三部分,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那么他买给了谁?

(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

4、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物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发现,然而,在经历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真的不知道吗?那么跟着老师一起看课文P53的注释,读书要细心一点。(四万多件)

师:其实,你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老师目前看到的资料,有说五万多件,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却如此,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我们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波斯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要多。请看:(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外国文化强盗的嘴脸……)

4、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苦涩)

5、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

6、趁热打铁: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讨论)

7、同学们,现在位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些画面,你们的内心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恨)

师:是啊,其实余秋雨先生也和我们一样,他在第28节说:“我好恨”。那么,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恨谁呢?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来?

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外国强盗贪婪无耻

师:那么除了恨,是否还有其他的情感呢?(爱。爱什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师:讲得好!作者得恨源于作者的爱。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恨之切,也显示他爱之深啊!

研究探讨: 篇4

⑴怎样理解一个日本学者的说明?

明确:国外掠夺者可以掠夺走敦煌文物,但带不走敦煌文明,它的根在中国。

⑵面对日本学者的发言,中国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表达了中国专家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因为敦煌是中国的;②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情感是压抑的。

㈡归纳写作特色

明确:叙议结合

三、课文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教学过程: 篇5

一、导入新课

二、具体分析

㈠导入

⒈课文的题目是“道士塔”,而课文主要内容是写的什么?

明确:敦煌文物的流失-→罪魁王道士

⒉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并当庭宣判他们的罪行。

明确: ⑴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贱送文物、廉卖文物

⑵满清官员:放任自流、馈赠佳品、中饱私囊(重刑)

⑶国外掠夺者:欺骗、低价、大量巧取豪夺

⒊假如你是审判庭上的一个旁听者,旁听了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明确: 王道士――愚昧无知贪财(罪人小丑)【反语】

恨﹤满清官员――腐(fu)败无能渎职(民族悲剧)【对比】 〉痛惜无奈愤怒

国外掠夺者――狡猾欺诈野蛮(学者)【反语】

※ 结合练习二穿插揣摩句子的含义

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⑵…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细细刷上…憨厚地笑……达观地放…

⑶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⑷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⑸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痕。

⑹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⑺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⒋敦煌文物遭盗毁,余秋雨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的?怎样理解他的举动?

明确:a、低声哀求――“等一等”(想阻止悲剧,但无能为力)

b、拦车队,大哭一场――“难”(遗产无处安放,无助无奈)

⒌偌大的敦煌文物,竟然毁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小的道士手里,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莫大的悲哀。作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的思考是什么?

明确:寄希望于新时代的学者和爱国者。

教学过程: 篇6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⒉介绍敦煌文化。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

四、小结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第二教时

总结 篇7

同学们,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愤的心情,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着作者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凝练的几句话,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沉的理性思考。文章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下节课我再和同学们一起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字和文笔。

好!下课!

拓展延伸 篇8

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篇9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介绍余秋雨 篇10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