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案
丰台区右安门二小 周 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8课《螳螂捕蝉》。我们知道这种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新授: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评读,再指读。
2、范读,说说老师与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老师能读得有感情呢?(老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词意思:
1、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先理解课文的意思)
想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解、查字典、对照译文、读)
多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b、 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的学习。
c、小结:今天我们有学习了一种“结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齐读所掌握的五种方法。
3、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 自己练习。
(2) 指名讲故事内容。
(3)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决提出不懂的问题:
1、 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 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 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 全班交流
第一题: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
(1)学生谈。
(2)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3)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4)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5)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第二题: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在夸赞少孺子聪明、机智、勇敢、忠心爱国。
3、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
这样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三、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 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么说的?
a学生自读
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
d、全班体会读
2、指导学生对比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对比读。“敢有谏者死!”—“善哉!”
b、全班对比读。
c、师生合作对比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四、 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1、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同样是劝,方法不同,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大臣的方法可能是直接讲道理,少年的方法是巧妙劝说,让吴王自己悟出道理,由此可见这个少年正是聪明智慧。)
五、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也足见这个故事在语言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生命力和价值,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的复述。
现代语文是古代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如今大量的古代语言还存在于现代语言中,成语就是最好的证明。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学好文言文,积累大量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话说成语,激趣导入
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呢?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呢?
(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2.学生交流。(要求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并简单说说其中的道理。)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螳螂”,你们认识螳螂吗?
(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4.教师拓展:人们一提到“螳螂捕蝉”,就会想到“黄雀在后”。你们知道它的出处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多媒体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读课题、明题意、释来源,为读懂课文作了铺垫,隐含着一种较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同学们,读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样子,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指导学生造句。
3.借助插图,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填空形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再读下面这个小故事:(多媒体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体会智慧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再读课文2—11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四人一小组练习分角色品读课文,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 ,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师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预习学案】1.我会读趁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毫不介意 禀报 自由自在 螳螂 恍然大悟 诸侯2.我会填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 的故事,告诫吴王 并使吴王打消了 的念头。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4.我质疑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质疑促学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成功了?2.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不少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课堂检测】1.照样子写词语。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八字成语)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2.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螳螂捕蝉》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