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壶口瀑布》阅读答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理念
20__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的学习方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初中生个人身心发展特征,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领悟情感的提升等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总之,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读书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合作交流,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说教材
1.说教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作者是梁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是另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学习游记类的文章,通过记述作者的游览见闻,抒发作者的情思。学生阅读这类文章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本单元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词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此单元目标。
2.说学情:
认知层面: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有一定的基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这类文章除了要求学生能对生动的语言赏析外,还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八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
能力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有限,时空的距离很难理解这篇文章,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本文语言精美,文化内涵厚重让学生难以理解,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说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讲解。
知识与技能: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需要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将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本文的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在教学设计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壶口瀑布的气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语言。所以把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去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之情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梁衡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歌颂。因此,将根据文章内容,感受黄河的魄力,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养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作为本文的情感目标。
4.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需要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把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认识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因为七年级虽然学过黄河颂,但是对于时空局限及时代因素的影响,所以把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作为难点。
5.说教材处理
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针对第二段内容主要讲雨季特点,第三段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体现枯水季节的特点以及作者多角度的对壶口瀑布进行描写。第五段是过渡段由水写到石,简要提一下。第六段是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的感情,需要重点讲解。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2.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文的语言特点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根据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6个教学环节。
1.导入3min: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导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学习了《黄河颂》这篇文章,而光未然恰好在壶口瀑布写下这篇文章,可以自然的引出《壶口瀑布》这篇文章。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导入,可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
2.初读,感受写景之奇12min: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壶口瀑布和正常瀑布的区别,调动学生积极性(情景教学法:使用视频,更加直观让同学们感受到黄河枯水期的气势磅礴);进而比较雨季和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从文章结构来看,第五段从水写到石,侧面写出水的力量,点明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3.细读,欣赏表达之美10min: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分析第三段的重要句子来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活跃度,体现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实例,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进行赏析。通过反复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内容和比较教学法,通过删改换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从语言和修辞手法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此时会点明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力图达到知识与技能方面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目标。
4.深读,感悟哲理之深10min:一层层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突破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从壶口瀑布的特点磅礴雄壮,到黄河特点,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等等,到中华民族的特点,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所以黄河的特征就是中华民族的特征,黄河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民族精神。从水写到民族的高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齐读最后一段,指导朗读后,在雄壮的旋律中再读第六段,升华情感。
5.教师总结3min:联系时代以及学生实际,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黄河蕴含的勇往直前,百折不饶,无坚不摧的民族精神。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6.作业布置2min:
由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就布置了作业二,注重实践性,让同学们对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物去写一段话。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布置作业三,文章结尾的时间究竟有何含义。综合查找各种资源,得出答案。这也符合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7.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是针对文章重难点内容和文章的逻辑顺序来设计的,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由于文章的重点是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认识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所以把枯水季节第三段中的重点句子作为板书主体。文章的难点是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所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白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来体现壶口瀑布的特征的方法。
2.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 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2.简介壶口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 ,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壶口瀑布名字的由来。文章中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在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一)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1.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1.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龙槽壶口:“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大川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眼前的河水:“-----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深沟。”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三)作者为什么再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四)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想到了人——“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这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民族的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有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总结
板书:
第一次: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第二次:上游:波澜壮阔 前赴后继 勇往直前
龙槽壶口:碎成点,碎成雾 瀑布 泉、溪
眼前的河水: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 切出一道深沟
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人的情感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忍刚强、勇于反抗
河——人——中华民族的'精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梁 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抓住关键句,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无坚不摧、坚忍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重点难点】
1.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感染力,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 难点:领会文章蕴涵的对民族精神的歌颂,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
【课文提示】
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2.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借助欣赏图片和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正音正字】
驰骋chíchěng 寒噤hánjìn 雾霭wù’ǎi 推搡tuīsǎng 怒不可遏è
【初学课文】
1. 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 说起“瀑布”,你会想起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
3. 哪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
4. 朗读“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如千军万马滚滚向前……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收尽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感受壶口瀑布水势的浩大、湍急、汹涌,感受壶口瀑布带来的雄壮、勇往直前的气势。
【观看图片】
运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进一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分析】
全文写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的第2段,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
第3至5段,写再访壶口。雨季的壶口瀑布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这一次,壶口瀑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浩荡声势。初识壶口作者只敢远观,现在是近看,更为细致。第4段,描写河水的其他形态。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这里,黄河不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三个段落,分别从河床、水流、石头角度描写黄河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
通观全文,可知作者不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他在写景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第6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赞美黄河的深意。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择六题“思维训练”题作书面准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 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庄重,或猛烈,或舒坦,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
2. 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的“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
3. 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
作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结合在一起。作者认定:“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4.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在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黄河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5. 怎样理解第6段?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6. 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于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矿雄伟,壮丽浩淼——显示祖国壮丽山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这些,就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作者借景抒情,隐含着写作意图。
7.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这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又说:“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既然否定前一种说法,为什么不把它删除?
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生动地表现出来。
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还不足以表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一卷钢板出轧”作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作者故意否定前一种说法而又不删除,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8. 找一幅或一组壶口瀑布的照片,配一段诗文。
9. 写一篇读后感。
【学习小结】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习《北海的早晨》,了解新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