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幼儿们感受音乐的美好,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音乐教育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课前游戏——读RUAPO(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读,用方言读)
(生描述,师补充):舒柏特: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附近小学教师家庭。幼时在教堂唱诗班受音乐教育并任歌童,8岁随同父亲和哥哥学习提琴、钢琴14岁开始创作歌曲,16岁开始创作交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谱曲。18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
舒柏特曾在本地小学任教三年,以后失业终生。他的一生非常贫穷受进了折磨,于1828年死于伤寒病。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九部交响曲,其中很有名气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歌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他的歌流行七大洲,并且有很多首成为世界名曲。尤其是他创作的歌曲,有时一个早晨能写五、六首,并把遇见的每一件事都变成歌曲。他的歌曲常常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其中他创作的“摇篮曲”流传渗广。体现了一种舒缓安详柔美的意境。
说到了摇篮曲,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两首不同国家的“摇篮曲”,一首是舒柏特创作的,一首是我国东北民歌的,互相对比一下,歌曲在情绪、意境和音色上有什么特点?
1、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与舒柏特的“摇篮曲”的录音。
(聆听感受歌曲舒缓、安逸的情绪,安详柔美的意境;柔和甜美的音色,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
2、个别提问听后感
二、 学习新歌
1、教师范唱。(集体哼唱)
2、出示歌曲(几拍子、几段歌词)
3、个别提问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引入:关于这首歌曲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不想听?
舒柏特19岁那年,有一天他十分饥饿,下意识地走进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身无分文感到十分尴尬,他四下张望希望遇到一位熟人或朋友,可饭店里全是陌生人。当他低头失望时,忽然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克劳蒂乌斯的一首小诗,立即把这首诗谱成歌曲交给了店主,才换来一份土豆充饥,可是在他死后三十年,这首“摇篮曲”的手稿竟以四万法郎高价卖了出去。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向你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希望你们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报效祖国,报答养育你的妈妈。
4、学生视唱,教师伴奏
导言: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这首歌曲,请大家想象自己小时侯妈妈哄你入睡时的情景,心里怎么想?试着唱一唱(有表情的演唱)
5、分析歌曲,指出重点难点
6、 教师伴奏,集体有感情地演唱
根据歌曲的旋律,分成小组自编歌词。(个别小组演唱)
7、教师指挥,学生集体用口琴吹奏。
8、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歌曲的演唱与吹奏,我们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所以接下来在优美音乐声下,为自己的母亲写下一段话,来感谢母亲对你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你也可以做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妈妈。
三、教师小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草原放牧》。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草原赞歌》,表达对草原的赞美。
2.能听辨出乐曲的主题是根据《草原赞歌》的旋律改编的,能准确分辨乐曲两个部分。
3.认识琵琶,并能在音乐中分辨琵琶和双簧管的音色。
教学准备
碟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述故事。
二、欣赏音乐《草原放牧》
1.听录音。
2.学唱歌曲《草原赞歌》
(1)这是美术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草原放牧》的主题就是根据这首歌曲的旋律改编的。
(2)引导孩子们分辨歌曲调式和前两个乐句的旋律特点:调式是羽调式,结尾音是la。前两个乐句运用了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除了第一小节不同外,其他部分的旋律都是相同的。
(3)随伴奏再次演唱。
3、欣赏《草原放牧》的引子和第一部分。
4、欣赏第二部分。
5、完整欣赏
6、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老鼠和大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和谐地演唱合唱部分。
2.能与老师合作表演,用歌声和带节奏的念白“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知道《老鼠和大象》的寓意。
教学准备
碟子
教学过程
一、编创导入。
1、师按节奏读歌词片段,引导孩子们关注歌词及其节奏的特点。
2、孩子们按节奏朗读歌词,老师敲击节拍。
3、孩子们用do、re、mi、sol即兴编创一句歌词的旋律,教师先示范。
二、初听歌曲
1.教师范唱或播放歌曲,听辨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与合唱),并引导孩子们听出歌曲唱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三、学唱歌曲。
1、视唱第一乐段歌谱。
2、演唱第一乐段歌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感受乐曲中描绘鹅的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
2.引导学生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3.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中鹅的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歌曲,并边唱边演。
三、教学难点
了解休止符号和反复跳跃记号。
养成教育训练点:锻炼学生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四、教学准备
琴、多媒体、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谜语
头 戴红 帽 子,
身 穿白 袍 子,
脚 蹬红 靴 子,
唱 歌伸 脖 子。” 学生猜(谜底——鹅)
(二)讲故事
通过图片配合,讲诉唐代诗人骆宾王在7岁时创作《咏鹅》的故事。引出本首歌曲的歌词。
在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叫骆宾王。他读书很用功,也很努力,在他7岁的时候呢,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才华。7岁的小骆宾王很聪明,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他都是很积极的回答问题,而且答案回答的也很准确,经常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夸奖。有一天放学后,小骆宾王和小伙伴们相约到小河边玩耍。在河面上他们看到了一群鹅,别的小朋友看到鹅后,他们都欢呼雀跃,有的跳了起来,有的学着鹅走路时的样子,有的学着鹅的叫声,有的则伸出手指数着他们到底有多少只。小骆宾王却不同,他认真、仔细的观察了一下鹅,看到了鹅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闪动着水波,在蓝天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好看。洛宾王太喜欢了,于是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
(三)1.朗诵背诵诗歌《咏鹅》。
2.简单讲诉诗歌里面的含义内容。
大白鹅呀大白鹅,你弯曲着脖子仰天欢叫,洁白的身躯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和脚掌波动着清清的水波。
(四)1.聆听歌曲,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
2.让学生简单了解休止符和乐曲中的反复跳跃记号。
3.学唱歌曲,由老师领唱学生跟唱。
(五)边唱边演
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边唱边演《咏鹅》。
(六)拓展
欣赏其他音乐家创作的同名歌曲《咏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一、活动准备:山洞背景图、大灰熊头饰一个
◆动作建议第一句:大灰熊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第二句:小朋友轻轻的走来了。
第三句:前半句,小朋友用手轻轻摇了L下大灰熊;后半句,大灰熊站起来发怒了。
◆游戏玩法建议
1、演唱歌曲部分: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2、大灰熊发怒时(低八度音乐响起):幼儿扮演木头人,摆一个造型静止不动,"大灰熊"在其中来回走动,发现是一群木头人又回去睡觉了。
3、大灰熊睡着了,幼儿悄悄的跑回家,游戏重新开始。
4、游戏几次后,大灰熊苏醒了,和幼儿一起跳舞、游戏。
二、教学活动建议教学层次一: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歌曲的轻重,能用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
2、知道大灰熊醒来时静止不动,初步学习控制自己。
3、体会与老师、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理解歌曲
l、教师边操作幻灯片边讲述故事。
2、熟悉歌词内容,边操作幻灯片边有节律念歌词。
3、学学图片中大灰熊发怒的样子,教师引导幼儿同伴间相互学习不同的发怒造型。
4、教师念儿歌扮演小朋友,幼儿扮演大灰熊,表演大灰熊发怒的样子。
(三)动作学习
1、感知歌曲
(1)初步感知游戏,掌握小朋友走路轻轻的动作。
(2)掌握摇的动作,知道唱到"如果你去摇醒它呀"才能去摇大灰熊。
(3)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幼儿练习。最后提醒幼儿大灰熊醒来发怒时要变成木头人,创编各种"木头人造型并静止不动。
2、分角色,动作表现
(1)请一半幼儿来表演大灰熊,一半幼儿表演小朋友。
(2)交换角色进行表演,强调大灰熊醒来发怒时要变成木头人。
(四)情境游戏
1、游戏第一次山那边真的有一只大灰熊(配班教师扮演),我们去摇醒它和我们一起游戏,好吗?
2、游戏第二次大灰熊又睡着了,我们再去试一次,请它和我们一起游戏。
3、大灰熊苏醒了,和小朋友开心的跳舞。
教学层次二: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嗓音去表现歌曲的强弱及故事中的角色。
2.用身体动作自如合乐地表现歌曲的强弱轻重。
3、积极参与演唱,学会控制自己。
【活动过程】
(一)合着音乐用身体动作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1、跟着音乐看着指挥,表演故事。
2、根据教师的歌唱,表演故事。
(二)学唱歌曲《大灰熊》
1、请幼儿合着伴奏演唱歌曲,讨论分析哪个地方唱得重,哪个地方唱得轻?
2、尝试演唱,演唱发现唱到"走路轻轻"时特别轻,唱得"发怒"时特别重。
3、幼儿演唱4、提出歌唱的要求小朋友很会用身体动作来讲故事,其实我们还会用喉咙讲故事。用喉咙讲故事时就不要用太多的动作,更不能做动作忘记歌词哦。
5、请幼儿用演唱来讲故事。
(三)合着伴奏带歌唱提醒幼儿演唱时要注意轻重的地方。
教学反思:
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幼儿从动作表演中逐步引导到歌曲演唱中,动作也要逐步变小。4、及时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调整。如当幼儿还沉浸在游戏表演而没有按照歌词动作时,教师要及时纠正。最后熊发怒的动作可在念歌词最后一个字“(生)气”时用一个造型定点。还要关注到幼儿动作是否合拍,这点很重要。交流后,我们于本周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主要流程与第一课时类似:谱图引题--师幼有节奏地念歌词,并表演故事--学习歌曲的演唱--唱出歌曲的强与弱。从整个活动效果来看,进步很明显。首先教师准备充分,不但能熟练地演唱,还用钢琴录了伴奏音乐。环节的递进性明显,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紧紧跟着教师的步伐逐步从动作还原到歌曲演唱,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当然,也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幼儿的座位安排要有利于幼儿的活动;图谱的摆放可以按照乐句放成三排;最后的歌曲学习中,动作的表演成分减少得还可以彻底些;教师的范唱要富有感染力和灵气;另外,要加强幼儿对动作节奏性的把握和演唱姿势的要求
小百科:熊(英文名称:Bears):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的通称,熊平时还算温和,但是受到挑衅或遇到危险时,容易暴怒,打斗起来非常凶猛。虽然一般人把熊看做是危险的动物,但在马戏团或动物园中,却是相当受人喜爱的。分布在北半球。在南半球,除了南美洲北部外,其他地方没有它的踪迹。熊科是个大家族,可分为4属:懒熊属 、眼镜熊属、马来熊属、熊属,8种。
活动目标
1、运用不同的声势和肢体律动表现不同的音乐段落。
2、通过音乐欣赏启发幼儿分析、想象、思考、判断的能力,培养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合作能力。
3、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积极愉快,恬静柔美的情绪情感。
活动准备
1、音乐:《小树叶》、《秋天的落叶》
2、塑料袋若干
3、树叶胸饰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在《小树叶》的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
通过感受乐曲的意境美,体会小树叶由害怕变勇敢的精神,激发幼儿不害怕事物的情感。
二、欣赏音乐《秋天的落叶》,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声势和肢体律动表现不同的音乐。
(一)分段欣赏和表现树叶飘落、被雨淋、跳舞的情景。
1、欣赏A段,启发幼儿想象并表现树叶飘落
2、欣赏B段,启发幼儿想象并表现树叶和雨嬉戏的场景。
3、欣赏C段,启发幼儿想象并表现树叶转圈跳舞欢乐的样子。
4、欣赏A段 启发幼儿想象并表现树叶宁静美。
(二)完整表演落叶快乐的一天。
1、完整欣赏音乐,感受秋风细雨中树叶跳舞的情景。
2、激发幼儿用身体,大胆表现音乐。
三、在《秋天的落叶》的音乐声中退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1、美工区投放树叶、颜料等材料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2、在表演区投放能发出声音的'日常用品和有关秋天的音乐,让幼儿创造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感受音乐的神奇美。
3、在自然角投放秋天的果实,感受秋天的硕果累累,是个丰收季节。
教学内容: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蒙古族服饰、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 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课件展示:蒙族服饰)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平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骑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1.创设情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必须手段。我根据主题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2.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让学生在模仿摔跤、挤奶、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习,以及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的培养,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3.在体验民俗、节奏练习及即兴创编时都采用本课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准备。
游戏目标:
1、了解萤火虫的生活习性,激发幼儿对萤火虫的喜爱。
2、模仿萤火虫飞翔时的动作。
3、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游戏准备:萤火虫录像
游戏过程:
舞蹈:小小萤火虫1-2小节:双手手腕交叉,手背朝上放在胸前,快速摇头,小碎步。
3-4小节:动作同1-2小节,身体往左和右倾斜。
5-8小节:半脚尖压脚跟,双手上举做捏拢放开。
9-11小节:双手前伸,手指相对做个圈,碎步转一圈。
12小节:半蹲停住,头向左倒,两手指相对做小灯笼停在左脸旁。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萤火虫》,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感应歌曲短短长的乐句,幼儿通过纱巾的摆动以及其他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此曲的优美意境。在活动中,我通过游戏来满足孩子各种情感需要和发展。如:小手指变成萤火虫跟着音乐到处飞等。在整个游戏中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各种肢体动作来进行创造性表演。在这节音乐教学活动中选材方面适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萤火虫的形象孩子都很愿意去模仿。活动中孩子的参与性较以往积极,能大胆表演。在活动的设计上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大方、亲切,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