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教案【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课《登岳阳楼》教案 篇1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6.登岳阳楼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21教育网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地鉴赏诗歌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流程

【自学指导】

一、复习导入:

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坼( )乾坤( )凭轩( ) 戎马( ) 涕泗流(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 (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阳楼》选自 ,作者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 ”,他被人们称为“ ”

4、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合作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怎样的景和怎样的情?“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鉴赏品析

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

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

达 标 检 测 案

1、按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

⑵戎马关山北(戎马: )

⑶凭轩涕泗流(凭轩: )

4、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5、杜甫、范仲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抒的情有所不同,请简单加以分析。

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  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特点。

4、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重点:

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上一课时导入

二、初步感知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关于律诗和绝句

(见课后练习五)

3、背景

此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当时杜甫57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

4、熟读、背诵、了解大意

5、找出押韵的字,并指出押何韵。

6、找出对偶句,并分析其特点。

二、分析理解

※首联:

1、分析对仗。

2、上联反映了诗人怎能样的心情?下联呢?

明确:上联:心仪已久的仰慕之情

下联:如愿已偿的兴奋之情 今昔对比

3、律诗开头两句本可为必对仗,作者却破格写成一联且自然流畅,是何用意?

明确:加强“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登楼赏景,夙愿得偿的兴奋之情。

※颔联:

1、分析对仗。

2、此联主要写什么?

明确: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

3、大意?

明确:吴楚这片辽阔的原野从这里东南分割,天地万物在你的怀抱中日夜沉浮。

4、上下联各侧重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下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5、“浮”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明确: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颈联:

1、分析对仗。

2、大意?

明确: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相随。

3、主要内容?

明确:写登楼沉景而生在感慨。

分析:在宏大壮阔的洞庭湖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涉小无助,自然联想到自己艰难的处境,“无一字”,突出了孤独;“有孤舟”表现了悲苦。写湖景壮阔→叙处境凄凉,触景生情,前后对比,诗境顿时不同。这是诗人的精心构思,有意拿二者对照,前后映衬,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尾联:

1、大意?

明确:北面的关山仍然饱经战火,倚靠着楼窗远眺,我不禁涕泪交流。

2、内容?

明确:抒发诗人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感慨。

3、此联与颈联有何联系?

明确:由颈联自伤凄苦到尾联不禁感时伤世,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亲朋无一字”,作者联想到正是连年的战乱,造成音书不至前后形成对比。山河依旧,国难家愁,年老多病,壮志难酬,怎不叫人悲从中来,怆然涕下。尾联绾上结下,对拓宽诗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内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结

此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写作特点:

1、对比强烈。 2、对仗工整。 3、用字精当。 4、感情深沉。

三、巩固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

课《登岳阳楼》教案 篇4

登岳阳楼

杜甫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唐诗重情的特点,促使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而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目的。

教学背景:

1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平时上课学生都能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还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不过

相对来说,女生的基础总体上比男生要好些。不过男生的思维要比女生活跃些。

2、教材分析:

这堂课要学的内容选自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而唐诗都有重情的特点,因而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进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促使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2、 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2、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2、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三、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坼chè           涕泗tìsì

2、学生单读

3、学生齐读

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背诵:抽查背诵——齐背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4、多媒体展示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自主吟诗

2、置身诗境

3、体悟情感

4、成果展示

六、品诗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2、深入透析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炼字——景象——古人评价——情感

a、“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b、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c、古人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 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d、欣喜、孤单、漂泊、渺小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3、 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 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

4、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课《登岳阳楼》教案 篇5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上一篇:杜甫《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下一篇:最苦与最乐 资源汇集

《登岳阳楼》教案 篇6

教学步骤

初备统复备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登岳阳楼》教案 篇7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21教育网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