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最后一分钟》教案(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1、交接仪式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3、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
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1、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国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中国台湾)是的,虽然中国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我首先用风雨归程这个词语作为切入点,接着抓两个重点句的理解,然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尊雕塑的名称吗?这又是哪里的标志呢?那你们知不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的呢?(学生回答)
师:当 1997年6月30日11时59分,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深深的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所有中国人的心沸腾了,你们想知道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一起来感受那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感知全诗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是一首诗歌。也知道了这首诗歌一共有几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诗歌并听清老师的要求。
1、 自由朗读,思考
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经历了一段坎坷的路程,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请把它找出来。
2、 读“风雨归程”
师:课文读好了,并找到了概括香港回归历程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风雨归程”。这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他找得非常准确,就是“风雨归程”。(板书:风雨归程。)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这个词。
3、理解“风雨归程”
师:孩子们,你们课前收集了香港回归的资料,刚刚又初读了诗歌,谈一谈你对风雨归程的理解。(请两名学生谈)
三、品读文本,感悟诗歌
(一)直奔第三节,感受香港百年的耻辱
师:是啊,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努力香港才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孩子们在这首诗中有一节就写到了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谁能快速地找到它?
1、指名读第三节
师:你真是个眼明手快的孩子,就请你把第三节读给大家听听吧!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2、思考: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让你有一种痛心的感觉,请把它找出来。
师:划好的同学请举手,请你来说一说。是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多么令人痛心呀。
3、课件出示“那深入骨髓的伤痕——灵魂。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请两三位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读出来。
师:孩子们,谁有过手被划破的经历?疼吗?伤口有多深?那你能想象划破我们的皮肤,穿过我们的血肉,扎进我们骨髓的伤痕有多疼吗?这是谁带给我们的伤痕?又是怎样的伤痕?谁来说说?
师:说得真好,一百多年的伤,一百多年的痛,我们怎能忘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一段历史。(播放课件)
师:孩子们,当你们看完了这段资料,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指名说)
师:是啊!我们愤怒、伤心、难过。孩子们,这就是我们香港在这一百多年所承载的屈辱的历史。(板书:屈辱的历史)这百年的屈辱怎能不让人痛心和愤恨?读(学生起读)
5、谈为什么是“铸进”我们的灵魂?
师:孩子们,请看,这里有一个词——铸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谁能说说“铸”的意思?这里又是把什么熔化了?那我们把“铸进”换成“放进”,“走进”好不好?为什么呢?
师:是啊!“放进”、“走进”时间长了我们会淡忘,可“铸进”是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跟我们的身体和灵魂融为一体了。所以诗人说这铸进灵魂的伤痕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伤痕,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痕,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6、齐读第三节
师: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当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当百年的耻辱终于得雪,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热血沸腾,让我们带着愤慨、酸楚、激动和自豪来齐读第三节。(学生齐读)
(二)学习第一节,聚焦香港回归前急切的等待。
师:1997提6月30日的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师读第一节)请你们也像老师一样深情地读一读。(学生自读)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所有的中国人在等待这最后一分钟到来时的心情吗?指名说一说。
师:是啊!所有的中国人都迫切的等待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板书:迫切的等待)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香港回归时的神圣时刻。
1、自读第二节,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
师:孩子们,这全国人民迫切期待的,翘首期盼的、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来到了,请自由地读第二节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指名说一说。
2、理解“是万众欢腾——嘴唇”的意思。
师:是啊,激动,自豪,喜悦,孩子们,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来了!我们怎能不喜悦呢?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激动呢?请你们在本节中找到描写所有中国人激动和喜悦的句子,并读一读这句话。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是万——唇)请你看着大屏幕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a、为什么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请学生谈理解)
b、从这微微颤抖的嘴唇中,他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是啊!望着那冉冉起的国旗,回想香港回归所走的坎坷的路程,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想了许许多多,他们在寂静中思考,他们用那颤抖的嘴唇在说呀!孩子们,想一想:那微微颤抖的嘴唇在说些什么呢?请把它写下来。(学生书写)
C、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D、指名读第二节。
师:是啊,这千言万语最后都汇成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哪位同学激情并茂地把第二节给读出来。
3、 小结
师:这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脊梁)。这令人激动而又感人的场面将永远定格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板书:神圣的时刻)
(四)学习第四节,祝福香港美好的未来
1、“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师:最后一分钟的等待,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孩子们这里的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2、指名回答
师:是啊,在这里不仅仅指时间,也是香港一个多世纪耻辱结束的宣告,更是香港崭新未来开始的宣言!是全中国儿女对香港美好未来的祝福!(板书:美好的祝福)
3、读最后一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吧!读(课件出示“然后去奔跑——”)
4、课件展示今天的香港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断言:“香港回归经济会逐渐衰败。” 你们信吗?(学生说:不信)
师:说得对,今天的香港不仅没有“衰败”而且更富活力!
师:请看今天的香港。(课件)。
师:看了这些,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香港?(两三位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飞速发展的香港,孩子们,事实证明香港这朵紫荆花,只有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才会开得更加鲜艳、更加芬芳。
四、情感升华,总结全诗
1、齐读整首诗
师:百年的沧桑,百年的思念,经过多少代的奋斗,终于盼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孩子们,捧起你们的课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最后一分钟”,读(配上音乐)。
2、主题升华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吧!(出示课件)
师:不忘屈辱恨这是扬眉吐气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满怀激动心这是期盼已久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饱含欣喜泪这是无比幸福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放飞祝福情这是无限美好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愤恨,所有的激动,在些时此刻都化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板书:爱国情)(请全体起立)
3、总结
师: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百年的耻辱,永远也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大声地对自己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
板书:
屈辱的历史
风雨归程
爱国情
迫切的等待
神圣的时刻
美好的祝福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教材内容
《最后一分钟》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4课(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学情分析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升华这种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香港有什么了解吗?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⑴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⑵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教材简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设计理念】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景;然后交流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两次读书,方式不同,目的不同。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
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⑴ 指名读第1小节。
⑵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⑶ “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⑷ 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激动无比。)
⑸ 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⑴ 自主学习第2、3节:
(课件提示)
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
⑵ “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
① 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②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③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⑶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板书:
自豪、激动、喜悦。
⑷ 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⑴ 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⑵ 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
美好祝愿。
指名读,齐读。
五、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课件播放:
(香港回归的录像资料。)
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自豪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练习设计】
1、这些带点的字看起来那么熟悉,可有时却经常听到人们对他们错误的称呼,请你试试找出正确读音。请用“√”勾出来。
脊(jǐ jí)梁 刹(shà chà)那 颤(chàn zhàn)抖
骨髓(suǐ suí) 悄(qiāo qiǎo)然 崭(zhǎn zàn)新
硝(xiāo xuē)烟 叩(kē kòu)问
2、诵读诗歌,浓浓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溢于言表。请再一次回忆这些激情澎湃的诗句。
此刻,是午夜,又是……
所有的眼泪都是____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____。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___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____,
去迎接那新鲜的
___的、芳香的
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___……
3、香港、澳门、中国台湾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牢记国耻,激励自身。
⑴ 香港于__年__月__日,__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⑵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这里的“旧条约”是指______。
⑶ “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这句话让你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香港的屈辱历史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要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资料,并学习整理资料,从而对“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的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可能比较杂乱,这就需要教师提炼信息资源,使其在图、文、声、像下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涵咏、诵读诗歌并在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诗歌表达的情感。让“读”贯穿整堂课,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接着品读诗歌,感悟那些感情充沛的语句;然后读悟结合,研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最后以悟促写,直抒胸臆。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14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
1 / 5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1、 自主探究法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让学生自由、反复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思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为了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本篇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文中有三处关于对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的描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反复品读这几句关键语句,引发思考: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去感知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2 / 5
2、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讨论。
八、进行准备:
搜集“5·12”地震有关图片,视频。
九、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电脑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
(三)学习第一段。
(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四)、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学生交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3 / 5
(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五)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有关语言、动作描写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七)课堂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搜集“5·12”地震中其他感人的事迹讲个别人听。
4 / 5
3、写一篇读后感,抒发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十、教学反思: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同时让学生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去了解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的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5 / 5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万江洪】
〖全有感于教学中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使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部分〗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前不久,在一节研讨课上,有一位老师执教《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用课件出示了大量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详尽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及科学成果,并指名,让学生朗读。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认为,此法不妥。我也有同感。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孩子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孩子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这篇阅读课文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由于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我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从与学生的交谈中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从而加深对香港的认识与了解。接着,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1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如联系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我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4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由于刚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不久,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中国的种种罪行还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里,同学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还未消退,所以对香港能回归我们祖国妈妈的怀抱,是非常欢迎的,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在这节课上,我正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爱国因素,爱努力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发愤学习,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向前迈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五年级语文上《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兴庆区上前城小学 赵淑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使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手段。因此教学时我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小节之内以及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向学生明确: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读、评议;听朗读磁带读、找差距等,进行读的指导,达到读的目的,读中也促使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学生读的兴趣较浓。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
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爱国情怀。
反思:古诗还在积累,现代诗的熏陶几何时已了无踪影。回忆自己年轻时对诗人的崇拜,几本诗集视若珍宝,晨起背诵,路上反思,那种热情历历在目。诵诗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特别有帮助,有时感觉孩子们的语感不好,是否能多引进一些诗歌读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