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课激疑:

一天当中,太阳什么离地球最近,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远?你的依据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 盂 沧 为 孰 为 汝 知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盂、孰、汝三个字的写法)

3. 自读课文,流利朗读。

4.齐读

三、理解文意

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辩斗、其、故、以、日中、去、及、盂、则、为、沧沧凉凉、探汤、 决、孰、汝、知、

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的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 篇2

课前活动:看西藏美景,配以师的讲述。

我来自美丽西藏,大家在美丽的武汉,今天我们走到一起,相信我们可以合作得很愉快,大家有信心吗?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呀,大家知道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除了美以外还特别有趣,你看:

出示大屏幕:辛。

师:在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什么样的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生:我觉得加一个言字旁可以组成辩字。

生:加瓜可以变成瓣字。

生:加纟旁可以变成辫字。

生:加一撇也可以变成辨字。

师:真不错,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当中也有一个辨字。

师:师板书,指导辩的书写(左边的竖要写成竖撇)。

师:课题中的辩你怎么解释的?

生:我认为是争辩的意思?

生:两个小孩争辩太阳有关的信息。

师:这个辩字就是争辩什么?

生:争论太阳。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两遍课题。

师:两小儿到底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呢,昨天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你初读古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古文很难理解,看了注释以后又很好理解了。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是中国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生:初读古文后很难理解。

师:好不好读啊。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绕口,读得很不顺口。

师:不好读是吧,读不懂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收获,也为我们学习古文指明了方向。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现在听老师读,你可以画一画,注一注。

师配乐配画现范读古文。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从老师的读法中听出来什么?

生:听出来太阳很大,大如锅盖,也听出小了,小。

师:老师把大小的感觉读出来了,还有吗?

生:读出两小儿辩日时非常自信非常肯定的语气。

生:听出了孔子十分为难不能决断的样子。

生:我了解到读古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停顿的感学读出来,显得古文很有味道很诗意。

师:真不错,要读出韵味来。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你们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非常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读得很好,博得阵阵掌声)。(指导熟为汝多知乎)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给予分子他们什么呀!

鼓掌!

师:那里老师在这里要纠正一下,最后一句熟为的为在这里读为(wèi)同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的谓一个意思,表示说的意思,大家读的时候注意一下。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提出来古文不好读,现在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难点了吗?

生:我觉得读古文应该先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把字音读通这样就好读了。

生:中国有一个成语那就是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一定能把那些难读的古文读流利。

师:真不错。也就是反复读多读。那么同学们读不懂怎么办?

生:可以上网查资料。

师:还可以怎么办?

生:读不懂可以看书看注释。

生:读不懂应先自己想一下不懂词语的意思,如果还想不通,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学习。

师:你很会学习。所以说我们学习这篇古文就要做到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那么同学们你们再次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轻声读,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故事,开始吧。

学生读课文。

师:读好了,同学们,俗话说书读百遍。

生:其义自见。

师:是其义自见(现)这是一个多音字,不读见。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简述课文大意)

师:看来你把整篇文章读通了,谁能简要地说一说。

生:孔子向东游行时看见两个小孩争辩,两个小孩请他判决,他却不能。

师:非常好。孔子是谁呀,谁来说说。

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问字,拥有弟子三千。

生:我知道孔子的名字是名丘字仲尼。子是古代是有学问人的尊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你很会学习。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两小儿的。

生:孔子是在东游时看见的。

师:原文怎么说的,一起读。

生读。

师:游在这里怎么解释?

生:旅游。

师: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生:我认为是学习的意思。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孔子没有时间去旅游。

师:赞成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赞成,我认为还是旅游。

生:我觉得孔子是边游玩边学习。

师:综合了他们俩的意思,非常好。这个答案我觉得非常棒。孔子做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刚才这个同学看到了出门游玩是必不可少的,出门讲学也是应该的,所以这里的游作为游学是最确切不过的了,这是书上没有的,赶快在书上注一下。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孔子那个时候应该是周游列国,孔子学问非常大,但他并不认为是这样,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向别人学习,所以我认为这个游是学习的意思。

师:我们简称游学,综合在一起,把你的意见和同学的意见综合在一起,他在学习过程中也在游览祖国山河。如果你还有意见,我们课下在争论,好吗?

生:好。

师:为什么这里还要有一个斗字。

生:因为他们争论得很激烈,双方都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背下来吗?

生背。

师:同学们我们小伙伴之间也经常发生一些辩论,为了表明各自的观点,我们看看,两小儿各持的观点是什么?赶紧读读第二节。

生读第二节。

生:其中一个小孩子说日出时太阳开始离我们近,到了中午太阳离我们远,第二个小儿说日出时离我们远,到了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能读一读原话吗?

生读(不够通顺)

师相机指点,不要紧张,慢慢来。

师:谁再读读第二节。

生:我想先说说我的观点。

师:请你先读读,我们这个班很活啊。

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流利,但没读出个性,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生读。

师:出示课件,我们再读一下他们争辩的两个观点。

生读,师指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译一译这两句话。

生根据古文大至说出意思。

师:非常好,这里面哪一个字是距离的意思?

生:我认为第一句话去是距离的意思。

师: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读吗?

生读句子。

师:读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句子。

师:读是读通顺了,意思也懂了,但是还缺少一点儿韵味,这里的“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请大家再读一读。

生再读。

师:通过这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但知道了两小儿辩日时的观点,第一个小儿认为日始近,日中远,而另一小儿则相反,日始远,日中近(板书)。

师:同学们,既然要辩论,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下面的学习,希望自己去完成,学习三四节,看看两小儿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这次希望你们自己读懂。可以在两人小组中议一议。你读原句他来议,或者你议他读原句,可以吗?

生:可以。

两人小组互议师巡视指导个别词。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读了,现在先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句子“日初出大如车盖……凉乎。”

师:声音很洪亮,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刚才在自己读古文中,很多孩子提出什么是车盖和盘盂?看来你们都没有见过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图片师介绍。

师:现在都知道了吧,我们请人译一译。

生:说译文。

师:译得怎么样啊!

生:好。

师:两小儿在辩论的时候陈述的理由是什么,一个小儿的理由是──另一小儿的理由是──,两小儿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他们都说了一句在句式上极其相似的话,你能找到吗?

生:我觉得是这两句。(此不为……;一个小孩说……。)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看两小儿陈述句从句式上看,这两个句子都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平时我们用反问句时,有什么好处?

生:比陈述更确定的语气。

生:表达得更强烈些。

生:反问句可表达出本身的观点。

师:你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平时我们发现的确是近大远小,他们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

生:很自信。

生:理直气壮。

生:不服气。

生:意志坚定。

生:还有一股傲气。

师:怎么表现出来。

生:可以读出来。

师:你读读。

生读(台下老师鼓掌)。

师:读得真不错。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两上儿对自己的理由充满自信,老师来引读,男生读一儿,女生读一儿。

师:两小儿辩得不相上下,这时候孔先生来了,于是两小儿让孔子分一分谁对谁错。孔子能决断吗?

生:不能。

师:能判断吗?

生:不能。

师:古人中怎么说?

读指导一些字的读音。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熟怎么讲?

生:谁,哪个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智慧很多啊?

师: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却不能决意,孔子当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孔子很无奈。

生:当时非常惭愧。

师:这也应了他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师:至于太阳到底是远?

师:文章仅仅117字,让我们看出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的学习态度,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两小儿勇于探索,不耻下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要学会。

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板书】

一儿:日出近 远小近大

日中远

两小儿辩日

一儿:日出远  近热远凉

日中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3

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中”的一篇课文,它是先秦古籍《例子》中记载的一则寓言,作为民族的经典文化,可以借这篇课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关于课文的寓意,历来有不同看法,教师在提供,有关背影后,让学生在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实现“阅读教学智育结果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游”“去”“汤”及虚词“以”“也”“乎”等。

2、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以文释词,词不离句,沟通古今,提高效率。

3、通过交流,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课文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学问家,学富五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可你们却并不知道这样的大圣人也有不懂的道理,而且竟然是两个孩子正在辨论的问题,你们相信吗?那么究意是什么问题难倒了“亲爱的老师——孔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小儿辩日》。

二、感知整体之貌

4、疏通文意

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讨化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教师点拨,教师明确(略)。

三、探究深层之妙

1、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太阳离我们地球远近的问题。

2、辩论双方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

学生思考,明确:

1、了解文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寓言。

学生举例可能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等。并结合自己理解说出心目中的寓言。

教师补充介绍: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功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评价,或赞扬,或批评,或嘲讽。题旨鲜明,意味深长,其形式短小精悍,人物性格突出。

2、了解《列子》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说出。

教师补充《列子》,古代哲理寓言集。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桤人忧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方相马,歧路之举,扬布打狗,等等。宋时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字词积累

(1)字词注音辩斗(dou)孰(shu)为(wei)知(zhi)

(2)通假字

a“为”同“谓”,说b“知”同“智”,智慧

(3)古今异义

去古义:距离汤古义:热

今义:往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特殊句式

a、省略句:而日中时(去)远也。

b、判断句:而日中时近也。

甲小孩观点: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理由:早晨太阳看起来大如车盖,而中午看起来小如盘盂。

乙小孩观点:太阳刚出来的进候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理由:早晨人的感觉凉飕飕的,而中午热得像手伸进热水里。

3、孔子又怎么判定谁是谁非的?故事的结局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

4、如果我们今天联系所学知识看,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是早晨,还是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近一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远的,日出时,背影是远小、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影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难以驳倒,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

①各抒已见——话哲理

请学生结合这则寓言内容及相关背景材料谈谈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1、学生甲:我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作为道家的列子对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的嘲笑。

理由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儒道的门派之争,互相辩驳,互相瞧不起,作为道家的列子就借用两小儿之口嘲笑儒家的孔子的无知,以此取笑对方。

2、学生乙:我认为肯定学无止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学生乙围绕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知名度极高的人,尚且有懂的知识,可见学无止境,只有活到老学到老,勇于探索才能与时俱进。

3、学生丙:我认为它肯定了两小儿的好学多思的精神。

围绕两小儿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拥有自己的看法,很善于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提出了一套难以驳斥的理由,等方面进行阐述。

4、学生丁:我认为也应该从两小儿身上吸取一些教训,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

围绕着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用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来评判他们的看法都是片面的,要透过现角看本质,防止片面看问题等方面说明理由。

学生戊,学生已……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能结合寓言内容,学科知识,及相关背影材料,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县都能自圆其说,有一定的说服力。这则寓言的寓意我们的确可以从多个度度去思考,作为多向主题的文章只要立足于课文及作者的意图,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不唯一。

五、拓展延伸——作文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编《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中有这样一个习题:与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总是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完成一篇短文练笔。学生思考,写作文,教师巡视,组织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六、作业布置

古时候,有个小国向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小国的使者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三个金人中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没有发现三个小金有什么不同。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招。

大臣拿出三根稻草,分别插入金人的耳朵。结果稻草从第一个金人的另一只耳朵出来了;第二金人呢,稻草从它的嘴巴里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插进去后掉到肚子里,什么动静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因为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到过“沉默是金”这样的告诫。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被奉为圭臬的道理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家可以联想知己接触过的人和事,认真考虑一下“沉默是金”这句俗语。

请认真围绕辩论题目“沉默一定是金吗?”准备参加辩论的材料。

《两小儿辩日》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初次接触文言文,对照解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朗读并背诵全文;

2.弄清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领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教学准备

1.课文原文投影片;

2.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流程

一、放手自学,初读课文

把课文原文、课文注释、翻译和讲解科学道理的说明文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充分自学,能懂多少就懂多少。

二、谈话解题,了解文意

教师说四句话让学生分辨对错。这四句话是:

1.《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是孔子写的。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3.孔子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不能断定两小儿谁是谁非。

4.两个小孩的话都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在分辨对错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出处、作者和体裁,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辨”与“辩”两个字进行区分,了解课题的意思,了解古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三、引导质疑,互助解疑

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讲解“盂”字的字形字义。

学生提出自学中的问题。然后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小节:要把古文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化难为易。

五、导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讲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其他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提出问题,展开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日初出:早晨,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边板书边讲解“初”字: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裁衣服。买来布做成衣服,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所以这个“初”字的意思和裁衣服有关。)

“也”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 指导全班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意思:这不正是一个物体在远处时显得小而在近处时显得大吗?(这里不能理解为“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探汤”的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字古今意思不同。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

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七、导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中体会:两小儿“笑曰”的“笑”是一种什么笑?(教师用和善的语气朗读,让学生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笑?)文章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根据读文章时的感受来理解。

八、导读说明文,了解科学知识

学生朗读上课时发的讲解课文中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解决下列问题:

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2.为什么太阳早上看上去大,中午看上去小呢?

九、表演故事,融会贯通

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教师演孔子,当堂表演这个故事。

十、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小节:读课文就应该这样一句一段地读,一篇1篇地积累。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有争议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良好的学风。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理解两小儿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 文言启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文言语句以及它们的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比较,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介绍孔子,以“孔子也有难解之惑”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知的文言语句入手,为小学六年级初学文言文设置一个坡度,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以大圣人、大学问家孔子也有“疑难”设疑,让学生形成“愤悱”的思维状态,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也为第四环节理解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好铺垫。)

二、读一读 以读为本,理解文意

1、初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示范读,划好停顿,重点指导读出节奏和轻重音。学生熟读并尝试背诵。

3、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课文意思,重点理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如“汤”等词。

4、生用现代文复述故事。

(熟读成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分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复述故事是难点,须充分理解文意。)

三、辩一辩 以辩促读,自主学习

1、区别同音形近字“辩、辨、辫”。

2、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话题,分别划出他们的看法和理由。

3、分角色辩论,师读旁白,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辩论语言;分组辩论;同桌辩论,先用文言辩,再用现代文辩。

(“辩”是文眼,须先辨形析义,再以它“牵一发动全身”,活用教材,以以辩促读,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辩论中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说一说 自省自悟,启迪深思

1、出示话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2、师点拨引导,理解孔子的“不能决”是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理解两小儿喜欢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表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设计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得语言积累、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个人体验。巧妙地设计了“说”的环节,让学生在说中感悟,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发掘,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

五、查一查 跳出教材,解疑释惑

引导学生查阅图书、网络等,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现代科技知识来解答两小儿之“惑”和孔子不能决之“难”。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六、演一演 开放课堂,发展个性

你是21世纪的少年,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古代,正遇上两小儿辩日,你会怎么办?请你根据当时情景,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把讲台当作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在模拟情境中,转换角色,丰富想像,拓展思维,深化体验,让孩子们的个性在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七、写一写 超越文本,延伸拓展

给文中的两小儿和孔子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答案和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

(以写促读,在写中复述文本,入情入境,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将课堂所学内化为知识与能力,实现了超越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在畅叙当今科技发展中抒发自豪之情。)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介绍孔子,背诵一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2、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并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⑴见两小儿辩斗⑵问其故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⑷及日中则如盘盂

⑸日初出沧沧凉凉(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8)及其日中如探汤

2、一词多义:

⑴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②孰为汝多知乎为:

③化为邓林为:

⑵其①问其故其: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

③弃其杖其:

⒊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⒋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

⒌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的可贵精神。

⒎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⒏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⒐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⒑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舞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乐读趣学 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 背诵 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 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