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译文(优秀6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扁鹊见蔡桓公》译文(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1

第一课时教案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扁鹊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扁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3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课前预习:

扁鹊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扁鹊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扁鹊三、作者简介:

扁鹊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扁鹊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扁鹊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扁鹊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扁鹊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扁鹊五、串译课文。

扁鹊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扁鹊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扁鹊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扁鹊4.教师做小结。

扁鹊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扁鹊(1)同义有别

扁鹊疾:小病 病:大病

扁鹊(2)古今异义

扁鹊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扁鹊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扁鹊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扁鹊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扁鹊六 、布置作业 :

扁鹊A:课后练习二三

扁鹊B:默写本文。

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第二课时教案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扁鹊3.练笔。

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1 2。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扁鹊三、学习新课。

扁鹊1.学生朗读课文。

扁鹊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扁鹊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扁鹊归纳:按时间顺序。

扁鹊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扁鹊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扁鹊(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扁鹊讨论并归纳:

扁鹊(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扁鹊(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扁鹊(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扁鹊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扁鹊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扁鹊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扁鹊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扁鹊三、小结

扁鹊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扁鹊四、练笔

扁鹊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扁鹊抽几分班上交流。

扁鹊五、板书

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扁鹊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扁鹊六、作业

扁鹊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2.预习《狼》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2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字,就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产生了通假字。请大家把刚才的通假字划出来,1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课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一起说:(课件展示)“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师:这样更准确。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  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前说过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 :(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上课讲给同学们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3

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本文写人叙事是为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劝喻色彩,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联系实际,中心意思可以概括成:这篇文章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

5.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由可治到不可治,最后一命呜呼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否则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6.抨击讳疾忌医。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7.见微而知著,及早提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以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8.谨慎对待,避免困难。本篇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及时地谨慎对待,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则可能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4

(2003-05-24 15:35:14)

教学目标 :

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鄚 桓 腠 应 悦 熨 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 汤同烫 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 腠理 汤烫 肌肤 针石 肠胃 火齐 骨髓 司命。

2.了解作者韩非。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

(一)定向

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作者

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理解 道理

(二)自学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鄚、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 是 末年 国的公子,是 时代重要的 家。

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6.男同学齐读课文。

7.女同学齐读课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2.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1.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本文阐明的哲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讳疾忌医,害处极大,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第四题:

这道题强调的首先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防止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倾向。

1.扁鹊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有间:有一会儿工夫。

2.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见(蔡桓公)。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

3.“您的病(已经)在肌肉里,不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益:更加。应:理睬。

4.(病)在肠胃,火剂的药力能达到。齐:剂。

5.现在(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问了,是以:因此。

6.桓侯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索:寻找。

(四)答疑

找学生翻译全文,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也可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翻译,教师到学生座位上,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倘发现普遍性难点,则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译文如下: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倘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学习进度慢,这篇课文也可安排两课时,如果那样,学生翻译课文的任务就安排在第二课时来完成。

(五)自测

1.搞一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用一分钟时间,全神贯注地背课文,看谁背得多。一分钟后,全班同学齐背。一般说来,一分钟全班能背到课文的中间部分。

再来背一分钟,看能不能背下全文。一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气氛,会有将近半数的同学两分钟内背下全文。(因为已有了前面的朗读、复述、翻译做基础)

2.写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解释“汤熨、针石、火齐、司命、还走”五个词。

3.听写并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代重要的 家。

(六)自结

语文科代表总结本节课学习步骤,学生或教师补充。找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谈本文阐明了什么哲理,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1.课上没译完的同学课后在练习本上译完。

2.课后练习题尚未掌握的再做一遍,巩固背诵。

3.倘上述任务已在课上完成,则可预习《诗词五首》。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5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一、教学目标

1、文言词汇积累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形象

3.欣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4.明白故事的寓意,落实其德育目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①买椟还珠②守株待兔③自相矛盾④滥竽充数⑤郑人买履⑥狐假虎威

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处〗《韩非子·五蠹》

③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

④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

⑤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处〗《战国策·楚策一》

这些生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是谁创作的呢?他就是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的、并被称为中国人的智慧大师的——韩非子。

二、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韩非子特别喜欢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秦国臣相李斯和韩非子是同学,李斯自以为不如非。据说秦始皇看到韩非子的《五蠹》、《孤愤》,慨叹“若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今天,让我们怀着对韩非的深深敬意,学习他的别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看看这位智慧的大师又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生动故事,阐明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三、导学课文

1.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字词疏通。

见:  治:  肌肤:  悦:  我发现:可以用组词法来解释

走:  是以:      我发现:可以用迁移法来解释

还:汤:齐:      我发现:可还原本字来解释

君:复:使:      我发现;可以用同义词来解释

益:居:深:故:及:属:索:遂:我发现:结合语境来解释

3.重点语句翻译与复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课文内容理解

①课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扁鹊、蔡桓公。一共写了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关键词:居十日 桓公的病发展变化的关键词: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因此,我们得出桓公的病是每况愈下,渐入膏肓。

②治病和反治病的过程,塑造了桓公这样一个固执、骄横自信、残暴的君主形象;塑造出扁鹊这样一个医术高明热心、及时行医,机智避祸的形象。

5.文章的寓意

①韩非子只是在说“病”吗?他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桓公得的病是绝症吗?桓公必须死吗?      不是,小病变成大病: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是,性格上注定了桓公必死无疑: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批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

③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安排决定了文章的主旨指向。

四、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练习。

第二课时

形式:微型讲座

《扁鹊见蔡桓公》艺术特色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中学语文学习古文的第一篇。人们读来总是兴味盎然,百读不厌,越嚼越有味,历久不衰。这篇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其魅力不仅在于故事精彩动听,寓意深刻;而且在于其艺术手法十分精彩。现就其故事、悬念与意蕴等三方面作些简析,以供鉴赏。

故事——尺幅兴波,娓娓动听

《扁鹊见蔡桓公》全文不满200字,但却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情节,而且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起伏跌宕,曲折含蓄,意蕴隽永。作者在描述人物时不仅写了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且还写了人物的神情、内心活动。比如,蔡桓公的“不悦”等等,使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叙述故事则有始有终,情节完整有序:开端——扁鹊断病,桓公拒医;发展——再三忠告,桓公不悦;高潮——最后警告,病入膏肓;结局——扁鹊逃秦,桓公病亡。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层层铺垫,步步发展;先蓄势,后突转——扁鹊前三次见桓公为“铺垫”,这是“蓄势”;第四次见时,“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已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此乃“突转”。整个情节发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桓公之死看似意料之外,而仔细分析又全在情理之中。文章虽短小,却能尺幅兴波,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言简意丰;故事性极强,兴味盎然,让人读来觉得十分有嚼头,确实妙不可言。

悬念——波澜迭生,引人入胜

故事开篇,写“扁鹊见蔡桓公”时,扁鹊便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却一口拒“医”于千里之外,说:“寡人无疾。”这是怎么回事?扁鹊的判断正确吗?桓公何以如此断然地说“不”呢?篇首仅一个长句就别开生面地给读者设置耐人寻味的“悬念”,紧紧地吸引着你的眼球,让你欲罢不能,有种先睹为快的愿望产生。紧接着写桓公在扁鹊走后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由此可见他拒医是认为扁鹊是为表功说他有病的。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病”呢?如此一来,扁鹊还会替他治病吗?假如会,桓公又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篇古代寓言妙趣横生、摇曳多姿、韵味无穷,深受人们的青睐,历久不衰,不与开篇连连设置“悬念”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意蕴——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读了这则寓言,人们往往掩卷沉思:桓公不听忠告,讳疾忌医说明了什么?桓公之死又给了人们什么启迪呢?桓公的病从小到大,自轻转重,由表及里,最后竟酿成病入骨髓、白白地断送了性命的大祸,这里面蕴涵着些什么道理?从故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有益的经验教训呢?……故事意蕴丰厚,寓意隽永,洋溢着思辨与哲理的色彩。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所在,又是其魅力所在。

(讲座材料来源:网上转载)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6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有间:一会儿。

腠c u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对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别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

3.背景链接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讲扁鹊发现桓侯有病,多次提出要帮他治病,但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因此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有病时,已是无药可救,于是死去。这就是讳病忌医这一成语的来源。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终于病死。

三、写作方法

1.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刻画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侯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出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由此可看出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职责。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治疗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学生要学会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的写作方法。本文不到二百字可时间线索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再有,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又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故《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学生习作的范文。

四、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练习解答】

一、l、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桓侯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二、1.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2.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3.故,特意地。4.索:寻找

三、略

【类文品析】

医扁鹊见秦武王

《战国策》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②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③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④此:如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除之未必已也(已:   )

②将使耳不聪,目不明(耳不聪:   )

③扁鹊怒而投其石(投: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②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3.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4.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武王示之病”的正确语序是:武王以病示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给了扁鹊。

b.扁鹊仅从武王治病的犹豫上就得出结论:“知秦国之政”、“君一举而亡国”,未免显得过于草率、武断。

c“扁鹊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写出了扁鹊的神情态度:不愿与庸人为伍。

d.左右大臣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扁鹊却能“怒而投其石”,这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医疗水平。这一点能启发我们:艺高人胆大。

6.从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或给人的启发这一角度再自拟出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

题目:

解答:

(答案参考:1.①治愈(病消失)②耳朵听不清③丢、扔 2.①君王同聪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聪明的人一道来败坏。②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3.缺谋少断,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 4.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 5.b(提示:管窥而知全豹,扁鹊从武王对小事的处理态度、方法及过程中了解到武王的性格特点,从而推知秦国的内政,应该说很有道理。) 6.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扁鹊(  ) 桓公(  ) 腠理(  ) 还走(  ) 骨髓(  )

2、《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是     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       )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

桓侯遂死  (遂:     )

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      ,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       通      ,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       通      ,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   ,今义:   。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   ,今义:   。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   ,今义:   。

8、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9、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

11.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12.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3.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

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

14.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层:    二层:

三层: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

16.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7.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18.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9.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

三、美文赏读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0.解释上文加点字。

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镇:  )

⑵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  )

21.根据画波浪线句子写出一个成语。

22.用现代汉语正确通顺地翻译画直线的句子。

2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