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秀7篇)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

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对小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⑵ 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⑶ 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他部分

师: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象: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地移动:“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镜头寻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师: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途中见闻)

师: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语言你想记住它吗?请你练习背诵这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一两个学生试着背一背。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游玩双龙洞后,拾级而上,有游览了冰湖洞。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个洞》。本文就节选自这篇文章。

【教学后记】

1、学生预习课文后,能说清作者游览了外洞和内洞,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能找出来。

2、根据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大部分同学漏掉了金华城和孔隙。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孔隙的自然段,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体会到孔隙的特点--窄。

4、通过开展导游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2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

1.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 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 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 新课

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称赞:"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教养:

⑴ 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⑵ 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⑶ 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⑷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⑴ 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⑵ 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⑶ 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2、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4、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5、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6、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

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方法:

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

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