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娥 冤(优秀4篇)

窦 娥 冤 篇1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 、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 、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 [ 端正好 ] ,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男生给出答案,明确』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 [ 滚绣球 ] ,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1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2 、老师范读

3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㈢、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 [ 叨叨令 ] 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 [ 快活三 ] 、 [ 鲍老儿 ] ,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㈣、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同桌讨论,填表理解』: (出示小黑板,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

内容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表现

应验时间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 时间越来越长

应验地点 法场 荒野 山阳 范围越来越广

监斩官态度答应 呵斥 怒喝 态度越来越强烈

(注:框内词语作参考,留作课堂上学生填写)

问:窦娥发三桩誓愿,要表达什么呢?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是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同时表达出她的愤怒之情。窦娥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

窦娥被毁灭的过程,也是她不屈抗争的过程。

【附示板书设计】

蒙冤 时代造成窦娥悲剧

怨恨 → 悲愤→ 鸣冤(三桩誓愿)窦娥冤是时代造成

忍冤

㈤、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导演,请闭上眼睛想象设计一下:此时眼前银幕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闭眼想,张口说〗

浮云遮住了红日,寒风悲鸣在耳畔。一道寒光闪过,殷( y ā n )红的热血飞向高空,直染得丈二白练一片血红。那红呀,由下喷上,飞溅的鲜血布满了银幕。

顷刻间,大雪纷飞。雪,洁白的雪,由上而下,纷纷扬扬,飞向银幕的每一角。

一会儿,茫茫大雪便覆盖了法场,覆盖了四野,也覆盖了善良不屈的窦娥尸身。

昏暗天地间的红和白产生了多么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㈥、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暂时只应验了两桩。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能有力地说明窦娥极其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联系已有的知识来讨论。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言之有理即可)

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得以实现。《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ji è)。

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

邪恶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

㈦、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善美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 [ 一煞 ]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①官吏腐败(联系剧情:桃杌太守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告状来的要金银”,昏官后居然升官); ②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了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三、 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吧:

(出示小黑板)

贞洁敬孝,哀怨 ,雪飞六月;

争抗, 动地, 。

填空参考词:①感天②刚烈③悲愤④亢旱三年⑤不屈⑥血溅白练

四、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读《窦娥冤》,感受到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震撼。

五、课堂练习 (出示小黑板)

1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 ②苌弘化碧 ③六月飞雪 ④亢旱三年

a .①邹衍 ②苌弘 ③燕惠王 ④东海孝妇

b .①邹衍 ②庄周 ③燕惠王 ④窦娥

c .①杜宇 ②苌弘 ③邹衍 ④东海孝妇

d .①杜宇 ②庄周 ③邹衍 ④窦娥

2 、学生快速完成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 p4-5 页“巩固练习”中第 2 、 3 小题。

第 三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所学:

1 、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c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a .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 .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 .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 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2 .齐读《滚绣球》后,听读回答:

[ 滚绣球 ] 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③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①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① [ 滚绣球 ] 是( 2 分)( a )

a 词牌 b 宫调 c 曲目 d 曲牌

②解释文中加点词( 4 分)

a 、合: 应该 b 、糊突:混淆 c 、错勘:错误地判断 d 、怎生: 怎么

③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3 分)( d )

a .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 .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 .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 .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 .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 .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由此,能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 .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

明确: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4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地抗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5 、窦娥发三桩誓愿与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三、比较拓展:进一步了解窦娥性格。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白宝箱》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本文的窦娥面对不幸时的反应:

1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2 、杜十娘:知道自己“中道见弃”她没有流泪没有痛不欲生,而是冷静的可怕,先冷笑后是赞出此计者是英雄。而后很早起身挑灯梳洗。杜十娘的“修饰”是彻底绝望后,用美进行报复,进行惩罚,也是与这个罪恶世界决绝的最后宣告。

3 、祥林嫂:略

4 、窦娥:略

四、研究阅读: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阅读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看出窦娥那出自一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的话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五、背诵几支曲子“端正好”“滚绣球”。

第 四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写作练习与朗读评析:

1 、动笔写( 25 分钟):用 600 字左右的篇幅将《窦娥冤》第三折改写为一个故事并讲给同桌听,看谁改写的故事既精练又生动。

2 、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评析( 10 分钟)。

3 、没有完成写作的,用自习时间完成,并借鉴课堂上所读他人的作文而修改。

三、完成《第二课堂》关于本课的练习题。

窦 娥 冤 篇2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关汉卿和他生活的时代��������� ����������2、掌握元杂剧的相关常识��������� 能力目标:1、通过深入品读文本,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内心世界,并且理解作品创作的深层含义。 ������������������� 2、通过诵读法,品味关汉卿元杂剧的语言特色������������������� 3、运用对比和分析法,理解文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情感目标:同情窦娥的遭遇,同情她不幸的一生。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投影展示粤剧《窦娥冤》的图片)这就是被后人高度评价为:“中国杂剧第一戏”的《窦娥冤》。王国维对其的评价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这部剧的作者就是元代杂剧大师——关汉卿。�看看幻灯片,酝酿情感,批文入情。二、了解作者1、请同学们所说你了解到的关汉卿(文化常识)2、“我”眼中的关汉卿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狂狷不羁,傲然独立。“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是个饱学之士,从他的作品中一再的提及易、诗、书,春秋、周礼、礼记、四书等经书并加以诠释可知。而其戏剧作品的主角又多取材自历史人物与事迹,亦可知他对历史典故是熟悉的。饱读诗书的关汉卿一生却没有走上仕途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他的狂放不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要从他生活的时代说起。关汉卿生活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代社会,尚武轻文,等级森严。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被压在最底层;职业分十级,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在元朝之前,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走上自己的仕途之路,所以那时的读书人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可到了元代,朝廷取消了科举考试,这样读书人没有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沉沦于娼、丐之间的汉族文人,关汉卿一生漂泊,穷愁潦倒。为了自己的生存,同时又可以有一个展现自己的方式,所以许多的读书人结交了当时同样地位低下的戏剧人,开始写剧本。甚至还亲自到排练现场做导演,粉墨登场做演员。他和当时的演员珠帘秀等关系很好,还创立过“戏曲协会”,这个成就在文人中间算是“成功人士”因为很多文人还靠写字作画来乞讨生活。他不向命运屈服,考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戏剧的舞台上画上了辉煌的一笔。号已斋(一作一斋)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另三位元曲大家及代表作品马致远《汉宫秋》——悲剧、白朴《墙头马上》——爱情剧、郑光祖《倩女离魂》——爱情剧)�三、杂剧知识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可以堪称是元杂剧的典范,全剧由“四折一楔子”构成。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折”既是一个音乐单元,又是一个情节段落、叙事单元。一折戏,由同韵同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而一部杂剧的四大套曲又与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相呼应。“楔子”则是四折正戏之外的过场戏,主要起联系剧情的作用,其位置灵活,并不一定置于剧首。元杂剧采用角色化的叙事话语形式。�“角色”是表征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善恶、美丑、忠奸、贤愚等特点的人物类型,演员既代表某个“人物”,又代表某类“角色”。如男女主角分别称为“正末”与“正旦”,一般都是正面人物。对人物的“角色”定位包含着作家对人生、人性的褒贬评判。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如粗暴勇猛的人物。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卜是“娘”的简写)、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邦老(盗匪)等、洁郎(和尚)等角色。元杂剧采用一人主唱的表演方式,一折戏的一套曲子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由正旦主唱的戏叫“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学生依据发的材料进行比照,了解相应的名词。并做好笔记。四、理清情节师:本剧就是“旦本”由女主角——窦娥主唱的。下面请同学回顾一下楔子和前三折的故事情节。楔子:人物——蔡婆婆、窦天章、端云蔡婆婆和8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比较有钱,职业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婆婆。穷酸书生窦天章因为进京赶考所以两年前借了蔡婆婆的钱,连本代利40两因子没有能力偿还。所以就决定将自己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婆抵债。端云3岁死了母亲,生的漂亮、性情善良,很讨蔡婆婆喜欢。于是将端云收养,将来做自己的儿媳妇。并且给他改名叫作窦娥。还额外给了窦天章10两因子作为应考用的盘缠。窦天章很是感激。第一折:人物——蔡婆婆、窦娥、张驴儿父子、赛卢医(元剧中对庸医及卖药人的讽刺性的通称。春秋时名医扁鹊是卢国人,故有“卢医”、“卢扁”之称,此处“赛”是反语。)蔡婆婆去问赛讨债,赛无力偿还就想出了一个杀人灭口的主义。正巧被张驴儿父子撞见,蔡婆婆才幸免遇难。赛医害怕再生事端,于是放弃了行医到农村卖老鼠药去了。蔡婆婆十分感激,并且在无意中说出了自己家的情况。张驴儿父子遂生歹念——威逼蔡婆婆和窦娥与他们父子俩成亲,如果不答应就勒死蔡婆婆。无奈之下蔡婆婆将他父子二人带入家中,和窦娥说明缘由后并没有得到窦娥的同情,反而被窦娥骂了一顿。张驴儿得妻心切,于是想要通过毒死蔡婆婆独占窦娥。于是到了赛卢医那里买来了毒药。一开始赛卢医不肯给,后来被张驴儿威胁说如果不给就将他预谋害蔡婆婆的事情揭穿。有一天,蔡婆婆想喝羊肠汤,张驴儿见机会来了,待窦娥熬好后将毒药放入其中。美成想蔡婆婆闻到味道说很恶心,就让与张驴儿的父亲吃掉了。张驴儿恶人先告状将窦娥告上衙门,审案的官人不辨是非,收了张驴儿的钱财就匆忙判案。结果一桩冤案诞生了。第三折:人物——窦娥、蔡婆婆、监斩官、刽子手等�同学看课文提示对于前三折的概述。五、深入文本(第一场)1、师: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这一部分又是由几个场面组成的呢?2、下面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个场面——押赴刑场,体会一下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蔡婆婆、舞台说明及科介)3、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正宫·端正好】、【滚绣球】这两段,体会窦娥讲了几层意思?“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4、字词疏通:(串讲)动地惊天(“动”、“惊”使动用法)朝暮(名作状 从早到晚)合:应该(“粉蝶如知合断魂”、“文章合为事而著”)顺水推船: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这里指“天地”和人间的丑恶官吏一样也是怕硬欺软,颠倒黑白。师:窦娥认为人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握,体现的是对鬼神的信赖、信仰。但是现实却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造千年”,天地怎么也会这样黑白颠倒呢?这是窦娥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窦娥对天地是由信仰——怀疑——痛斥)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同学分角色朗读,其它同学对照课文认真研读。��一层: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二层:窦娥痛斥“主宰人间命运”“主持公正”的天地没有原则,颠倒黑白。�(第二场)1、师:如果说第一部分两曲如急风骤雨般酣畅淋漓的话,那么到了第二部分,主人公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从中找出能够体现窦娥性格特征的语句。2、提问:读【快活三】、【鲍老儿】思考为什么窦娥一再重复死了之后要给她烧纸钱、吃凉浆呢?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明确:这也可以看作是安慰婆婆的遗嘱。窦娥生前心系他人,死后也没有奢望,心灵是多么的美好。激起了人们对她的深切同情。“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表现了窦娥对婆婆的孝顺。“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表现了窦娥的善良。��(第三场)1、提问:窦娥在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愿?善良的窦娥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无头誓愿呢?师:“血溅白练”:古人是非常重视“血”的。血缘关系,血统等词语的产生,民族间禁止通婚等保持血统纯洁的方式都可以证明“血”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窦娥认为这个世界无比黑暗,她不想让自己最圣洁的血被尘世的土地污染。“要一领净席”的“净”,“等我窦娥站立”的“站立”,“又要丈二白练”的“白”。鲜血都溅洒在白练上,表明窦娥的纯洁无暇,活着的时候没人给自己做主,死了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正所谓非常之冤必有异象,窦娥让人们由这些异象而明白自己是冤枉的。“六月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我窦娥遭受的冲天的冤屈,定会感动得上天滚出雪花,用这雪花掩盖了我的尸首”。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滚”,让我们分明感受到,那雪花冰花分明就是老天因窦娥之冤而感动的流泪,以飞雪的形式显现出来,飞雪葬身,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死亦高洁的高尚品质。因此我们说六月飞雪,天无言而以行示之,非常之冤必有天象。“亢旱三年”天子无道,上天罚之。是诉诸朝廷和天子,希望其察民情而纠恶官,使百姓不受冤枉。窦娥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罚朝廷和天子,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2、提问:在第一场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指斥,而到了三桩誓愿这儿,窦娥又寄希望于天地。这前后两种形象是否矛盾呢?(讨论)师:中国古人相信,“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品格,因而也是公正无私的。(皇帝被奉为天子,正是为了突出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是秉承天的意志统御天下。就连农民起义也常伪造一部天书,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以证明揭竿造反天然合理。)另外,天人虽然合一,但是,“天”又是超越于“人”�的,它能够主宰“人”。所以人们如果有什么怨气都会“哭天抢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得很透彻:“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从人的自然性角度来说,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巨大苦难时,总是本能地、不由自主地呼唤天地、父母。)一旦有需求最终只能乞求上天帮助自己实现愿望。然而一旦人间出现不公,出现冤狱,则可祈求上天以消除不公,平反冤狱。如果冤屈不获平反,就会对“天”便生疑问。这种对“天”的既信且疑、既敬又畏的态度使主人公窦娥的世界观产生了矛盾。“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个誓愿。第一桩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感动天上。第三桩������ 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从情感上说,三桩誓愿的提出与断然否定天地的公正性也不矛盾,痛骂天地鬼神表达的是对污浊社会的愤慨,要求天地做出反常的气象是向现实世界提出警示,两者都是为了警醒世人,讨还公道。��六、品味语言提问: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你能找出最有特色的语句吗?师: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炼优美,浅显而见深邃。这和关汉卿深入百姓当中,积累民众中的俚语、俗语是分不开的。并且这些语言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另外课文中的曲、白配合得也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景,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七、巧妙用典师:典故,顾名恩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 《窦娥冤》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单是课文节选部分即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等典故,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在知晓典故的实际所指的基础上,才能求得对作者意图和情感态度的把握,当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提问:窦娥为什么会在临刑前想到这些古代的人物?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窦娥此时怎样的内心世界?(提示: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怎样的?典故中的人物与窦娥的遭遇有什么共性?)(学生举例)师:典故中的人物无论是明君还是忠臣还是贤媳,他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主人,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用典,往往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窦娥与这些人物作比是为了强调自己所蒙受冤情之深。运用这些典故是使抒情更加强烈而且不空洞。�窦娥(贤媳)、苌弘(贤臣)、望帝(贤主)一组,三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贤而蒙冤;再看窦娥与邹衍,二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忠(贞)而被谤;窦娥、东海孝妇两者的共性更为显著,她们都是孝而被诛。他们都拥有“善”与“孝”这些本为世人所颂扬的传统美德,可是,恰恰是这些美德,却最终成了置她们于死地的“罪魁”。八、文本拓展1、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第四折当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XX年以提刑肃政廉访的身份出场,有一天晚上在看卷宗的时候似乎看到了窦娥的鬼影,这时房间里的灯忽明忽暗。再看看原来压在下面的卷宗被翻到了上面。这是窦娥现身了,向父亲诉说了自己的冤情。窦天章刚开始听后非常气愤,说道:“我当初将你嫁入他家,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今三从四德全无,却犯了十恶大罪(十恶者,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与内乱。犯者罪在不赦。)又连累我的清明。后来又听了案件的细节之后,决定还窦娥一个清白。最后,由窦娥的鬼神再次出现,正义得到了伸张。张驴儿毒杀亲爹,霸占寡妇,判处凌迟,钉上木驴,挖120刀致死(古代极刑,迟,缓慢的意思。就是一点一点挖人身上的肉,最终处死)赛卢医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毒药,致伤人命。永远充军。2、师:虽然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平反,但是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九、结束语师:关汉卿的《窦娥冤》带给我们文学上的享受,XX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同样没有忘记这位戏剧老人。关汉卿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50周年、从事戏剧创作750周年的特殊年份,同时这一年也是我们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奥运年。在政协会上来自农工民主党的李汉秋委员建议:让关汉卿助“人文奥运”一臂之力。应该展示以他为突出代表的元大都文化和中国戏曲文化,这将是“人文奥运”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

窦 娥 冤 篇3

一、阅读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2.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 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7.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8.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7.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9.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10.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有关参考资料

1.《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1988年6月版。

2.《中国文学史》游国思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版。

3.再析的结构艺术宋绍发《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7期。

窦 娥 冤 篇4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 1 2 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