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整理的《马说》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教案 篇1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的第四篇。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

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作者及其说的文体特点。

2、读懂文章,领会本文词、句的含义。

3、诵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

2、力争当堂成诵,加深对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学习时数】

(应用一个半课时完成)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成语接力游戏: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给同学们上课,可我觉得我们之间是不陌生的,因为我们在同一个校园里已经生活了快两年了。在座的许多同学跟我有过交往,给我留下过很好的印象。所以希望大家放轻松些,我们先来做个成语游戏: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逐个写马字成语,每人只限两个,每组一次只能有1人在台上写。多者为胜。

2、说说

马说即说马,是谈谈马的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 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种问题的观点;写法上十分灵活 ,跟现代的 杂文相似。

3、作者简介。

二、 听录音、 试读

(每个学生都要记到笔记或书上)

1、请划出重要字词音形。(正音、正字)

2、请找出疑难句子。 (会读注意停顿、语气)

听完录音即全班齐读,找出误音和节奏的错误。

A、食字的读音 粟石的读音

B、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C、节奏: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三、学习探究 串通文章

1、读第一段完成

⑴ 找出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同位探究解决。(先个人读同桌讨论,最后解决不了的集体解决)

请同学翻译演板──重要词句:

辱──辱没 骈──一同、一起 奴隶:指仆役

不以千里称也

⑵ 内容点拨

提问1:第一段文字提出了什么观点?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决定作用。

提问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将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齐读第一段。鼓励一些同学试背

2、学习第二段

⑴ 重要词句

能:①能够 ②能力 ③能够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 提问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 提问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罪魁是谁?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怎样的? 饲马者(无知)──愤恨不满

⑷ 女生齐读第二段。男生齐读

3、自学第三段(主要由学生完成)

(1)找出重要字词。

策:①用鞭子打 ②鞭子 ③方法,正确的方法。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2) 哪些句子揭示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3) 本段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马也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的中心。

1、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即人才。

3、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恨的心情。

由文中每段尾的也的语气就可以看出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4、提问:你是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吗?

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有诗为证: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五、背诵全文(3~5分钟)

课堂延伸能力培养

1、假设你是文中的千里马,请你对饲马者说几名话?(假如你是文中的饲马者看了这篇文章后你想说点什么?)

2、课外思考:从本文看来,人才的埋没是必然的,当今社会也不例外,那作为有知识、有才干的你,将如何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全文感情:(感慨悲歌)无限痛惜──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马说》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

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词,能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

而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可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 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 古 马鞭子 今 常指“政策、决策”

(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 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 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

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检测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10、《马说》一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个人才?

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设置此问题是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

马说教案 篇4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解释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3、学习知识构建,建立完善的复习体系。

复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课文,解释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难点:

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复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构建教学的各个环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句子朗读节奏,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诵读品味法通过现代议论文教学解读文章内涵。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构建思维能力,链接思维能力。

一、走进文本,一马当先(课前投入)

1、考试内容文言文阅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2、知识结构构建,知识脉络以不同题型为载体构建

题例示范:

(1)《马说》作者,唐代。和他同代的另一位唐宋八大家是。

(2)根据你对文章中实词、虚词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成语:

如临大敌为所欲为寝食不安民以食为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夸夸其谈其味无穷一孔之见、一丘之貉、

(3)对照句子中而字用法,把下列成语中而字用法归类,分别填入下列括号内。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脱口而出三思而后行随遇而安不胫而走望而生畏似是而非拭目而待三过其门而不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梳理学过的文言文,给下列字建立使用小档案

说安见策知得道之其以

教师示例:A执策而临之韩愈《马说》《韩愈文选》

策B策之不以其道

C策勋十二转郭茂倩《木兰诗》 《乐府诗集》

D束手无策

A不以千里称也

以B策之不以其道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D故以怪之矣司马迁《史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马说》反思

在我校的新秀课竞赛活动中,我选择了《马说》和学生进行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说学得快乐,我的心情也有几分的舒畅。

第一,采用以刘翔和他的教练的关系导入,引出课题《马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导语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第二,在课文的朗读上,从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读“可以说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第三,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所以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很主动、很积极,讨论也很热烈,我也不是清闲地旁观学生的学习,而是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状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他们学习,如何鼓励他们更积极地思考,更热情地探索,充分展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这也可以说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的时候,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精选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板书设计〗

全文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奴隶人(食马者) 不知马 害了马

(辛辣嘲讽) (愤怒谴责)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 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精选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篇6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 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二、自读作业(同前)

三、讨论重要内容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详细内容均见前自读教案。

四、作业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马说》难句解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译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隶人的手侮辱着。

2、食之不能尽其材

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