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雨霖铃》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重点探究 篇1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综合领悟 篇2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篇4

(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3离愁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愁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确:愁绪——像浩渺无际烟波般的绵长,像沉沉傍晚云雾般的浓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阔辽远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4从离愁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请学生举出有关酒、杨柳、月的名句,并展示相关例子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触动离愁的几个景物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凄凉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世界?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 篇5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

明确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苍茫、秋雨初过,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八、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注意:词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帐饮”“无绪”“竟”“凝噎”“念”“去去”“堪”“经年”“便”“纵”等可以随机讲解。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 篇6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词描写离别愁思的思想感情。

2.体会这首词的细腻委婉的婉约派的词风。

二、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这首词长于铺叙的特点以及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的特色。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二、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注释:

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暮霭:(ǎi)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沉。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经年:一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四、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课文(下阕);诗歌比较;总结;迁移训练。

一、鉴赏下阕: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二、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四、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五。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 篇7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柳永、李清照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体会这两首词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师继续渗透词的学法指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明确: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再请学生试读

3、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5、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情景交融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明确:“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明确:(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恍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明确: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拓展

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1、诗词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从两词中找出各自的"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比较(从内容、特点等去考虑)

A景语(景物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凄美

大江、乱石、惊涛、雪浪壮美

B情语(情态、情事)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缠绵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却敌豪迈

C情感清秋离别之苦凄凉壮志难酬之恨悲愤

2、区别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

苏学士问其幕僚:“我词比柳词何如?”幕僚擅讴,对曰:“柳词须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词当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婉约词派豪放词派

题材:A多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题材。

B抒情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

写法:A尚贵含蓄,语言精丽、清新,严格遵守音律。

B直抒胸臆,语言流利畅达。

境界:A蕴藉雅正,情思曲折而真切B雄奇阔大,豪迈奔放

《赤壁怀古》实写:赤壁形胜早生华发虚实相济

虚写:火烧曹营雄姿英发(宾主相衬)

3、这两首词都有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分析这两个名句,说说它们的好处。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词句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景物的凄清、寂寥,正好烘托出人物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因此,这两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耐人寻味,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4、小结:"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七。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八、导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请同学们猜猜看,这其中我最钦佩的会是谁?

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夺目!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九、整体诵读,整体感知。

1、然后全班齐背(学生已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

2、整体赏析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十、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

1、这是词里的哪一句?

明确:最末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关键句、主旨句。这一“愁”字算得上此词的词眼。

2、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3、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明确;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人):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梧桐、细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_温庭筠《更漏子》)

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4、这首词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别,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起床后的情状。

明确:依次写及动作、结果、感受,词人尚未从梦中走出,含有双重的哀愁!(寻寻觅觅——词人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与末句呼应)

5、此词开篇就见愁,结尾又点愁,可见愁绪满溢于全词的字里行间。除了我们刚才提及的词句外,还有哪些词句彰显了词人的愁绪?

明确:最难将息——难熬啊!

独自怎生得黑——痛苦愁绝如不能捱至天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愁之少来写愁之多,可谓别出心裁。

总结:同学们,我们整天嘻嘻哈哈不识愁滋味,难得李清照把这愁情描述得如此刻骨铭心,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痛苦、绝望、寂寞、至愁的心,而这份愁又体现了多少人的苦痛。也许正是因为词人把深藏心底的那份愁情推向了极至,也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十一、写愁名句集锦: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问题:以上五句均用夸张的________来形容愁。(填一修辞手法)

明确:这些优美诗句运用夸张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董解元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到了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多美的诗句啊!

好了,同学们。诗啊,是要用心来读的。

十二、最后送大家两句话: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声声慢

李清照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感悟

学古诗词贵在诵读。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经常只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而已,达不到离别时伤心动魄的程度。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

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欲语未先流。”(〈〈五陵春〉〉)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情感的高潮:悲伤、凄楚、痛苦。

3、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别后想象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如何诵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秋正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万顷波涛万顷愁。”

孤独、迷茫、痛苦、无奈。]

[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

“千古丽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1)联系特定的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感受典型意象蕴涵的情感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清秋的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诗人寓景于情,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3)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诗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全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副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合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丽句。

凄凉、冷落、优美、凄情与丽景的统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乐景写哀。以喜衬悲,欲扬先抑。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照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倍沉痛楚。

声音有意无意扬起,读出对比。

三幅画面之间有何联系?

三幅画离分别时刻越来越久,越来越远,画面由凄凉到凄丽再到美景,表示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无论将来多么顺利,离愁和相思都不会因此而减少。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从个别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实为宕开一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冷落清秋之节的离别更是令人难以忍受,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归纳艺术手法:

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

(1)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

(3)虚实相济,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四、总结

1、自由朗读,再次体验词人情感。

2、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别前——勾勒环境

板书: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导入新课 篇9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总结 篇10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幻灯9:【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

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