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语文教案(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 碰响发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没想到碰 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 待遇 吹竽 鼓腮帮 捂着 装腔作势

齐缗王 继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自读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练习写字:

掩 盗 零 滥 竽 装 腔 势

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导入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讲成语故事开始,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想象揠苗人的心理、神态,通过模仿揠苗的动作体会辛苦,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2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共18人,男生6人,女生12人,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我班学生总体学习基础扎实,但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学生发言积极,但若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发言则很少。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整体朗读水平一般,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要加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指导,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培养使学生的阅读整体水平得以提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将“听”、“说”整合起来,从听中学读、读中学写。

教材介绍:本文介绍绿色千岛湖的形成与美景,揭示一个道理,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创造绿色奇迹。教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千岛湖的形成,理解综合工程及水上森林的作用,了解人们为千岛湖的绿,所做出的努力。感受千岛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体会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们保护自然,遏制水土流失,使岛更绿水更清。从而突破文章主题“绿色”及单元主题“家园的呼唤”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千岛湖的美景与它的形成,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突破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千岛湖的自然美,通过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的认识来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随黄传惕一起去绿色千岛湖看看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你知道为什么叫“千岛湖”吗?(有1078个岛屿)

你读书真细心。

2.那为什么又称它为“绿色千岛湖”?(板书:水绿岛翠山青)

3.水、岛、山都是绿的,当然要叫绿色千岛湖。那如果说水绿、岛绿、山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中国的语言真丰富)

4.这个句子读起来也是很有韵味的,齐读句子:“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

5.现在,你一定想快点了解千岛湖吧!来打开书,先来看看作者在欣赏了千岛湖之后,是怎样评价它的?(指导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话,全文的中心句画下来: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6.(课件出示中心句)在作者眼中,千岛湖是——(引读)是——(引导学生读完)诗,大家都读过,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7.作者把千岛湖比作一首诗,说明千岛湖——很美!

8.什么是奇迹?奇迹,你见过吗?

9.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千岛湖呢?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先浏览课文,看看哪几段重点介绍了千岛湖的美?哪几段介绍千岛湖是个奇迹?(1-7、8-10)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1-7自然段,一手扶书,一手握笔,边读边找看看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

第1自然段:

学生读第1自然段的第3句话,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那里有山、有岛屿、有森林,自然美景尽在其中;显示大自然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体会了西湖的美,千岛湖竟然比西湖还要美!)还从哪里能看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

桂花岛:(不仅眼前看到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鼻子里还闻着花香,真让人——心旷神怡,美!

猴岛、五龙岛、清心岛:(出示相应的图片,教师引导进一步理解。)

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这些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使千岛湖显得生机勃勃!

岛上的动物与人相处的怎样?(板书:和谐)和谐就是美,美就是和谐!

梅花鹿和人们合影留念,人与动物真是和谐相处啊!

3.这里的岛屿,有的因动物知名,有的因花树著称,各有特色,可是环绕在这些岛屿周围的湖水中确有一个共同的景观——“鱼跃千岛湖”。谁来读一读第7自然段?

4.指名朗读。

5.这里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真是物产丰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是——富庶。(板书:富庶)

6.想看看这个优美富庶的地方吗?请欣赏。(教师放课件)

7.配乐欣赏,教师相机介绍。

8.教师小结:千岛湖真是一首优美的诗,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赞美千岛湖吧!从1-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由练习朗读。

9.谁想用你的朗读带我们再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千岛湖。

10.指名读1-7自然段。(读得太美了!)

11.这么美的千岛湖在作者眼中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8-10自然段,看看千岛湖奇在哪?边读边画下相关的句子。

12.学生反馈:

第8自然段:

原来一片光秃秃的山地,三十几年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确实是个——奇迹!

千岛湖是个水库,是个人工湖,这是你预料中的吗?

相当于3184个西湖的水容量。

水上森林:能在水里泡200天也不会淹死。

建设千岛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们的科研人员都克服了!人类在改造环境方面显示了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力量。

第9自然段:

你找的是第9自然段,这段中有一句概括了全段的意思,是哪一句?(画出第一句:新安江水电站是一项综合工程)

你能快速找出有几方面作用?哪4方面?(发电、灌溉、航运、养殖)

你找的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课件:出示分号)

一项工程有这么多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确实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一个人工创造的奇迹!

这项工程是人类在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吗?(不是)(点:和谐)

13.了解了千岛湖后,你能想想作者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个绿色奇迹吗?(板书:绿色)

还记得《枫叶如丹》中的句子吗?“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14.教师小结:我们的开拓者建造了这么美的千岛湖,这里到处有跳跃欢快的生命,人与自然相处的如此和谐,在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多少希望啊!所以千岛湖是一个——(引读: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15.正因为千岛湖的这些魅力,所以作者要这样评价千岛湖,(引读:)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16.是啊!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课件出示句子:)大自然造福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只要我们与自然保持和谐,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奇迹!

17.现在你希望给什么东西冠以绿色名称?(你们的愿望多么美好啊!)

只要人类共同携手,就一定能建造出一个绿色家园!

板书设计:

水绿 岛翠 山青

绿色千岛湖 诗 奇迹

优美 富庶 和谐

教学资料:千岛湖图片及课件资料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3

《九色鹿》

教学目的:

1、 在阅读过程中认识“鹿”、“颜”、“湖”、“感”、“激”、“性”、“宫”、“愤”、“危”等9个 生词,描写“感”、“激”“性”、 “危”等5个生词,积累词语“颜色”、“感激”、“性命”、“寻找”、“危险”、“忘恩负义”、“又气又愤”等7个新词语。

2、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漏字,读通句子。

3、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故事大意

4、 懂得为人要讲诚信,决不能做背信弃义之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里迎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照片)——九色鹿(板书)。同学 们有没有觉得这只鹿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鹿不一样?

2、 学生交流:我们平时见到的鹿只有一种颜色——黄色的,而这只鹿的毛有九种颜色。

3、 出示: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

师:一只鹿有九种颜色,这是一只多么神奇的鹿呀!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它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 的话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 出示填空: 森林里住着一头九色鹿。他的毛有 ,它的角像 。 有一天,湖里漂来一个人,它赶快 。 可那个人为了 ,出卖了九色鹿。九色鹿不见了,而那个人 。

3、 学生交流

4、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现在,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进入九色鹿的世界,看看到底发 生了什么事情呢?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 师:森林里住着一头九色鹿。它头上的两只角非常的与众不同,像雪花一样白。 请同学们用:他的 像 。

2、学生交流: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 她的皮肤像雪花一样白。/ 他的眼睛像月亮一样明亮。/ 他的头发像芝麻一样黑„„

3、学习生字:鹿:半包围结构广字头;颜,左右结构页字旁,提醒同学左边是三个撇;湖,左中右结构三点水,因为湖里面盛满了水,所以是三点水。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二节,注意九色鹿和那个人不同的语气。师出示九色鹿和那个人的话,指导朗读。

5、学习生字:感激:解释: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时候你们会感激他人或是受到别人的感激)性:左右结构竖心旁,提醒同学分辨女字旁的姓。(板书:性命/姓名)

6、师:九色鹿将那个人成功地救了起来,只让那个人保守秘密就离开了。那故事是不是到这儿就结束了呢?请小朋友们看课文的第三、四、五、六小节,我们一起来看看后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指名分段朗读)

(1)师:有一天,国王贴皇榜寻找九色鹿,如果谁能找到九色鹿,就赏他很多很多金子。这时候,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呢?他有没有遵守当初的约定保守秘密呢? 出示:那个人 ,因为。

(2)学生交流:那个人没有遵守约定而且带着国王去森林找九色鹿,因为他想得到国王赏赐的金子。

(3)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你是他,你又会怎么做呢?

(4)学生交流:忘恩负义(解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不守信用),见利忘义(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师板书)

(5)师:国王他们在湖边果真发现了九色鹿。当九色鹿看到那个人的时候,它会是什么心情呢?

(6)学生交流:(板书:气愤极了) 词语解释:生气愤恨。(请同学想想它的近义词:愤怒/气愤/生气/愤怒/愤恨)

(7)出示九色鹿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要求感情到位。

(8)师:国王听到九色鹿居然开口说话了,认为这是一只神鹿。可是,这只神鹿突然之间不见了,国王那时候是又气又恨,就把那个人扔进了湖里。可见,那个忘恩负义的人最后也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9)学习生字:宫:上中下结构宝盖头,注意宝盖头下面是两个一大一小的口; 危险:解释:艰危险恶,不安全。谓有可能导致灾难或失败。(反义词: 安全)

三、课外拓展,训练语言

1、师:现在,九色鹿的故事讲完了。如果你们是九色鹿,你们会对那个忘恩负义的人说什 么呢?

2、学生交流:做人不能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要做个诚实守信用的人。

四、总结

老师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不要像那忘恩负义的人一样,见利忘义,不遵守约定,而要说到做到,守信用。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孔乙己》拓展练习

一、 (20xx?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9分)

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3分)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

《孔乙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5

《医生的心思》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13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2、 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 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说说平时是怎么看病的?

2. 怎样与医生交谈的?

3. 医生在听病人讲病情的时候表情怎么样?

4. 你是否知道医生在想什么?

5. 出示课题,质疑:这位医生是谁?什么叫心思?他的心思是什么?

二、读课文,解决疑问

1、 读后解疑

2、 这位医生是—— 学习生字“德”

3、 读课文第一节。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思”,划出描写医生心思的语句。学生读后找,找后交流。

4、 联系上下文理解“络绎不绝”

5、 医生的心思并不被病人所理解,大多数病人都是怎么做的?

6、 有一位特殊的病人让格里辛格难忘,请读课文§2—14。体会这是怎样的一位病人。

7、 自读。

8、 同桌互读。

9、 师生配合读

10、读课文第14小节。

医生为什么不收女病人的费用?体会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2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十分喜爱。拜谒:拜访、拜见。 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尸骸:尸骨。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戕害: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②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③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拔刀自刎”――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

(4)“大骂气绝而死”――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

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