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教案【优秀2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关于勾股定理教案 1

《垂径定理》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也是全章的基础之一,在整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后研究圆与其他图形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基础,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整节书的重点及难点。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的轴对称性,二是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开始以赵州桥的问题引入课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习有目标,圆的轴对称性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根据轴对称性进一步研究圆中相等的弦,弧得出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利用此定理再去解决赵州桥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不是孤立存在的。

2.在数学教学中,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很重要的,而我在课堂上,尤其是知识点的联系方面的引导词,结论的表述,更加需要再努力钻研。今后我将在这方面下工夫,在去听其他数学老师的课时,要注意其他老师在知识点同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句。

3在教案设计方面,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准确。有点前松后紧。前面在复习的部分应该加些关于勾股定理的计算的题目,使学生在后面解直角三角形时能够更加快,更熟练;在多媒体中,题目的梯度设计虽然很好但时间紧练习题量太小。

4,其实这节课还有个作图思想要灌输给学生,即教学生如果见到弦心距,弦,那么直接连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如果就是只知道一条弦的题目,就要连弦心距都要作出来,应加强两种题目的训练。.

通过反思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问题给了我一个今后的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数学思考

1、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解决问题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四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二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孕新,引入课题

问题:

(1)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① a=3,b=4

② a=2.5,b=6

③ a=4,b=7.5

(3) 分别以上述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动手实践,检验推测

1、把准备好的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绳子,按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摆放成一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实践性预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并帮助指导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古埃及和我国古代大禹治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

2、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平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三探索归纳,证明猜想

问题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与以3 cm4 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

满足

,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3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尝试运用,熟悉定理

问题

1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2)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特别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能否熟练地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类比模仿,巩固新知

1、练习:练习题13.

2、思考:习题18.2第5题。

部分学生演板,剩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结梳理,内化新知

六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作业:

(1)必做题:习题18.2第1题(2)(4)和第3题;

(2)选做题:习题18.2第46题。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问题,导入新课

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图看幻灯片)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发现:SA+SB=SC

引申到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75px和100px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我国汉代的数学家赵爽指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下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

通过位移的形式幻灯片展示

总结:勾股世界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在这本书中的另一处,还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

1945年,人们在研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的一块数学泥板时,惊讶地发现上面竟然刻有15组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其年代远在商高之前。

相传二千多年前,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了勾股定理,因此在国外人们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⑷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2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化简可证。

课后习题

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如图,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

⑵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____________;

⑶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_____________ ;

⑷三边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

3.△ABC的三边a、b、c,若满足,则_______ =90°;则∠B是 _____角; 若满足,则∠B是 ______角。

证明勾股定理的优秀教案 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用验证法发现直角三角形中存在的边的关系。

2、掌握定理证明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和分析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变化对第三边的影响,总结出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基本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以及化归的思想,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发现并证明勾股定理。

2、难点:图形面积的转化。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三、教学手段 :

利用计算机辅助面积转化的探求。

四、课时安排:

本课题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设想:

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式,数、形”等不同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略)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在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

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剪刀和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连体正方形纸片。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活动2 观察特例→发现新知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活动3 深入探究→交流归纳 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4 拼图验证→加深理解 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

活动5 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活动6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 回顾、反思、交流。

活动7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巩固、发展提高。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3.难点的突破方法: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为学生搭好台阶,扫清障碍.

⑴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⑵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⑶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

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⑷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

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

解略.

本题意图在于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⑴注意命题证明的格式,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写已知求证.

⑵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⑶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⑷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⑸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证明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3(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1,b=2n,c=n2+1(n>1)

求证:∠C=90°.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⑵要证∠C=90°,只要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并且c边最大.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明a2+b2=c2即可.

⑶由于a2+b2=(n2-1)2+(2n)2=n4+2n2+1,c2=(n2+1)2= n4+2n2+1,从而a2+b2=c2,故命题获证.

本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勾股定理的优秀教案 7

一。说教材

本课时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第14章第二节内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对勾股定理的应用之一。 勾股定理是我国古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勾股定理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它的逆定理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属于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也是判定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练习,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勾股定理有关计算,深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探讨,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正确使用。 教学关键:在现实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确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后,再应用勾股定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置如下: 一。回顾问: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授课例1.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它的高AB等于4厘米,底面周长等于20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C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是多少?(课本P57图14.2.1)

①学生取出自制圆柱,尝试从A点到C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路线。思考:那条路线最短? ②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C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得对吗? ③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C点处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在自制的圆柱侧面上寻找最短路线;提醒学生将圆柱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兴趣高涨,气氛异常的活跃,他们发现蚂蚁从A点往上爬到B点后顺着直径爬向C点爬行的路线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发现了这种爬法是正确的,但是课本上是顺着侧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诉学生:“课本中的圆柱体是没有上盖的”。只有这样课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确的。例2.(课本P58图14.2.3) 思路点拨:厂门的宽度是足够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当卡车位于厂门正中间时其高度是否小于CH,点D在离厂门中线0.8米处,且CD⊥AB, 与地面交于H,寻找出Rt△OCD,运用勾股定理求出

2.3m

CD= = =0.6,CH=0.6+2.3=2.9>2.5可见卡车能顺利通过 .详细解题过程看课本 引导学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课堂小练 1.课本P58练习第1,2题。 2.探究: 一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四。小结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紧紧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透勾股定理的具体应用,那样就能很轻松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0习题14.2第1,2,3题。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研究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勾股定理与它的逆定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性质与判定之间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

3. 完善了知识结构,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已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而且本班学生比较上进,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已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与辨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起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填空(记作1.1.1 A);

第二张:问题串(记作1.1.1 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1.1.1 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1.1.1 A)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来说,判断它们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对于直角三角形呢?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证明勾股定理的优秀教案 10

一、《标准》要求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究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各种探究法方法及其内在联系,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内容及简单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求解三角形中相关的边长(只限于常用的数);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与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据传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公元前580-490年左右),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面是由许多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图案,黑白相间,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恍然大悟地站了起来,大笑着跑回去了,原来,他发现了地砖上的三个正方形存在某种数学关系。

那么黑白相间的地砖上的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勾股定理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勾股定理现约有5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在中国,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玄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在西方,最早提出并证明此定理的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

别名: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

2 1(1)、动手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

刻度尺量出AB的长。 (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能观察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看不出来的话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活动。

4.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的猜想关系还成立吗?

二、新知传授

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因为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bc。 22

23

勾股定理的一些变式:

2a2c2b2,b2c2a2, cab2ab.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实际采用的是图形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关系相互转化进行证明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方法一:如图(3)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所以。

(这个方法叫加菲尔德证法。加菲尔德在证出此结论5年后,成为美国第20任总统,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总统证法”。)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图(1)中

,所以

.

这是加菲尔德证法变式

4 如果将大正方形边长为c的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切开,则回到了加菲尔德证 法。相反,若将上图中两个梯形拼在一起,就变为了此证明方法。

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加上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即:

方法三: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图(2)中

,所以

.

(这个方法是以前一个叫赵爽的人对这个图做出的描述,所以这个图又叫赵爽弦图,用现代的数学语言描述就是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面积加上四个三角形的面积。)

那么勾股定理到底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勾股定理的作用

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长,求第三边; 2. 用于解决带有平方关系的证明问题; 3. 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面积计算; 4.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类型

一、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

1、在△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5 (1)若a=5,b=12,求c; (2)若c=26,b=24,求a.

【思路点拨】利用勾股定理a2b2c2来求未知边长。

解:(1)因为△ABC中,∠C=90°,a2b2c2,a=5,b=12,所以c2a2b25212225144169.所以c=13.

(2)因为△ABC中,∠C=90°,a2b2c2,c=26,b=24,所以a2c2b2262242676576100.所以a=10.

练习1

△ABC,AC=6,BC=8,当AB=________时,∠C=90°

2.在△ABC中,A900,则下列式子中不成立的是() A.BC2AB2AC

2B.AC2BC2-AB2 B.

AB2BC2AC2

D.AB2AC2BC2

3.在△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已知b=6,c=10,求a;

(2)已知a:c3:5,b=32,求a、c.

【答案】

解:(1)∵ ∠C=90°,b=6,c=10,

∴ acb10664, ∴ a=8. (2)设a3k,c5k,

∵ ∠C=90°,b=32, ∴ abc.

222(3k)32(5k)即。 22222222解得k=8.

∴ a3k3824,c5k5840.

类型

二、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证明

2、(2015•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

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种多样,下面是教材中介绍的一种拼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先做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然后按图1的方法将它们摆成正方形。

由图1可以得到(a+b)=4×222

2,

整理,得a+2ab+b=2ab+c.

222所以a+b=c.

如果把图1中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摆成图2所示的正方形,请你参照上述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由图2可以得到

, 整理,得

, 所以

.

【答案与解析】

证明:∵S大正方形=c2,S大正方形=4S△+S小正方形=4×ab+(b﹣a)2,

7 ∴c2=4×ab+(b﹣a)2, 整理,得

2ab+b2﹣2ab+a2=c2, ∴c2=a2+b2. 故答案是:41ab(b-a)2c2;2ab+b2﹣2ab+a2=c2;a2+b2=c2. 2

练习2 如图,在△ABC中,∠C=90°,D为BC边的中点,DE⊥AB于E,则AE2-BE2等于( )

A.AC2

B.BD2

C.BC2

D.DE2

【答案】连接AD构造直角三角形,得

,选A.

类型

三、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线段长

3、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中,已知AD=8,折叠纸片使AB边与对角线AC重合,点B落在点F 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的长为( )

A.3 B.4 C.5 D.6

【答案】D; 【解析】

解:设AB=x,则AF=x,

∵ △ABE折叠后的图形为△AFE, ∴ △ABE≌△AFE.BE=EF, EC=BC-BE=8-3=5, 在Rt△EFC中,

由勾股定理解得FC=4,

8 22在Rt△ABC中,x8x4,解得x6.

2类型

四、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面积计算

4、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

)

A.6

B.5

C.11

D.16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察了全等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由b是正方形,可求△ABC≌△CDE.由勾股定理可求b的面积=a的面积+c的面积。 【答案】D

【解析】

解:∵∠ACB+∠ECD=90°,∠DEC+∠ECD=90°, ∴∠ACB=∠DEC, 在△ABC和△CDE中,

∵ABCCDEACBDECACCE

∴△ABC≌△CDE ∴BC=DE ∵ABBCAC ∴ABDEAC

∴b的面积为5+11=16,故选D.

练习4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出若干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最大正方形①的面积,尝试给出两种以上的方案。

9 22222

24.如图,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所有四边形都是正方形,已知S1=4,S2=9,S3=8,S4=10,则S=(

)

A.25 B.31 C.32 D.40

【答案】解:如图,由题意得: AB2=S1+S2=13, AC2=S3+S4=18,

∴BC2=AB2+AC2=31, ∴S=BC2=31, 故选B.

类型

五、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有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门,如果把竹竿竖放就比门高出1尺,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已知门宽4尺,求竹竿高与门高。

【思路点拨】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可知,竹竿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长,可与门的宽和高构成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求出门高。

10

【答案与解析】

解:设门高为x尺,则竹竿长为(x+1)尺,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x2+42=(x+1)2,即x2+16=x2+2x+1, 解得:x=7.5,

竹竿高=7.5+1=8.5(尺)

答:门高7.5尺,竹竿高8.5尺。

练习5

如图,某储藏室入口的截面是一个半径为1.2m的半圆形,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2m,1m,0.8m的箱子能放进储藏室吗?

5.如图所示,一旗杆在离地面5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底部12m处,则旗杆折断前有多高?

【答案】

解:因为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所以∠C=90°,BC=5m,AC=12m, ∴

ABBC222AC52122169 .∴

AB13(m).

BC+AB=5+13=18(m).

旗杆折断前的高度为18m.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11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

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2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13

1、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在运用勾股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如下三点:

(1)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只对直角三角形适用,而不适用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注意分清斜边和直角边,避免盲目代入公式致错;

(3)注意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可求第三边长.即c2=a2+b2,a2=c2-b2,b2=c2-a2.

2.学会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

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于图形的面积来验证,依据是对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面积不变的原理.

如,利用四个如图1所示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拼出如图2所示的三个图形.

请读者证明.

如上图示,在图(1)中,利用图1边长为a,b,c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则图2(1)中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a),面积为(b-a)2,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4×ab=2ab.

由图(1)可知,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的面积,即c2=(b-a)2+2ab,则a2+b2=c2问题得证.

请同学们自己证明图(2)、(3).

3.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

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的问题转化为化长为无理数的线段长问题.第一步:利用勾股定理拆分出哪两条线段长的平方和等于所画线段(斜边)长的平方,注意一般其中一条线段的长是整数;第二步:以数轴原点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顶点,构造直角三角形;第三步:以数轴原点圆心,以斜�

二、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学习内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学习形式: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学习结果:学生能够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并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1)图中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1)学习特点: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的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2)学习习惯:八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和实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学习交往特点: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但部分同学还是羞于表现但又渴望得到肯定。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校园网√

因特网

手机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宁夏教育云平台

(9)其他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

五、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他

2、学习情境设计

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课堂氛围,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引导学生对新课程内容进行探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自主观察

图片

课件

观察图片

播放图片

自主探究

回答问题

课件

讨论并回答啊问题

提出问题

2、协作学习设计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伙伴

小组讨论

课件

讨论探究

提出问题并引导

(2)协同

(3)辩论

(4)角色扮演

(5)其他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通过图片导入课程——提出问题引入勾股定理新内容——问题解决进入新课——通过例子验证勾股定理——得出勾股定理——通过习题巩固所学——对课堂进行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加强巩固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图片

观察图片欣赏数学的美

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之美

学习新课

讲解勾股定理

认真听老师讲解

让学生学会勾股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

根据所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

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作业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并认真完成

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本节课内容更加熟悉

八、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课堂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他

2、测试内容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九、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

证明:

设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a,斜边长为b

蓝色部分面积为:a2

+

a2

橙色部分面积为:b2

已知蓝色面积=橙色面积

所以a2+a2=b2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上课的起始放出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授课做准备。

2、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数学信息,以问题引出新课,学习完新课后让学生回头解决最开始的问题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图中的面积问题,并引导学生靠近勾股定理。

不足之处: .

1、在图片引导新课的时候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看,没有提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2、证明过程讲解没有让学生尝试证明。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本节课需要着重把勾股定理的证明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得出勾股定理。

2、需学习提问的技巧,争取做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能马上明白老师的用意。

备注:此表页码不够可以增加,须排版整洁、美观。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探究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并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探究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并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结合课本第六页谈一谈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课件观察后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

3、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图1—2中,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得到结论:A+B=C。

二、层层深入、探究新知

1、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3)

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从图1—2,1—3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2、议一议

图1—2、1—3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3、想一想

我们常见的电视的尺寸: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还是指的是屏幕的宽?那他指什么呢?能否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电视剧的尺寸是否合格?

三、巩固练习。

1、在图1—1的问题中,折断之前旗杆有多高?

2、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

=25即:c=5辨析:

(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三角形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未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15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

(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勾股定理有

∴ ∠2=∠C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例3 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 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  及勾股定理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的内容

(2)勾股定理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0#1、2、3

b、上交作业P132#1、3

7、板书设计:

8、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关于勾股定理教案 17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学生在学习数的开方和整式的乘除后的一段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

因此他的教育教学价值就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然所精神。

3、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但活动经验不足,所以

本节课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和运用它。

教学难点:分割,补全法证面积相等,探索勾股定理。

要上好一堂课,就是要把所确定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溶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图形数学化,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数学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学法:我想通过“操作+思考”这样方式,有效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来发现新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1、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牛顿,瓦特的故事,让学生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内容:

①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②边长为3、4、5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③学生画两直角边为2,6的直角三角形,探索三边的关系

④三边为a、b、c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证明)

⑤勾股定理历史介绍,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的过程。

3、新知运用:

①举出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讲解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b=90°,ab=6,bc=8,求ac

③要做一个人字梯,要求人字梯的跨度为6米,高为4米,请问怎么做?

④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4、小结本课: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补充: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多思考。勾股定是数学史上的明珠,证明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它。

教学设计主要是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探索问题的设计上有点难,第二个问题应加个3,3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分割或者补全,这样过度,降低3,4为直角边的探索探索;在2,6为直角边时,这个问题可以不用设计进去,就为后面的练习留足时间。探索时间较长,整个课程推行进度较慢,练习较少。

对学生的启发不够,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能及时想出来,没有及时很好的引导,启发,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并及时交给思考的方法。学生反应不是太好,能力差,也或许是因为问题设计的较难,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探究。

预期的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勾股定理,但探索热情没有点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索精神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

勾股定理教案 18

一、 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3、能利用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另一边的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和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航天员在太空中遇到外星人时,用什么语言进行沟通”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而华罗庚建议可以用勾股定理的图形进行和外星人沟通,为什么呢?通过一段VCR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从而较自然的引入课题。

新知探究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你能找出图18.1-1中正方形1、2、3面积之间的关系吗?

通过讲述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个单位面积,我们分别以a,b,c三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回答以下内容:

(1)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A、B、C面积?

(2)怎样求出正方形面积C?

(3)观察所得的各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4)将正方形A,B,C分别移开,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a,b,c有何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探究交流归纳

拼图验证加深理解

如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个单位面积,我们分别以a,b,c三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回答以下内容:

(1)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P、Q、R的面积?

(2)怎样求出正方形面积R?

(3)观察所得的各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4)将正方形P,Q,R分别移开,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a,b,c有何数量关系?

由以上两问题可得猜想: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而猜想要通过证明才能成为定理

活动探究:

(1)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拼图

(2)多媒体课件展示拼图过程及证明过程理解数学的`严密性。

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进行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

利用分组讨论,加强合作意识。

1、经历所拼图形与多媒体展示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2、加强数学严密教育,从而更好地理解代数与图形相结合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应用新知这个环节,我把以往的单纯求解边长之类的题目换成了几个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古算题。

把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了解丰富变幻的图形世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探索问题,解决实际的能力。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

在最后的小结中,不但对知识进行小结更对方法要进行小节,还可向学生介绍了美丽的图案毕达哥拉斯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其实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进一步发现数学的另一种美。

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小结,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梳理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必做题:

1. 完成课本习题1, 2,3题。

2. 如图,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之间面积有何关系?为什么?

选做题:

3. 课后收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

针对学生认知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题,既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索,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

关于勾股定理教案 19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

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

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学法分析】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p100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积,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再问:当边长不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投影例题:一个边长分别为1.5,3.6,3.9这种含有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形,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

【验证】先后三次验证“勾股定理”这一结论,期间学生动手进行了画图、剪图、拼图,还有测量、计算等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问题解决

⒈让学生解决开始上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⒉自学课本p101例1,然后完成p102练习。

(五)课堂小结

1.小组成员从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进行小结,后由“发言人”汇报,小组间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佳。

2.教师用多媒体介绍“勾股定理史话”

①《周髀算径》: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其独创。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六)布置作业

课本p104习题19.2中的第1.2.3题。目的一方面是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上内容,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上来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