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
这首送别诗以事件命题,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比较好理解。所以,我采用多读多想,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方法。让学生把各自理解的诗句组合起�
学生在反复自渎的基础上,开始表达自己看到的画面。
xxx说:“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____________“只见长江向天边流去。”唯,只。天际,天边。我说:对。我让学生随手做了笔记。再读理解想象其他三句的画面。
xxx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是尽头。碧空是蓝天。封伟思说:孤帆,一只孤单的帆船,远影,我启发全班同学想:孤帆远去,江面上会看见船的什么?_______________影子。连起来说这句诗意思是__________“一只孤单的帆船连同它的影子,消失在了蓝天的尽头。”
xxx接着说:“平明送客楚山孤”客,指老朋友辛渐。孤,诗人很孤独。我补充:平明,指早晨。连起来,是说______________“早晨,送走老朋友,觉得楚山和自己都很孤独。”
xxx站起来说:“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雨很寒冷,是秋天的雨。江,长江。我补充说:连江。秋雨灌满了长江。夜,黑夜。如,来到。连起来是说___________“在秋雨绵绵的黑夜,我赶到吴地送别老朋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预设3’)
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两三位同学。适当点评。)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在唐朝已经是鼎盛时期,类别有很多,有写景的《咏柳》,有抒情的,也有边塞诗,有谁能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预设20’)
1.解析试题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
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
2.补充资料
简介王昌龄。
3.初读诗句
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
(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
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孤”——组词解读,孤单,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的景象仿佛诗人此刻的心情一样孤寂。
预设2(后两句分析):好友辛渐就要回去了,即将 见到家乡的亲友,孩子们,我们猜想一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可能会问些什么?
王昌龄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却只叮嘱了辛渐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和典故。)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预设:10分钟)
师:你们的想象真的是很丰富,现在把整首诗的意思连在一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看看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补充资料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的品质。指导学生再读,知道了意思,体会了心情,读出味儿。)
预设: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写到黑板上。王昌龄面对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面对这样沁人心脾的诗句,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孩子们,你们可以闭眼想象。(师配乐朗读。)
美妙的音乐,也想为你们的声音服务,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指名配乐朗读。)
四。反馈检测,熟读成诵。(预设7’)
师:孩子们,我们试着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吧。(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师:谁愿意来挑战一下,第一关:跟老师对诗句。(指名1——2名学生。)第二关:老师跟你对诗句。(学生先读诗题、作者和前两句。)第三关:我会背。(指名全诗背诵。)
机动环节:
1. 短暂的一节课的师生关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情意并没有结束。李老师马上就要走了,你有没有想对李老师的话。(指名交流,指导学生创编送别诗。)
2. 我跟你们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动笔把这首古诗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孤寂 高洁
冰清玉洁
乐观坚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过程方法: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及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了朗读技巧。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古诗背景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在自主学习,读懂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体味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积累。
前置性作业:
1.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或古诗背景资料;积累关于送别的古诗。
2.能借助工具书,读通诗句,画出古诗的节奏。
3.能结合注释或插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引导谈话:
2.播放歌曲《芙蓉楼送辛渐》,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边读边想课题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交流。
5.学生交流作者资料、诗人的经历。[设计意图:了解古诗作者资料、诗人经历,既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又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学生朗读古诗,点评。
3.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4.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画出古诗的节奏。
5.谁还想读一读?师评。
6.老师配乐进行范读。
7.男女生比赛读。点评。
8.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2.指名学生交流。(2-3人)
3.师出示课件: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解诗题,知作者。
第二步,抓字眼,明诗意。
第三步,品诗句,悟诗情。
4.学生齐读,领悟。
[设计意图: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哪一步我们已经完成了呢?(第一步)
下面我们就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学习。
四、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1).自读古诗,能结合文中插图和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并与小组同学交流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积极有效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呈现出生生互动的精彩课堂。]
3.全班交流,教师预设及点拨。
◆品读前两句诗
(1)看看诗的前两句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2)学生汇报交流,师点拨总结。
◆品读后两句诗
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孩子,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3)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是想表明什么?(表明志向、信念。老师相机板书。)
⒊归纳主题。
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
⒋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5.感情吟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1.老师拓展送别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2.其余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能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掌握诗的规律、特点,实现“教为了不教”,还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六、小练笔(二选一):
1.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你即将小学毕业,即将离开曾经陪伴自己多年的同学,请给自己的同学写几句送别的话。
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继续搜集有关送别的古诗词1-2首,积累到摘记本上。
八、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孤(写景叙事)
冰心玉壶(表明心志)
教材分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
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作品有《王昌龄集》。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1)板书课题,齐读。(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2)请跟我一起写“芙蓉”,这两个都是形声字,字体对称。
(3)“芙蓉”是什么意思?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还记得王昌龄的另一首《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 读诗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这样,你你已经读懂题目了?芙蓉楼在哪?读注释。
(2)“辛渐”是王昌龄的什么人?猜猜看。“朋友”是怎样的朋友呢?
加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给你们讲讲他们之间的故事:当年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辛渐是他的好朋友。辛渐要从镇江过江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王昌龄就送行一百多里,把辛渐从南京一直送到镇江,晚上在芙蓉楼两个好友喝酒话别,一直到天亮才依依惜别。
现在你觉得他俩是怎样的朋友:知己好友
二、读通诗文,学习生字
1、王昌龄在送别知己好友之时,写了这首送别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我相信你们早就会读了。(出示)请同学读。
2、提出洛、壶。洛是河流的名称,加上草字头就是“落”。展示“壶”字的演变。指导书写“壶”。
3、再读。读诗注重节奏,加节奏号读。读诗讲究音断气连,示范后请学生再试试。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王昌龄送别知己好友,不送祝福,也不说朋友友情,却写了什么?齐读前两句诗。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
(1)雨:什么样的雨?寒冷(寒雨),雨大连江,时间长(夜)
王昌龄用七个字写出了雨的。三个特点,果然,七绝圣手不一般。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孤”呢?楚山非人,怎会孤独呢?好友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的,所以感觉楚山也孤零零的。
(2)景物中藏着作者的情感。
在这深秋的雨夜,绵绵不断的寒雨下了整整一夜,茫茫的江面烟雨笼罩,水天相接。此时,天刚刚亮,王昌龄要和好朋友辛渐分别了,他会怎么说呢?(学生想象说话)
2、 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这位“七绝圣手”怎么说?出示,齐读。他为什么说这个呢?(我给你们讲讲背后的故事:王昌龄曾经在朝廷做官,为人正直,做官和清廉。因为对宰相张九龄被罢免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人,被贬谪到岭南。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回到长安。不久又被贬到江宁当县丞,最后甚至被贬到龙标当县尉。他的官越当越小。)
(1)一再被贬谪,一再被降职,说他的闲言碎语就多了起来。各种流言蜚语,各种谣言,你猜猜都有哪些?
(2)这次好友辛渐回洛阳,洛阳有许多王昌龄的亲友,他们一定会问,会问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3)所以,王昌龄对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引领个人读,齐读)
(4)“冰心”给你怎样的感觉?(纯洁、透明的、冰清玉洁的)
“玉壶”是晶莹剔透的盛酒器,给你怎样的感觉?(高尚的,纯洁的,正直的)
我王昌龄的心就像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装在玉壶里一样,高尚纯洁。
所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王昌龄之前,“冰心”“玉壶”早已被人写进诗里。(出示)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南朝鲍照的诗句,(人像垂下的红丝绳一样耿直,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透)他就用玉壶冰比喻自己清透的人品。“离心何所赠,自有玉壶冰”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诗句。(离别的时候,我拿什么赠送给你,我这里自有如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的真情。)骆宾王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情。
(6)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叮咛,自己的心就像装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又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流传千古。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呢?他借着送辛渐表达自己的内心,用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是七绝圣手。我们齐读,感受!
3、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候的表白,表明自己高洁清廉的品质。既写了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真是七绝圣手。我们来背诵。
四、归类复习,拓展延伸
1、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2、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言语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相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相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目光相送)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相送)
作业布置
1、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
2、尝试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楚山孤寂
冰心 玉壶高洁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2、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
学习前两句
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
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再读前两行。
学习后两句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4、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5、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白自己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6、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指名读。但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还擅长写边塞诗,其中最的是《出塞》课下搜集他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孤
冰、玉
一、引入古诗,读懂诗题
1.回顾所学,背诵古诗。
(1)导入:我们在上册学过一首王昌龄的古诗,谁还记得?能背一背吗?
(2)学生交流,回顾古诗《出塞》。
(3)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出塞》。
2.引入新课,理解题意。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诗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诗题,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出示词卡和芙蓉图片,学生认读“芙蓉”。
提示:“芙蓉”是花的名字,所以都是草字头。结合注释,让学生了解芙蓉楼所在的地点。
(3)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送”的意思。
提示: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的对象是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给朋友辛渐送行。
(4)教师再示范,提示注意停顿,学生练读:芙蓉楼/送/辛渐。
(5)激趣促学: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给朋友送别?送别的时候,诗人都说了什么?答案就藏在诗句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从诗人角度入手,引导回顾和背诵,能够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从诗题入手,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
(一)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平明”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
2.提问: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
预设:雨、江和山
3.结合注释,启发思考: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
提示:“寒雨”说明雨是冷冰冰的,让人倍感寒意。“连江”说明江面上也全是冷雨,秋雨连绵,一片苍茫。“夜入吴”说明雨从昨天晚上就开始进入吴地了,下了整整一夜还没有停。“楚山孤”说明山是孤零零地立在江岸边。
4.明确送别时间:结合注释,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番景象的呢?
点拨:理解“平明”就是天刚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送客”就是送别客人。所以诗人是在黎明时分送别朋友辛渐时看到这番景象的。
5.感悟离别情:在这样清冷的送别友人,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联系生活经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示:凄冷连绵的。秋雨,让人倍感凄清孤独。从“楚山孤”可以看出,因为朋友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所以感到楚山也孤零零的,凸显离愁别绪。
6.出示“寒雨连江图”,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1)引导:对照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吗?
(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这句诗的大意是冷雨下了一整夜,洒遍吴地,江面上满是凄冷的雨点。清晨送走朋友之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7.教师示范读,读出停顿和语气,学生练习。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点拨:诗人在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的惜别和孤独之情,所以朗读时要声音稍低,语调平缓。
8.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
出示“洛”生字卡片,提示:“洛”音同“落”,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各”。“洛阳”是一个地名。
2.结合已学,理解“洛阳亲友如相问”。
提问: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亲友”指的是——亲戚朋友,“如”指的是——如果,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戚朋友问起我的近况。
3.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1)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冰心”指的是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2)出示“玉壶”图片,学生观察,理解“玉壶”具有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特点。
(3)提问:联系“洛阳亲友如相问”,谁能说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是诗人让辛渐转达给洛阳亲友的话,说自己的心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4.引导质疑: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王昌龄没有请辛渐给洛阳亲友捎带平安、祝福等话语,只说自己的心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为什么呢?
(1)了解诗人的经历。
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被两次贬官。但是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杀害。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2)思考:“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了王昌龄怎样的精神品格呢?他想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告诉大家什么?
点拨:表明自己清廉正直、光明磊落、坚持操守。
5.教师示范读,读好停顿和语气,学生练习。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点拨: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朗读时要语气沉稳坚定。
(三)背诵积累
1.学生齐读整首古诗,小组赛读。
2.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