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课第一课时学习前两首,如预习充分就可以直接进入检查,甚至直接进入理解的争论。第一首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学法,然后用此法学习第二首。第二课时按此法解决剩下的内容绰绰有余。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二、设计思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得”,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五、教学准备:《独坐敬亭山》flash课件一套(来自安徽教育网)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flash,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播放flash《学生必读》部分,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写的这首诗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播放flash《学生必读》中的《字词解析》。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
闲:悠闲。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不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3、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同时播放flash课件。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⑷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寄情山水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qing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qing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播放flash课件,诵读古诗))
(四)、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七、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是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从释疑入手,运用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画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二、图文对照读,联系生活经验和写作背景,体会“为何相看两不厌”,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诗人此诗在想些什么?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当时复杂的心绪,品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感情背诵,升华诗意,加深学生体会。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一、认识诗人
1、同学们,熟悉我吗?他呢?(指某一学生)他呢?(幻灯片2,指屏幕:我乃诗豪——刘禹锡。)那么他呢?(幻灯片3:我乃诗仙——)
2、谁还知道李白还有几个名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还记得这首诗歌吗?谁能帮老师读读?(幻灯片4、《静夜思》):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是怎样一个李白?(思念家乡)
(幻灯片5 《赠汪伦》):谁来念一念?这诗中反映的又是怎样的一位李白?(有情有义)还有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一样。
(幻灯片6 《望庐山瀑布》):谁来念一念?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李白?(寄情山水,爱玩的李白)
师:李白的一生从25岁开始到62岁,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所以他去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朋友,比如杜甫、汪伦、孟浩然等。而且他个性旷达、潇洒,加上他经历丰富,所以他的诗风豪迈狂放。(幻灯片7)据说李白才思敏捷,酒到诗成,他的好友贺知章叹赏他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而杜甫也这样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以当时的'人就称李白为“诗仙”。现在你对李白有个了解了吧?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了解他的另一个侧面。
二、读诗歌
1、读题,解题。(幻灯片8)(板书题目:“独”字特大)
师:谁来帮我读读诗题?今天李白又漫游到了哪里?(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幻灯片9————11):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包括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所以后人把敬亭山誉为“江南诗山”。(幻灯片12)所以题目应该分几个节奏?怎么读?
师:你认为题目中的哪个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独”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
你从独字中猜想到了什么?(诗人是一个人,内心孤独寂寞)
既然是孤独寂寞,题目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慢、轻)
2、诗人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他看到了什么,触及了他内心深处怎样的感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体味那景、那情。(幻灯片13)请自由读诗歌两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3、谁能读读诗歌?
谁能评评他(她)读得怎么样?(注意节奏、速度、语调:字音呢?节奏呢?)(板书:读:音断而气不断)
你能读读吗?
(幻灯片14)出示带节奏的诗歌齐读。
师提示:慢点、沉点,再慢点,再沉点,
最后一次配上音乐,你越读就越感到什么?(孤独、寂寞)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读一二句,体会孤独寂寞感
师:请看一二句,说说你刚才是从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的?
生:尽。
师:(幻灯片15)“尽”是什么意思?(可提示学生:还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吗?
(飞走了,没有了)鸟飞走了,撇下诗人不管了,所以诗人显得很孤独。还有吗?生:孤云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师可提示:还记得“孤帆”是什么意思吗?那“孤云”呢?)云也是单独的一片,看来诗人更寂寞了。还有吗?
生:独去
师:什么意思?
生:飘走了。
师:是怎样飘走的?哪个字告诉我们?(“闲”)天上的云虽然在飘荡,但飘得——慢
悠悠的,诗人居然看着这片云从这片飘到那边,逐渐飘远,可想而知,诗人在敬亭山上坐了多长时间?
生:很长时间
师:所以,最能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是“闲”字。那你能读出坐了很长时间的感觉吗?(指导读好第2句)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影,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
径庭山啊?(幽静)诗人的孤独感虽不直说,也已经弥满了整座山了。谁能再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感?(读1、2句)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过渡: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可是,在诗人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却
离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也弃他而去。板书:众鸟尽(离),孤云闲(弃)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伤感呢?你想过么?这需要了解一下写诗的背景。(板书:悟——联背景)
2、介绍背景(幻灯片16)
谁能帮我读读写作背景?(请生读)
3、理解后两句。
师:现在你明白李白为什么孤独寂寞了吗?可是鸟儿、云儿都不明白李白的心,都弃他而去,难道就没有谁留下来陪李白吗?(有)
师:谁?
生:敬亭山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读后两句)哪个字眼告诉我们敬亭山没有离弃李白?(厌)厌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老师提示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幻灯片17,根据生的回答出示诗句意思生读)
师:孤独的李白终于找到了对他不离不弃的人,此时他内心里充满的是什么感情(惊喜、感激、喜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来吗?
师:是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配乐)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
山陪伴着人。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他们惺惺相惜。李白啊李白,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替他们这对朋友写一写心里话吧。
师:(幻灯片18)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对他说:“”(师巡视,生练写)
交流:
1: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2: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3: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4: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幻灯片19)
师:敬亭山啊,敬亭山!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真是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李白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而敬亭山也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四、升华朗读
师:李白会孤独吗?(不会)哪些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静夜思》吗?
(如果有时间就让生背诗)
谁会想着他?
师:是啊,李白不孤独,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赠汪伦》吗?谁会想着他?
师:是呀,李白不孤独,劳动人民会想着他,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会想着他,
让我们一齐诵颂他的诗歌,再次感受这位大诗人的情怀吧。
(幻灯片20,配乐朗读,可以反复读)
师:让我们也记住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诗人——诗仙:李白。(生读)
五、作业。(幻灯片21)
同位背、黙诗歌。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
众鸟尽(离)读:音断气不断
李白解:拆分法
孤云闲(弃)悟:联背景
【教学内容】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 自学: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 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导赏析
1、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导赏析
1、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开展起带领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活动,迄今为止,他们不但早已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十首古诗背完,而且已经又背了很多首,现在正在背诵新教育实验《中华古诗文诵读本》。所以,对这几首小诗他们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使他们真正地弄懂诗意、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拓展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课前预习:1、回家查找这几首诗的诗意;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
一、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始边用书打着节拍边陶醉在大声背诵这三首诗的气氛中。“独坐敬亭山。”看到这种现象,我二话没说,也边用手打着节拍,边和他们一起高声背诵起来。两、三遍过后,我将手高高举起,在空中做了个“T”,示意孩子们停下之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看你们又陶醉了。无论怎样,也得等我把话说完呀。”于是,我趁机给他们出示了自学步骤:以小组的形式,1、检查诗的朗读情况(主要针对学困生而言);2、对照书上的重点词语,结合自己事先查到的诗意,讨论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要互相交流诗句和整首诗的意思);3、理解诗意之后,继续读诗,讨论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4、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出这首诗。
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开始一步步地小组讨论着自学了(我边巡视边了解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二、汇报讨论交流:
1、小组展开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感情最投入。
先后有四五个小组进行了朗读比赛。由于同学们热情很高。最后采取了让同学们自读的方式。
2、小组一块先说重点字的意思,再说诗意,看哪组同学积极踊跃?
李泽齐小组首先进行了表演,李成坤、毕凯鹏小组接着汇报。
3、指小组简介李白,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韩旭、于海洋小组对李白相继进行了简略介绍,并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4、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两组比赛)?
王政勋、刘原铭小组的同学对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说明: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心情。(从“尽”、“孤”、“独”、“闲”、“只有”等词可以看出。)
5、带着这种感情,想着诗人当时的心情,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体会这种感情。
三、小组讨论:你还知道作者写的哪些诗?通过朗读交流之后,每人至少背诵一首(集体没有背过的),并想想作者诗的风格。多数同学都很快地又背了一首。
四、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给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并在旁边题诗(课上未完,只好拓展到课下)。
五、开展诗配画的展示活动(张贴互相学习)。
《宿建德江》的教学与《独坐敬亭山》的教学方式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有三点:
1、导入 方式不同。
上课铃响后,看到其他同学坐好了,只有刘洋还未进教室,我不仅问道:“刘洋这片孤云到哪儿闲游去了?”同学们听了,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咱们现在不等他了,还不知他什么时候能云游回来。下面我问问,第一首诗你们学得怎么样?”“都会了。”“吹牛吧?会默写吗?”“不吹牛,当然会!不信,我们就写写!”“写写就写写。你们现在开始默写吧。”同学们刚写了一、二句,刘洋就进来了。
2、对诗题进行了指导。
看到诗题有个“宿”字,怕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指名同学对诗题进行了讲解。
3、交流讨论中,发现多数同学们对诗的最后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理解的有偏颇。我重点对这句话进行了指导。
令人兴奋的是,孩子们不仅在交流的过程中谈到了与之风格相近的王维,还谈到了谢灵运。我感到非常高兴。至于,我为什么要采取让四人一组一起交流的方式,我想最大限度地给孩子提供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已。
本星期的手抄报内容为古诗配画(非课本上学得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 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样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潜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情绪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情绪。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资料,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明白请教能够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这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明白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这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用心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貌)“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这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这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就应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能够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群众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述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情绪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样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样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情绪,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情绪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潜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潜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潜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读诗,指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指读全诗(正音)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 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 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李白的诗抄在读书笔记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 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 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 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 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 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 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 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 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 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 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想象,浮画面;多诵读,悟诗情。
2、学习《独坐敬亭山》
a、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b、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c、多想象,浮画面
让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在大脑中想象诗中的意境。
d、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自己带着感情读
③四人小组读古诗
④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⑤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飞尽
独去闲 孤独寂寞
两不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再指名读,老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按这些方法学习:
a 、解题: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c、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板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和、镜、翠、螺
山光水色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这首词。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大家欣赏。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1)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质疑,互相解决。
(2) 学生汇报: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4、学生朗读本词,要读出感情。
(1)在组内读。
(2)在班上汇报读。
五、总结升华
1、进一步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讨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念江南的美丽景色)
板书
唐:白居易
红胜火
绿如蓝
怀念江南美景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平,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古诗,是四年级下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这首诗看来非常简单,但是诗中透出的孤独之感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好体会。所以,在课的起始阶段把学生紧紧地抓住,并且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犹豫再三也不知怎样导入才好,后来就确定了以学生学过的山水诗为出发点,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怕既耽误了时间,又谈不出东西来,最终我确定了从作者入手。
学生学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诗作所描写的内容又各不相同,上课时,我谈话引入:“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大声回答说:“李白。”
“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学生娓娓道来,随着学生的背诵我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意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人的不同侧面,进而转入本诗的学习中:“那么《独坐敬亭山》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板书课题后请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后请学生说说从题目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回答:“孤独的李白,寂寞的李白。” “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古诗。”
就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抓住了诗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为诗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随后的学习与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独坐敬亭山》一诗的生字。
理解诗歌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了解诗人的生平。
教学图片
教育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李白。
由《早发白帝城》一诗引出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学生自由讨论有关李白的诗或故事
写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学习生字亭
独坐敬亭山
亭
点击查看图片
指出亭字是后鼻韵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听录音
划出节奏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词语意思
独坐: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北郊),古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众鸟:
高飞尽:
独去闲:
厌:
了解诗句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
赏析本首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的景象,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众鸟一般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本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多有情趣啊!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却是越来越远,一个高字扩展了空间: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这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这时的万般惆怅。运用这种烘托写法的,还有很多,例如……
后句中,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小精灵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我们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令人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露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我们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与这一句非常类似。
众鸟、孤云的动与敬亭山这静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无奈!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的景色,抒发内心无奈的情感。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联系自己实际谈问题:
我们有没有过李白的这种孤寂感觉?谁能举例说明?
我们是怎么排遣这种孤寂带来的苦闷感觉的呢?
拓展学习李白的其他写景诗歌
这首诗与上首有许多类似之处
《月下独酌》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课堂小结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
布置作业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请把他想对敬亭山说的话,写出来。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怎么安慰他呢?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并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隐藏在诗中诗人那份孤寂,落寞的情感。
教学准备: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李白的诗歌读起来让人觉得特别的精神振奋,他是一位豪放派诗人。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再去领略诗人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初读
1、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
2、诗题是什么意思?多读几遍,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从“独”字中看到了什么?(李白是自己一个人在敬亭山,李白此刻的心情应该很孤独。)
3、 如果你此刻也跟李白一样独坐敬亭山,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4、李白独坐敬亭山,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5、相看两不厌,是什么意思?此时李白把敬亭山看成了什么?(个性朗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带着对朋友的那份坦诚,对亲人的那份温暖,对爱人的那份炙热。)
6、李白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而敬亭山又会对李白说些什么呢?
7、把李白和敬亭山之间想说的话浓缩进这五个字,那就是:相看两不厌。
三、再读
1、李白独坐敬亭山,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除了敬亭山,他还看到了些什么呢?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在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字,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3、天空原本都是鸟儿,诗人也许正享受着鸟儿的悦耳叫声,也想来高歌一曲。可是鸟儿们却离开了诗人,都往高处飞走了。天上的云朵变幻无穷,诗人也许正想吟诗一首,可是云朵也离开诗人飘走了。原本热闹喧哗的敬亭山突然之间就安静了不少。
4、(众鸟最终飞尽,孤云也独去了,在这飞和去之后剩下了一片宁静。)根据联想,个性朗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四、升华
1、介绍诗歌背景。(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2、众鸟飞尽,孤云亦独去,李白独坐敬亭山,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3、再读诗题。你看到了些什么?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4、所以李白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既然李白把敬亭山看成了对他不离不弃的人,那你觉得敬亭山又会对此刻的李白说些什么呢?
6、请你们闭上眼睛,现在你可以是李白,也可以是敬亭山,你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还可以学着古人摇头晃脑,让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首古诗。(配乐背诵)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
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文图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和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科目 语文 编写时间 年月日 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 月 日课题《独坐敬亭山》授课班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教学重点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1课时课型教 学 过 程 设 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习《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