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最新3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

一、 板书课题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龄”:左边是牙齿的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樟”:左边是“木”跟树木有关,右边是文章的“章”,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2、 课题写好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课题,注意纠正龄的读音。

3、 齐读课题。

二、 精讲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几棵?(两棵)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樟树外形的部分。

2、 你找到了吗?请你读一读(你找得真准确!)

3、 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有几句话?

4、 谁来读第一句话。(你读得真流利,只是通过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两棵樟树还不够粗壮,谁能读得更粗壮些?)点击图片,突出粗壮。(你读得有胳膊那么粗了,又水缸那么粗了……)

5、 齐读第一句话。

6、 图片出示:师述:这就是樟树那稠密的树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瞧,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

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这稠密的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真亮呀,亮得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着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就可以。(及时评议)

7、 这樟树是一天这么有生机吗?一个月?一季?不,而是(四季常青)

板书:四季常青

点击图片,师引背无论是……总是……

点击图片,这里有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

点击图片,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总是 。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 总是 。

无论 总是 。

樟树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总是那么富有生机,你能背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8、 集体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 精讲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我觉得这是粗壮的樟树,这是茂盛的樟树,这是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樟树,总之这是两棵美丽的樟树。樟树仅仅是因为外形美吗?(板书:外形美)不,樟树本身就具有一种~~~而且这种香气能~~~~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这就是樟树的内在美(板书:内在美)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樟树的内在美吧!板书:永久的香气 驱虫

2、让我们捧起书,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这种内在美吧!(自由读,边读边用笔点出这部分的关联词)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师指导背诵这部分内容。

4、课文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还要写其它树,并且举了石榴树的例子?(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之处)

(1)分角色读

5、樟树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内在美的特点,所以当周总理让宋庆龄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课外延伸

1、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走近宋庆龄吧!

书p128的图 这就是宋庆龄,她的气质多么高贵,多么 多么

2、宋庆龄 仅仅是因为外表美丽,气质高雅吗?不,她还有许多可贵之处!

3、出示图片师介绍宋庆龄。

4、现在你明白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了吗?

指板书:她像樟树一样 四季常青

又让敌人畏惧

板书:这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哪!(画箭头)

4、 难怪国际友人这样称赞他:(出示图片)

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四海,她的美德像樟树一样播撒着永远的芳香。

5、 出示图片:齐读

6、 所以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在夕会课上讲给大家听。

外形美 四季常青

板书设计: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永久的香气

内在美 驱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文质优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朗读铺垫,享受书香。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通过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比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议?”,“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各自默读——“做好批注、圈画。”,让学生收获自己灵动的思考;指名读——“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交流自己读书的点滴收获;重点读——“�

二、独特感悟,品味果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要鼓励学生收获自己独特感悟的果香,让学生发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我知道了……,因为……”;“我认为课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中我领会到了……”;“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否有这样相同的体会呢?”;“同学们,我觉得课文中…… 描写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读的方法来展示我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交流的支点,交流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收获文本的内涵、意蕴。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内蕴的绵长,从而收获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感悟

三、引导点拨,延伸树香。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这篇课文教师要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樟树的的外形特点、品质,在幽幽的树香里,感悟宋庆龄的高贵。教师可预设这样的问题:1、你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吗?2、你为什么把“蓬蓬勃勃”、“总是”读得这样响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3、从樟树的可贵之处,你想到了什么?4、从樟树身上所散发的香气中,你还闻到了什么?5、课文最后一节中,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知道为什么吗?“永久”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告诉其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四、创设情景,散发心香。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美丽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对着第一幅插图想象,我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假如老师给你一次拍照的机会,你想怎样要求老师选择最美的拍摄角度呢?并且告诉老师理由?3、人物访谈——和宋庆龄奶奶交流,设计一段访谈录。(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摘录宋庆龄生平的有关事迹,让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访谈,这样效果肯定更好。)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随想》一文由易教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

上课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科  目

语文

所属年级

(  四)年级 (下  )册

备课者

须靓玄

一。教学目标:

我的修改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故居、樟树、崇敬、稠密。

3、会用“崇敬”、“稠密”、“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那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三。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图片、资料,制作ppt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 同学们,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出示宋庆龄图片)她曾经担任新中国的名誉主席。她就是孙中山的夫人,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板书:宋庆龄)。学习生字“龄”。

2、 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宋庆龄就住在这里。(出示故居图片)这座白色小楼就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上海的故居。(板书:故居)

老师结合图片介绍: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

3、 当年,周恩来同志觉得这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这句话,引读)(板书:舍不得) 听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交流)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补齐课题)谁来把课题读好?指名一至两位。一起来读读。

二、 初读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打开课本,读通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樟树?

1、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樟树  繁衍  劝说  搬家  稠密  蓬蓬勃勃  石榴  崇敬  瞻仰  抗拒  仍然  枝枯叶落(着重指导带点字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交流学会的词语。

稠密:多而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瞻仰:恭敬地看。                  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次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请大家再看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文章的重点就是写樟树,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那几段重点写了樟树?(4、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精读1-3自然段,感受喜爱

1、出示樟树的图片:两棵树在宋庆龄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请你想想,宋庆龄会在这两棵树下干什么?(指导交流)

2、指导朗读。

3、一到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4、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崇敬  瞻仰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3、仔细读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是写人们参观宋庆龄故居的心情。第二组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过渡: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具体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4、5自然段。)、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语圈圈画画,想一想,哪个词语最能突出它的生长特点。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2、 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1)体会枝干“粗壮”

出示图片:如果此时这两棵树就在你眼前,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两把绿绒大伞,远看像两朵绿色的云朵。)

从它树冠的大体会到了蓬蓬勃勃。你能把这种“大”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

(2)体会树叶“密 ” 、 “绿”

指名学生说,体会树的稠密,密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绿得发亮”问: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叶子绿油油的,好像有油要冒出来,樟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你喜欢这绿油油的樟树叶吗?谁愿意来读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写叶子的话。

(3)是呀,这可是两棵有着上百年树龄的樟树啊,它至今依然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一起来读1-2句,真是蓬蓬勃勃。这种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学习第三句话)

(4)出示句子,从这句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樟树的生命力很顽强)谁来读好它?指名读第3句。

(5)小结:是啊,樟树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手句话吗?

(6)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第四自然段。

4、读着文章,我们知道了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所以,当周恩来同志劝她搬家时,她不肯,说——引读“我舍不得…….”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还有什么让宋庆龄舍不得呢?(出示第五小节,指名朗读)

2、樟树的高贵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再读第五小节,圈圈画画学。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香气能拒虫,(板书香气拒虫)追问:你从哪里读到的?

学习:“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过渡:香气还有什么特点呢?(香气能够永久保持。)你从哪里读到的?学习“而且樟树本身却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3、引读,是啊!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它散发着香气,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依然……当它被砍伐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还是……

这就是樟树的的特质,这就是它的高贵之处。你家里也能发现樟树的踪迹吗?(樟木箱、樟脑)樟木箱里放些什么?(贵重的丝织品、羊毛衫等)哦,是利用樟木的香气来拒虫。

4、是的,在医生做手术的缝线里,在编织渔网的丝线里,在各种胶卷胶片中,都有樟树的身影、味道。不管它以哪种形式存在,虫类都怕它,只要这木质——,虫类就——。引读这句话。

5、这节是写樟树的香气能拒虫,又为什么要写其他树招虫呢?(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樟树的特点)

6、小结:是呀,这一节通过对比的写法,更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

7、再次小结:文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难怪劝宋庆龄搬家时,出示“她不肯,说——”

(三)加深理解:

1、那么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了解她吗?学生交流资料,根据学生了解相机引导:

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她也是一个革命的先行者!)

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她是抗日的先锋!)

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立场坚定。)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你从这段资料中感受到了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死亡的威胁,宋庆龄总是那么立场坚定,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在文革期间,反动势力四人帮妄图取消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闻讯立刻驱车前往,四人帮听说后只得悄悄地溜走了,这件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二十世纪新神话”。你从这段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反动派很惧怕宋庆龄)是呀,正是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吓退了嚣张的反动势力!板书“一身正气”

2、(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觉得站在我们面前的宋庆龄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

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 ”

4、今天,她虽然已经不在了,人们总是——出示第六小节,引读学到这里,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她的——指读板书: 顽强不屈,看到了她的——一身正气,看到了她——奋斗的一生。

5、总结写法:作者借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从樟树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宋庆龄那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此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音容笑貌,去缅怀她的丰功伟绩。(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6、指导背诵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舍不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顽强不屈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香气拒虫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3、学习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八、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4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3、默读课文,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要求:给第五自然段分层,画出重点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分那两层?这两层分别写“别的树木,而樟树。主要写樟树的,为什么却写先写别的树木?(这是比较式构段方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出示重点句,品评: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A、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B、比较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C、“永久保持”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仍然”是什么意思?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能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D、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F、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两层课文。

指导背诵,说说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G、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H、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是它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

4、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五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这两�

5、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看出?

(3)“崇敬”是什么意思?与“尊敬”比较有什么不同?指导用“崇敬”说一句话?

(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5)指导概括段意

6、小结全文。

课文以樟� 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教后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5

我这次比赛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我感觉还是比较生动的,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比赛已经结束,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当然,无论赛课的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从教龄来说,我从教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学习提高的机会也不少,但很多时候,只是知道了怎么上好课,对自己的某些不足,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不知道问题在哪。所以只有通过这样公开的赛课、评课,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6

关于第一范文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听《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感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5

关于第一范文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听《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感

今天参加苏州市教育学会语文分会的换届选举大会,听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引发了对第一范文教学有效性的些许思考,记录在后,供大家讨论。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才能保证其有效性。从语文程目标出发,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内化范文语言。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和应用新词,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这些目标要求大都体现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之中。

2、建立语言形象。①能在头脑中还原文本语言描绘的事物的面貌,像读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两句时,通过想象,眼前能够呈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樟树的形象;②在表达时能与生活中其他事物作比较,像对樟树的高度、树干的粗壮和树枝的长度、树叶的颜色和亮度,能够通过与其他的事物的比较加以说明;③能与课文提供的其他情境或生活中的其他情境相联系,生成新的视像,像读到“樟树四季常青,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一句时,能够想象烈日炎炎、雷雨交加、冰天雪地等环境下,樟树所展现的生命活力。

3、生成思想意义。通过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解读出文本的意义。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第五段时,能够从樟树固有的、持久的香气及其拒虫的特点,懂得作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宋庆龄品德高尚、正气长存、永不变节的伟人品格。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只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果说朗读是经,那么字词句的训练就是纬,朗读只有与字词句的教学与训练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教学结构的有效性

第一范文教学几乎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必须安排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提高其有效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作为处于主体地位的主人,在经过自己独立、充分的思考之后,朗读或者字词句的训练才能成为主体的学习行为,不然,学生只是听命于教师的教学指向,而无自己的学习目标;只顾揣摩教师的意图,而无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只有读思结合,才能实现从语言到形象,从形象到意义的转换;只有练思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这门工具,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本文摘自:新思考网 作者:谢理文 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出处和作者所有。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7

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崇敬、稠密”造句。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用“崇敬、稠密”造句。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环 节教 学 内 容 设 计修 改 栏一、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读课文

五、作业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1、出示媒体: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增加: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环 节教 学 内 容 设 计修 改 栏一、复习检查

二、细读课文                                            三、作业    1、抽读词语卡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2)学习第5自然段。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增加: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增加: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教学后记: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8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启发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继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品质,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

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适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紧紧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然后,我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说说感受。

有的说宋庆龄很清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高雅。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高贵。

有的说她很温柔慈爱。

我顺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明晰起来。

然后我问孩子,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

孩子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

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有的说宋庆龄像樟树一样让敌人畏惧。

有的说宋庆龄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这时,我再让他们齐诵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

再组织交流,寻找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很快找出答案: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    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四、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 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 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 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 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 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1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学生分析]1.学生通过影像资料和听故事等途径,对宋庆龄以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但对事情经过、发生背景、历史意义及主要人物还缺乏深入了解。2.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朗读、背诵课文要继续予以重视。[设计理念]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要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体味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了解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2.通过课文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主人公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主人公的高贵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文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师:宋庆龄故居的——再齐读课题。 二、复习词语,概括全文 1.过渡:同学们课题读得真好,相信大家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 2.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边读边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读出它的感情来,读出它的色彩来。(指名读) 【出示词语】 粗壮    稠密      搬家     四季常青   崇敬    瞻仰      纪念     蓬蓬勃勃    指名分行读——齐读 3.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可贵之处) 4.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阅读课文,找找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的?第四自然段讲了樟树的什么?第五自然段呢? 5.指名交流 二、学习课文四自然段。 1.我们一起先来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个自然段,看看樟树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流指导读 (1)粗壮(做动作) ①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②    指名读,试试看,边读边加上动作。(一定要叫一个朗读好的同学) ③    听了他的朗读,看了他的动作表演,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樟树? 让我们感受到樟树的什么特点?(一定要点出生命力旺盛)——板书 ④    是啊!这是一棵生命力旺盛(根据学生回答)的樟树,谁来读好这句句子(你把樟树读活了,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谁再来读),齐读。 (2)稠密,绿得发亮。【点出词语】(想象画面)①怎样的叶子可以称得上稠密?交流。引读稠密的树叶……②从“稠密”、“绿得发亮”你的眼前再一次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樟树? ③指名把感受到的读出来。指名读。 (3)四季常青 ①是啊,樟树四季常青。 听到夏天,你的脑海中出现什么情景,会用上哪些词?用上这个词,说说夏天樟树是什么样的。 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冬天。 ②是啊,樟树一年四季都是那样的,这就叫——(四季常青) ③指名读好这句话。 ④教师(接上去):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你能联系上面的内容说说什么叫蓬蓬勃勃吗?指名说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这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顽强 3.齐读这个自然段,完整地感受樟树的样子。 4.现在你知道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生命力旺盛、顽强的特点了吗?看,课文写得多有层次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三、读第五自然段,品读“可贵”1.远远望去,樟树那蓬蓬勃勃的样子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走近樟树,去寻找,去发现,你还会有更多的收获,还会感受到它十分可贵的内在品质。点击“可贵”闪烁三次2.请同学们读读上面的这些内容,试着给它分分层,想想每一层的意思。(一定巡视)3.指名交流,说说每一层的意思: 第一层: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以石榴� 第二层:介绍樟树的可贵之处。 同意他的看法的请举手?同学们真了不起! 4.那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5.指名交流樟树的可贵之处(永久保持香气,而且能拒虫)—板书:永久保持 6.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读读下面的内容,你能发现吗? 交流【出示句子】 (1)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2)是啊!无论怎样的情况,樟树的香气都能——(指板书:永久保持)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指名读 (3)谁再来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也就是说樟树的香气有什么作用? ——板书: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指名读 (4)小结:樟树不仅有永久保持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还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两人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段精彩的描写再好好的读一读,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齐读后半段。 7.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文章的第一层,谁来读一读。 (1)我们来看这个词语:“繁衍后代”是什么意思呢?从这个词语中你发现什么呢?(石榴树上虫子很多)你还从哪里发现石榴树上的虫子很多? (2)这部分内容写的不是樟树,而是其它树,可不可以把它去掉? (3)是的,这也正是为了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正是因为这种香气,才使樟树上没有一个虫子,这是其它树所————(没有的)——板书:其它树没有的 (4)指投影: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层,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 8.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作者具体写了樟树的可贵之处,现在你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了吗?(能永久保持,而且这种香气能拒虫,是其它树所没有的。)课文又是有条理地告诉我们樟树的可贵之处。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体会樟树的可贵。 五、总结全文: 1.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引读第六自然段。(引读完出示第五小节) 2.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3.在你们手里有一段宋庆龄的简介,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4.现在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 指名交流   (这是两棵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看到樟树的什么,我想到了宋庆龄的什么? 5.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第一到三自然段,现在你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吗? 6.小结:正因为樟树这种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才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这里,正因为樟树有和宋庆龄一样的可贵之处,人们才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纪念。 7.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再读课题。 8.总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的只是樟树吗?是的,课文写的是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为的是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最后,让我们伴随这音乐,默读课文,在心中静静地感受樟树的可贵,感受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与伟大。 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命力旺盛           其它树没有的香气    永久保持顽强                   拒虫(借    物    喻    人)  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背诵课文2.说说两棵樟树的特点。3.人们为什么总爱在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二、听写生词三、完成作业一、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选择一组关联词语造句。1.(      )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      )不变。2.(      )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      )怕它一天。3.(      )是夏天还是冬天,樟树(      )那么蓬蓬勃勃。二、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1)(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3)(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5)(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6)忽如一夜(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三、辨“言、语”,填成语。(1)自己对自己说的话                   (     )言(     )语(2)说了很多的话                       (     )言(     )语(3)很少的几句话                       (     )言(     )语(4)豪迈雄壮的话                       (     )言(     )语(5)像蜜糖似的话                       (     )言(     )语(6)随口乱说的话                       (     )言(     )语(7)虚假而动听的话                     (     )言(     )语(8)含有讽刺意味的风凉话               (     )言(     )语四、照样子写词。例:攀树枝   摘鲜花(    )雪山   (     )草地    (     )长城   (     )美景五、读下面一段话,加标点。   李丽对杨玲说  这本  动物世界  有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文字浅显易懂  二是对猴子  斑马  大象  狮子等动物的生活习性描绘得生动有趣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过  你能借给我看看吗  杨玲说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宋庆龄小时侯,一天,全家要到伯伯家做客,走到大门时,宋庆龄突然停下脚步。“怎么了,孩子?”爸爸(   )地问。“我不能去了。我已经答应过小珍,今天上午教她叠花篮。”宋庆龄答道。小珍是宋庆龄的同学。“哦,是这样。”父亲松了口气。“以后再教她吧,今天下午,或者明天,不都可以吗?”“不行不行,我跟她约好的。”宋庆龄(    )说。“不要紧,明天再向她解释一下,要不,道个歉也可以嘛。”爸爸继续劝说着。“不,你说过,做人要守信用。要是我忘记了约会,明天向她道歉是可以的。可是,我并没有忘记呀,我不能言而无信。”宋庆龄(   )地说。  宋庆龄送家里人出门后,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候起来。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妈妈心疼地说:“我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该多没意思啊!”宋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寂寞。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快活,因为,我心中坦然。”  宋庆龄信守诺言,宁可不去伯伯家看鸽子,也要等候小珍,而且空等一天也心中坦然,这是守信用的表现。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2.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3.从划线的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宋庆龄当时的心理活动:                                                                                                                                       4.“一个人在家,是很寂寞。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快活,因为,我心中坦然。”宋庆龄为什么这样说?                                                                                             5.少年宋庆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简要地写一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执教者:王英俊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根据课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应该知道哪些东西?

(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

生: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师:是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么样?外表美不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还有谁想说?

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搞清楚。天下樟树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师:同学们刚才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树?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

(投影出示第四小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

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

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

师:同学们刚才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讲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学生自读后举手。)

生: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师:同学们,读书的方法呀,往往就隐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读了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现在再请你来读“蓬蓬勃勃”这个词,你会怎么读呀?

(学生练读后举手。)

生:蓬蓬勃勃。(声音不响亮,但是拖得较长。)

师:听你读,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虽然伸得很远,但是却太细了,是两棵细细的樟树。谁再来读?

生:蓬蓬勃勃。(声音非常响亮,而且拖得长长的。学生纷纷鼓掌。)

师:哎呀,你读的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突出樟树长得很粗壮——

师:所以读的响亮。继续说。

生:我还想突出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说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得很长)。

师:你读的好,说得更精彩。同学们,一齐像他这样读。

生:蓬蓬勃勃。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樟树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

师: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生:稠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的叶子很绿。

师:从哪里?

生:绿得发亮。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好它。

(学生朗读,感情非常丰富。)

师:现在大家知道蓬蓬勃勃的樟树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叫做“蓬蓬勃勃”。这呀,其实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从“四季常青”。

师:还从哪里?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师: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师: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会背的就背。樟树不高——

(学生有的读,有的背,非常投入。)

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生:写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课文在第五小节也写到了樟树。放声朗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五小节,学生朗读思考后举手。)

生:这小节写了樟树的香气。

师: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是本身的。

师:“本身”说明什么?

生:说明樟树的香气是自己身上的,不是别人给的。

师:有个成语叫“天生丽质”(板书词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真了不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得很好)

师:这一小节写樟树的香气拒虫,写完了吗?

生:没有!(学生纷纷说。)

师:还有哪里写到樟树的香气拒虫的?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师:停停停,打断一下,我听这是写石榴树的,跟樟树有什么关系吗?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学生默读文字,开始思考。一会儿。陆陆续续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有关系。

师:有什么关系?

生:他是把别的树根樟树进行对比。

生:我们可以看出,樟树比石榴树可贵。

师:仅仅是石榴吗?

生:不是,还有别的树。

师:那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呢?

生:那太多了,没意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

师:哦,这下我明白了。同学们可真聪明呀!

师: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蓬蓬勃勃的。

师:这讲的是樟树的生命力。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非常粗壮,伸得远远的。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林故居的樟树的香气可以永远保持。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拒虫地香气。

师: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说,真棒!

师:同学们,现在樟树咱们已经非常了解了,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咱们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样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知道的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

生: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

生: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师:她是共产党的朋友。

生:宋庆龄做过国家副主席。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是反动派,一个是卖国贼,汉*。

生:我知道他们后来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

师:可是宋庆龄有没有害怕?

生:没有!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宋庆龄后来还帮助过法西斯。

(学生笑起来。)

师:不对,法西斯是坏蛋。宋庆龄怎么可能帮他们呢?看来你还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样的人。

课后一定要查清楚了。

生:宋庆号召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师: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有三三两两的举手、。)

师:或者说,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吧。

生:我觉得宋庆龄长得很漂亮,就跟樟树一样。

师:这个说的是外表。谁还想说?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师:这说到了宋庆龄的品质。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说得多好呀!

生:宋庆龄为人民作了许多贡献,就像樟树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作了许多的贡献。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多么崇高的人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生:知道了。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生:宋庆龄。

师: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生: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的,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

生:借物喻人。

师:好,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起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一个词,“蓬蓬勃勃”。

师:这是词语积累。

生:我学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还有香气,可以拒虫。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这是学习方法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

师:说的好,学到的东西就要运用。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对比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宋庆龄这个人很了不起。

(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说。可惜,下课铃响起。)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的)高兴。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枫叶教育网    点击数:29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摘自《思考者》网站

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

——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谈语文实践活动

作者:徐玉国

一、发现问题——引发冲突

1.课前发现问题。

我在查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相关资料时,文中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樟树四季常青,它就不会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如果樟树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树究竟落不落叶呢?这两句话又该如何解释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本校的老师,他们有的回答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有的说没有注意过;有的说樟树会落叶,但又不能具体地说出它是怎样落叶的。我又请教了花木种植专业户,他们肯定地告诉我:“樟树会落叶”。无论学生能够发现或者不能发现这两句话的矛盾之处,我应该如何向学生传递这个信息呢?

2.课上引发冲突。

在认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时,徐佳伟说“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多数学生表示认可,只有韩涛提出异议,

老师:樟树落叶还是不落叶,你们有些什么理由来说明各自的观点呢?

徐佳伟:课文上就是这么写的——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韩涛(挠挠头):课文里“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话不就是说樟树落叶吗?

林康补充道:眼见为实,大家还是看看窗外吧!你还认为樟树落叶吗?

(窗外柳树桃树这些落叶的树木入冬前树叶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再看看樟树,勇敢地面对风霜严寒,满树稠密的树叶仍然乌青发亮。)

韩涛:反正樟树会落叶,放学回家我就问爸爸。

老师:好,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王家楠: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

李朝正:找资料总不如亲眼所见,我们最好去实地观察。

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去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主题、制定自主探究的计划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经过8个月的观察和7次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收获远远超过课本所包容的知识。

1.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知道:

(1)樟树是一种乔木,全株有香气,枝叶可以提制樟脑用来防蛀,但最近科学发现樟脑挥发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2)全年都有绿叶的植物,如松、杉、茶树等是常绿植物;

(3)柳树、槐树等是到冬天树叶枯黄凋零的树。

2.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形成共识:

樟树不但落叶,而且开花结果,只是它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众不同或者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像杨柳树、桃梨树这些落叶树木入秋后就开始黄叶飘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及至入冬,枝头几乎没有一片树叶,枯瘦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乱颤。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它们又展现出勃勃生机,稍不留神,已经桃红柳绿满眼青翠了。春暖花开时节,樟树也在萌发新芽长出新叶。樟树的新叶一天天长大,老叶仍在枝头,但是老叶的颜色却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碧绿变得暗红,看上去很有些香山红叶的味道。三四月间,新叶长到老叶一般大小时,老叶的颜色也由暗红变得枯黄,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战士,片片枯叶落到樟树下,拣一片落叶在手心揉一揉,闻一闻,香味更浓。即使到5月底6月初,换上新装的樟树树叶丛中还夹杂着几片或红或褐的老叶呢!

老叶还没有全部落完,樟树开始开花了,形状和颜色有点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树叶丛中;七八月间,杨柳桃梨的枝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樟树叶更像打了一层蜡,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樟树嫩绿的小果儿已藏在叶间;果实渐渐蓬大,到十月底,深绿的果实已变得暗紫,摘下一颗捏在指间,软乎乎的,像捏着一颗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树还在抽新枝长新叶,北风袭来,鸟儿在树间啄食渐渐干瘪的果实,每根树枝最下的三两片树叶又变得暗红,远远看去,就像碧玉上镶嵌着的红宝石……

3.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知道雪松也是一边长新叶一边落老叶,这时节雪松枝头也竖立着黄褐色的种籽。

4.通过调查访问,同学们认识到了种植樟树的经济价值。

5.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四季常青”和“枯枝败叶”之说并不矛盾。樟树落叶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樟树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条折断才会出现枝枯叶败的现象。

6.通过观察和实验,同学们确信樟树不招虫。近处观察樟树,树干无虫蛀的迹象;树叶叶面无害虫咬噬迹象;整株树体未能发现害虫。将新鲜的树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虫子。

7.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学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同学们开始采集树种,准备在劳动园地育苗。)

三、对比分析——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问题和冲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归纳一个或几个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中心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摘自《枫叶教育网》网站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4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读完后,问:这一段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4)出示第4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稠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关联词,找一找,并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6)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一种物体时,也可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来写。(7)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指名回答描写樟树的句子。比较句子:而樟树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呢?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说一句话。轻声读第5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指名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3)而课文是怎样描写别的树木的?理解“招虫”,这段话说明什么?这一自然段重点写樟树,但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石榴树呢?师:越是写石榴树上的害虫之多,危害时间之长,就越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所以我们在习作时如果要写出一个事物的特点,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来写。(4)男女同学分别读第一、二层课文。(5)“高贵的品质”仅仅是指樟树吗?组织阅读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读完后交流: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6)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感情。3.学习第六自然段(1)指名朗读。(2)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以看出?(3)“崇敬”和“瞻仰”是什么意思?(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所以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5)齐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彰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阅读《一课一练》的第五部分——“智慧林”和《新补充读本》第201页的一篇文章——《做好功课才快活》,读后请你以“宋庆龄奶奶,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反思:今天执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堂课下来感觉颇好。课前我充分解读了文本,把握住了本课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抓住樟树的“蓬蓬勃勃”,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在学生理解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后让学生把宋庆龄与樟树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了宋庆龄的高贵的品质。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本文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举手回答的人数增多了。有几个学生如范浩、张艺耀、刘芳慧的回答非常棒,这使我感到非常的欣喜。这其中除了学生充分的预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领导来听课,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也想在老师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吧。但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来看,绝没有今天的表现。有的学生一节课都不举手一次,精神也不太集中,而一到下课却生龙活虎,这种情况让我很头疼。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改变教学方法,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好一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1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华罗庚实验学校    蒋一梅

教学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稠密、繁衍、瞻仰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3、 读懂1-3自然段,初步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课前准备:

4、 学生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并记住主要事迹。

5、 教师把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人,(出示课件——宋庆龄)。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看老师把她的名字写出来,板书:宋庆龄

学习生字“龄”。

2、你了解她吗?谁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她革命生涯70年,永远保持着革命的青春。

她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历经腥风血雨,屡遭国内外分子的迫害,但她毫不畏惧,依然保持一身正气。

她博爱无私,人称� 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宋庆龄奖学金”,依然慧及着千万青少年,是亿万青少年心中永远的母亲。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宋庆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她的故居。板书:故居

师介绍故居: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居住。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纪念馆,纪念馆主要任务是宣传宋庆龄光荣伟大的一生。

4、(出示课件)在故居的院子里有两棵引人注目的树,板书:樟树

你见过樟树吗?

5、 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看这两棵樟树吧!谁来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出示小黑板)

搬家  稠密

繁衍  瞻仰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指导书写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搬家,搬怎么记?

稠密,文中哪句话里有?谁来读?能不能换个词?

繁衍,文中说繁衍什么?谁繁衍?怎么繁衍?

繁怎么记?一起书空。

瞻仰 瞻怎么记?一起书空。瞻是什么旁?它表示什么意思?

那瞻仰就是怎么看呢?找到有瞻仰的句子,谁来读?知道它的意思了吗?

3、下面请大家把这5个字描一遍。

4、生字读准了,那课文就能读得更好。请大家再看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文章的重点就是写樟树,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那几段重点写了樟树?

5、找到了吗?既然是重点段,那就要读好了,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段。

自由读,指名读。

6、 读好了这两段,那剩下的段落就简单了,读读看,再指名读。

三、 精读1-3段,感受喜爱

1、 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当你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你想知道什么?

2、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第2段吧。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些,宋奶奶要在这房子里做什么?确实小了一点,所以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宋奶奶对此怎么看?这两棵树在宋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你又想知道什么?

3、 一起读第3段,读到这儿我们终于知道了这是两棵樟树。让我们再把这三段连起来读一读,这下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头就写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了吧?

4、 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17

情蕴意  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一点,在喜爱樟树及其主人宋庆龄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樟树和主人的相同之处,同时达到情趣和理趣的双重飞跃。我就第二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做粗浅赏析:

一、学习课文1-3小节,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自由默读课文1-3小节,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赏析:让学生沉下心来自由默读,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以大问题导路,让学生整体感知1-3小节的内容。)

生:我读出了宋庆龄很喜欢她故居的两棵樟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周恩来同志让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具体哪个词?

生:舍不得。

师:从舍不得我们仅仅看出的是宋庆龄喜欢樟树吗?能换一个词,能够更贴切?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喜爱、疼爱、珍爱,比较得出珍爱最好。

教师板书:主人珍爱樟树

师:既然是珍爱,宋庆龄说的这句话应该怎样把它读好,什么语气,读出珍爱来,读出舍不得来。

学生纷纷尝试语气、面部表情都十分真实。

(赏析:要让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大段的语言文字中首先就找到重要的,自己需要的,学生由搬家这件事找到宋庆龄说的一句话,再由一句话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

学生由喜欢---喜爱---疼爱---珍爱一步一步地走近和深入,要明白有的时候看到文字时顿时想起来的并不是最贴切的,要沿着顿时想到的再深入下去,那样的理解才是最透彻的,体会的感情也才是最深刻的,这样才能离文本更近,离作者更近。)

二、学习文章第四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自由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想一想第四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师:仅仅是外形吗?哪句话写外形?

生:第一句、第二句。

师:那第三句话呢?能不能把第三句话也概括进去?

经过交流,生得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赏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概括能力太差,我认为,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概括方法,学生拿到一段文字不知从哪里入手来概括它,在学生概括错了或不完整的时候,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再去研读课文,经过一系列重新的审慎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也学到了概括的方法。)

师: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总的来说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蓬勃

教师板书:樟树蓬勃

…………

三、学习文章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高贵之处:

…………

四、读补充小故事,感悟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同之处:

教师出示备课时查找到的关于宋庆龄和敌人斗争的简短小故事,学生默读,读后思考:故事中的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赏析: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挖掘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光单纯从书中有限的抽象的语言文字材料来感悟很难,教师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字材料,在具体的情节环境中,人物性格特色跃然纸上,再去谈联系,感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也简单多了。)

生:我发现宋庆龄和樟树是一样的,樟树能够让虫子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可以让敌人惧怕。

…………

师:这就是“树如其人”。

教师板书:树如其人

…………

(赏析:一句“树如其人”,又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思考。)

…………

课堂写话:宋庆龄同志的美好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粗壮的枝干一样…………定会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

(赏析:这里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描写樟树外形和生长特点的作用也不单是单纯地介绍樟树,和人联系起来,樟树的一切都有了生命。)

附加: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主人珍爱樟树    樟树蓬勃、高贵

树如其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18

学科 语文 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  丁秀琴 教学时间07-5-12          教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4、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词语卡片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⑤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②学习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③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    教学设计“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⑤指导朗读。⑥指导背诵。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4)指导概括段意。三、作业 评 课情况  这一课的设计上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节课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几乎都被调动,这都是教师有效激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评课人:  赵月华  周乐  孙燕  丁晶  王锁欢  赵小华许文燕  马俊林  谢仁萍  邱萍  陈钟 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学生说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但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总的说来,教学是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调控能力。所谓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而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19

章节名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计划学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分析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学习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基础,逐步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他们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交流,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对宋庆龄这个人物仅有耳闻,对樟树的特点知之甚少。因此,在学习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宋庆龄照片、樟树的外形,创设图、文、声、像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大概了解“无论……总是……”和“只要……就……”这两组关联词。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樟树的外形及生长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解决措施: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拓展说话等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初步感知宋庆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照片、文字介绍观看感悟通过照片、文字介绍,使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建立初步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多媒体展示课文录像与朗读播放精美的画面、合适的语速以及平实的语调等综合的艺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一下子就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听得认真,读得也很感兴趣。理解重点生字、词语能够说出词语意思截取光盘上的部分图片资料看图想象说 话精美的图片以色彩夺人,直观地给学生展示樟树叶子的长势之盛,扎实理解词语意思,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认识人物导入揭题初步了解宋庆龄人物形象3’1、你认识她吗?相机教学生字“龄”。2、简介宋庆龄。3、指导读好课题。1、学生交流课前对宋庆龄的了解。2、读好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约10’1、提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子,标出小节号。2、检查自读情况:(1)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2)这是怎样的一种树,从文中找到答案,读给大家听。3、课文1~3小节和第6小节分别写了什么?1、认真读书,标示小节。2、分小节读课文,重点读好4、5小节。3、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研读品悟深入理解品读第四自然段12’1、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指名读第四自然段。2、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枝、叶,相机学习生字“稠”。(多媒体出示图:你眼前的树叶长什么样?理解“稠”的意思)3、这樟树枝干多、叶子密,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它的特点吗?板书:繁、茂,相机学习生字“繁”。理解“繁”的意思。文中还有一个带“繁”的词,又是什么意思?4、这两棵树还有什么特点?板书:四季常青,通过关联词理解“常”。相机理解词语“蓬蓬勃勃”。5、读着,读着,你是不是从这樟树的外形想到了其他的人或物?出示图片,并填空:这两棵樟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6、让这两棵樟树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7、读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两棵怎样的树?出示填空:这是两棵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树。1、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读后的理解。描述图片上树叶的样子。 3、概括樟树外形“枝繁叶茂”;辨析不同词语中“繁”的意思。   4、读中理解“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5、想象说话。  6、感情朗读。  7、品悟概括。  品读第五自然段11’1、默读,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樟树有什么可贵之处?3、香气从哪来?“永久保持”怎么理解?出示填空。4、这香气仅仅是让我们的感官得到了享受吗?板书:拒虫。读句理解。5、其它树有这样的品质吗?为什么要写石榴?6、读了这一段,我想你们心中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填空:这真是两棵__________的树!1、默读,画句子。2、找出樟树的可贵之处。3、想象说话。 4、读句理解。  5、体会作比较的写法。 6、用自己的话赞美樟树。小结第二部分1’课文学到这儿,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不但……而且……”说一说。用关联词概括樟树外形和品质的特点。总结全文激发阅读期待2’宋奶奶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在这故居里生活、工作、战斗,这里的每本书、每幅字画、每张照片甚至每件家具背后都隐藏着动人的故事,可作者为什么偏偏写这两棵樟树呢?又仅仅是在写樟树吗?我们下节课学习。倾听、思考积累内化课外拓展布置作业了解伟人 1’作业1、完成习字册。2、背诵4、5两小节。3、阅读光盘上宋庆龄的故事。完成基础练 课堂教学流程图说明                                                             认识宋庆龄人物概况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光盘提供的资料导入揭题

借助光盘提供的录像整体感知

研读品悟利用截图理解重点词语三次重复出现宋庆龄故居图片和句式:“这是两棵________的树”一唱三叹加深印象 截取光盘上相关图片

总结全文借助光盘提供的图片和资料 面对反复出现的照片和句式对全文内容做一回顾并引起阅读期待利用光盘中提供的其他丰富资料

实现课后拓展

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学习软件是花巨资精心打造的一套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工具,它利用声、形、色更丰富的内容更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但是每一种新的产品都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使物尽其用,那怎样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更好地整合,提高有效性,更� 而软件提供的资料丰富全面,我们应结合教案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否则泛滥无度,失去了它本身辅助的身份,浪费时间,而且变得喧宾夺主了。比如,本课在导入部分需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是写有关宋庆龄的文章,需要大概了解她的生平事迹。但是光盘上关于她的事迹介绍很多,一股脑儿出示收效甚微,况且文章还没有学习,就出示课文之外的大量文字,反而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于是我截取其中的关键语句,用红线划出,简明扼要地完成了教学的导入环节。另外,学习文中生词“稠密”,我也灵活运用录像中的一个镜头,使用截屏的方法,突出叶子的特写镜头,让学生观察长势,并要求用以前积累的词语进行描绘,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新词语。

二、出现时机要“活”

知道选用资料只是其一,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懂得恰当选择时机出示课件。

1、激发兴趣时

上课铃一响,学生坐定,而他们的心思还很难极快地进入课堂,情绪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本文开头就是利用录像和课文朗读的声、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2、突破难点时

一节课的知识讲述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也不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那么,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应更明确地体现在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上。教师要在贯彻课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一般说来,软件的封面都会被老师们所忽视,但是在本课件的封面是宋庆龄故居的照片,两棵枝繁叶茂的樟树犹如大伞撑起浓荫,给她的故居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犹如品格高尚的宋庆龄的化身。本课教学的目标是从外形和品质两方面了解樟树,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品悟外形特点和樟树品质的内容后,分别反复让这幅画面出现,并相机出示句式:“这是两棵________的樟树!”在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当中,画面与文字交融,外形与品质辉映,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0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收集有关材料。

2、了解香樟树。

3、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初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清楚课文大意,同时质疑,带着问题去听讲。

5、课文相关资料。

一、宋庆龄生平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二、宋庆龄与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政府。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市。自幼生长在一个双亲既是教师又是基督教徒的西式家庭中。宋氏家族有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姐姐宋蔼龄(孔祥熙妻子),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蒋介石妻子)以及弟弟子安和子良。

1908年宋庆龄与妹妹美龄乘船到美国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梅肯的魏斯瑞安女子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回国,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1915年10月26日,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后,便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两个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彼此年龄相差悬殊,然而心灵契合,相濡以沫,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死于肝癌,终年59岁。宋庆龄则继续夫业,并被肯定为“国母”。

三、关于宋庆龄的小故事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四、樟树的介绍

樟树在园林 同时,它的挥发性香气,不仅夏季可以避臭、驱虫,还可防止和滞留烟尘。淮河以北只能盆栽,冬季置室内越冬。树材及枝叶均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是医药及出口物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2

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谈语文实践活动

一、发现问题——引发冲突

1.课前发现问题。

我在查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相关资料时,文中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樟树四季常青,它就不会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如果樟树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树究竟落不落叶呢?这两句话又该如何解释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本校的老师,他们有幕卮鹫潦魉募境g嗖宦湟叮挥械乃得挥凶⒁夤挥械乃嫡潦骰崧湟叮植荒芫咛宓厮党鏊窃跹湟兜摹n矣智虢塘嘶局种沧ㄒ祷в强隙ǖ馗嫠呶遥骸罢潦骰崧湟丁薄n蘼垩芄环⑾只蛘卟荒芊⑾终饬骄浠暗拿苤γ矣ω萌绾蜗蜓菡飧鲂畔⒛兀?

2.课上引发冲突。

在认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时,徐佳伟说“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多数学生表示认可,只有韩涛提出异议,

老师:樟树落叶还是不落叶,你们有些什么理由来说明各自的观点呢?

徐佳伟:课文上就是这么写的——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韩涛(挠挠头):课文里“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话不就是说樟树落叶吗?

林康补充道:眼见为实,大家还是看看窗外吧!你还认为樟树落叶吗?

(窗外柳树桃树这些落叶的树木入冬前树叶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再看看樟树,勇敢地面对风霜严寒,满树稠密的树叶仍然乌青发亮。)

韩涛:反正樟树会落叶,放学回家我就问爸爸。

老师:好,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王家楠: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

李朝正:找资料总不如亲眼所见,我们最好去实地观察。

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去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主题、制定自主探究的计划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经过8个月的观察和7次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收获远远超过课本所包容的知识。

1.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知道:

(1)樟树是一种乔木,全株有香气,枝叶可以提制樟脑用来防蛀,但最近科学发现樟脑挥发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2)全年都有绿叶的植物,如松、杉、茶树等是常绿植物;

(3)柳树、槐树等是到冬天树叶枯黄凋零的树。

2.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形成共识:

樟树不但落叶,而且开花结果,只是它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众不同或者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像杨柳树、桃梨树这些落叶树木入秋后就开始黄叶飘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及至入冬,枝头几乎没有一片树叶,枯瘦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乱颤。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它们又展现出勃勃生机,稍不留神,已经桃红柳绿满眼青翠了。春暖花开时节,樟树也在萌发新芽长出新叶。樟树的新叶一天天长大,老叶仍在枝头,但是老叶的颜色却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碧绿变得暗红,看上去很有些香山红叶的味道。三四月间,新叶长到老叶一般大小时,老叶的颜色也由暗红变得枯黄,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战士,片片枯叶落到樟树下,拣一片落叶在手心揉一揉,闻一闻,香味更浓。即使到5月底6月初,换上新装的樟树树叶丛中还夹杂着几片或红或褐的老叶呢!

老叶还没有全部落完,樟树开始开花了,形状和颜色有点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树叶丛中;七八月间,杨柳桃梨的枝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樟树叶更像打了一层蜡,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樟树嫩绿的小果儿已藏在叶间;果实渐渐蓬大,到十月底,深绿的果实已变得暗紫,摘下一颗捏在指间,软乎乎的,像捏着一颗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树还在抽新枝长新叶,北风袭来,鸟儿在树间啄食渐渐干瘪的果实,每根树枝最下的三两片树叶又变得暗红,远远看去,就像碧玉上镶嵌着的红宝石……

3.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知道雪松也是一边长新叶一边落老叶,这时节雪松枝头也竖立着黄褐色的种籽。

4.通过调查访问,同学们认识到了种植樟树的经济价值。

5.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四季常青”和“枯枝败叶”之说并不矛盾。樟树落叶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樟树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条折断才会出现枝枯叶败的现象。

6.通过观察和实验,同学们确信樟树不招虫。近处观察樟树,树干无虫蛀的迹象;树叶叶面无害虫咬噬迹象;整株树体未能发现害虫。将新鲜的树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虫子。

7.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学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同学们开始采集树种,准备在劳动园地育苗。)

三、对比分析——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问题和冲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归纳一个或几个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中心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读了王校长的帖子,感觉是说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知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进而认识到作者写樟树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赞扬樟树所喻示的人,它是这个伟大人物的象征与化身。

那么由此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初读、字词都要放到课外预习,学生的预习要达到较高的要求,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完成对课文的精读,较好地品味到樟树的品格。如果是这样的话,只就课文读课文,第一课时是应该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只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的目的了,我这一课上下来就是说明,第一课时可以直接讲完全课,品味到樟树的特点。这一直是我以前上课的风格,从不上第一课时,一上课就直达目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但现在,自从决定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以后,我一直注意上好第一课时,发现第一课时是很必要的,这样会让绝大部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很少会再出现,这一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还有孩子不会读课文的现象。同时,这一段时间实验下来,感觉第一课时让孩子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以前要好些,大部分孩子能了解老师讲到哪里,跟上节奏,还有不少孩子已经学会了前后文联系来理解相应的内容或解决相关的问题。我想这应该是第一课时中孩子们熟读课文的功劳。(当然我的这一节课引导学生读得不够,不能起到研讨的作用。)现在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第一课时就讲完课文,对于好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一大批中下的学生来说,那就简直不知所云。

对于第二课时出示宋庆龄的生平资料,还是第一课时出示,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最后决定第一课时出示她较为简明的生平,旨在在学生心中树起宋庆龄的高大形象,课后再让孩子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这样再上第二课时。不过今天我上了第二课时,孩子们没有找到宋的故事。好在由于上一节课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宋庆龄的形象,这节课中,孩子们还是较为顺利地品味到了樟树中的人物形象,于是借机讲了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再次激发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己去收集她的故事。

于是就想到了如何向课外延伸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让这一课给学生印象更深些,引发学生对宋庆龄更深层次的感情,那可以举办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会,或相关介绍:“我了解的宋庆龄”座谈会,等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许他们会更有兴趣,不过还是不敢抱太大希望。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3

由于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行链接,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本课时主要 由此在本课结束时形成新问题: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关系呢?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一、导入新课,由题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指导写好“龄”。

看了这个题目你猜猜看,本课会讲些什么?(写下孩子们提得有价值的问题。)

如:故居是什么意思?(曾经住过的房子,)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曾经住过的房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看图,了解宋庆龄,初步体会到她是个伟大的人。

1、介绍宋庆龄、

我们先来了解宋庆龄,谁来说说自己对她的了解。

出示:图,看图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贵,美丽)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她的了解,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读读。

出示相关资料。指名读。

谁来说说,现在� 指名读,提问:现在你对宋庆龄有怎样的感觉?(崇敬)好,现在我们用崇敬的心情再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樟树的样子,特点:拒虫,香气。

四、读通读顺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个别难写的字。

师:可这与她故居的樟树有什么关系呢?刚才,我们同学读了一遍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明我们同学很会读书。现在请我们同学再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一会儿老师请同学站起来读,看看谁能把课文读准,读流畅,现在再请我们同学好好练练。

纠正孩子们读错的地方。同时学习孩子们在读书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稠密 繁衍、瞻仰等,如果孩子们没有出现问题就不学,留到下节课理解课文时再学,出现了就顺势学习它。

3、再读课题,想想你有什么疑问?我们学校也有樟树,为什么单单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如果学生提不到,老师可以直接引导,说出来。)

师:说得好,我们学校也有,马路上也有,为什么单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五、布置作业,书写生字新词。

现在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完成《钢笔习字册》注意写字姿势,注意临摹,把字写端正。

学生作业。

六、小结课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是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关系?还没弄懂,不要紧,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一定会了解清楚的。请同学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她的伟大,可以帮助我们弄懂这个问题。

板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高贵 生机勃勃

正气    ? 香 气

拒 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完成第五篇习作时,我们一起观察了校园里的樟树,并作了一番探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新词

(2)3—5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指名读

各写了什么?

第4自然段:樟树的外形特点

第5自然段: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

三、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樟树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机勃勃 有朝气 强劲有力……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很远”

“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练习朗读

2、自读第5自然段,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的可贵之处?

(1)与石榴树作比较

对比着读

(2)永久保持

练习朗读

3、朗读4、5自然段

4、课文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仅仅是为了写树吗?

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四、作业

1、抄写新词

2、背诵4、5自然段

3、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4、5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

1、在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我们先来看宋庆龄这个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自己读读4、5自然段,在樟树和宋庆龄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吗?

樟树 宋庆龄

蓬蓬勃勃 永葆旺盛的革命斗志

永保香气 一生献给世界和平事业

3、引读1、2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了吗?

4、引读第6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

三、总结全文

朗读全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寄托着我们对宋庆龄无限的崇敬和怀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5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6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三小节,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宋庆龄舍不得离开故居的两棵樟树。

生:知道了宋庆龄故居有两棵樟树。

生:知道了宋庆龄十分喜爱这两棵樟树。

师:是啊,喜欢这两棵樟树,课题应该怎么读。

生:再读课题(语速慢了,显得深感)

师:上节课,看看课题,还能记起上节课我们留下的三个问题吗?

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

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什么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樟树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师:文章哪两小节仔细描写了樟树?

生:4、5  两小节。

师:齐读4、5  两小节,读后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生:蓬蓬勃勃。

师: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充满生机,很有精神。

生:有旺盛的生命力。

师:樟树很茂盛。

生:樟树长很茂密,枝繁叶茂。

师:前两位同学把樟树当做了人,从“蓬蓬勃勃”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后两位同学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蓬蓬勃勃的樟树。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我从“稠密”看出樟树的叶子多而密。

生:我从“稠密”看出樟树枝繁叶茂,从“绿得发亮”又感受到它充满生机。

师:理解得真好,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

师:好!跟他读!

生:齐读

生: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我从“枝干粗壮”体会到樟树很强壮,像一位勇敢的战士。

师:能再读读好吗?

生:感情朗读。

师:我只感受到樟树“伸得远远的”,没有体会到“枝干粗壮”。大家试着练练呢?

生:感情朗读。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我从“四季常青”看出樟树生命力顽强。

师:是啊,樟树生命力顽强。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天寒地冻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是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荒野角落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不管条件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多么顽强的樟树!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会背的就背。

生:感情朗诵。

师:课文还向我们描写了……(生跟说樟树的“可贵之处”)你心里还有哪些词和“可贵”意思相近。

生:宝贵。

生:珍贵。

生:高贵。

师:樟树高贵在哪呢?(投影第五自然段)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生:我觉得樟树高贵在于樟树本身具有一种香气。这香气能驱虫。

师:“本身”就是……(学生跟说“本来就有”)那么你的哪些品质可以说是本来就有的呢?

生:我从小就跟爸爸学打篮球,雨天也很少放弃。我觉得我本身就有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生:我从开始学习起,就很刻苦,很自觉。我觉得勤奋好学的精神是我本身具有的!

师:樟树本身具有一种香气!从中你知道了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樟树的香气是与生俱来的。小虫子都怕它!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一点也感觉读到你的肯定,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我从“即使……仍然……”感受到樟树的香气是本来就有的!

师:即使,就是……(生跟说:假如。)退一步说樟树枝枯叶落、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引读),香气仍然不变。

师:那么枝繁叶茂是呢?

生:当樟树枝繁叶茂时,香气四逸

生:当樟树枝繁叶茂时,你还没靠近它一股香气就扑鼻而来。

师:课文既然写樟树香,能驱虫,又为什么要写其他树招虫呢?

生:这是对比,更能突出樟树本身的可贵之处。

师:这就是侧面烘托。文章学到这,你觉得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稠密、具有香气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扑鼻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香气能驱虫并且永久保持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香气能驱虫,永久保持,深受宋庆龄喜爱的两棵樟树。

师:那么宋庆龄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曾学过《孙中山陋习》,我们把孙中山称为“国父”,那么宋庆龄就是“国母”了,看图,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慈爱、高贵。

生:漂亮、典雅。

师:漂亮、典雅就是高雅。

师:除了从图上看到的这些印象外,还能根据你课前浏览的资料补充一下吗?

生:她热爱祖国,身在过外,也想着祖国。

师:爱国爱民。

生:她热爱儿童,在“文革”期间,“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妄图取消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回到了上海,她驱车直往儿童艺术剧院深情地凝望着剧院的大门。很快,“孙夫人来看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宋庆龄的到来,迫使“四人帮”悄悄地撤走了。这件事被这里的人们称为“20世纪新神话”。

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是什么让“四人帮”如此害怕呢?

生:是宋庆龄的一身正气!

师:你真是宋庆龄的知音啊!

生:她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追随孙中山革命了近七十年。

师:进七十年的革命让我们知道她是一位永葆革命青春的特殊女性。难怪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 ”

师:学到这你知道,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呢?

生:这是一位永葆革命青春、充满活力、大义凛然的特殊女性。

生:这是一位一身正气、爱国爱民、永葆革命青春的特殊女性。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了吗?

生:因为樟树和宋庆龄有很多可贵的相同之处。

师:能联系课文具体说说吗?

生:……

师:多么崇高的人啊。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引述: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7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8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xx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8

课时目标:

1、读懂并尝试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弄清樟树的具体特点。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2、初读一、二段,引领质疑,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宋庆龄上海故居的资料,和宋庆龄生前的故事,感受宋庆龄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静能生慧(安静地读书,展现思考、记忆的智慧。)

一、揭示课题,读词语

1、今天这节课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谁来读课题?

2、理解故居:谁来说说对故居的认识。(伟人生前居住过的地方,普通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叫老家。宋庆龄就是一个伟人。)

3、读词语:搬家  稠密  蓬蓬菠勃  繁衍  枝枯叶落  崇敬  瞻仰(指名读,理解:瞻仰)

4、质疑: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劝她搬个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二、阅读三、四两段

第三段:

前言:翻开书,相信通过预习,你能迅速找出描写樟树的段落。(指名说,在阅读这两段前,友情提示:这节棵,我们来读懂和背诵这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读第四段,要求:读正确。

2、默读:找出能反映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蓬蓬勃勃)

3、默读,圈划;课文又用了哪些词具体描述这个特征的?(枝干粗壮  伸向四面八方  稠密  绿得发亮  四季常青)

4、出示关键词,朗读。

5、你能读出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吗?指导读好。

6、说话提升1:出示“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提示:一年365天,樟树要经历大自然哪些残酷的磨难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7、指导背诵:能在关键词的提示下背诵该段吗?自由背,指名背,男女生分句背,齐背。

8、说话提升2:读了这一段,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两棵(    )的樟树,它(       )。(提示:你不仅看到了樟树的形,还看到了樟树的神。引领学生从外形和品质多视角地说)

第四段:

1、默读,老师想让两个同学读,该怎么分呢?为什么?

2、指名读,想一想,这段话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

3、辨析:既然写樟树,怎么还要扯上别的树呢?(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

4、背诵上半段:所以,我们可以先背诵前半段,自由读,背诵。

5、再背诵后半段:仔细看,背这部分文字,可以选择哪些字作为提示与帮助呢?(关联词)

6、出示,提示背诵: 而,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7、提升:读了这一段,我们不禁夸上一句:这真是一棵(   )的樟树。

8、小结:读了三、四两段,谁能用上关联词连起来说说樟树的特点?(提示用上关联词)

9、质疑小结:樟树到处都有,作者为什么只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领学生说说樟树精神和宋庆龄品质的相似之处。)

三、引领质疑

1、再来读读课文的一、二段,想想心中还有什么疑惑想问问的?

2、质疑:宋庆龄为什么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四、作业

词语大看台:根据提示,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崇敬地看:              从高处往下看:

仔细地看:              向远处看:

入神地看:              专心致志地看:

语言训练营:你能用以下关联词造句吗?

无论……总是……

只要……就……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坚毅  百折不挠  博爱  无私奉献……

香气拒虫:坚强  勇往直前  一身正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9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0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简介宋庆龄生平。

解题。

故居   樟树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          拒

繁          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说说为什么人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前合影留念?

作业 :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2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