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通用4篇)

“历史”是一个总称,涉及到过去的事件以及记忆,发现,收集,组织,介绍,以及关于这些事件的信息解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高一历史教案(通用4篇),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案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0-02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深入推进,学案教学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青睐。在教师们编写教案的时候,他们常常会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编写一份学案来指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学案编写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高中历史学案的常见误区

1.学案的制定过于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历史学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把学案看作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进行启发讲解的的方案,甚至一些教师把学案写成了教案,而没有真正的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学案的栏目设置过于混乱,无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的,不能引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思考,更无法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虽然教师对知识重点早已稔熟于心,可是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并不了解,需要通过详细的规划,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具体的学习措施才能够很好地掌握新知识,记住新知识,直至融会贯通。举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在教案中教师会侧重启发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而突破重点、难点;而学案中我们则应该侧重资本主义在英国确立的背景,形成的特点,以及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

2.知识体系不够清晰

学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学生预习、自学,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工具。可是一些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涵盖所有知识点,罗列出大量的内容,混乱庞杂,使学生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历史学案基本与历史教辅无异,根本无法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学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辅书籍的不足之处,帮助梳理知识网络,尽管学案有类似于教辅书籍的讲解教学目标,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把学案与教辅资料等同起来。学案应当对教辅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辅,学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比起教辅没有那么全面,但却有教辅无法实现的针对性。我们不能说学案与教辅材料孰优孰劣,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性,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查缺补漏,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学习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我们就要在学案中补充与之有关的知识,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等问题。

3.学案结构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案有其固定的编写模式。基本上大多数学案都是分成了教学目标、重点分析、课前预习、知识点回顾、提出问题等几大部分。教师通过对这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思路,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在学案设计上除了按照以往模式明确学习目标,强调课程重点,强化已有知识框架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对新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其次,要注意学案题目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像教辅材料一样以题量和覆盖面取胜,一定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编制合适的学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学案的编写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它要有一定的章法,但又不能过于教条、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精益求精,编写出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学案。

二、对于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案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案编写思路

要明确,教师编写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想当然随意发挥,编写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具体地、详细地指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使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

2.教师编写学案时要建立简单明了的知识体系

历史的学习中知识点盘根错节,可谓相当复杂,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知识构架,很难使学生彻底弄通历史知识。所以,教师要把知识体系尽量编写的简单明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一节课学习主要掌握哪几个重要的大框,进而在继续学习时不断向里面增加内容,使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3.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应注重学案设计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案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于死板、枯燥的学案与教辅材料一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无法使他们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继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4.教师要做好学案的跟踪、检查工作

尽管教师们都有认真准备学案,但是有很多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却没有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因为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与学习。教师应该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示进行预习和复习,养成学生先预习再听课的好习惯。

三、结论

历史学案是历史教师编写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好的历史学案给学生课下预习、查缺补漏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份好的历史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的目标、学习计划,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因此,认清历史学案中的常见误区,并做出改正对完善历史教学,对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导学案 设计形式

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需要从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具体设计形式的要求,制定有效的导学案设计形式。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教师需要以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为基础,根据设计形式的具体要求,对导学案进行有效的设计。

一、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原则

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蕴含的知识是无穷的,教师要用现代意识解读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下将对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原则进行分析。

1.学生为主的原则

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需要起到引导性作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思维是在新课标提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保证学生的思维形式,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当前具体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明确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学形式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应用,结合学生的能力,制订导学案计划[1]。

2.科学性的原则

历史是一门科学,教师需要科学、准确地进行教学。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提前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提倡开展创新知识教学课程,促进师生间互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知识,整理出系统的知识结构,应用到实践中。

3.实用性原则

高中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参加高考,教师要秉承实用性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兼顾日常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少做无用功,需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更该用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时间的作用,教师需要以《考试范围》作为复习教学的指针,将其纳入导学案设计。

二、高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的设计方式分析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从教学现状入手,考虑到导学案设计形式、标准格局及设计方式的具体要求,对设计方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下对高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的设计方式进行分析。

1.制定导学案设计目标

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确定有效的导学案设计目标,制定多样化教学方式。高中历史知识比较繁杂,为了对所有教学知识进行总结,要在现有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满足多样化教学情境。根据网络化知识图表、多维度控制形式等要求,及时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在导学案设计中需要以***战争为背景,根据历史变革的要求,以维新变法和和新文化运动为基础,对思想解放的影响进行分析。导学案的设计需要以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为目标,用批判的眼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此类设计形式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教师需要督促患者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增加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教师的引导之外,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习《诸子百家》相关知识,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导学案具体设计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作为重要的标准,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历史问题的具体设计形式,对重要问题进行自我解析。如果自学过程中存在质疑,就可以向老师请教。

3.建立沟通交流平台

导学案是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案例设计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课堂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但是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积极扩展知识见闻,走出校门,开展多种课外教学活动。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习《京剧》时,为了加深对各种剧种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其他剧种的材料,包括昆曲、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中,让学生对不同剧种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各个剧种的了解。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发挥引导性的作用,从教学现状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制订有效的导学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优化设计形式,使其付诸实践[2]。导学案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能指导各项教学活动合理开展,教师要对其引起重视,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篇3

[关键词]历史档案 教育功能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93-01

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也是党和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开展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进行各项管理的必要条件。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是反映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 、争辩 、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据。档案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档案不仅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经过,而且记录了人们在各项活动中的思想发展,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以及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成果 。档案是有史以来最早产生的文献之一。郭沫若同志在1960年写下《题赠档案馆》一诗,盛赞档案作用之的重要。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

犹龙柱下窥藏史,呼风舆前听诵诗。

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

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

一、正确认识历史档案及其教育功能

什么是历史档案呢?中国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限,在此以前产生的档案都被称为历史档案,包括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档案、清代档案、明代档案以及明以前各朝代的档案;苏联是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界限,在此以前产生的档案称历史档案;法国是以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为界限,在此以前产生的档案称为历史档案;美国则将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前产生的档案称为历史档案。历史档案一般都具有年代久远、载体特殊、所记载内容史料价值较高等特点,故使用历史档案的概念对保护、保管和利用这类档案具有特指意义。许多国家规定历史档案是国家的重要宝藏,历史档案一旦毁坏和丢失是很难再恢复的,因此我们要倍加珍惜对历史档案的收藏和保管。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档案资料,但对档案教育功能却知之甚少。档案教育功能就是指档案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所具有的档案服务教育功能。发挥档案教育功能,创造社会效益是档案的生命力之所在。从当前档案工作的现状来看其教育功能发挥的并不令人满意,要改变现有状况,充分发挥档案的教育功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各项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猛发展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不断提高,中国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幸福感和自豪感,中国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但是回想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工作中也有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教育方面抓得不够,国人的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唯利是图,一切以金钱为导向,出现了崇洋迷外思想。人们没有了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很危险的,是很容易被战胜的,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对中国5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传统美德知之甚少。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档案的教育功能渠道和形式。让档案走出高墙深院为社会所用,实现其教育功能,让档案成为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取材之地。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历史档案的教育作用。

二、发挥历史档案资源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1.利用历史档案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历史知识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朽的功勋。然而,现在的年轻一代对我们的民族历史知之甚少,认为历史课不重要,学历史不重要,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历史知识甚至成为青少年的“盲区”。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跃居世界前列,但对青少年的历史观教育成为“软肋”,以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在逐渐淡化,如果任其发展我们这个民族将被其它民族所同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历史课程的教育,在各类学校开展历史课,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知道我们民族的发展进程和兴衰存亡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利用国家的历史档案对青少年进行历史知识教育,国家的教育部门、出版机构可以利用历史档案资料将其编印成书籍、影像资料在各类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历史知识教育,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明知民族历史。

2.利用历史档案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爱国主义已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历史档案素材。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要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档案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热爱自己的国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利用历史档案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在与自然界斗争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挖掘我们的历史档案资料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递下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祖国的明天要靠年轻一代。挖掘历史档案资源,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崇高的信仰,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世代相传,并不断的创新发展,发扬光大,是历史档案资源的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林。试论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开发。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卷第7期。

[2]鲍戎。浅论档案的教育功能。四川档案。2002年01期。

[3]周新华。于龙。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作用。兰台世界。2010年S2期。

[4]戴卫义。试论档案教育功能的现实意义及发展方向。档案学通讯。2014年第1期。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篇4

【关键词】三案一体化导学案 原则 实践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33-02

人们对传统的教学有一个调侃的说法,“上课赶鸭子,课上填鸭子,课后烤(考)鸭子,最后变成板鸭子”,历史教学的状况也是如此。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存在“三低”现象:热情低、参与低、效率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本文根据宝应县中学“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有关规定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法的实施与反思作一简单分析。

一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传统教案是教师自己编制供自己使用的课堂教学“施工图”,其出发点是以有利于教师的“教”为目的的,它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传统教案不同,“三案一体化”导学案集导案、学案、 测案、三案于一体,并因而得名,它是传统教案的升级版,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图”,其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学”为目的,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即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它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导学案”代替“教案”,不单单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更是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与进步,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双主”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不平等的“授受”关系,而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互动的一起学习的伙伴。

二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导学案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教育教学计划能否按时完成、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要确保导学案的编制质量,必须遵循“四性”原则:

1.课时性原则

有些章节的内容只用一课时不能完成,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主体性原则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探索性原则

把将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转化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设计自主探究问题时须注意“三度”:一要适度,既要注意“量”的适度,问题的设置不能过多;也要注意“质”的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做到难易适中。二要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领会材料,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要步步推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方法性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既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要求,要让学生用已学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三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分课前预习自学、课中合作展示、课后反思提高三个阶段。

1.课前:制定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等来制定导学案。在正式上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本、通研学案、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理清简要学习流程、完成学案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整理新发现,提出新问题。

2.课中: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讨论、探究、展示

第一,目标解读。目标就是预期,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通过目标解读,要使学生明确掌握什么和掌握到什么程度,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预习交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有6~8名组员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相向而坐。每一学习小组设学科组长一名。目标解读后,各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阶段的问题,教师可监控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并且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组长组织学生学习并对本组同学的由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教学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三,分组展示。在预习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并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不同看法应该提出质疑,但不能冷嘲热讽。分组展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立场,这是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四,质疑点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五,达标检测。教师收集一些典型试题,包括原创试题﹑模拟试题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

第六,总结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提高其学习概括、整合的能力,体验收获与反思的快乐。

3.课后:积累提升,指导学生归纳、反思、纠错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课外训练,用双色笔修改导学案、记录错题,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

四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使用反思

1.“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增加了学习的针对性,大大地提高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四,有利于教学相长。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和不确定性,在合作展示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收集、研究与讲解,可以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2.“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不足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反思教学实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由于教师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和对导学案的认知差异,导致在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上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在结构上,形式多作用少;在内容上,知识多方法少;在操作上,要求多落实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